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一千七百多年前,那个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

火烧 2022-10-26 10:46:27 1043
一千七百多年前,那个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

一千七百多年前,那个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公元220年二月丁卯,一支运送灵柩的队伍穿过邺城的城门向旷野深处而去,奠定了曹魏政权的魏武帝曹操出葬了。《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后葬在了邺城,他的陵墓被称作高陵,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曹操墓却神秘失踪了。经历了无数后人的苦苦追寻,曹操墓如同人间蒸发,丝毫不见踪影。在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文韬武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奇才和诗人。他剿灭北方群雄后,积蓄了力量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争雄时代,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可是在曹操身后漫长的时光里,他在世人的眼光里逐渐变为残忍冷酷的乱世枭雄,一个阴险狡诈、千夫所指的超级奸臣。在中国戏剧舞台曹操的大白脸形象,与其他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成为了古今奇观。那么,一千七百多年前,那个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邺城从东汉末年起,先后是曹魏、后赵等六个王朝的都城,统御中国北方长达一百二十六年。在今天邺城遗址的周围,有许多高大的封土堆,这些封土堆就是传说中的曹操疑冢。在中国古代众多关于帝王陵墓的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谜可谓流传久远,家喻户晓,而这样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说法是,认为曹操生前曾设七十二疑冢,这些疑冢分布于邺城城外,一座座如山丘布列,使人真伪难辨,但其中必有一座真墓。同曹操建七十二疑冢之谜相呼应的是曹操被描绘为生性狡诈多疑,无情薄义的乱世奸雄形象,这种形象在小说《三国演义》,以及众多文艺表演形式里,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和体现。在中国漫长的民间社会里,曹操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超级奸臣形象似乎已经定型。然而,关于三国历史的正史《三国志·魏志》,并没有曹操设立疑冢的描述,而是明确记载曹操病死后葬在了邺城的高陵,这同《三国演义》的描述以及民间传说大相径庭。

公元233年,陈寿出生在西晋巴西安汉,蜀国灭亡五年后的公元268年,36岁的陈寿离开故乡来到西晋的都城洛阳,担任西晋著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12年后,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史学家认为,蜀国灭亡时陈寿才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见的,因此他撰写的《三国志》应当可信。

在陈寿的笔下,曹操是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天下大乱的局势当中,文韬武略,建立了不凡的功业。陈寿的《三国志》一经完成,就在当世引起了轰动,当时的晋惠帝在看过《三国志》后,当即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这也使得《三国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间得到传播。这时曹操的民间形象就是陈寿在《三国志》里所描绘的形象,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曹操的墓葬是在世人皆知的邺城西边,叫做西陵。

一千七百多年前,那个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

陈寿完成《三国志》1300多年后,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也完成了一部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这就是几乎家喻户晓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是一部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也引来后人持续不读关注和热情的小说,并最终成为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成就最高的章回体古典小说。由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小说在民间巨大而持续的影响,加上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罗贯中版的三国故事很快风行于世。在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里所描绘截然不同,曹操变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权术家,他残忍冷酷,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此时的民间早已流传生性多疑的曹操。为防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他为自己建造了七十二座疑冢,曹操七十二座疑冢除了带给世人一个神秘的悬念外,更让人们确信他的狡诈阴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