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乐平出过哪些名人 江西乐平塔前历史
江西乐平塔前历史
乐平明朝名人
黎罕璧(公元1520-1595年),女,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出生于乐平城长乐坊(今乐平洎阳街道东门南侧),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逝世,享年75岁。年轻丧夫,奉养两代老人而终,为乐平历史上有名孝妇。
汪澄二(公元?-1511年),江西乐平洄田西源坞村人,他家境贫困,但性格刚勇,机敏多智,臂力过人,又好作侠士游,所以得了绰号:夜犬儿,他是明朝农民起义军姚源义军的主要领袖。
郑冕(公元1418-1467年),字宣端,江西乐平塔前镇科山月山村人。明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
徐旭(公元1355-1406年),字孟昭,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出生,江西乐平塔前镇楼下村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举,次年考中进士,授都察院浙江道监察御史,不久改任科庶吉士。担任过《永乐大典》纂修副总裁。
盛庸(约公元1334-1403年),字世用,江西乐平临港镇古田下堡村人。约生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行伍出身,能文善武。洪武五年授流官,六年调辽左卫前万户,以屡立战功升为都指挥。后因平叛有功而御封为历城候。
许瑗(公元?-1360年),字栗夫,江西乐平名口村人,是著名《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的外甥。元末至正年间,曾两次参加乡试,都中榜首。开始,担任南轩书院山长,后调到广德州(今安徽省)任儒学学正。许瑗逝后被明朝追赠为大中大夫、轻车都尉、高阳郡候。
乐平市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大事
乐平历史悠久、人文昌达。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设县治,因“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1992年9月 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江西省计划单列市。
全市共有国土面积197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1个大型水库管理局;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全市总人口80万人。 千百年来,悠悠乐安水孕育了乐平灿烂的史前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宝贵的革命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尤以“洪公气节,马氏文章”著称于世。
这里诞生了与《通志》、《通典》合称“三通”的《文献通考》这部流芳千古的巨大史书,以及md同志一生珍爱的《容斋随笔》这一垂范后世的历史佳作;源发了得到ze同志以“美、秀、娇、甜”高度评价的赣剧饶河戏;保留了 400余座融建筑、雕塑、工艺、绘画、文学于一体被称为“中华一绝”的古戏台;培育了“一王二侯三驸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状元、榜眼和探花,三百多位进士郎”;记载了方志敏、红十军等革命先辈留下的光辉足迹。 乐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这里地处“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区域,人口众多,市场发达,商贸繁荣,物流便捷,皖赣铁路穿境而过,境内现有206国道和乐上、乐弋、田乐线3条省道与外界相连,南与鹰潭相距只有几十公里,北离景德镇机场只有40公里,景鹰高速途经我市并开设互通立交。 乐平环境优美,风光旖旎。
这里有蓝浸绿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翠平湖”、鬼斧神工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洪岩仙境”、稀世奇幻绝景“泪滩双月”、巧夺天工的“文山石林”、避暑胜地“历居寺”以及饶派风格古民居建筑群等一批特色自然人文景观。 乐平资源丰赡,物产富饶。
这里是全国四大产锰基地和江西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亚洲最大的膨润土储藏地、江西省唯一的海泡石产地,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江西重点产棉区、全国优良猪种繁育基地、江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有名的“江南菜乡”,素有赣东北“聚宝盆”之美称。
乐平1800多年历史余留下的古街古村,没看过可能不知道有哪些
乐平有着1800多年历史,其中古街古村有很多,有17处的古街古村是非常珍贵有名的,
乐平市区老北街:
这是一处在历史上以商业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为辅的历史街区,范围是南以翥山东路(原东大街)划线,北至菖蒲塘至老公安局一段环城长寿路,西止洎阳北路(原北大街),东至为民路,总面积约30公顷。该区内呈里坊格局,规划有序,纵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长沙巷、周家巷、富贵巷、万寿宫等,横向巷道主要有典当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园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为完整,它全长580余米,宽4米,原为长方形花岗石地面,沿街两面店铺、民居、祠堂、庙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约70%以上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东晋太兴三年(319年),处北街中段的安隐寺,时为赣鄱大地两座名寺之一,乐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时,鄱阳王萧恢在万家寺建玉脂泽庄园,从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础。