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姓满族是皇族吗 满族正黄旗姓唐的,满族姓唐是皇室后裔吗

火烧 2023-01-26 03:55:09 1070
满族正黄旗姓唐的,满族姓唐是皇室后裔吗 满族姓唐是皇室后裔吗纠正一下错误清朝皇室为爱新觉罗氏 爱新觉罗氏后人在哪个旗的都有 在下五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的多一些 但是在上三旗(镶黄、正黄、

满族正黄旗姓唐的,满族姓唐是皇室后裔吗  

满族姓唐是皇室后裔吗

纠正一下错误

清朝皇室为爱新觉罗氏 爱新觉罗氏后人在哪个旗的都有 在下五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的多一些 但是在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的也不少 比如: 太宗皇太极的第六子高塞,其子孙就属正黄旗 太宗皇太极的第七子常舒子孙以及第十子韬塞子孙就属镶黄旗 顺治皇帝福临次子福全子孙属镶黄旗 太祖努尔哈赤四子汤古代子孙、六子塔拜子孙属正白旗 等… 另外上面一位朋友回答中提到的“清代在入关之后规定,宗室只能入下五旗”也有误。 宗室是指太祖努尔哈赤父显祖塔克世直系子孙。 依照上面的举例 所以,宗室 哪个旗的都有 ========================================= 唐姓 [唐] 满族老姓包括: 唐佳氏(1)、塔喇氏(2)、泰瑚特氏(3)、他塔喇氏(4)、董鄂氏(5)、唐尼氏(6)、唐达氏(7)、唐古氏(8), 以及加入满族的图罗鲁特氏(蒙古姓)、唐氏(汉族)、台尼堪等。 ========================= (1)【唐佳氏】Tang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汤佳,世居不详,后冠汉字姓唐。 (2)【塔喇氏】Tar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旷野”,世居讷殷。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这个氏族属于蒙古满洲,人数庞大,后冠汉字姓白、唐、匡等。 (3)【泰瑚特氏】Taihut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唐乌勒特,世居乌拉,后冠汉字姓唐。 (4)【他塔喇氏】Tatar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他塔拉”,与满语“特别多”有关,世居扎库木、安褚拉库、宁古塔、扎克丹、萨尔浒、长白山、马察、占河、乌苏、伊兰木、海州、十方寺、吉林乌拉等地,所冠汉字姓唐、谭、舒。 (5)【董鄂氏】Donggo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栋鄂",地名,今辽宁省宽甸.另据《啸亭杂录》载,董鄂冶亭制府,考其宗谱,其先为宋英宗越王之裔,被金人掳至董鄂,因以地为氏.此说亦无稽之谈,不可信.所冠汉字姓多为董,还有何,唐,鄂,赵,成等. (6)【唐尼氏】Tangni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十方寺,后冠汉字姓唐。 (7)【唐达氏】Tangd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科普沁,后冠汉字姓唐、佟。 (8)【唐古氏】Tanggu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汤务、陶古浑,满语的意思“百”,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旧部“唐括”,以部为氏,世居哈达、长白山等地,后冠汉字姓唐、陶。

参考资料: 《满族汉字姓寻根大全》《满洲八旗姓氏》《满族八大姓》

满族正黄旗的姓氏都有哪些啊?

满族正黄旗姓氏有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乌雅氏、阿鲁特氏、完颜氏、巴雅喇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董鄂氏、李尔佳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博尔济吉特氏、瓜尔佳氏等。具体介绍以下几个姓氏:

1、爱新觉罗氏

爱新觉罗,罗马字转写为Aisin Gioro(穆麟德式转写),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2、完颜氏

完颜,清朝满族姓氏。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安徽、福建、台湾的完、苑、粘姓者,经查证都是金代女真宗室的完颜氏后裔。而金朝灭亡以后,完颜守祥东归,其后世子孙得到后金(清)的认可,纳入镶黄旗满洲。今日完颜氏多改汉姓为王或汪。

