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万历朝鲜战争为什么要打七年
万历朝鲜战争,万历朝鲜战争为什么要打七年
万历朝鲜战争为什么要打七年
双方真正在前线作战的都不愿意再打:以辽东军为首的明军将领再碧蹄馆战役后因为自己的私兵和家丁损失太大,战斗意志大减,不再主动求战;日本征韩主力-关西大名也担心自己势力过分被削弱,在平壤之战后也想借着碧蹄馆侥幸得逞小挫明军锋芒的时机赶紧停战,因此也有点出工不出力。可以说,中日双方前线将领都急于停战和谈,了结战事。明军(客观上)无力也(主观上)不想彻底驱逐日军,日军则既无足够实力击败明军,又不甘心退走。所以从1592年双方就没有再有大的冲突,1593年和议开始后,到了1595年都基本停战,双方对峙。可以说,当时中日双方急于和谈的客观需求才让沈惟敬这个人得以应运而生,和日本的小西行长一起共同合谋,搞了一场欺上瞒下,里外糊弄的和谈册封闹剧。
1597年和谈骗局露馅,被欺骗的丰臣秀吉再一次发动战事,打了1年,因丰臣病死,日本执政的五大佬决定放弃朝鲜南部占领区撤军回国。除了中朝水师的海上作战还可圈可点外,陆上明军除了一个乱七八糟的蔚山之战外,也没有打什么硬仗,漂亮仗更是没有。和1945年6月开始,国民党军跟在撤军的侵华日军屁股后面“收复”国土如出一辙。 所以,除了和谈扯皮外,整个援朝抗倭战争,中日真正作战不到3年。万历朝鲜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及著名将领
楼上的太详细了,不过看的人眼花了都,楼主问的只是戚继光手下啦。
我来总结下参加了万历朝鲜战争的戚继光旧部是江浙步兵团,统领是钱世桢和吴惟忠。其中吴惟忠在第二次朝鲜攻防战中阵亡。当时浙江步兵团是入援朝鲜的明军步兵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当时朝鲜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是李如松,之后是邢玠、杨犒,实际的总指挥是麻贵(总兵官)。为何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只出动了3万人对抗10万敌军?
万历援朝战争,这场持续七年,明朝实际参与战斗也不过两年的战争,对当时的大明来说,算不上大事。
李如松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就在日本人攻占朝鲜时,明朝正忙着平定宁夏孛拜叛乱。
而且也正是因为宁夏平叛与万历朝鲜战争,所以当明朝为宁夏叛乱消耗掉了二百多万两白银后,发动抗倭援朝战争,在财政方面已经捉襟见肘,能够出动五万大军入朝,大明朝已经是勒紧裤腰带在帮朝鲜了。
不管是宁夏叛乱战争,还是万历朝鲜战争,对明朝来说,都不算大麻烦。实际上,大明朝的军队主力,都长期被牵制在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战场上:青海。
万历十八年,青海爆发了著名的“河洮之变”,顺义王扯立克悍然发动叛乱,整个西北局面大坏。这场动乱说到底,就是万历皇帝怠政惹的祸。这场战争前后花了十年才最终平定!