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乐平县治由众埠铜山港口迁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靥镇,北大街由此成为县城发展之原点,到了宋代老北街被发展成乡土特产、南北杂货、烟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销售主要街道,由于历史上老北街有过多次火情,被乐平人戏称为“火龙街”,宋范仲淹任饶州知府经过乐平,令百姓集资挖井建池,蓄水防火,万家池因此得名。同时在万家池对面建郭西庙,以驱邪镇火(清咸丰时被焚),郭西庙巷由此得名。明万历年间,万家池改名范家池,并在井池东侧建范家大祠堂,以纪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内展陈范文程事迹。有清一代老北街发展至鼎盛时,有近400余店铺,成乐平最为繁荣的综合商业街区,直至解放之初。由于城市的发展,原东、西、南街区的先后改造拓宽,鉴于老北街与南街不能对接,于是新建了一条新北街(现称洎阳路),老北街便有幸成为乐平市现今唯一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一条古街。
乐平市的历史名人
饶娥(749—762年) 女,字琼贞,唐代长城乡(今接渡泪滩村)人。
饶娥自幼丧母,与父饶绩相依为命,十岁时就会做饭、洗衣、织布,勤俭孝顺。其父以耕种为生,兼操捕鱼。
一天,饶绩在江上捕鱼,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饶娥连续三天在江边痛哭寻找,水食不进,痛不欲生。
第四天饶绩尸首浮出江面,乡邻认为是饶娥的孝行感动了天神,才使绕绩尸首浮出。父死后,饶娥决意随父而去,并绝食而终。
饶娥的孝行惊动了官府和京城,当时的乐平县令随即撰文申报朝廷。当时的大文学家柳宗元闻后也颇受感动,撰文《饶娥记》彰扬饶娥孝行。
《新唐书》将饶娥列入孝女,地方为饶娥建庙、立祠奉祀,饶娥孝道流传至今而不泯。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乐平岩前(今洪岩镇)人。
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初任秀州司录。时逢灾后大饥荒,洪皓冒杀身之罪,截留浙东钢米赈饥,解救了数万行将饿死的灾民,当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为“洪佛子”。
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国,因不屈服金国统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软禁,遭受种种折磨仍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冷山(今属吉林省地)。
在冷山期间,他与金人友好相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桦树皮忆写《四书》,教育金国儿童,传播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在金十五年后全节而归,被誉为苏武第二。
不久又因揭露秦桧私通敌国遭到报复,被流放英州(今属广东)。九年后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
著有《松漠纪闻》、《鄱阳集》、《帝王通要》等传世。王刚中(1103—1165年) 字时亨,宋代乐平履恒里燕窝村(今礼林镇府前村)。
南宋绍兴十五年赴京应考,提出革除时弊的对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点为进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后,正值金宋交兵之时,面对主战、主和两派严重对立的现实,他选择了“主战”,坚决抗金,时时不忘收复中原。
入仕后的前十年,王刚中受到秦桧排挤,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学教授。秦桧死后,他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中书舍人,很得高宗重用。
后以龙图阁侍制衔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为当时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坚持以礼法制军,废除苛政,整治社会风气,兴建府学礼殿,加强民间教化,大施德政。
升任宰相以后,更是为朝廷殚精竭力,尽其所为。王刚中一生著书100多卷,其中《易说》、《仙源圣记》、《汉唐史要览》、《春秋通义》在哲学、史学研究上颇有价值。
洪迈(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卢,号野处。洪迈自幼读书勤奋,精通四书五经,广猎稗官野史、道释经籍、医卜星算。
他读书也抄书,他研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时,曾三次抄完了全书。洪迈23岁时高中博学词科,当过地方官,当过京官,曾出使金国,最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是一位为政清廉的官吏。
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容斋随笔》,被历代名人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当政者具有资政、资治作用,一代伟人md对此书十分珍爱,每日必读,临终时此书还摆在他的案头。马廷鸾(1222—1289年) 字翔仲,号碧梧,众埠楼前村人。
南宋淳祐七年进士,历任池州教授、太学录、秘书省正字等官职,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马廷鸾为官清正,敢于奸臣作斗争,曾冒罢官之险,上书弹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进谏罢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职。
他的义举受到群众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视,因此而被拜为宰相。但当时外戚当权,朝政腐败,忠臣无法施展才华,无力挽救危亡,马廷鸾出任宰相三年之后不得不辞官去政。
马廷鸾自幼甘贫苦读,知识渊博,文辞工整,曾为皇廷词臣,理宗、度宗两代君王的诏书圣旨、馆阁文书大都是马氏起草。晚年归隐故乡,潜心著书立说,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传世。
马端临(1254—1340年) 字贵与,号竹村,众埠楼前村人,马廷鸾次子,12岁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试(乡试)第一。后随其父辞官归隐故乡。
