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日本人的宗教观 日本宗教历史

火烧 2021-06-14 06:09:06 1079
日本宗教历史 有哪些好的介绍日本传统宗教历史文化的书 有关于日本宗教的书可以看下:世界中的日本宗教(这本书阐述了日本宗教的起源,还有宗教与日本人现代生活的联系);铃木大拙的 禅与日本文化 也可以看下,

日本宗教历史  

有哪些好的介绍日本传统宗教历史文化的书

有关于日本宗教的书可以看下:世界中的日本宗教(这本书阐述了日本宗教的起源,还有宗教与日本人现代生活的联系);铃木大拙的 禅与日本文化 也可以看下,中国的禅宗传入日本后的发展;《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从宗教入手,揭示日本文化的渊源。目前中国学术界的日本通史有吴廷璆老先生编写的《日本史》这是很老的一本了,估计不好找,这是中国的日本学研究者的必读本。接下来有王仲涛,汤重南编写的《日本史》,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复旦大学冯玮老师编著的《日本通史》,此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今年(2012年)发行了新版。但是国内的日本学研究水平比较低,所以这几本日本史都谈不上很好,不是很推荐。

翻译本有日本学者坂本太郎的《日本史》,这本也是日本史学者的必读本。依田熹家的《简明日本通史》。康拉德·托特曼的《日本史》。詹姆斯·L.麦克莱恩的《日本史》,韩歇尔的《日本小史》。这几本都是有中译本的,比较好找到。

未翻译的有英文版的《剑桥版日本通史》,据说2016年有望出版发行,在网上可以下载到。

上述是目前学术界最权威且比较好找的日本通史了,比较推荐的是詹姆斯·L.麦克莱恩的《日本史》(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和坂本太郎的《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不枯燥,文笔也较为流畅,次之可以选择篇幅较小一点的依田熹家编著的《简明日本通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和一本非常简单的韩歇尔的《日本小史》(2010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另:《日本论》、《日本人》、《武士道》、《菊与刀》这些书当然也是名气很大的了,但是这些书并不是历史类书籍,更侧重讲日本的文化而不是历史。

谁能介绍一下日本的宗教史及各种宗教,尤其是神道教

日本是个多宗教国家,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大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

据日本内阁下属的文化厅统计,截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10523万人,佛教信徒9419万人,基督教信徒174。5万人,其他宗教的信徒1021万人,合计共有各类宗教信徒209273063人。

同年日本的人口总数为118693000人。宗教信徒的总数是人口总数的近2倍。

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人可以同时信仰两种乃至多种宗教。考虑到世界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和当代世界上一些地区宗教之间互相敌视甚至互相仇杀的血腥现实,人们很可能会对日本的这一现象感到诧异,而这却是日本的真实写照,也是日本宗教的显著特征之一。

(1)神道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在日本历史比较长的宗教。它没有类似于释迦牟尼那样的教主或惟一神灵。

它产生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信徒分别与设在各地的神社或教会保持着某种联系。

一般根据这些神社等组织的性质将神道分为二类,即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 神社神道与神社本厅 神社神道是日本的神道的主体。

所谓“神社神道”,是指以神社为中心的神道。换言之,是指没有宗教理论或宗教教派基础的、以族缘或地缘为基础、以神社为中心的崇敬祖先神、氏神、地域神的信仰。

日本几乎每个人口聚集地都至少有一个神社。至今全国仍 有8万2千余家神社。

这些神社有的祭祀祖先(氏神),有的祭祀地域神,有的祭祀专门保佑人们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祗,如农业丰收的稻荷神、保佑身体健康、生子繁衍后代的神等。 日本自古有“八百万神”的说法。

每个神社都祭祀着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神。所谓天照大神即天皇的祖神只是这八百万神中的一个,因而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也是神社神道的一个神社。

由于日本人有参拜神社、特别是出生、出嫁后和过年时参拜神社的习俗,因而几乎每个人都被视作某一神社的“氏子”。 这就是本节开头所述文化厅统计中神道信徒几乎与人口总数相等的原因。

在这个意义上,掌握了神社神道,就等于掌握了全体国民。因此,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当局以神社神道为主体建立了旨在对国民进行思想统治的“国家神道”。

