牟氏家族怎么没落了 山东蒙阴公氏家族,明朝136年间出了5位进士,以清正廉洁著称
山东蒙阴公氏家族,明朝136年间出了5位进士,以清正廉洁著称
文/史间一壶酒山东蒙阴,自西汉初置县,南列蒙山,北源沂水,处于沂蒙腹地,山高路险,车马难行,如今可能好一些,但在古代算得上极其闭塞的区域了。
然而,自明朝以来,百年之间,出了李柰、李炯然、李梦龙祖孙“一门三进士”,还有被崇祯皇帝褒赞为"父子翰林、五世进士"的赫赫有名的公勉仁-公鼐家族、以及明朝兵部尚书秦士文家族等,这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事情。
今天说说公氏家族五世进士的事。在蒙阴县北部的云蒙湖畔,有座造型奇特的山,名曰黄山,也称黄山崮,山势弯成U形状,像极了太师椅两边的扶手。公家万村刚好居于其间。公氏家族在蒙阴县定居800多年,公家万建村就有270余年。
公姓源出于姬姓。春秋后期鲁昭公的儿子一个名叫公衍,一个名叫公为,其后代称为公氏。
据史料记载,这个村子在春秋时期地处齐国与鲁国的边境,是鲁国的东大门户,故名东门村,后为与附近一个村子区别,改为上东门村。明朝,这个村一下子出了五位进士,且都是公氏族人。
五世进士的第一代是公勉仁,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先后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后任都御使,巡抚大同,在边疆10年,边陲安宁。著作有《东山集》。
二世进士是公跻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以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府,在边防守,除强抗暴,戍边固防,升湖广副使。后调广西,屡有战功。著作有《中岩诗草》。
三世进士公一扬,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迁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作有《闲音集》。
四世进士公家臣,公跻奎长孙,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公家臣为人正直,因谏张居正“夺情”而遭谪。降泽州判官,后移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卒于滁州,赠礼部左侍郎。著作有《东塘集》。
五世进士为公鼐,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他是公氏集大成者,将公氏的道德文章、功名业绩推向顶峰。

公鼐考取进士时已44岁,跻身仕途的热情已不高,却进入了明朝权力中心。他当时成了“东宫讲官”,其职责就是给诸皇子当老师。
后来,公鼐被提拔为“左庶子”,成为太子的首席侍从、侍讲。公鼐小心翼翼在朝廷服侍7年。终因担惊受怕,身心疲惫,于1617年称病回乡。光宗即位后,公鼐被召回朝廷。熹宗时,公鼐上书要求编纂《光宗实录》,又遭到了魏忠贤的打击陷害,不得不再次归隐。
天启六年(1626年)公鼐病逝于蒙阴,享年69岁。逝后追赠礼部尚书。
生于明末,朝政黑暗,公鼐在政治上难有建树,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领域。目前,人们可见到的公鼐作品有诗2315首,赋4篇,古乐府诗序1篇,书序碑记若干。公鼐在晚明诗坛,提出“齐风”的诗歌主张,与于慎行、冯琦并称“山左三大家”。
从公勉仁中一世进士至公鼐五世进士卒,历时136年,世代高官的公氏一直保持了清正廉洁的家风,他们不附强权,抗争腐败,体恤民众,出淤泥而不染,如一株株白莲花光彩照人。
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皇权旁落,宦官专政,权臣层出不穷,公家为官者不懂得低头,见到有不对的地方就忍不住要抗争,所以公家的官员多次遭到贬谪。
为褒扬公氏家族,明朝末年,在蒙阴县古城县署附近修建了“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石牌坊。当年公氏家族的显赫与荣耀不言而喻,可惜石牌坊未能保留下来。
参考资料:《蒙阴县志》
明朝(326)进士(4)公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