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十年里基本被拖在甘肃青海一线。东援朝鲜自然也不可能。
打个比喻,明朝好比只伸出一只手,迎击全力的日本,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入朝的明朝军队,依然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在与日军的大多数战斗力,即使面对数目绝对优势的日军,打的日军畏惧明军如虎,乖乖缩在堡垒里。
万历朝鲜战争到底有没有消耗明朝的
打了场战争,又没捞到什么实际利益,当然是一场消耗了。最大的收益算是维护了东亚朝贡体系,朝鲜小弟对大明更加死心塌地了。
个人对这段历史也很感兴趣,之前读过一本小说,妄语臣的《猎明》,就是专门写这段历史的一本历史小说,200多万字,写得很具体也很精彩,男主是个大明锦衣卫,不仅有激烈热血的战场描写,包括当时日本德川家康的蠢蠢欲动、大明内部的争国本、还有朝鲜世子之争。小说资源网上一搜就有。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万历朝鲜战争的兵力是多少
万历朝鲜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592年4月—1593年7月,明朝参战4万余人,日本参战16万人,朝鲜方面不详。 第一阶段,1597年2月—1598年12月,明朝参战7万余人,日本参战14万人,朝鲜方面不详。 伤亡情况,明朝伤亡3-6万,日军伤亡过10万,朝鲜方面不详。万历朝鲜战争:大规模战役,总共几次,明日双
平壤之战是明万历二十一年 ( 1593 )明朝在朝鲜平壤围歼日军的一场攻坚战。一月初六,明军率兵35000余人进围平壤。日将小西行长率兵2.5万余凭坚据守 。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城。初八拂晓,乔装朝军助攻城南门的副将祖承训部卸装露明军衣甲,日军大惊,急速调兵堵截。主攻城西门的副将杨元、李如柏乘机攻入西门。激战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长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沿途又遭联军伏兵击杀。此战毙日军万余人,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一隅,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碧蹄馆之战是万历朝鲜之役中一场日军企图对明军的一场伏击战,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双方在当时朝鲜国都西北的碧蹄馆会战。日本方面的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与由李如松、查大受、高彦伯率领的明朝及朝鲜联军相遇。明日两军在碧蹄馆(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驿馆)激战整整一日,最终以双方脱离接触而告终 。由于中日朝史料的重大差异,此役在后来又成为争议颇多的神秘之战。 关于此战有中日遭遇战,日军诱敌伏击战两种说法。对于此战结果中日朝史书记载在过程细节上有些不同,但一般史料如《中国军事通史》都认同明军失败。 稷山之战是第二次万历朝鲜之役中于1597年10月17日(万历二十五年九月初七)发生的一场战斗。稷山之战成功阻止了日军向汉阳的进兵,杨镐、麻贵以捷报传闻汉阳,使得朝鲜朝廷得到莫大鼓舞。宣祖亲自在汉江视察朝鲜军队,稳定了军心。而在日本方面,成功夺取了稷山,并借助兵力的优势,毛利秀元率兵直指京畿道的竹山。 蔚山大会战是明朝万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中有名的战役之一,发生于明万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间。战局伊始明军在战场上优势明显,日军的野战能力无法与明军相抗衡,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日将加藤清正放弃了与明军打野战的想法,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边打边撤,撤退到最后一个也是最坚固的阵地:岛山。由于城高墙厚,加之地势陡峭,明军火炮威力发挥有限,所以久攻不下,且连续作战后伤亡增多。后期又持续下雨十多天,明军士气低落弹尽粮绝,最终被迫撤退。因在撤退过程中发生混乱,明军被日军追击,伤亡惨重,但日军在追击过程中被明军后卫部队阻击,一时无法扩大战果,战局再次进入僵持阶段,双方又恢复到了战前的态势。 露梁海战,是发生于公元16世纪末的一场海战,该战役因发生地露梁而得名。露梁海战是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最后的一场海战,交战双方为中国明朝与朝鲜联军和日本军队的岛津立花一部,指挥官分别为:陈璘(中国)、邓子龙(中国)、李舜臣(朝鲜)、小西行长(日本)、岛津义弘(日本)等。战争结果以明朝联军获胜而结束。揭秘万历朝鲜战争明朝朝鲜与日本伤亡人数各是多少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1] 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辽东铁骑2000人赶往救援,但是大败。一个月后又集齐全国各路精锐部队4万余人由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日军受挫后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2年后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紧急调4万兵力赴朝迎敌,明朝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2次战争合计 伤亡与损失: 大明:约3万人(两次冲突合计) 朝鲜:约26万人(均为两次冲突合计) 日本:超过17万人(两次冲突合计) 万历(5)朝鲜战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