二战结束以后,占领日本的盟军总部为了防止军国主义复活,于1945年12月向日本政府下达“神道指令”,废止国家神道,实行政教分离。 鉴此,大日本神祗会、皇典研究所等神社神道团体于1946年2月14日共同设立了非国营的宗教法人——神社本厅。

它以奉天皇祖神天照大神为主神的伊势神宫为本宗,以“尊奉神祗恩德,谋求神社兴隆,宣扬神道,作兴道义”为宗旨,在全国各个都道府县都设有支部—神社厅。 至2000年2月末,它已经下统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近80100家神社或团体,拥有神职人员27500人约占全国神社总数的98%。

它的法人代表叫“统理”,决策机构是由神职人员和“氏子”( 即信徒)中选出来的代表组成的“评议员会”,执行机构为理事会。 教派神道的形成及其现状 教派神道源自产生于江户时代后期的新宗教,明治政府先后布批准这些新宗教和其他教派等13个教派为“教派神道”,俗称“神道十三派”。

这些教派的特点是各个宗派几乎都有明确的教义和教规以及严密的组织,名称上几乎都有一个“教”字,显示了它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二战结束以后,原十三派除了一些教派退出以外,余者组成了作为教团的教派神道联合会。

1964年,教派神道联合会所属的分支教派已达80余个。 至2000年12月末,教派神道共有信徒361万人,拥有教会等法人团体5860个。

教派神道的信徒数量虽然远不能与神社神道相比,但在日本社会仍然占有一定地位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2)佛教 ]佛教可以说是日本的外来宗教,但也有人认为佛教在日本已经实现了民族化,不应将其看作外来宗教。

它的历史却非常悠久,在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盛行传统佛教阶段(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和盛行新佛教的镰仓时代等两个阶段,到江户时代和明治维新以后进入了低潮期,二战以后又逐渐有所发展扩大。 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佛教信徒9409万人,其中天台宗系统348万人;真言宗系统1270万人;净土宗系统1950万人;禅宗系统335万人;日莲宗系统1700万人;奈良佛教系统76万人;未加入横向联合组织的所谓“单立宗教法人”中的佛教信徒(如创价学会等)3730万人。

共有寺院等设施85745处,神职人员204380人。 全日本佛教会是日本佛教界惟一的联合体组织,下属团体达100余个。

日本佛教在全国共有约8万个寺院或布教所,分别属于各个宗派,其中 有90%以上属于全日本佛教会及其下属的宗派、团体。 (3)基督教 基督教这个外来宗教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它既受到过残酷的镇压,也受到过有力的扶持。目前,日本国民对这个宗教似乎颇有亲近感,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在基督教的教堂举行婚礼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正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的信徒却不见增加。 根据日本1999年版《基督教年鉴》的统计,1998年,日本共有基督教徒1104167人,约占同年总人口的0。

879%。其中,新教徒为602845人,天主。

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是什么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在日本历史比较长的宗教 神道教(Shinto)简称神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公元五至八世纪吸收中国儒家与佛教学说后,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处于依附地位。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是为国家神道,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战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英勇表现」就是最佳证明。 二次大战日本战败后,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格地位,盟军总司令也要求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遂成为民间宗教,虽然如此,神道教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占人口的80%。

「神道教」的「神」 「神道」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书记」,书中记载「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神道」二字虽然源自中国汉字,但实际上中国与日本对此词的概念不同,我们若按字面来解释神道教,必会被其名称所误导。

日本人称一切神明为Kami,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Kami。日本人称皇室﹑氏族的祖先与已逝的伟人英雄之灵魂为Kami,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岳﹑树木﹑狐狸等动植物与大自然的灵称为Kami。

「古事传记」一书对Kami作了以下的注释:「凡称迦微者(Kami),从古典中所见的诸神为始,鸟兽草木山海等等,凡不平凡者均称为迦微。不仅单称优秀者﹑善良者﹑有功者。

凡凶恶者﹑奇怪者﹑极可怕者亦都称为神。」也就是说: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仅是中国人所谓的神祇,亦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

