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主要体现 生产力有何特点、内容以及含义?
生产力有何特点、内容以及含义?
生产力有何特点、内容以及含义?
概念: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目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诸多版本里,都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逻辑问题:关于生产力的定义,从内涵方面所定义的生产力与从外延方面所界定的生产力自相矛盾。例如,“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1)还有“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2)等等,这都是从内涵方面定义“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同样是这些教科书,从外延方面界定的生产力又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3)这也即是所谓的“生产力三要素”。
生产力的内涵定义强调的是1社会生产能力、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属性概念;2生产力的外延界定强调的是实体性的三要素,“生产力”以是实体概念。正是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这种非一致性,导致了目前学者们关于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的一系列争论。比如,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实体还是生产主体的一种能力、力量?是一种能力的话是自然力还是一种社会力量?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等等。(4)但是,尽管有争议,却很少有人对现有生产力概念内涵或外延方面提出过疑问,很少有人注意到现有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间的这种自相矛盾。
生产力决非实体,承认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有关生产力观念上的一些错误盖起因于将生产力实体化理解。生产力毕竟是一种力。单就“力”而言,它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映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它的定义是这样的: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着的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维持系统自身进行能量转换的能力或功能。“生产力”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抽象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社会属性。生产力是从事于生产活动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机体或系统进行社会物质变换、维持社会自身的一种能力或功能。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各自本身既不代表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力的要素,三者的结合只是生产活动得以实现的必要因素,即生产三要素。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观点都是把这些生产三要素误认为是生产力三要素。实际上,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然后作用于劳动对象,表现出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劳动力是由人体各分工器官和肢体所构成的生命机体为了维护自身从而进行自然物质变换的能力或功能。
生产力与劳动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的机体的功能或能力,后者是人的机体的能力或功能。生产力从来都是指社会的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5)生产力,作为一种能力或力量,对应着确定的实体或载体。生产力的主体或实体既不是劳动者,不是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也不是以上生产三要素的结合体,而是具有一定生产关系的人们构成的社会机构,是“一个以人为肢体的生产机构”。(6)虽然劳动力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但生产力水平不是劳动者素质所能决定的,也不是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先进性所能决定的。现代素质的某个劳动者,与古代人相比,其劳动力水平不可谓不高,如果让他与周围的人隔绝,或者使其处于动乱无序的社会环境中,即便有先进的生产机器,他与机器的结合并不能表现出多大的生产能力,充其量他只能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已。
生产力是“一个以人为肢体的生产机构”进行社会物质变换的能力或功能。或者,按传统的定义,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如果暂且撇开这些内涵定义的准确性、完备性不谈,那么,作为能力、力量意义的生产力其外延应该怎样界定呢?作为能力范畴的生产力,不管视其为系统还是视其为类,它的构成要素或划分项都应该是能力要素或能力项。同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应该是统一的,这是最起码的逻辑要求。因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传统观念的生产力三要素观念是不合逻辑的,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根本不属于生产力范畴!
