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从西方文化中学到什么 我们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我们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我们从历史中什么也没有学到
其中有些哲学的含义。一如人们认知世界所用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研究历史都是研究的过去式,即使弄清楚起因、过程、结果、人物、联系……等等一些列的因素之后,把过去的事情弄清楚了,但是,无法改变,因为那是定局。现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研究的历史似乎对与现实的作用变得微乎其微,似乎只是可以将历史作为学术研究而不可或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历史由我们亲手写就。我们也在不停地创造着历史。如果没有把自己的现实生活处理好,所拥有的历史学识便显得空洞。
不过我还是认为学习历史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的是不是知道多少人、多少事,而是其中存在的某种道理,某种关系,历史不应当是有严格逻辑性的,它是活的,是先辈的生活,更是可以以此给予我们启迪的哲思。以及对于这片国土故事的认识,然后喜欢这里不随便诋毁。也让我们做事懂得考虑前因后果,慎思而行,变得稳妥而不冒失。它是逐渐提高自己的一门学识,还是应当积极正确的对待。
恩,只是自己觉得了,理解偏的话还请见谅。
【怎样才能从历史中学到格物致知的方法
. 历史学是关于人类过去的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经济、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而今天的我们就是生存在历史的肩膀上.“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我们怎样才能从历史中学到格物致知的方法呢?其实这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八个字,即:借古喻今、学以致用.具体学习方法如下: 1、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是人类意识支配行为的产物,此一特征古今皆同,所以虽然时光不会倒流,但历史场景却会经常重复.因此以历史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就提供了预见未来的可能性,即可事先做出一些预防性的安排,使事物的发展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减少失误和挫败;(借古喻今) 2、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是带着问题去学,将现实社会中感到疑惑的问题带到过往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结论.虽然过去以成为历史,但人的基本特性是延续的,古人做过的事今人亦会做,而古人犯过的错今人亦会错.唐太宗李世明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以致用) 3、学习历史要勤勉,要随时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更要善于发现历史事件的规律性.只有通过对历史事件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才能透过历史重重的迷雾触摸到历史真实的面庞,也才能对我们怎样生活有所启迪,真正做到“格物致知”;(上升为理性知识)。
从人类简史中我学到了什么东西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因此向前一直延伸到数百万年前,然后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
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我们读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历史事件,看历史的热闹,而是要看历史究竟给予了我们哪些启发和思考,历史无法改变,但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思考价值却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并让我们有机会创造更好的世界。
那么本书究竟带来了那些有价值的启发和思考呢,以下几点是我读完之后的一些启发:1,人类也是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我们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而进化的速度很可能是非线性的(越来越快),想象下在长达数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大部分时间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而在大约10万年前才真正有了智人这个物种,而大约7万年前,随着智人的认知水平的大爆发,人类才第一次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1.2万年人类有了农业革命,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可以看出人类的进化正在加速前进,而7万年前可能出现的是一个奇点,从此人类的认知水平飞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仍然在进化的过程中,大脑,身体,以及心理层面很多都还跟原始的动物类似,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人类很多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籍当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
未来人类还在不断进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我们认知上的偏差,也许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2,历史的发展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
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思想局限性。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
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比如教学,职业军人等),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男女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曾经在16世纪到19世纪,当西方国家将非洲的黑人当做奴隶贩卖到美洲时,这些黑人并不被当做同样的人类看待,他们只是被想动物一样对待(就像我们现在对待家畜一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今美国也有了第一届黑人总统(奥巴马)(同样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被认为是残忍的,要知道也许在数亿年前我们可能是同一个祖先。)
。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美国更是在前段日子,正是宣布确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
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4,搞清楚了资本主义和信贷到底是咋回事。
资本主义的精神要义在于用赚来的钱投入到更多的生产研发当中,使得这些钱成为资本,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而资本主义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信贷。
信贷就是人们在没有任何资本的情况下,仅凭信誉来贷款,放贷的人是投资于未来,是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些贷出去的钱可以为其赚回更多的钱。可以说当今经济就是靠着资本主义和信贷来支撑的。
5,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的进化可能就会有赖于机器(这里包含人工智能,神经控制机器,各种其他仿生设备等),也可能通过基因改造,让人类的进化发展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能够控制人类,黑客帝国成为未来人类真实场景(人类意识可能会被机器控制,这一点是非常有可能的,到那个时候,人类的进化也许就结束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斯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和Elon Musk等一众大佬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阻止科技进步的步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要严加防范其可能为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科技力量。
。
学习历史是为了什么
不是历史没有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近代以前,无论在中国或是西方,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觉得学历史很有用,甚至视为培养各种领袖人才的必要教育。可是到了现代,忽然之间,有许多人都觉得学历史没有用。
为什么对于学历史有没有用,过去和现在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事实上,历史学还是历史学,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现代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因应工业革命以后,填补各种专业人力的需求而设计出的教育。
换句话说,现代教育是一种专门用来培养工匠的教育,至于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基本上不是关心的重点。在这种工匠教育的影响下,历史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
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面容,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我们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教育,花费了无数时间背诵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却往往不明白,除了应付考试外,这到底是为了什么?长此以往,年轻人普遍对历史学失去兴趣。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教育生产了大量的专业工匠,但却很难培养出宏观的领袖人才。
其弊害之深,远超想象。 古人如何学历史? 事实上,古人不是这么学历史的。
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吕祖谦,就说过如何读历史的方法: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
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里巷人”就是现在网络上所说的“乡民”,如果读了几十年的书,碰到事情除了跟乡民们一样凑热闹,发表一点个人的感想外,却对于如何解决事情,一点方法也没有,那读书有什么用?如果读了这么多历史,自己却在应付现实事情时,半点帮助都没有,那学历史有什么用呢?各位对此难道没有疑惑吗? 怎么读历史才能有用呢? 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抉择关头时,请你这时立刻把书合上,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或是失败?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
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最后不仅历史知识会有所增长,连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
事实上不只吕祖谦这么读历史,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这样读历史的,他说: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
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左宗棠比吕祖谦更进一步,他不但要读史者思索古人为何这么选择,还要我们当自己面临现实中的抉择时,去设想如果是你学的那位古人处在这个环境下,他会如何作出决定?古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
这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读史是为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报任少卿书)。 如果你读完了一本书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没有任何改变,你就等于没读过这本书。
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不断地去思索如何运用前人的智慧在自己的生活中,最后将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让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这样读书、这样学历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历史学也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