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童书馆 团购:(精)海豚书馆10种:爱玲小馆等

火烧 2021-10-10 14:54:42 1045
团购: 精 海豚书馆10种:爱玲小馆等 ★ 32开精装,海豚出版社出版★ 封面设计简约淡雅,锁线精装,精致小开本,宜读宜藏★ 本次团购包含“海豚书馆”丛书4个系列,共10册:柯灵《作家笔会》、严晓星《

团购:(精)海豚书馆10种:爱玲小馆等  

★ 32开精装,海豚出版社出版

★ 封面设计简约淡雅,锁线精装,精致小开本,宜读宜藏

★ 本次团购包含“海豚书馆”丛书4个系列,共10册:

柯灵《作家笔会》、严晓星《高罗佩事辑》、叶灵凤《紫红室随笔》、熊佛西《山水人物印象记》四册为粉色系列·文艺拾遗,主编陈子善

叶兆言《玫瑰的岁月》、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方方《声音低回》、韩少功《赶马的老三》四册为橙色系列·文学原创,主编孙甘露

刘绍铭《爱玲小馆》为蓝色系列·海外文学,主编董桥

施康强《法郎士私记》为紫色系列·翻译小品,主编陆谷孙、朱绩崧,本书译者为陆谷孙先生

《爱玲小馆》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十八篇散文,取名《爱玲小馆》,内容涉及了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生平,写作和翻译等方面。刘绍铭文章中的张爱玲给读者的印象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有着喜怒哀乐,爱与恨的作家。

关于张爱玲的文章,无论是传记、散文还是学术专著,近几年来出了很多,但是本书并没有从简单地叙述张爱玲的角度出发,也没有简单从歌颂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为基点,而是将张爱玲隐藏在文章的深处,叙述了张爱玲的爱好和写作,如谈到张爱玲的翻译,就指出了她翻译的不足之处。

作者简介

刘绍铭,生于香港,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大学期间是著名学者夏济安的学生,与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李欧梵等台大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1966年得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国立新加坡大学、夏威夷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香港岭南大学。

《声音低回》

本书是方方的中篇小说,小说围绕阿里寻找妈妈的声音展开。阿里是生活在武汉东亭的一名弱智青年,他三十多岁了,但他的智力只有三岁,而且一只耳朵还聋了法朗士简介,阿里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妈妈的疼爱,哥哥阿东的陪伴和爸爸老巴的关心,他无忧无虑,虽然生活在混沌之中,但是阿里非常快乐,时间对于阿里的*大意义就是每天早上要听到妈妈叫他起床的声音。但这一切在阿里的妈妈去世后,阿里姆妈的声音也消失了,阿里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声音了,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如何让阿里继续的快乐生活,成为困扰东亭居民的一个难题。母亲去世后,阿里把在火葬场悼念厅的哀乐当成妈妈的声音,但居民忍受不了阿里的哀乐,阿里的哥哥阿东只好让他陪着罗爹爹去东湖打圈,然后在东湖听哀乐,但二环路的修建又堵死了推轮椅的阿里前往东湖的路,围绕阿里的问题层出不穷。

如果说阿里让人感到心酸,那么阿里的哥哥阿东更是让读者敬佩,为了弟弟阿里,阿东可以放弃前途和生活,在妈妈去世后,阿东代替了妈妈的角色,全部的精力就是让阿里快乐。在阿里一家身边的是一群善良的东亭市民,有善良诙谐的罗爹爹,有把阿里当成亲弟弟的罗四强,有刀子嘴的李丽红,还有疼爱阿里的细婆,他们热爱生活,顺从生活,平淡的生活在武汉的一个角落里。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给东亭居民带来好处,反而处处阻碍了他们的生活,面对着城市的发展,生活在底层的市民,是那么的无助。

作者简介

方方,原名汪芳,南京人,祖籍江西,幼年迁入武汉。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75年曾在武汉市运输公司当装卸工人,1982年分配至湖北电视台,1989年调湖北省作协,曾任今日名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随笔集《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中短篇小说集《风景》、《桃花灿烂》、《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及《方方文集》(五卷)等。现已出版小说、散文集约60部,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玫瑰的岁月》

主要内容包括:黄效愚与藏丽花的婚礼、在学雷锋的日子里、邵老先生和藏丽花、藏丽花的故事、还是藏丽花的故事、黄效愚对书法的迷恋、黄效愚与藏丽花的故事等等。

叶兆言,1957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籍苏州,中国内地男作家。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著有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太顽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叶兆言文集》(七卷)、《叶兆言作品自选集》等。《追月楼》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

《赶马的老三》

本书是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由“找个四类分子来”“几代鸡由几代人赔”“一个人十分钟轮着咒”“阎王的加油站在哪里”“上门服务的合理收费”“好容易有了次出名的机会”六个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村官——老三,他文化水平低,见识少,说话直来直去,工作方法非常独特,但常常能够歪打正着地解决工作上的事情,他不理会政策和法规法律,常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方法解决村子里的矛盾。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作者以传统的塑造典型人物的写实手法写了一个非典型的村官,小说语言幽默有趣,具有较强的现实及文化的批判性。