3、董鄂氏

董鄂氏满族姓氏,为八旗著姓。董鄂为满语译音,许多史书也有译为“冬古”“东古”、“东果”、“东峨”、“董额”、“董古”的。董鄂氏配偶为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是顺治帝一生之中最爱的人,去世后追封皇后。

4、敖佳氏

敖佳氏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东海女真敖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满族敖佳氏,满语为Aogiya Hala,世居马察地区(今吉林浑江),后多冠汉姓为敖氏。

5、瓜尔佳氏

瓜尔佳氏,满族姓氏,人口众多,为满族八大姓氏之一。瓜尔佳氏历来被称作“满族第一氏族”,被排在清朝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首位。

公元十六世纪末,牙尔虎女真族族始祖瓜尔佳·松阿力之子瓜尔佳·噶哈为萨尔浒城酋长,后归附于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并与爱新觉罗氏家族联姻,成为佟·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基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黄旗

姓付 满族正黄旗姓氏

一、付氏老姓:

关姓满族是皇族吗 满族正黄旗姓唐的,满族姓唐是皇室后裔吗
1、付特哈氏(Furha Hala)本赫哲姓氏,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又作富勒哈、伏尔哈,后改汉字姓富、付、杨。 2、富尔库鲁氏(Fulkulu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富勒库噜,世居松花江,后改汉字姓付、富、瑞等。著名人物有:云骑尉安奇。 3、富察氏(Fuca Hala)郡望:满洲。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傅察”,“富尔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旧姓“蒲察”,以部为氏。详见《满族八大姓》。名人:富察额色黑, 富察额师泰, 富察托庸。文献:沙济富察氏族谱, 沙济富察氏宗谱。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傅、付氏。

唐姓的满族姓氏应该是什么?是正黄旗的

正黄旗 推测是董鄂氏 或者 他塔喇氏 吧

>>>>>>>>>>>>>>>>>>>>>>>>>>>>>>>>>>>>>> [他塔喇氏]正黄旗著名人物有: [纳璘] 他塔喇氏,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讷殷江瓦尔喀,初投朝鲜为部属,朝鲜平,随兄叶陈来降,为朝鲜开创佐领,入关击李自成,叙功加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子达敏、达尔呼达相继袭,晋三等轻车都尉。其曾孙岱林布任江宁将军。 [萨冲阿] 他塔喇氏,满洲正黄旗人,世居查库木,累官护军参领,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 >>>>>>>>>>>>>>>>>>>>>>>>>>>>>>>>>>>>>> [唐] 满族老姓包括:唐佳氏、塔塔喇氏、董鄂氏、唐尼氏、唐达氏、唐古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图罗鲁特氏(蒙古姓)、唐氏(汉族)、台尼堪等。 ========================================== 【唐达氏】Tangd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科普沁,后冠汉字姓唐、佟。 【唐古氏】Tanggu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汤务、陶古浑,满语的意思“百”,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旧部“唐括”,以部为氏,世居哈达、长白山等地,后冠汉字姓唐、陶。金朝著名人物有:太祖圣穆皇后、太宗钦仁皇后、左丞相唐括安礼。 【董鄂氏】Donggo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栋鄂”,满族姓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栋鄂",地名,今辽宁省宽甸. 所冠汉字姓多为董,还有何,唐,鄂,赵,成等. 【他塔喇氏】Tatar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他塔拉”,与满语“特别多”有关,世居扎库木、安褚拉库、宁古塔、扎克丹、萨尔浒、长白山、马察、占河、乌苏、伊兰木、海州、十方寺、吉林乌拉等地,所冠汉字姓唐、谭、舒。 【塔喇氏】Tar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旷野”,世居讷殷。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这个氏族属于蒙古满洲,人数庞大,后冠汉字姓白、唐、匡等。 【唐佳氏】Tang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汤佳,世居不详,后冠汉字姓唐。 【唐尼氏】Tangni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十方寺,后冠汉字姓唐。

我姓李,满族正黄旗,请问我的满族姓氏是什么?