神社与神宫 到日本旅游的人一定会参观神社,并对这大大小小的神社留下深刻的印象。神社与神宫是神道教徒祭祀之处,至于何时起源已无法考据。

最初的神社形式是在树木茂盛之地建一小屋,中央种一常绿树,信徒们相信神灵居在其中,遂开始敬拜,称为「神篱」,以后就渐渐发展成今日的各种神社了。 依所祭拜的亡灵种类,神社被区分成六大类:(1)祭祀古代诸神祇的神社。

(2)祭祀历代诸天皇亡灵的神社,又称神宫,如祭拜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3)祭祀有功勋皇亲的神社。

(4)祭祀国家功臣的神社。(5)祭祀诸氏族祖先的神社。

(6)祭祀国郡乡土功劳者的神社,如祭拜明治维新一百多年来阵亡将士之灵的靖国神社。 总计日本现有神社已超过八万座,其中每年参拜人数最多的有:镰仓八幡宫(六百万人);伊势皇天大宫(四百八十二万人);东京明治神宫(六百二十五万人)与靖国神社(三百万人)。

神社通常有一个具传统风格的入口,称为鸟居,从鸟居沿正道而行,可到达净盆处,参拜者可在此洗手漱口。 神社本殿供有神体(Shintai,又称御灵代),不过只是一些象征物,如神镜﹑木偶﹑丛云剑等。

教义与经典 神道教徒不像基督徒有每周的固定礼拜,信徒可在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或是祭日至神社参拜,也可按照个人需要随时到神社膜拜,虔诚的神道教徒则每日早晨前往神社敬拜。 新生儿出生后30~100天内需参拜保护神,3﹑5﹑7岁的儿童则于11月15日七五三节参拜神社,感谢神祇保佑之恩,并祈祝儿童能健康成长。

日本人多同时信奉神﹑佛两教,婚礼多从神道教习俗,而丧殡则多从佛教葬仪。传统日宅兼有神道神龛与佛教祀位,神道神龛多是供奉保护神与天照大神,佛教祀位则是敬拜祖先亡灵。

神道教的重要祭典有(1)新年祭(2)神尝祭(3)新尝祭(4)月次祭。新年祭又称春祭,每年二月四日举行,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为主;神尝祭与新尝祭于每年新谷成熟时举行,每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天皇亲自向神明供献新谷;月次祭则于每年的六月与十二月的十一日举行。

祭祀主要内容有三部份:行禊祓(ㄒㄧˋ˙ㄈㄨˊ)﹑奏神乐﹑向神祈祷。禊祓乃指在某一时期内要洁净身心与各种饮食器皿,是为斋戒;神乐又称神游,是一种祭神的宗教音乐;祈祷则和一般宗教祈祷相似,祈求国泰民安与个人蒙福。

神道教特别注重战争胜利的祈求,因此每逢战事,便有大批的神道教徒为了战胜至神社膜拜祈求。 严格说来,神道教并没有经典可寻,若要列出具代表性的经典,「古事记」与「日本书记」两部古书可勉强称为神道教经典。

「古事记」计有上﹑中﹑下三卷,全书收纳开天辟地以来至公元628年推古天皇的各种神话﹑传说﹑歌谣与历史,是以天皇为中心的一贯思想,于公元712年由太安万侣奉元明天皇之命撰成。 十八世纪时本居宣长着「古事记传」为「古事记」作批注,成为研究日本国学与古代宗教﹑历史的重要书籍。

「日本书记」共计三十卷,是日本最古老的官撰正史,以汉文写成,记载神话时代至持统天皇(公元697年)的事迹,公元720年由舍人亲王与太安万侣等人完成。 根据1981年在日本的宗教调查﹐当时日本的宗教人口为二亿多﹐是全人口的二倍以上。

大部份的成人持有两﹑三种不同的信仰﹐此为日本宗教的特征﹐因为江户时代的檀家制度﹐强制性地使佛教成为家庭的宗教﹐明治时代国家神道的氏子制度﹐使神道。

日本神道教起源

神道教是台面上的信仰,而真正的是↓日本国教——AV教。

不仅日本国内兴盛,而且世界各地都已开枝散叶。以亚洲为代表的当属中=国,不论性别与老中青各年龄段都有,教徒颇众;且道场分布广泛,从首善之都至村镇边疆,规模远超发源地日本。

