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什么是靖康耻 「靖康恥」的背後,真的是因為宋朝打不過金國嗎?

火烧 2021-12-07 03:54:43 1042
「靖康恥」的背後,真的是因為宋朝打不過金國嗎? 在沒有認真研讀《宋史》之前,汪郎一直對宋朝(北宋)存在著偏見,認為宋朝的「弱」是「弱」在軍事上。然而,汪郎現在需要推翻自己的看法了。宋朝雖然以文治國,軍
什么是靖康耻 「靖康恥」的背後,真的是因為宋朝打不過金國嗎?

「靖康恥」的背後,真的是因為宋朝打不過金國嗎?  

在沒有認真研讀《宋史》之前,汪郎一直對宋朝(北宋)存在著偏見,認為宋朝的「弱」是「弱」在軍事上。
然而,汪郎現在需要推翻自己的看法了。
宋朝雖然以文治國,軍人的地位大不如五代以前,對軍人的歧視超過以往任何朝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軍人出身的狄青在擔任樞密副使(管理國家軍國要政的機構,職權類等宰相)時,經常遭受文官們的無端攻擊,最後被貶官外放,在抑鬱中凄慘地離開人世。
青在樞密四年,每出,士卒輒指目以相矜誇。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出青於外以保全之,不報。嘉祐中,京師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國寺,行止殿上,人情頗疑,乃罷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明年二月,疽發髭,卒。---《宋史》
但即使如此,宋軍所展現出來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弱。王朝末期,宋朝的對外戰役還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實現了開疆拓土,穩固邊疆的目的。
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對河西走廊發起攻擊,剿滅了自唐會昌年間以來,吐蕃、回鶻等勢力在隴右建立的割據勢力,成立了隴右都護府,使得河西走廊再次納入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
(崇寧三年)四月,庚戌,王厚、童貫率大軍次湟州……乙卯,王厚、童貫引大軍至鄯州,軍於城東五里。偽龜茲國公主、前封齊安郡夫人青宜結牟及其酋豪李河溫率回紇、于闐般次諸族大小首領開門出降……奉詔建為西寧州、隴右節度,置安撫使、都護,以高永年知軍州事兼領之;湟州置同安撫、同都護,以知軍州事王亨領之。---《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不僅如此,宣和四年(公元1119年),關係宋夏之間對河西走廊控制權的關鍵性戰役,即橫山之戰爆發。
這一戰,打得西夏差點亡國,不得不徹底向北宋臣服。對於宋而言,意義重大,動蕩百年的西北邊疆徹底得以清凈。
(宣和元年)己亥,夏國遣使納款,詔六路罷兵。---《宋史》
需要注意,崇寧、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號。
也就是說素有「昏君」之稱的宋徽宗趙佶,雖然將王朝帶進了泥潭之中,但宋軍的戰鬥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懦弱,在對外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強大戰鬥力,還是令人稱讚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宋朝軍事力量不弱,那為什麼還會發生「靖康恥」,為什麼北宋還是以極其不光彩的途徑退出了歷史舞台呢?
為什麼北宋能夠打敗西夏,吐蕃等西北政權,卻打不過新生的金國?由此是不是說明西夏,吐蕃是軟柿子呢?
汪郎認為,「靖康恥」帶給人們的宋打不過金是一種歷史假象。
事實上,面對金軍,趙構雖然一度南逃,但他的小朝廷卻一度打得金國懷疑人生,「中興十三處戰功」完全打破了完顏家族妄圖吞併趙宋的野心。
而且因為秦檜的原因,「中興十三戰」並沒有把岳飛的戰功包括進去。
當然,建紹年間(建炎、紹興,均是宋高宗趙構年號)的南宋,所處的環境並沒有靖康年間的北宋環境好。
這麼說,汪郎只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即:「弱宋」弱的不是軍事而是思想!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靖康恥」發生前夕,北宋敢戰、能戰的戰略之士還是有的,如李綱、宗澤、种師道等,只可惜北宋的抗金體系卻被趙桓(宋欽宗)的膽小和懦弱,以及宋朝內部的投降派給葬送了。
一、從金軍攻宋,到發生靖康之恥,實際上經歷了兩次階段!
1、金軍第一次兵圍開封!
靖康元年正月(公元1126年初),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
東路軍統帥完顏宗望率軍渡過黃河,兵鋒直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而西路軍完顏宗翰被困在太原,無法完成既定的兵圍開封。
這樣的結果就是金軍兵力有限,無法對汴京展開全方位的進攻。
在無法完成合圍的情況下,完顏宗望面對的是宋朝敢戰之士,汴京守御使李綱,以及北宋各路勤王軍隊,其中包括宋朝最精銳的西軍(種家軍,宋徽宗統治時期差點滅掉西夏,是宋朝當時最精銳的部隊),讓完顏宗望無法破城,只得退走。
然而,在如此有利情況下,宋皇趙桓不去思考如何擊敗金軍,反而接受了完顏宗望提出的以康王趙構、宰相張邦昌為人質,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支付歲幣稱侄子的條件,以求議和。
宋使李梲來謝罪,且請修好。宗望許宋修好,約質,割三鎮地,增歲幣,載書稱伯侄。戊寅,宋以康王構、少宰張邦昌為質。---《金史》