马端临在故乡潜心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积数十年辛劳著成历史巨著《文献通考》,全书348卷,从上古一直写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备、非常有价值的史书。后人将马氏《文献通考》与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合称“三通”,并将《通考》誉为“三通”之首,《文献通考》奠定了马端临伟大的史学家的地位。
马端临晚年曾出任乐平慈湖书院和衢州柯山书院山长、台州路儒学教授。汪道诚(1783—1865年) 字勉旃,号砺轩,乐港里汪人。
汪道诚自幼苦练骑射,有“射无不中”之功。嘉庆十二年赴乡试武科,中榜首。
十四年应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状元。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福建诏安营游击、泉州城守营参将、福州城守副将、天津镇总兵、代理浙江提督、云南提督等官职。
在云南任职期间,边寨土司勾结境外少数民族头人叛变,击杀官兵,骚扰边境安宁。汪道诚率精锐进剿,生擒大部叛变头首。
汪道诚在云南六年,组织士兵屯田,积余了大批粮食和物资,凡军中士卒遇婚丧事,从中可以领取丰厚的经费,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诚年七十退役,随子茹鉴寓居福州。
同治四年病逝于闽寓。
江西乐平的景点
古树名木 06-08 文山石林景区 11-03 翠平湖光 11-03 戏台群落 11-02 历居寺 11-02 红十军建军旧址 11-02 观音古寺 11-02 廷鸾公祠 06-10 九林墓画 05-12 古名人墓 06-24 饶娥祠址 06-10 高岸岭遗址 06-03 古瓷窑址 06-24 古街古村 06-24 清代祠堂 06-25 古采矿址 06-24 明清民居 06-25 东山新寺 06-25 ://lepingshi.gov/servlet/showpage?eventID=62008&&sJavaFile=.news.servlet.SingleNewsServlet&&sPage=/NewsList.jsp&&typeid=1710。
乐平现存最早的古戏台建于什么年间
乐平古戏台,是指中国江西景德镇乐平市内所保留大量古代戏台,主要用于演出赣剧用。

目前乐平市保存有400多座古戏台。主要为砖木建筑,可以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大类。
乐平古戏台大致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种,其中最多见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不管是哪种戏台,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均为传统的砖木结 构,正面均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画戟,有的方天画戟插在彩瓷宝顶上;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戏台天棚中央是华丽的藻井,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各层之间,则雕刻了许多戏文。
在这些戏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魁星点斗》、《九老天宫》、《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几种。
乐平市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大事
乐平历史悠久、人文昌达。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设县治,因“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1992年9月 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江西省计划单列市。
全市共有国土面积197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1个大型水库管理局;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全市总人口80万人。 千百年来,悠悠乐安水孕育了乐平灿烂的史前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宝贵的革命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尤以“洪公气节,马氏文章”著称于世。
这里诞生了与《通志》、《通典》合称“三通”的《文献通考》这部流芳千古的巨大史书,以及md同志一生珍爱的《容斋随笔》这一垂范后世的历史佳作;源发了得到ze同志以“美、秀、娇、甜”高度评价的赣剧饶河戏;保留了 400余座融建筑、雕塑、工艺、绘画、文学于一体被称为“中华一绝”的古戏台;培育了“一王二侯三驸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状元、榜眼和探花,三百多位进士郎”;记载了方志敏、红十军等革命先辈留下的光辉足迹。 乐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这里地处“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区域,人口众多,市场发达,商贸繁荣,物流便捷,皖赣铁路穿境而过,境内现有206国道和乐上、乐弋、田乐线3条省道与外界相连,南与鹰潭相距只有几十公里,北离景德镇机场只有40公里,景鹰高速途经我市并开设互通立交。 乐平环境优美,风光旖旎。
这里有蓝浸绿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翠平湖”、鬼斧神工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洪岩仙境”、稀世奇幻绝景“泪滩双月”、巧夺天工的“文山石林”、避暑胜地“历居寺”以及饶派风格古民居建筑群等一批特色自然人文景观。 乐平资源丰赡,物产富饶。
这里是全国四大产锰基地和江西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亚洲最大的膨润土储藏地、江西省唯一的海泡石产地,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江西重点产棉区、全国优良猪种繁育基地、江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有名的“江南菜乡”,素有赣东北“聚宝盆”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