该教,信奉阴阳合修,众神明法相秀美,皆为欢喜态(如小泽、仓井等等,众大神名称就不逐一例举了,虔诚者可自行查阅)。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些年时代发展,该教也产生的一些新的支派(简称-新AV教),比如:阴阴合修、阳阳合修、六道合修(主要人道与兽道为主)、等。

就新支派代所表神明而言,法相喜怒哀乐俱全,法器亦独特,或绳锁、或烛火、或漏斗、或虫豸、等等,生动逼真 令人生畏。 就该教在中=国和世界教徒发展来说,均呈现年龄两级化发展。

以中=国为例,不乏耄耋之年的年长信众,同时6~7岁的新生信徒也可圈可点。但在欧美来说,由于文化与形态的差异,虽道场很多,但深入人心的程度远不及中=国。

总之,一旦受该教之惑,较难自拔。其教义与发展模式也很令人堪忧,近年很多公众奔走社会,公诉其危害,望和众之力定之为邪教,依正法铲除。

日本神道教起源神道,又叫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宗教,至今已有200

神道教毫无疑问是日本的本土宗教。

当人类发展出社会这一结构后,普遍都会产生一种信仰“灵”的原始宗教,这种原始宗教以万物生灵为崇拜对象,一般都是当地人类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神道教即是现在世界上残留的极少数灵信仰宗教,因此神道教是日本土生的宗教。

不过虽说是日本本土宗教,但是这种原始宗教原本是和世界上大部分灵信仰宗教一样,没有固定的教义、宗教体系、神话之类特征,这些特征是以传入日本的道教和佛教的体系作为参考而建立的。有趣的是,随着新结构的宗教的诞生,旧宗教往往都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灵信仰宗教的神道采取的是吸收进化的方式来适应历史环境,以至于在当今社会,神道是最为奇异的宗教--本质上是灵崇拜,但是却非常成熟。

日本都有哪些宗教信仰

日本是个多宗教国家,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大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

神道教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在日本历史比较长的宗教。它没有类似于释迦牟尼那样的教主或惟一神灵。

它产生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信徒分别与设在各地的神社或教会保持着某种联系。

一般根据这些神社等组织的性质将神道分为二类,即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 神社神道与神社本厅 神社神道是日本的神道的主体。

所谓“神社神道”,是指以神社为中心的神道。换言之,是指没有宗教理论或宗教教派基础的、以族缘或地缘为基础、以神社为中心的崇敬祖先神、氏神、地域神的信仰。

日本几乎每个人口聚集地都至少有一个神社。至今全国仍 有8万2千余家神社。

这些神社有的祭祀祖先(氏神),有的祭祀地域神,有的祭祀专门保佑人们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祗,如农业丰收的稻荷神、保佑身体健康、生子繁衍后代的神等。 日本自古有“八百万神”的说法。

每个神社都祭祀着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神。 所谓天照大神即天皇的祖神只是这八百万神中的一个,因而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也是神社神道的一个神社。

由于日本人有参拜神社,特别是出生、出嫁后和过年时参拜神社的习俗,因而几乎每个人都被视作某一神社的“氏子”。 这就是本节开头所述文化厅统计中神道信徒几乎与人口总数相等的原因。

在这个意义上,掌握了神社神道,就等于掌握了全体国民。 因此,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当局以神社神道为主体建立了旨在对国民进行思想统治的“国家神道”。

二战结束以后,占领日本的盟军总部为了防止军国主义复活,于1945年12月向日本政府下达“神道指令”,废止国家神道,实行政教分离。 鉴此,大日本神祗会、皇典研究所等神社神道团体于1946年2月14日共同设立了非国营的宗教法人——神社本厅。

它以奉天皇祖神天照大神为主神的伊势神宫为本宗,以“尊奉神祗恩德,谋求神社兴隆,宣扬神道,作兴道义”为宗旨,在全国各个都道府县都设有支部—神社厅。至2000年2月末,它已经下统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近80100家神社或团体,拥有神职人员27500人约占全国神社总数的98%。

它的法人代表叫“统理”,决策机构是由神职人员和“氏子”( 即信徒)中选出来的代表组成的“评议员会”,执行机构为理事会。 教派神道的形成及其现状 教派神道源自产生于江户时代后期的新宗教,明治政府先后批准这些新宗教和其他教派等13个教派为“教派神道”,俗称“神道十三派”。