【李】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唐朝黑水靺鞨都督赐姓,渤海国、乌惹族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蒲察曰李。明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李满住家族赐姓,铁岭女真参散千户李亦里不花,以此为姓。老姓包括:傅察氏(即富察氏)、瓜尔佳氏、李佳氏(或作李尔佳氏)、萨克达氏、伊喇氏、罕楚氏、西林觉罗氏、鄂济氏、吴库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李氏(汉族、朝鲜族)等。=======如何区别这些姓氏=======富察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各旗均有。最多的是在镶黄旗(如孝贤皇后的家族),其次是正黄旗(如一等子敦拜)、镶白旗(如三等男拉珠),再次是正白旗(如荆州将军莽义禄)、正红旗(如副都统布丹),分布最少的是镶红旗。此外,镶蓝旗包衣里也辰富察氏。还有一支富察氏后改入蒙古正白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瓜尔佳氏:也是满洲八大姓之一,人数比富察氏还要多,分布还要广,八旗均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排在第一的就是这个姓,而且整整占了四卷的篇幅。汉军正白旗中也有瓜尔佳氏,就是著名的石氏家族,像石廷柱、石国柱等。李佳氏:镶黄旗分布较多。正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黄旗、镶蓝旗、镶白旗、正蓝旗也都有分布。居扎木库地方的恭布禄及居李佳和罗地方的绥占是最早编入正白旗。另外,正红旗、正蓝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正黄旗的包衣里也有李佳氏。——个人觉得这个姓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李佳氏的后人几乎都改姓李,而其它姓氏改姓李的人数比较少。萨克达:虽说人数也不少,但入正白旗并不多,有世居札库木地方的伊白德一支、达密善一支(其玄孙是光禄寺卿浩善)、觉尔多一支、雅隆阿一支、世居赫图阿拉地方的讷图一支(其曾孙是刑部尚书安布禄)、世居黑龙江地方的克穆努一支(其孙是都统塔尔玛善)、世居德林村地方的福拜瑚一支、穆达禄一支、世居长白山的衣喀理一支、多果一支、阿清一支、世居吉颜地方的尼雅尔古一支、世居马察地方的福达哈一支、世居和罗地方的多尔浑一支。伊喇氏:分布在正黄旗。罕楚氏:罕楚氏,又作韩楚氏,是镶白旗的希姓,人数极少。西林觉罗氏:西林觉罗氏多隶镶蓝旗,其次是正蓝旗。编入正白旗的只有世居宁古塔地方的巴布哈一支、世居讷图村地方的贲布努一支和世居长白山的布颜、楚扬阿两支。鄂济氏:编入正白旗的不少。有世居黑龙江地方的尚嘉图一支、世居哈达地方的吴岱一支、世居乌喇地方的奇塔巴颜一支、噶克达一支、世居叶赫地方的恒特一支、吴库里氏:只有镶红旗有。塔喇巴齐克氏:是蒙古姓氏。李氏(汉):世居沈阳地方的李氏绝大部分隶正白旗包衣,像都统偏图、户部侍郎李锳贵、内务府总管李延禧;世居锦州、灵生堡、长白山、松山、铁岭等地方的李氏也有很多被编入正白旗包衣。李氏(朝):都是镶黄旗、正黄旗、镶白旗或镶蓝旗的包衣。

满族正黄旗白姓

  哥们为你这10分我豁出去了!!!

