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麻雀知识的资料 关于鸟类知识资料信息
关于鸟类知识资料信息
关于鸟类知识资料信息
鸟类知识简介
1、什么是鸟?
它的特征是:体表长有羽毛,卵生、恒温的高等脊椎动物。
2、分类
①根据鸟的栖息环境大概分为:湿地鸟类、林灌鸟类、山地鸟类、城镇鸟类、农田草地鸟类、高原荒漠鸟类等。
②按照鸟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
游禽。大多在水上生活。脚短,趾间有蹼,步行笨拙,善于游泳潜水。嘴一般阔而扁平,适合在水中索取食物。鸬鹚、雁、鸭、鸥、鸊鹈为其代表种类。
涉禽。一般在浅水、沼泽地带生活。腿和脚趾很长,适应涉水行走。嘴长,颈长。 鹭、鹤为其代表种类。
陆禽。包括鸡形目和鸽形目鸟类。多在地上活动,主要从地面上啄取食物。雉鸡、灰胸竹鸡、斑鸠为主要代表。
猛禽。肉食性鸟,性凶猛。鹰。
攀禽。脚趾多两前、两后,适合在树上攀缘活动。有专吃树皮内害虫的啄木鸟。有消灭害虫的能手的杜鹃。还有捕鱼高手翠鸟等。
鸣禽。种类最多,几乎占了现生鸟类的一半以上。个体较小。鸣管发达,善于鸣叫。 麻雀、喜鹊、山雀等属于鸣禽。
③按照鸟类的居留类型主要分为:留鸟、候鸟、迷鸟。
留鸟:在当地全年出现并有繁殖行为。
漂鸟:非繁殖期间随食物因素在当地小范围游荡。
候鸟:随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类,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等。
迷鸟:由于大风或其它意外原因偶然出现在其分布区以外的地方的鸟。
3、为什么要保护鸟类
鸟的历史比人类历史还要悠久。现在,全世界约有鸟类8600种。人们之所以爱鸟,因为:
① 不少鸟的羽毛美丽,歌喉动听,美化了大自然,还可以供观赏。
②鸟类为人提供大量的肉、蛋、羽绒和粪肥,成为一大资源。
③不少鸟吃害虫、害兽,对人类有益。约有90%以上是以昆虫为食的,抑制害虫的繁衍、保护农业生产、保护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58年全国打麻雀,结果第二年害虫猖獗。资料表明,世界上有100多万种昆虫,并有惊人的繁殖能力,同时也受种种因素的制约,鸟类就是重要因素之一。鸟类中的大多数是捕食害虫的能手。一窝海燕在一个夏季能吃掉7万只蝗虫;一只灰喜鹊一年能吃掉15000条松毛虫。
④有的鸟还能传播花粉和种子。特别是北方普遍分布的松鸦和星鸦等,对于许多树种的扩散有贡献,是自然界的“植物造林”能手。经鸟类排泄出的硬壳种子,反而容易萌发,因此鸟类被称为“义务造林员”
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不仅是因为鸟能给自然带来无限生机,给人类生活增添无穷乐趣,还因为绝大多数的鸟是益鸟,对维护生态平衡有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如果鸟类在地球上绝迹,不但大自然要失去莺歌燕舞的生机,更重要的是生态将失去平衡,人类将会遭灾。
全世界现存鸟类9000余种。到上个世纪末,又有400-500种绝灭。在鸟类濒临绝种的原因中,栖息地改变或被破坏占60%,人类捕杀占29%。根据调查和估计,每消失一种鸟类,以为着与它伴生的90种昆虫、35种植物、2-3种鱼类随之消失;同时,每两种鸟类消失,必然会有一种捕乳动物随之绝迹。