这些教派的特点是各个宗派几乎都有明确的教义和教规以及严密的组织,名称上几乎都有一个“教”字,显示了它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二战结束以后,原十三派除了一些教派退出以外,余者组成了作为教团的教派神道联合会。

1964年,教派神道联合会所属的分支教派已达80余个。至2000年12月末,教派神道共有信徒361万人,拥有教会等法人团体5860个。

教派神道的信徒数量虽然远不能与神社神道相比,但在日本社会仍然占有一定地位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佛教佛教可以说是日本的外来宗教,但也有人认为佛教在日本已经实现了民族化,不应将其看作外来宗教。

它的历史却非常悠久,在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盛行传统佛教阶段(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和盛行新佛教的镰仓时代等两个阶段,到江户时代和明治维新以后进入了低潮期,二战以后又逐渐有所发展扩大。 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佛教信徒9409万人,其中天台宗系统348万人;真言宗系统1270万人;净土宗系统1950万人;禅宗系统335万人;日莲宗系统1700万人;奈良佛教系统76万人;未加入横向联合组织的所谓“单立宗教法人”中的佛教信徒(如创价学会等)3730万人。

共有寺院等设施85745处,神职人员204380人。 全日本佛教会是日本佛教界惟一的联合体组织,下属团体达100余个。

日本佛教在全国共有约8万个寺院或布教所,分别属于各个宗派,其中 有90%以上属于全日本佛教会及其下属的宗派、团体。 基督教基督教这个外来宗教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它既受到过残酷的镇压,也受到过有力的扶持。目前,日本国民对这个宗教似乎颇有亲近感,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在基督教的教堂举行婚礼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正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的信徒却不见增加。 根据日本1999年版《基督教年鉴》的统计,1998年,日本共有基督教徒1104167人,约占同年总人口的0.879%。

其中,新教徒为602845人,天主教徒为457199人,东正教徒为25713人,神职人员为18410人,合计为1104167人。到2000年12月31日,教徒总数174.5万人(含单立宗教法人)。

日本基督教的全国性组织是日本基督教联合会和日本基督教协议会。日本基督教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共有60个,其中最大的是天主教中央协议会。

日本基督教协议会则主要是新教的全国性组织,拥有33个正式或准正式加入的团体会员,其中最大的是“日本基督教团”,其次是日本圣公会。 其他宗教所谓其他宗教,是指除了前述神道、佛教、基督教以外的宗教。

这些宗教有些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但更多的是。

日本战国时期的宗教有几种

日本战国前期的主要宗教为佛教,佛教自奈良时期自中国唐朝传入日本后就压倒原有的神道教,成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的国家宗教,神道教则吸收一些佛教的东西继续存在。

而到了战国中期因为葡萄牙人的意外到访使得天主教进入了日本。 佛教,佛教自传入日本后迅速发展,在日本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信徒和佛寺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空海(774-835),通称弘法大师,真言宗的创立者。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来中国学密教,回日后开始在京都东寺(教王护国寺)建立真言宗,称为“东密”。

后又在高野山创建专门道场进行传播。最澄(767-822),天台宗的创始人,近江国滋贺郡人,姓三津首,幼名广野。

自幼出家,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来中国天台山习天台教规,受禅法,后又于越州(今绍兴)龙兴寺受密法。一年后回国,在琵琶湖畔比睿山建立延历寺,成为天台宗道场。

此时的日本佛教正处于其历史上的发展高峰期,然后我们把时间向后推到镰仓时期,由于农民生活痛苦,在反抗现实压迫的同时,也幻想来世。因此民间兴起了一些新的佛教派,如净土宗,真宗(一向宗),法华宗(日莲宗)等。