在金軍後撤之時,李綱和种師道提出的半道襲擊完顏宗望,打殘金國東路軍的策略,但因為投降派吳敏、唐恪、耿南仲等的阻擾,宋軍喪失了一次機會。
2、金軍第二次兵圍開封!
但金軍第二次攻打汴京,宋朝就沒有這樣的好機會了。
靖康元年潤十一月丙辰日(公元1127年1月9日),金軍東西兩路彙集汴京城下,四面合圍,破汴京,俘虜了徽、欽二帝。
靖康二年二月丙寅日(公元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完顏晟下詔貶趙佶、趙桓為庶人,至此北宋滅亡!
第二次汴京被圍,宋軍已經無力抵抗金軍。
繼种師中兵敗河北後,王稟駐防的太原失守,金軍封鎖了潼關,斷絕了西軍東進的勤王之路;而此時的汴京城內,大宋官員們竟然把城防希望寄托在妖人郭京身上,另一面又派人出城求和。
同時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嚴令各地勤王軍隊不得趕往汴京。整個大宋朝,膽敢違抗朝廷這種投降式命令的只有南道總管張叔夜(鎮壓梁山的那位)和他的兩個兒子,父子三人是唯一帶著軍隊突破金軍防線進入開封城勤王的地方守備。
即使如此,雙方軍事力量懸殊還是太大。
金軍超過了十五萬人,而守城的宋軍不滿七萬。何況守城又有投降派作祟,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朝如何打得過金國!
時勤王兵不至,城中兵可用者惟衛士三萬,然亦十失五六。金人攻城急……金兵登城,眾皆披靡。金人焚南薰諸門。姚仲友死於亂兵,宦者黃經國赴火死,統制官何慶言、陳克禮、中書舍人高振力戰,與其家人皆被害。秦元領保甲斬關遁,京城陷。---《宋史》
二、那麼,為什麼宋朝會在思想上對金國生出無力感呢?
1、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過程中,傲慢阻擋了宋朝統治者對金國的判斷。
北宋的死敵是誰?也許很多人認為是和宋朝戰鬥近百年的西夏。但實際上,被宋人看成真正的死敵卻是和宋朝維繫百年和平的遼國。
之所以有這樣的錯位,除了宋人對燕雲十六州的執念外,更因為在五代時,遼國皇帝曾控制過中原政權,唐晉之間的更替。
由宋以來,即使有了檀淵之盟,趙宋對遼國的警惕心一直都沒有放鬆過。
如,范仲淹認為「國家御戎之計在北為大」,歐陽修認為「天下之患不在西戎而在北處」,蘇軾也提出了「西邊患小,北邊之患大,此天下所明知也」的看法。
所以滅遼並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宋朝君臣上下的執念!
正因為如此,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遼天慶五年)完顏阿骨打反遼立國,讓宋朝看到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希望。
宋徽宗不顧宋遼之間早已修兵的百年和平,看不到金國背後齜開的利齒,也不顧國內有識之士的戰略遠見,於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和金國達成了海上之盟,南北夾擊遼國。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朝確實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然而,得到的卻是十室九空,猶如廢墟的城池,還被金國敲了竹杠。
儘管如此,在宋朝眼中,金國依舊是上不了檯面,隨時會被遼平定(遼國殘餘勢力建立了北遼),對當時的形勢沒有一定的認識,更沒有清晰的認識到金國潛在的實力。
女真之酋,止節度使,世受契丹封爵,常慕中朝,不得臣屬,何必過為尊崇,止用詔書足矣。---《三朝北盟會編》
2、金國的強大軍力,讓宋欽宗對「檀淵之盟」有了新的認識。
趙光義(宋太宗)對遼的北伐失敗後,宋朝對待北方王朝開始由戰略進攻向戰略防禦轉變。
趙恆(宋真宗)統治期間,宋廷和遼國簽定了澶淵之盟,約以兄弟之邦,附贈歲幣以期和平,讓宋朝君臣產生了錯覺,即只要捨得花錢就能保證邊疆安穩。
趙禎(宋仁宗)時期,宋朝又通過「慶曆增幣」阻止遼國出兵干涉宋夏之間的戰端。
由此讓宋朝上下對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強大政權生出了一種錯覺,即只要花錢,就能和平,故而能不打就不打(這和西夏是有本質的區別)。
這種錯覺並沒有因為遼國的滅亡而消失,反而延續在金國身上。
所以金軍南下,骨子裡瞧不起金國蠻夷的大宋君臣,被金國展現出來的強大戰鬥力嚇住了。
宋遼邊境安寧了百年,是因為「檀淵之盟」。如今強大的遼國被一個小邦所滅,這讓宋欽宗和宋朝內部的投降派進入了誤區,認為花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那種對游牧民族的恐懼佔據了上風,同樣是北方蠻族,也許歲貢是最好的選擇。
3、宋欽宗只知道""檀淵之盟""帶來的百年和平,卻不知道這是建立在強大軍力上的。
檀淵之盟有沒有問題?汪郎一直在思考,就宋真宗當時的情況來看,確實是一個最穩妥的辦法,用暫時的忍讓換取國家的長久發展。
但建立檀淵之盟,是背靠宋軍散發出的強大戰意,以及宋廷上下的團結一致。
這一點,是宋欽宗看不到的。
面對金軍的士氣如虹,百年的北疆和平讓宋欽宗忽略了自己祖上當初所處的時代背景,只想把「檀淵之盟」重演一遍,但在沒有絕對實力下換來的就只能是「靖康國滅」。
對於金國而言,宋雖然是龐然大物,但在聯合攻遼的過程中,這個龐然大物卻露出了其真實的一面,這讓完顏家族完全有理由相信,長期受制於虛弱的大遼兵鋒之下而不敢動彈的宋朝,如何能夠抵擋大金軍隊的所向披靡。
既然遼亡,那麼放棄海上之盟,南下滅宋也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汪郎認為,「靖康恥」的背後,是宋朝統治者在思想上的懦弱、膽怯而導致對宋、遼、金三國之間的形勢誤判,並非是宋軍打不過金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