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围的释义 领导者的深潜执行力:华硕突破重围的领导学
领导者的深潜执行力:华硕突破重围的领导学
图片来源/pixabay
光有洞见还不够,策略与执行密不可分,想法必须化为每日的行动与营运战略,否则先进者依旧可能被模仿者取代。执行长的角色不只是提出策略愿景,还要让策略真正能执行,特别是在动荡时刻。
一九八九年时,四位工程师离开台湾另一家产业先进者宏碁,成立华硕电脑。施崇棠也是宏碁老臣,一九九二年以研发长身分离职,加入当时仍是新创公司的华硕,担任执行长。二○○○年代中期,华硕成为全球最大的主机制造商,服务大量国际客户,包括Sony、IBM、Dell、HP 等大企业。
不过,施崇棠怀抱雄心壮志,想让华硕自己也成为全球知名品牌,曾抱怨「我认为台湾人在推动创新的心态上,没有很好的训练」。
二○○六年十月,施崇棠开始主张传统笔电已经变得太复杂,需要大力简化。传统电脑开机需要近三分钟时间,耗用大量储存记忆体,还需配备强大微处理器。施崇棠认为大幅简化的平价笔电将创造下一个十亿使用者,带来不分男女老幼的新消费者。
问题在于,要推出这样的笔电,就必须与华硕的传统产品分道扬镳。「华硕品质,坚若磐石」这句公司口号,象征著华硕的笔电部门在二十年间,努力追求超高品质与卓越技术。突然要这个部门拥抱适合低阶区块的产品概念,卖东西给先前没买过个人电脑、觉得电脑太贵或太吓人的消费者,不但极度困难,甚至是不可能。
施崇棠并未下令后就交给部属去做。他本人亲自参与新电脑产品线「EeePC」(俗称「小笔电」)的研发。施崇棠以董事长身分,做起专案经理的工作,和大家一同努力。他在前三个月和一小群工程师,一起研究产品的基本概念,进行终端使用者的人类学观察,不做主流笔电部门向来仰赖的传统市场研究。
或许整个故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新笔电上市前夕做最后的产品测试时,施崇棠决定批准跳过品管部门的计划,改采「千位使用者试用计划」,将免费的样品分发给员工亲友,靠这个方法在几周内抓出许多问题。传统的内部测试流程找不到那样的问题,因为试用者使用小笔电的方式,跟习惯操作笔电的使用者非常不同。
二○○七年十月,Eee PC 在台湾上架,定价三四○美元,第一批货三十分钟内就抢购一空。华硕生产多少,消费者就买多少,隔天公司股价上扬4.9%。Eee PC 在台湾上市后,很快就在全球推出,在二○○七年的圣诞销售旺季,荣登亚马逊票选最想要的礼物。
Eee PC 的需求在美国十分强劲,华硕全系列的传统笔电也连带首次在美国经销。百思买(Best Buy)与梅西百货(Macy’s)等大型零售商也趋之若鹜。台湾电脑厂终于进入HP 和DELL 的主场—不是靠重量级产品,而是靠专注于做简单的小笔电。
执行长无法交代别人去做的事
在日益千变万化的商业环境,企业必须快速行动,光采取分权式的创新模式还不够。公司领袖必须动用自己的职权,支持具备市场知识的基层人员。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要执行长事事插手,或是随时以公司名义介入,但有时最高层的策略性介入相当关键。
奇异前董事长与执行长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就明白这个道理:「我最喜欢动用的特权,就是挑中一个问题,接着『深潜』(deep dive)一下,也就是找出你认为自己可以创造改变的挑战⋯⋯接着用自己的职权施力。我经常做这种事—我深潜到公司的每一个地方。」
一旦意识到「深潜」的概念,就会发现处处是改变的机会。
执行长的深潜
至于华硕,经理自然会因为公司原先的各种政策,被卷入无止尽的争论之中—启用亚洲以外的软体供应商、以不可接受的低价位贩售笔电、测试方法是将第一批产品赠送给终端使用者。Eee PC 将得花数个月,甚至是数年,才可能上市,也可能错过关键时机。
一位产品经理表示:「有时Eee PC 团队以外的人认为,这个计划会失败⋯⋯我们也需要请笔电部门支援大量技术人力。我们要求资源时会带来大量摩擦,不过施先生亲自让那些『杂音』消失。」
想像平行宇宙是很有趣的事,可以带给我们启发—各位好奇的话,实际情况是最初的Eee PC 专案小组,日后成为新事业部门,继续扩编,负责制造消费者电子产品,而不是生产高阶笔电。
到那个阶段后,施崇棠认为再也不必监督Eee PC 的日常营运,才指派两名高阶主管监督接下来的事业发展。他自己则到公司其他地方继续深潜。
所以结论是,必要的创新变得具备颠覆性时,指派适当的团队人选,授权让团队放手去做,将是必要的步骤,不过这还不够。每次组织成功跳进新知识基础,资深领导者不能只是拟定策略,还得亲自执行。

企业领导者必须吸收中阶经理通常不愿承担的职涯风险。成功需要动用知识的力量,也需要有职权的人出手。企业最高层所展现的创业精神与相对应的行为,或许正是执行长最关键的功能,无法交给其他人负责。高阶主管的最主要职责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