(净土宗--由宋传日,教义是厌恶现世,希求净土,信徒念阿弥驼佛便得超生极乐世界。一向宗---净土之分支,亲鸾所创,较净土宗更通俗。

这一流派广泛流行于北陆关东一带。法华宗---庶民出身的日莲所创,主张念法华经就能成佛,反对幕府统治,获得城市手工业者,非御家人和下层武士的信仰。

日莲最后被幕府放逐。) 以前佛教信仰要求信徒修庙,塑像,施舍土地财产,研习经典的。

而新兴的教派则不拘形式,只重信仰,不分贵贱,在农民和下及武士之间广泛流行。新教派因为受到有贵族大名等支持的旧教派的迫害,所以往往团结起义农民和贵族大名作斗争。

在16世纪的一系列农民起义中,佛教新宗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我们开始转入战国时期,此时的一向宗由于它的教义取得的农民阶层的大多数认可,因而具备庞大的影响力,成为了日本当时最大的宗教势力,教徒更是遍布全国。而这时正是战国乱世,各大名经常彼此混战,特别是后来枪炮等新武器的传入使得大名们竭力剥削农民来装备部队,因而迫使农民大批逃亡,或者起来反抗。

15世纪末期,北陆关东一带不堪大名剥削压迫的农民就在以一向宗信徒为中心发动了起义。一向宗由于组织较严,团结较紧,有利于起义。

1487年,加贺国发生一向一揆反抗大名富x(“木”字旁加坚)政亲的统治,北陆一带的农民赶来支援同教的起义军。一向宗胜,占领了加贺等三国,政亲自杀。

而一揆更是扩展到了京都近畿,1469年,一向宗开始在淀川旁建造了石山本愿寺,也就是大坂城的前身。此时的一向宗在本质上来说已经成为了大名,成为了封建主,并且建立了僧官,僧兵的军事系统来维护其统治。

虽然其名义上仍是平民的领袖,其实已经脱离广大的群众,而此后所发动的一向一揆更多直接原因是出于一向宗宗主的自身统治利益,当然在一向宗的领地内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进步的政策,如由农村上层,僧侣和农民代表组成统治结构;废除农民债务;减少苛捐杂税等。一向宗在全国各地不断的发动着一向一揆使得混乱的战国时代更加的混乱,也使一向宗成为了战国下克上的一支强大的势力,至此也可以说这时的一向宗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强力大名。

而就在一向宗最强盛的时期,战国时期的第一革命者织田信长出现在了战国的舞台上。在织田信长还只是尾张小领主的时候,一向宗发动的一揆多在北陆关东一带,对其影响不大。

当随着信长领土的扩张,就在他进行伊势攻略时,织田信长已经成为了一向宗眼中的佛敌,自此一向宗便不断的在信长的领地内发动一揆并不断的向信长的敌人们提供着支持。对此,织田信长对其领地内的一向宗进行了疯狂且残酷的镇压,并在其领地内支持耶稣会的教士传教,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宗教和政治上与佛教相抗衡。

在一向宗与织田信长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中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讨伐伊势一向一揆的十一年中,织田家就有四人战死,包括信长的叔父;而在伊势长岛坚持抵抗了十一年的二万多一向宗门徒,则完全被信长一个不留的全部杀尽,整个伊势国则有三份之二百姓被屠杀;在北陆的一向宗也被柴田胜家无情的镇压。

到了1580年织田信长开始进攻一向宗总部---石山本愿寺,为了这次战役信长动员了十万人的大军,还使用了早西方三百年的铁甲船,并且打败了前来支援的毛利家水军,使得石山本愿寺遭到全面包围,落城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就在这时,由于朝廷的干预双方达成了协议:一向宗全面退出石山本愿寺,无条件投降,宗主显如退位于教如,一向宗不再发动一揆等,总之一向宗势力在战国武家的舞台上彻底的消失了;而作为交换条件织田信长则不再追究一向宗。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战国时期的真言宗和天台宗,哎,惨啊!简直是不忍下笔。真言宗的道场日本佛教圣地高野山被织田信长攻破,数千人全部斩杀并弃尸荒野:天台宗的比睿山延历寺被织田信长攻破后实行了大屠杀,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杀无赦,更亲手将平安朝以来一直点燃了八百多年法灯扑灭;。

日本的文化和宗教的关系

日本宗教的历史是不同的宗教传统之间相互影响的一个漫长过程。

在欧洲,基督教的势力胜过诸多异教而独占鳌头;相比较之下,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则是从日本形成为国家之始直到现代,它是日本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的时候,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便开始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日本宗教的决定性的特质。

