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代叫什么 古代的西域是什么地方
古代的西域是什么地方
区域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
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部分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就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消失的。
同时西域地区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国家的兴衰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期间两度受到影响,3世纪末期—5世纪后期,和自15世纪30年代以来东亚全境气候逐渐变冷,当地气候也受到强大影响,期间经过该地的商贸往来更乐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来进行,令西域贸易逐渐减少,各国也因此衰落了。
西戎与西域是不同的地域称谓,但经常混称,关于西域的史料有:《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西戎传》、《梁书·西北诸戎传》、《魏书·西域传》、《周书·异域传下》、《隋书·西域传》、《南史·西域诸国传》、《北史·西域传》,以及《三国志》裴注引《魏略·西戎传》共十一篇。
《通典·边防典》五至九为“西戎”,其中七至九为“西域”部分,可见西戎是比西域更大的概括范围。
中国南北朝时在西域设有西戎校尉府。
扩展资料:
简介
西域,古代地理名称,中国汉朝时多指天山南麓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隋唐时的西域扩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1]。
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两汉、隋唐两代中原王朝朝廷设置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位于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
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历史
根据考证,公元前17世纪西域地区已出现基本的国家形态,并大夏(今阿富汗)一带的商人进行青金石贸易。
此外,于阗(tiān,阳声)国(今中国新疆和田县附近)出产的和田玉也在商朝帝王武丁的坟茔中所发掘,说明当地在前13世纪就已经有人定居。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地区开始逐渐繁荣,西域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往要道的地里优势逐渐发展,在西汉管辖下各国的经济文化的道德极大发展。
西域一带在可考历史中于前5世纪左右形成国家,并开始独立发展。
《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已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
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
至汉代,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36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为50余国。
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地跨新疆大部的强国,除少数国家外西域诸国国土西迁,为中亚地区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