这篇小说*初刊登在《人民文学》2009年第11期,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年度优秀作品奖,2011年获得首届萧红文学奖。

有评论家认为:“韩少功无疑是当今大陆*杰出的作家之一,说他杰出,是因为他的作品常常领风骚而由其他作家追随效法。”作为1985年开始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韩少功的一系列作品获得了读者的喜爱,《马桥词典》《爸爸爸》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书是韩少功的又一新作。

作者简介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现任第三届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正厅级)、省文联作协党组成员兼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

《骄傲的皮匠》

倘若要说明这块方寸之地为什么属于小皮匠,大约就要涉及这近代城市的发展史了,具体地说来,且又是一些个别的人和事。*初时候,这片地方还是在城市的近郊,外国人在这里开了墓园,本地人称“外国坟山”。四周就有了一些鲜花店,蜡烛店,还有出售木雕和石刻的十字架、小天使、耶稣圣母像等等装饰墓地的用物。后来,墓园的边缘,那些连接田地的地方,被开辟出来埋葬中国人,墓园扩大了,周遭就有了中国殡葬习俗的店铺:香烛、纸扎、寿衣、锡箔、中国样式的棺椁。再后来,墓园越延越广,*深远处,其实已成荒冢。

作者简介

王安忆,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

《法朗士私记》

钱锺书先生在《小说说小》和《小说说小续》(见《写在人生边上》)中两次提到法国人白罗松(Jean-JacquesBrousson)一本记载法朗士言行的书。原书名Anatole France en toufles,直译为《穿拖鞋的法朗士》。钱先生译为《法朗士语录》或《法朗士私记》。

本书是法文版Anatole France enpantoufles的选译本,记录了法朗士的一些趣闻,他对历史和文学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前辈和同时代作家的辛辣评价。不过也回避了法朗士一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表态,从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位有趣,博学,刻薄和玩世不恭的文坛大家。

童书馆 团购:(精)海豚书馆10种:爱玲小馆等

作者简介

施康强,1942年生于上海,1963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法国语言文学系毕业,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系毕业,文学硕士。现为中央编译局译审。除职务翻译外,译有(清)黎庶昌《西洋杂志》(中译法)、《萨特文论选》、巴尔扎克《都兰趣话》、阿兰《幸福散论》、雨果《巴黎圣母院》(合译)、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合译)等。著有随笔集《都市的茶客》、《第二壶茶》。近年来,为《万象》杂志撰稿人和《新民晚报》“八方书谭”专栏供稿人。

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873年出版**本诗集《金色诗篇》,尔后以写文学批评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纳尔之罪》,在文坛上声名大噪。1924年法朗士逝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法朗士65年创作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文坛宗师”,他那“博学、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风格,还有他融合讽刺和热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颁奖词)以及他创作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等,为作家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让-雅克-白罗松是法国外省的青年,在20岁的时候充当法朗士的私人秘书,主要工作为协助主人收集整理资料,编撰《贞德传》。因为是法朗士的秘书,所以得以贴身观察大师的一言一行。在法朗士逝世后,白罗松的《法朗士私记》出版。

《山水人物印象记》

十五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套在读书界甚获好评的“新世纪万有文库”,当时曾把熊佛西的《山水人物印象记》选入,为此请唐振常先生撰写了《熊佛西先生及其(山水人物印象记)》为该书代序。熊佛西(1900——1965)是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拓荒者,著名的剧作家和教育家,先后出版有《佛西戏剧》四集及《佛西论剧》、《写剧原理》等论著,被誉为北方剧坛的泰斗,与南方的田汉齐名,有“南田北熊”之称。唐先生有感于仅历三十载,熊氏几被人们遗忘了,不禁怅然:“今之话剧界人士,恐怕未必人人皆知熊佛西其人……至于话剧界中,未读佛老众多的剧本和戏剧理论,不知佛老毕生从事戏剧教育之经纬者,想来或亦不在少数。进而谈到文学,今天还知道佛老是一位文学家,是文学研究会会员,与许地山、徐志摩、闻一多、冰心等大师有深交并共致力于文学事业者,几乎微乎其微了。”而重印《山水人物印象记》,意在不忘斯人。但这本书*终未见出版。

这部散文集记山水、写人物,共30篇,作于20世纪40年代。山水游记写了桂林山水、峨眉山风光、牯牛山的中秋月,也写了故都西山的红叶。人物写了田汉、柳亚子、徐志摩、梁启超、许地山、司徒雷登及画家齐白石、汤定之、王梦白等。