这种交互影响的一个更为惊人的例子是“本地垂迹”(honji suijaku)理论,该理论声称,神道教里的天照大神(kami)乃是佛教诸神的化身。儒教和道教是日本“进口”的另外两种宗教,一千多年来,他们在日本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日本国家的形成时期(大约公元6-9世纪)以及江户时期(1600–1868),儒教的格言对于日本道德观念以及政治哲学的形成有着主要的影响。 道教在日本比儒教更难觅踪迹,其主要的影响见于中国历法的采用和一些大众信念,例如算命和风水。

神道教神道一词,经常被翻译为“神之道”,用两个汉字写成。第一个汉字翻译为kami,单独使用时候意思是神、神祉或者神力;第二个汉字意思是道或者道路。

随着稻田耕作制度在弥生时期(300 B.C.—300 A.D.)的引进,逐级发展起来的农耕仪式和节日庆典成为神道教的组成部分。虽然“神”这个词用来指独一无二的神,它也作为集合名词使用,指从弥生时代起日本崇拜的诸多神祉。

“神”是生活所有方方面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能够以多种形式显现。“自然神”存在于圣石、树木、山岳和其他自然想象里面的。

部落神或者叫“氏神”,是某个特定部落的保护神,经常是被神化了的部落祖先。水稻神(“田神”)在插秧和收获季节崇拜。

日本人的宗教观 日本宗教历史

“生神”,乃是活着的人神。与西方意义上的神最为相像的神是居住在天上的天神。

他们由尼寺姬神统领,在中央神道教神庙伊势神庙被供奉。 作为对结构严密的佛教教义的回应,6世纪时候, 分散的本土信仰和仪式逐渐开始系统化,最后形成神道教。

将皇室血统的合法性建立在一个坚固的神学和宗教基础上的愿望导致了公元712年和720年《古事记》和《日本纪事》的编撰。这些书籍将王室血统追溯到传说时代,讲述了伊山阿木和伊山阿见如何创造日本列岛以及太阳神、月亮神和风暴神的故事。

据传说,尼寺姬神的曾曾孙就是传说中的日本第一个君主神武天皇。神道教缺乏官方正式的经文,这反映了它缺乏宗教的道德清规戒律。

相反,神道教强调仪式的纯净以及与神交往时候的清洁。 佛教 佛教在公元前5世纪时候诞生于印度,公元2-3世纪传播到中国。

在6世纪中叶,百济国王向日本天皇赠送佛像和经书,这样佛教便通过朝鲜传到日本。 在亲佛教的强大的曾我家族打败反佛的宗派之后,佛教在日本社会的上层得到迅速的传播。

圣德太子(574–622)资助了法龙寺的建设,他被认为是日本佛教的真正的创始人。圣武天皇(701–756)将佛教作为日本的国教,并且在奈良建立了东大寺和巨大的佛像。

但是,佛教和神道教仍然能够共处共存。这个时候在日本佛教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奈良的六个宗派,他们负责举行推动全民福利的那些仪式,但是因为他们学术色彩强烈,在一般民众中没有什么影响。

平安时代的早期,天台宗被僧侣最澄(767–822)引入日本; 而真言宗被空海(774–835)传入日本,空海又被称作“少穂大使”。这两个神秘的宗派逐渐地成为日本宫廷里面最重要的派别。

在镰仓时期(1185–1333)日本的佛教发生两件重大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禅宗的诞生。

临济禅宗的创始人荣西 (1141–1215)创立了禅宗;后来曹洞禅宗的创始人道元 (1200–1253)对禅宗进行了修正。因为禅宗的直接性以及强调自律和冥想,禅宗在武士精英阶层受到欢迎。

禅宗在实践中使用静坐沉思,称作“坐禅”、不合理的哑谜,称作“谙”,并且把这些当作达到顿悟(“悟”)的工具。这两个派别的不同在于临济禅宗比曹洞禅宗更强调哑谜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重大事件是,各种广受欢迎的佛教宗派在普通人当中迅速普及。这些宗派包括净土宗,这个宗派认为吟唱阿弥陀佛的名字是获得再生的最好方法。

还有日莲宗,强调吟唱莲花经的标题。 在江户时期(1600–1868),德川幕府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归属于某个寺庙,这是控制人民并且清除基督教影响的一个部分。

