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龙袍 皇帝的「龍袍」為什麼是黃色以及上面繡龍的數量

火烧 2021-09-06 20:06:39 1031
皇帝的「龍袍」為什麼是黃色以及上面繡龍的數量 中國古代早期的皇帝龍袍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顏色規定,想穿什麼就穿什麼。《禮記》記載:西周、東周時期「天子著青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袍服更是五花八門。進
龙袍 皇帝的「龍袍」為什麼是黃色以及上面繡龍的數量

皇帝的「龍袍」為什麼是黃色以及上面繡龍的數量  

中國古代早期的皇帝龍袍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顏色規定,想穿什麼就穿什麼。《禮記》記載:西周、東周時期「天子著青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袍服更是五花八門。進入封建社會後,皇帝所穿的「龍袍」也並非都是黃色的。秦始皇,穿的是黑色袍服。因為秦始皇對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深信不疑,認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為火克金,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當然是水克火了。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東方為木,色青;南方為火,色赤;西方為金,色白;北方為水,色黑;中央為土,色黃。因此,秦代的「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

西漢時期皇帝龍袍主要是沿襲秦朝龍袍的特點。但到了漢文帝劉恒時開始棄用黑色,「漢文帝十五年,服黃色;十六年,服紅色。」據《史記》記載,這是緣於劉恒認為大漢王朝應「協於火德」。到了晉代,轉而崇尚金德,以赤色為貴,所以晉代的皇袍採用的都是大紅色。

「黃袍」的流行始於隋唐時期,由於當時崇尚「以黃為貴」,「黃袍」成為帝王的專用衣著。「黃袍」成為皇權的象征,是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時開始的。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契丹兵將南下攻周,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行至陳橋驛,趙匡胤手下眾將便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的身上,跪拜在地山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到宋仁宗趙禎時,還規定一般人士衣著不許以黃袍為底或配制花樣。自此,不僅黃袍為皇帝所獨有,黃色亦為皇帝專用。黃袍又因袍上繡有龍形圖案,索性被叫成了「龍袍」。

黃袍之上為什麼要繡上龍,又繡多少條合適?龍和皇帝的聯繫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龍成為帝王的象征,最早見於史書的是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附會「五德終始說」,為宣揚「君權神授」,曾自詡「祖龍」。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講了一個劉邦為蛟龍之子的故事:一天,劉邦的母親在大水域邊上休息時突然下了雷雨,劉邦的父親出來找她,看到一條蛟龍盤在劉邦母親的身上,後來劉邦的母親就懷上了劉邦。劉邦成為「真龍天子」原本就是天意。

龍袍上龍形圖案一般為9條:前後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裡藏1條,而且從正面或背面看都是5條,正好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繡「水腳」,即袍子的下擺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一統。不過也有例外的,明代皇帝龍袍的龍紋就多於9條。1958年出土的萬歷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就有12條龍,被繡在一個圓形的中間,俗稱「團龍」。12條龍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位於袞服前胸和後背位置的龍,是正身的龍,也就是面向外的龍,稱為「正龍」或者是「坐龍」;側身的龍叫做「行龍」,而行龍又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為升龍和降龍。

本文來源:評閱歷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