  岫岩满族自治县中的岫岩满族姓氏(转)   满族姓氏的由来   岫岩满族的祖籍多居长白山一带,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在八旗当差。初驻兴京(今新宾),后进驻盛京(今沈阳),再迁居北京,康熙年间拔还盛京,再拔来岫岩驻防。还有一部分原住乌拉(今吉林市),1678年(康熙十七年)经议政王大臣奏准,兵丁眷属万余人移驻盛京,编入各“牛录”(八旗的基层组织)当差,后又拔往各城,附入八旗,来至岫岩。   姓氏,满语称“哈拉”。满族的姓氏历史悠久,共有697个。满族多以部落和所居住的地理环境特征为其姓氏,其姓氏为多音节。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简化为单音节汉字姓氏。冠以汉字姓氏的多取原姓氏的第一个音节为姓。如原姓赫舍里氏改姓赫、何;富察氏改姓富、傅;佟佳氏改隆佟;马佳氏改姓马;奇德里氏改姓齐;乌扎拉氏改姓吴。有的取译音谐音为姓,如他塔拉切音为唐;瓜尔佳切音为关;栋鄂氏切音为董。有的取译意之音为姓,如易察汉译意为羊,谐音杨姓。也有的取译音为姓,如爱新译意为金,则以金为其姓。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并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拔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排列为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景福长”。   哨子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拔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贴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驻开原,同年又拔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二十字诗为:“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白长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户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婚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德承吉林贯崇荣、英明景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家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拔至岫岩。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行来岫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易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拔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事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到岫岩,落在娘娘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错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苏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拔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均溥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富贵荣、崇兴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长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拔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京,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罗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拔兵岫岩驻防。自第八辈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水、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哈达啤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   蒙古八旗姓氏及分布   蒙古八旗多为归附满族的蒙古人,康熙年间拔往盛京,后来拔往岫岩。他们有:哈达碑镇李氏(李雅拉氏)。蒙古镶红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先在奇凤峪落脚(即现今哈达碑镇徐家堡村九龙村民组)。