这个措施保证了信教的人数,但是并不能使佛教更具活力。明治时期(1868–1912) 由于神道教的反佛情绪,政府试图铲除佛教把神道教作为国教,这个强迫皈依的制度遂告崩溃。

二十世纪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佛教正在努力寻找自己在现代日本的位置。 基督教日本的基督教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6世纪中叶与基督教的初步接触;基督教在200多年的锁国之后在19世纪中叶的重新引入;二战以后的时期。

传入和迫害耶稣会传教士Francis Xavier1549年8月到达鹿儿岛。耶稣会的传教活动集中在日本四大岛屿最南端的九州。

到1579年,6个大明皈依基督教,当时大约有100,000基督徒。军事首领织田信长给与耶稣会的活动十分宽厚的待遇;军事统治者丰臣秀吉初期也善待耶稣会。

但是,可能是因为耶稣会在九州实力日渐增长,秀吉转而反对基督教,1597年在长崎绞死了26名基督徒。德川家康于1600年。

日本文化的历史

节 日 和 风 俗 1月1日 元旦。

日本风俗在前一天,又称大晦日,要大扫除并在门上挂上草绳,插上橘子俗称注连绳,门前要摆上门松,以图吉利。日本人也习惯过年吃糯米糕,日本人叫饼。

大晦日晚上兴吃团圆饭,半夜守听钟声。元旦早上吃年糕汤,日本叫杂煮。

1月15日 成人节。日本法定成人年龄为二十足岁,女子在过成人节时,习惯上要穿和服。

2月11日 建国纪。念日按日本神话,神武天皇于西元前660年2月11日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旧称纪元节。

1945年废除,1966年恢复后 改称建国纪念日。 5月5日 儿童节。

旧称端午节,现作为男孩子的节日,这天有男孩子的家庭会在自己的屋顶上升起布制的鲤鱼,俗称鲤帜。大门上插上菖蒲叶,室内挂上钟馗驱鬼图,家家吃柏饼或粽子。

9月15日 敬老日。各市、町、村纷纷举行集会向老年人赠送礼物。

除了上述国定节外还有一些其他节如3月3日雏祭女孩子节;3月15日到4月15日的樱花节;六月第一个周日的御田植节; 7月7日的七夕;7月15日的盂兰盆节和12月25日的耶诞节等。 茶 道 日本茶道世界闻名,自古以来在日本茶道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

追溯茶道的起源那还是在中国的唐朝时饮茶习俗传入了日本,到明朝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以其"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更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心灵的寄托。

现在,茶道被用作训练集中精神,或者用于培养礼仪举止,日本有许多传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不少宾馆也设有茶室,可以轻松地欣赏到茶道的表演。就连日本人的家庭大多也都有专设的茶室,茶室往往布置得高雅幽静。

茶道的程式也让人赞叹不已,赏心悦目。饮茶前,宾、主都跪坐在"榻榻密"上,而身穿华贵和服的女主人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刷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荼。

茶碗小而精致,只冲1/3 碗的抹茶汤。献茶前先上小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接着献茶。

献茶礼仪很讲究:女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围,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又把茶碗举至额齐,表示还礼。然后再分三次喝尽,即三转茶碗轻吸慢品。

饮茶时口中要发出吱吱声,表示欣赏和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祥的话,特别要赞美主人的款待、茶具的精美、环境布置的优雅。

这一切完成后,茶道才结束。去日本旅游你千万不要错过去体验日本的正宗茶道吧。

歌 舞 伎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 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为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 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 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外国人虽然听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吸引在人们去欣赏而经久不衰。

和 服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语中,它又叫做"着物"。

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

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也把唐服带回日本,当时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

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日本一度盛行"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我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

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紧袖外服,已婚妇女穿宽袖外服;梳"岛田"式发型(日本式发型之一,呈钵状),穿红领衬衣的是姑娘,梳圆发髻,穿素色衬衣的是主妇。

和服不用钮扣,只用一条打结的腰带。腰带的种类很多,其打结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打结方法叫"太鼓结",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有一个纸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个方盒。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和服背后的装饰品。

由于打结很费事,战后又出现了备有现成结的"改良"和"文化带"。虽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装早已?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礼、庆典、传统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场合,绚丽多彩的和服仍是公认的必穿礼服。

和服除了保暖、护体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配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品。

相 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