(camel39)全部是批判不符合词条的基本规则,补充一下:
生产力的内涵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能力,其外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科技)力量。
生产力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即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资料。
人不可能是第一生产力,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有发展;产品是第二,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资料,包括猎物、植物和经过加工的自然资源;
最重要的标志是工具,也就是科技,人类诞生就必须使用工具,在温饱安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附加值——能存活更多人口的方法。
总不能肚子没吃饱就去搞高科技的西红柿或者奢侈品——所以,科技决不是第一生产力,而是包含在工具这一要素之下的。
定义抽象概念(性质或属性)的可以是具体事物。将外延判定为定义,将定义说成“实体概念”要出错,出逻辑错误。
科技具有工具性质,可以假定为数字中的零,如果没有其他数字领头,那么零还是零。
所以,科技仅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工具或技能。
将生产力三要素拆分开,这无疑是荒谬的。因为,既然是要素,就不可或缺,更不可被量化——量化就意味着可以无限夸张某一要素而忽视别的要素。
我们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决不可以说“科技决定生产关系”!(/camel39)
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这也即是所谓的“生产力三要素”。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dp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jm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技术提到"先进生产力"的高度,是我们党自觉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
生产力的含义
关于生产力的定义,从内涵方面所定义的生产力与从外延方面所界定的生产力自相矛盾。例如,“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1)还有“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2)等等,这都是从内涵方面定义“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同样是这些教科书,从外延方面界定的生产力又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3)这也即是所谓的“生产力三要素”。
生产力的内涵定义强调的是1社会生产能力、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属性概念;2生产力的外延界定强调的是实体性的三要素,“生产力”以是实体概念。正是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这种非一致性,导致了目前学者们关于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的一系列争论。比如,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实体还是生产主体的一种能力、力量?是一种能力的话是自然力还是一种社会力量?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等等。(4)但是,尽管有争议,却很少有人对现有生产力概念内涵或外延方面提出过疑问,很少有人注意到现有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间的这种自相矛盾。
:baike.baidu./view/4844.htm
写出生产力的含义,指出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特点的表现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其包括三方面:1.生产对象2.生产工具3.劳动者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特点:1.生产对象少,仅限于渔猎、采集等2.生产工具简陋,为石器、木器等3.劳动者经验少,级数低。
生产力是什么含义?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您所说的这个词语,是属于期货从业词汇的一个,掌握好期货从业词汇可以让您在期货从业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这个词的翻译及意义如下:每单位投入可得的生产量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期货从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生产力生产关系各包含什么内容?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
我上学的时候书上就是这么写的,现在应该也没变吧。
文化生产力的含义
谈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处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当代中国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文化变革的现实对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当代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等问题都与发展文化生产力密不可分,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是社会系统的两大子系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的融和、交流与整合有利于改善经济行为,提高经济效率,因此,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当今世界显得格外重要。
1.现代文化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全球化、信息化是当代不争的事实,更是21世纪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线,也是全球进程中的基本动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文化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1.1文化的全球化挑战
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更为感性的全球化,它是指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观念意识的相互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呈现出文化发展的某种同一化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首先表现为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传播与交流。其次,文化的全球化表现为新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的生成与发展。这种新的、以人类整体为对象的文化观,是文化全球化中的更为本质的东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1.2文化与经济的同生、互动和一体化的挑战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支配和影响着经济的历史运动。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文化活动,都具有文化意义,同时也就使得文化本身从它一开始就内蕴着经济因子,而经济也内蕴着文化的因子。文化信息和经济作为人的生命行为和生命存在方式的过程和体现,统一地存在于同对象之中,即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在经济中存在,就连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经济结构,都是人类文化生长的物质表现形态,这就说明了人类社会在生长的过程中,文化和经济的同步性。历史上每一次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变动必然伴随着一次巨大的文化革命,同样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必然给经济结构的革命以历史趋势的指引,因此说文化信息与经济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
1.3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高度叠合的挑战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早就提出了“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的概念,他所说的“知识产业”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以精神生产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知识的生产力已经为生产力、竞争力提供了必要的重要的生产资源”,因此,在以新的传播工具、新的顺息万变的文化为特征的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从现今国际上迅速发展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来看,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表现出高度的叠合,均列为第三产业。
1.4文化与企业交融的挑战
文化生产作为产业的表现就是文化与企业的结合与交融。国外许多企业都非常重视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参与性,重视文化行为对企业发展的深度影响,企业经常举办一些展览会等活动资助文化活动,现代企业要求其产品具有文化价值,企业通过文化活动树立自己的形象;密切与地方、民众的情感;获取信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增强职工的自豪感,这些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说,文化活动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1.5民族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挑战
文化市场上的文化商品当然要用于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注重文化产品的输出,如:本民族语言的国际传播;在重要的城市树立带有民族标志的景观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扩散,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辐射力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如何发展文化、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了挑战。
2.文化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1文化生产力的内涵