后代长子适到汤池,次子、三子迁到李家堡一带。自第七、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云广承洪德、文林佐国良、本源多福实禄、兰桂永吉祥”。   哈达碑镇谢氏(萨拉氏)。蒙古镶蓝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来到岫岩,两支留在偏岭,一支到谢家堡子。行辈十五字诗为:“阿坤成祥普、忠文延世勇、玉德庆春长”。   前营子镇张氏(治良匡氏)。嫡系蒙族。镶黄旗。十三世祖伯尔格,通汉文,娴武技,1741年(乾隆六年)任岫岩防御使来岫岩。   此外还有汤沟镇卜氏,正黄旗;苏子沟镇何氏,镶红旗;大营镇黄氏;朝阳乡鄂氏、包氏、勤氏等。   --------------------------------------------------------------------------------   汉军八旗姓氏及分布   汉人入旗籍者组成汉军八旗。其来原来一为明代土著居民,先入盛京旗籍;二为1651年(顺治八年)和1726年(雍正四年)岫岩开垦,准许外地迁入的汉族人报名领地入旗当差;三为三藩之乱被平定后,迁入的俘虏。据说这些俘虏先由云南拨至山西小云南(为纪念自己是云南人,将在山西的居住地命名为小云南),又从山西小云南到山东,再从山东转徙回来。   汉军八旗,较为集中的有哨子河乡,聚居着张、邓、杨、刘四个大家族。还有黄花甸镇、三家子镇、牧牛乡的刘氏。   --------------------------------------------------------------------------------   巴尔虎蒙古姓氏   清代分八旗,岫岩却多 巴尔虎旗,而成九旗,此事引起很多人注意。其实巴尔虎本附属正黄旗,为蒙古人,在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奉旨适入岫岩,因独立立署,而称为巴尔虎旗。   岫岩属巴尔虎旗的姓氏有寇氏、白氏、石氏等。   --------------------------------------------------------------------------------   其它满族姓氏及分布   岫岩还有许多满族家族在资料上没有记载属于族八旗还是蒙西八旗、汉军八旗。但大部分应为满族八旗。   红旗营子乡唐氏。正红旗,长白山五道沟人。康熙年间来岫,至今已10代以上。   苏子沟镇戴氏。镶白旗,原长白山二道沟人。始祖代敏,二世祖宝柱,三世祖色登阿,下传12代以上。   苏子沟镇齐氏。镶黄旗,长白山二道沟人。始祖穆常阿,二世祖者库纳,三世祖五林太、四世祖全保,全保生4子,传至今13代以上。此地齐姓与朝阳乡方家沟村齐家堡齐姓为同宗。   苏子沟镇关氏。正白旗,原长白山苏完部。于清太宗年间到盛京,后到,凤城驻防,落居古龙山,后来岫岩,下传12代以上。   苏子沟镇马氏。镶黄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始祖达尔当阿,下传12代以上,除苏子沟一支外,大营子火石岭还有一支。   苏子沟镇关氏。镶红旗,长白山三道沟人。祖上朱成阿,顺治年间来岫岩当差。朱成阿这子关世军落居苏子沟蔡家隈。另有一支居成西和大营子横山村关家堡子。   苏子沟镇蔡氏。正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祖上八兴市布来岫。   哈达碑镇何氏。镶黄旗。其兄弟4人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随军来岫,定居哈达碑等地。   石灰窑镇赵氏。镶黄旗,原籍长白山六道沟。后迁居北京,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草帽胡同迁居岫岩。来岫自始祖赵常明迄今17代以上。   石灰窑镇佟氏。正黄旗,始祖原籍长白山七道沟。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居住,来岫始祖朱兰泰,至今已13代以上。   石灰窑镇丁氏。镶红旗,原长白山头道沟人。由长白山迁居盛京,再到北京,再由北京迁至岫岩。   石灰窑镇徐氏。镶红旗,始祖原居北京西冀门岩屯,三世祖破脸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驻防。   ****************   拨来岫岩的一佐领,属正黄旗满洲旗分.惟巴尔虎人怕被佛满洲人轻视,经北京批准,独立巴尔虎旗衙门,因满洲原有八旗,因号巴尔虎为第九旗,(仍是正黄旗满洲岫岩县满族中的巴尔虎旗人,有寇姓,白姓,石姓等.岫岩的八旗满洲中,还有原是汉人的白姓。   《满族宗谱研究》一书,在岫岩白家搜集到的族谱《白氏源流族谱》,于1882年撰修。后在1922年续修,续修包括:《文秀公子子孙孙图谱》两册及《凌云堂白氏事宜录》一册。顺出这样的祖系关系:   一世:崇厄力(生五子:罗起、托起、保喜、保柱、失名。其中保柱公无后人,失名返回北京居住)   我支系二世祖:保喜(崇厄力公三子)   我支系三世祖:伯宁(保喜公长子)   我支系四世祖:五十七(伯宁公三子,分家后时代居住在黄旗沟。有二子:群住、文秀。群住公后奉朝廷公文,携其二子驻守当时的吉林府双城堡,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的双城市,但此支系无法联系到后人)   我支系五世祖:文秀(五十七公次子)   我支系六世祖:该文献未表述,但在族谱续修本的《文秀公子子孙孙图谱》中肯定有收录。   