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左宗棠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左宗棠谥号是文襄 李鸿章谥号是文忠 谁的规格更高
左宗棠谥号是文襄 李鸿章谥号是文忠 谁的规格更高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岁。左宗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 ”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1901年,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
左宗棠谥号是文襄 李鸿章谥号是文忠 谁的规格更高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岁。左宗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 ”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1901年,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享年79岁。李鸿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 ”文忠”,并入祀贤良祠。由于昭忠祠的主殿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因此李鸿章没有享受到入祀昭忠祠的待遇。 那么,左宗棠的「 ”文襄”谥号和李鸿章的「 ”文忠”谥号,谁的规格更高?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谥号。 中国人有「 ”重死轻生”的文化传统,对于死后的名声非常重视。因此,当一个人死后,要「 ”盖棺论定”,对他的一生进行总结评价。谥号,就是这种总结评价的简洁概括。 当然,谥号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在古代,通常是皇帝、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才有资格被赐予谥号。 绝大多数谥号,这种谥号都是褒义词。但有时候,比如改朝换代自己,就会出现贬义的谥号。比如,隋朝灭亡后,唐高祖李渊就给隋朝最后一个皇帝杨广赐予了一个谥号「 ”炀”。「 ”炀”的意思是「 ”昏暴”,属于「 ”恶谥”。 清朝沿用明朝的制度,也对去世的文臣武将赐予谥号。而且,清朝的谥号是分开使用,文臣一般使用文字开头,武将一般使用武字开头。另外,还有以忠字开头的谥号,属于文武大臣通用。 谥号有等级之分。对于文臣来说,最高等级的谥号是「 ”文正”。正因为「 ”文正”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统治者很少将这个谥号赐予给大臣。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在即将去世之际,得知自己死后将得到「 ”文正”谥号,竟然喜极而泣。清朝在近300年时间里,总共只发出了8个「 ”文正”谥号,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在「 ”文正”之后,依次是「 ”文贞”和「 ”文成”。这两个谥号也相当难得。 在宋仁宗以前,「 ”文贞”为最高等级的谥号。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 ”文贞”改为了「 ”文正”。后来,「 ”文贞”得以恢复,成为仅次于「 ”文正”的谥号。清朝名臣陈廷敬、李光地、张玉书等,都获得过「 ”文贞”的谥号。 「 ”文成”谥号又次于「 ”文贞”。明朝开国功臣刘基死后得到了「 ”文成”的谥号。因此,他的家乡被称为「 ”文成县”。清朝时期的名将阿桂,在81岁高龄病逝时,得到了「 ”文成”的谥号。 在「 ”文成”之后的谥号,就是「 ”文忠”。「 ”文忠”在谥号体系里排名第四。 清朝时期,能够得到「 ”文忠”谥号的大臣并不多。我们比较熟悉的人物,除了前面提到的李鸿章外,还有索尼、傅恒、林则徐、文祥、周天爵、骆秉章、胡林翼、沈兆霖、荣禄、梁鼎芬等人,获得过「 ”文忠”的谥号。 在「 ”文忠”之后的谥号,还有「 ”文献”「 ”文端”「 ”文定”「 ”文简”「 ”文懿”「 ”文肃”「 ”文毅”「 ”文宪”「 ”文庄”「 ”文敬”「 ”文裕”「 ”文节”「 ”文义”「 ”文靖”「 ”文穆”「 ”文昭”「 ”文恪”「 ”文恭”「 ”文襄”「 ”文清”「 ”文修”等几十个谥号。在这里,左宗棠的「 ”文襄”谥号已经排到了第二十三位,在级别上远远不及李鸿章所获得的「 ”文忠”谥号。 对于左宗棠来说,能够获得「 ”文襄”谥号,已经很不容易了。 清朝时期,一般非翰林出身者(或进士出身者)),不得不授以「 ”文”字谥号。左宗棠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终生没有考中进士,照说是得不到「 ”文”字谥号,更别说「 ”文襄”了。好在慈禧太后看在左宗棠劳苦功高的份上,赐予他同进士出身,这才有机会获得「 ”文襄”谥号。 综上所述,李鸿章的「 ”文忠”谥号高于左宗棠的「 ”文襄”谥号。 【参考资料:《谥号》《大清会典》等】
很赞哦! (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