经典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力的种类做了区分,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两种生产力,明确提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并把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包括在这种生产力之中。文化也是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具有精神生产的独特性,他是社会精神方面发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又具有明显的特质性,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文化的生产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因此,文化生产力被誉为第三代生产力,其重要特征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生产。它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生产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和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部分,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科技的、商品的要素,文化本身已具有经济力、科技力,已现实地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2.2文化生产力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文化生产力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是因为:文化作为国家财富积聚的重要形态和重要能力的被发现。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财富积聚的基本定律。然而当今的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构成了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世界的普遍重视,这种重视既反映在文化的经济形态上,推动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反映在文化的经济形态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融合于世界体系,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不仅使文化得到了发展,而且也使国家的财富增加,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所以说,文化生产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2.3文化生产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在创造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必须要启动和驱策内部成员的积极性使之集中于企业目标的达成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文化。实践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改组、增强竞争力、参与市场化和国际化竞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凝聚力、是企业价值追求的驱动力、是企业激励机制的生长力、是企业决策理念的主导力和企业科技机制创新的提升力。
2.4文化生产力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活动极其成果,构成人类所需要的发展资料的一部分和享受资料的重要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它是以知识和智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如:山东的风筝节和武汉的杂技节等活动的开展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说明文化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杠杆的作用。文化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它对基础的软化作用。当代世界经济结构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世界经济规模式正由过去的刚性结构逐步向柔性结构转化,即从生产重、厚、长、大的重型化的硬件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向以高效、智能化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服务活动为主的软件化产业过渡。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可见,文化对经济基础工程的“软化”作用是其它产业所不能替代的。
2.5文化生产力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一是以物质文化和科技文化的方式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增强综合国力奠定物质基础;二是以政治上层建筑和制度文明的方式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三是以思想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式,为增强综合国力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2.6文化生产力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文化服务于国家利益,在不同的国家其境遇不同。但文化生产力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文化是决定国家、民族和个人经济命运的关键因素,因为有些文化,相比其他文化能够更好地成为提供保证;三是透境和信仰体系长期强烈地、既个体又集体地影响着国家领导人理解政策问题的方式,通常还决定着人们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的选择;三是文化可用作设计关于社会、经济和军事的结构与机构的宏伟蓝图,从而对民族与世界大家庭中的行为和前途产生强烈的影响;四是文化是国际关系的主要构架,是国际事物中国家行为的重要基础、国际冲突的原因。
3.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导向
现代文化生产力与其他生产行为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特征:较高的知识、技术和智能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生产,本质上是知识的转移和智力开发,是较高水平的智力运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文化生产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生产,它的生产不仅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和社会的精神需要和发展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发挥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的文明传承和积累的过程;文化和知识的再生产性。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就是运用现代生产手段产生巨大效益的过程,它所从事的是知识和文化的扩大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已经超越了一般劳动力生产的过程;过程和结果的双重存在性。一般来说,进入流通领域可供交换的商品生产者的行为和过程并不作为商品而进行交换,而文化则不同,它无论是作为生产方式还是作为交换方式,文化生产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并存,都将作为它的独特性而展开生产行为的特殊品质。因此,在制定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时应考虑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3.1政治环境和地理环境以及人口的构成与流动等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文化战略时应考虑文化发展的全局性。就是把文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体系中去考虑。
3.2考虑文化发展具有的前瞻性
文化发展的战略应具有超前性,立足于当前,规划未来,处理好当前文化与未来文化的发展关系。
3.3考虑文化发展的政策性
没有政策性安排,文化发展战略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合法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基础。
3.4考虑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文化的需求,而且要为后代人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及增长能力,创造和提供尽可能多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把文化发展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
纵观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文化生产力对于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未来世界的竞争必将是文化的竞争,发展文化生产力非常重要。
简述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
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
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
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
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
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
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
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
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
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
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
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
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
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
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
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
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
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
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
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
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
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
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
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
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何区别?含义分别是什么?
一、基本含义不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内容要素不同: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有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作为劳动资料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生产关系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对其他两个方面有决定性作用。
三、体现的关系不同: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