我支系七世:“亮”字辈。(其中白景亮是《白氏源流族谱》在1882年的撰修人,字执斋。)   我支系八世:“瑜”字辈。(其中白瑜瑞是《白氏源流族谱》在1922年的续修人)   我支系九世:“廉”字辈。   我支系十世:“润”字辈。   我支系十一世:“树”字辈。(我本人属于本辈份)   1922年,续修本中列出本支系的十二世至三十一世的命名:国玺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事,做善学吉人。李林先生是《满族宗谱研究》一书的作者,可能在抄录的过程中,也可能是在出版社排版的过程中发生了谬误,将“玺”字误写为“锡”。家乡现已经有玺字辈后人。   那塔拉氏(白氏)并不是真正的老姓,始祖祖居长白山,隶正黄旗满洲,顺治定鼎燕京,始祖从龙入关,传至护军校崇厄力,生二世祖兄弟五人,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驻岫岩,祖居哨子河乡大岭后白家堡,教场沟,玲沟,北沟,南黄旗沟,凤城的... 这是所有资料确定的。   白姓的满族老姓来源有: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拜)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莽果氏、巴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鄂尔图特(蒙古)、拜都氏(蒙古)、巴岳图氏(蒙古)、巴岳特氏(蒙古)、塔喇巴齐克氏(蒙古)、萨拉(蒙古)、拜尔达氏(蒙古)、拜英格哩氏(鄂温克)、白氏(汉军)。   居住辽阳八旗蒙古人,巴雨特氏,汉文白姓。辽宁省少数民族志记载,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清政府调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属,同满汉八旗兵丁及家属一起到盛京(沈阳)地区驻防,分拨到新宾、凤城、岫岩等县。蒙古族巴雨特氏,其家谱记载,其始祖巴彦代居长白,后跟努尔哈赤起兵建州,先于沈阳吴家堡子定居,被编属盛京将军衙门蒙古八旗正红旗文兴牛录。二世祖虎什巴、世格、克什图三支迁至辽阳官屯。从第七世起,因巴雨特谐音白,逐改为汉文白姓,传自今日,有70户300多人,居住官屯、高力寨、城门口等村屯。   居住辽阳巴尔虎部蒙古人。史料记载巴尔虎部,属蒙古游牧八旗。清代在张家口外游牧。他们最早居住在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古津河流域。明末清初,部分巴尔虎部蒙古人已南迁到外蒙交界处,属于外蒙古喀尔喀各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葛尔部击溃了喀尔喀三部,巴尔虎也随喀尔喀蒙古南下附清,被清安置在张家口外驻牧。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清政府对巴尔虎蒙古人重新编旗。当年九月,盛京地区拨来巴尔虎蒙古人5000余口,其中壮丁1273名,编为10佐领。驻盛京(沈阳)3佐领,开原、辽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等7城各一佐领。居住辽阳巴尔虎蒙古族有二支系。一支为辽阳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有55名巴尔虎兵丁定居达子营(今首山镇第四居民委),属当时驻辽阳的1佐领。另有一支,据巴尔虎蒙古族巴雅拉氏家谱和钟毓中举朱卷记载正白旗巴尔虎蒙古族巴雅拉氏,汉文白姓属奉调驻岫岩巴尔虎蒙古族人,其后,二世祖世袭佐领阿于什调至辽阳驻防,家属随任在辽阳城东南达子营定居,繁衍数百人。1974年建辽化,达子营蒙古族全部动迁到石厂峪、杏花村、早饭屯、大打白狐、小打白狐村。   史实和资料可以确定这样的认识:撒哈拉氏后裔、正红旗八旗蒙古族巴雨特氏后裔、正白旗巴尔虎蒙古族巴雅拉氏后裔和首山镇第四居民委巴尔虎部蒙古族后裔为辽阳市蒙古族人口构成的主体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为干部调动,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军队干部转业安置及厂矿企业动迁等,又迁入一部分蒙古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扩大增加了辽阳蒙古族人口,1990年人口谱查全市有蒙古族2331人,其中在灯塔市852人,辽阳县383人,白塔区362人,宏伟区310人,太子河区195人,文圣区166人,弓长岭区63人。

满族,正黄旗,赵姓,满族姓氏应该姓什么?

正黄旗为满族八旗中为上三旗最高一旗,满族姓氏为爱新觉罗氏,由于清朝后期三个皇帝均无子女,满族正黄旗帝系家族已经绝后。

如果还有人称为满族帝系家族,是胡扯的,骗子一个。清朝后四个皇帝,咸丰帝生下一根独苗,同治帝,同治帝无子无女,继位的光绪帝为慈禧妹妹叶赫那拉氏的儿子,光绪帝也无子无女,继位的宣统帝为亲王儿子,宣统为末代皇帝,无子也无女。 赵姓满族人为汉姓,没有满族姓氏,就是姓赵,为清朝汉八旗的正黄旗。 满族(57)皇室(1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