作者简介

熊佛西(1900—1965),戏剧教育家、剧作家。原名福禧,字化侬,笔名戏子。熊佛西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北方剧坛的泰斗,与南方的田汉齐名,有“南田北熊”之称。

《霜红室随笔》

叶灵凤在现代文学史上因为鲁迅讥讽为“齿白唇红”和“流氓气”而不引人注意,但是他是现代极具特色的画家、作家、翻译家和收藏家。 1938年后到香港,在“文化沙漠”的香港他是以随笔家和藏书家知名的。

叶灵凤*有名的专栏是“霜红室随笔”,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但是仍有相当部分至今未能得到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这当然是叶灵凤研究上的一个严重缺失。这本《霜红室随笔》,具有拾遗补缺的性质,目的是让读者能够再次领略叶灵凤随笔小品的艺术魅力,进而更全面认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学。

平淡而意味隽永是叶灵凤小品散文的主要特色,本书收录的散文正是作者散文特色的体现,无论是怀念故人,考证版本,还是描述生活,探寻故居,作者都娓娓道来,朴实动人。

收录了叶灵凤的三十五篇散文,从内容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要是在北京的见闻,这可能是叶灵凤在1957年回北京观光时对新中国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新中国建设的赞叹;一是主要回忆文人,如郭沫若,成仿吾,柯仲平等,此外还有聂耳,记录了他们的一些逸闻趣事;一是作者的老本行,对艺术的研究心得,如版画,石刻画像,拓印,版本等的考证和研究,足见作者收藏之功底;此外就是作者关于风俗的描写,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趣味感受。

作者简介

叶灵凤(1905~1975),原名叶蕴璞,笔名叶林丰、L•F、临风、亚灵、霜崖等。江苏南京人。毕业于上海美专。1925年加入创造社,主编过《洪水》半月刊。1926年与潘汉年合办过《幻洲》。1928年《幻洲》被禁后改出《戈壁》,年底又被禁又改出《现代小说》,1929年创造社被封,一度被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后随《救亡日报》到广州。1938年广州失守后到香港。从此在香港定居,直到1975年病逝。

《高罗佩事辑》

汇编了目前所见的他人所写涉及高罗佩的**手中文资料。高罗佩自己的中文作品(如《〈琴道〉后序)、《〈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自序》等)以及涉及他的外文资料(如未译成中文的英文传记,或已经译为中文的岸边成雄《江户琴士探源》),皆不在此列;而西人的回忆,只要是直接以中文写成法朗士简介,如蒲乐道(John Blofeld)《老蒲游记》中的片段,亦予搜罗。

包含三个部分,即高罗佩传奇、史料辑录、友朋诗词,汇编了目前所见的他人所写涉及高罗佩的**手中文资料,异常珍贵。高罗佩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又遭逢战乱频仍的年代,比较重要的记述多见于台湾,其中以陈之迈所写的长文《荷兰高罗佩》*为详尽。另外,书中所提及高氏所著狄公案在中国本土一再刊行,且多次翻拍为影视作品,风头远胜于数百年来中国作家所创作的各种长短不一的狄公探案故事。这些内容势必为本书增加闪光点和独特之处。

作者简介

编者严晓星,江苏南通人。现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著有《近世古琴逸话》、《梅庵琴人传》、《条畅小集》、《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古琴史事摭谈》(将出版),编有《人书俱老》、《和而不同》、《孙子二十讲》、《大家国学•金克木卷》、《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与古琴相遇》(将出版)、《徐立孙先生琴学著作集》(将出版)、《梅庵琴派史料》(将出版)等。

《作家笔会》

本书收录了十七篇文章,是对十几个作家的回忆,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作家的亲朋好友、学生等。这些作家有丁玲、郁达夫、许杰、李青崖、沈从文、林徽因、叶圣陶、老舍、闻一多、茅盾等。因为作者和这些作家生活在同一个年代里,因此他们的回忆更加真实,也更具有价值。在这些文章里,读者可以看到作家*普通的一面,他们也有养儿育女的困扰、生活的艰辛、爱情的坎坷;可以看到作家的创作和工作的经历。这都为研究现代作家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作家笔会》中被怀念的当时不在沦陷区的作家、学者计有(按文章顺序):丁玲、郁达夫、许杰、李青崖、方光焘、蹇先艾、沈从文、林徽因、陈白尘、袁俊(张骏祥)、吴祖光、曹禺、叶圣陶、徐懋庸、黎烈文、王统照、郑振铎、王勤堉、周予同、老舍、闻一多、茅盾、李霁野、台静农和崔万秋,均为一时之选。这些“怀人”之作无论长短,大都情真意切,或提供重要史料,或以评论中肯见长,读者自可细细品味。

作者简介

柯灵 (1909—2000),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中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1926年发表了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编辑过著名的《万象》杂志,担任过《文汇报》的主笔,后历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局上海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专业作家、《上海电影》和《大众电影》的主编等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