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显示,到2100年,至少有1200种鸟将消失,而这仅仅是一种保守的估计。尽管自1500年以来,仅1.3%的鸟类灭绝。但同时期,全球单个鸟的数目估计有20%到25%的减少。鸟类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鸟类英文名称:birds;Aves定义:包括所有现生和已经灭绝的鸟类(始祖鸟及其所有的后裔)。已知最早的代表出现在晚侏罗世。应用学科:古生物学(一级学科);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二级学科);鸟类(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 麻雀鸟类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世界上现存的鸟类共有9000多种,它们都有翅膀和羽毛,就连那些已经失去飞行能力的鸟类(如鸵鸟、企鹅等)也不例外。鸟类的羽毛形状各异、色彩繁多,不仅有助于鸟类保持体温,还有利于鸟类的飞行。绝大多数鸟类具有飞行能力,因此能主动迁徙以适应多变的生存环境。鸟类能保持较高且恒定的体温,以满足飞行时能量的需要,特殊的肺部构造使它们能持久地飞行而不会感到呼吸困难。鸟类没有牙齿,却长有角质的喙,鸟喙可用于捕食、筑巢和梳理羽毛。鸟类善于筑巢,它们能用搜集到的各种材料建造各式各样的巢。
关于鸟类知 识的资料,资料来源 、资料信息
鸟的起源
鸟类起源的研究,经过了主要这样的一些阶段。
1868年,赫胥黎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的一个生物学家,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他也是首先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的一位学者。
到了1927,丹麦古生物学家海尔曼在他1927年发表了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鸟类的起源》书中提出,鸟和恐龙虽然十分相似,但恐龙因为已经十分特化,所以鸟类可能不会从恐龙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龙有一种共同的祖先,这就是槽齿类。所谓槽齿类,就是说比恐龙更加原始的一种化石类群,这个类群被认为是产生了恐龙、鸟类、鳄鱼等现代一些主要的脊椎动物大的类群,它出现的时代可能会更早一点,比侏罗纪、白垩纪还要早的三叠纪出现。这种学说从提出来以后,一直盛行了大概有半个世纪。
从1973年到1985年,恐龙起源说再次复兴。学者在研究脊椎动物化石的时候,发现有一块被鉴定成翼龙的化石具有羽毛,进而找到了另外一件始祖鸟化石。正中这种偶然的发现,是学者将鸟类和恐龙的关系连接到了一起。1986年一直到现在,恐龙起源学说不断盛行,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支持了这样的一种假说。
来自于我国的带毛的恐龙,如中华龙鸟是第一个身上保存真正的分叉羽毛的恐龙化石。该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很大的轰动,被认为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最重要最新的证据。甚至有学者提出恐龙没有绝灭,我们所见到的现生的鸟类都是恐龙,生活在南美的蜂鸟当然就自然而然成为最小的恐龙。
鸟类的起源是复杂的问题,当更多证据被发现后,或许还有其他的解读。
求一则关于鸟类知识的资料。
为了在空中作业,鸟类的前肢进化为鸟翼(少数后来又退化)。鸟翼上覆盖着羽毛,这些羽毛质轻、结实且富于弹性,可分为飞羽和覆羽两大类,羽毛上有许多小钩,它们将羽毛粘在一起形成一组光滑的表面。尾羽也属飞羽,是用于飞翔的重要部分。蓬松的小覆羽和绒羽则可保温。许多种鸟类的羽根能分泌油脂,通过理毛能使这些油脂布于羽毛表面,可使羽毛显得很漂亮,也利于飞行。
无牙、骨空、尾骨退化、无膀胱等,这极大减轻了鸟体的重量,更有利于它们的飞翔。我们能看到鸟类的头骨愈合得比较简洁,前肢骨细而长且有龙骨作支撑,整个鸟骨显得结实轻便。由于升力和翅膀的表面积成正比,这使得鸟类的体积一般不会很大,否则前肢过长会带来许多的麻烦。大多数鸟类有四趾,拇指向后,便于抓握。颈椎较长且转动自由度很大,这是因为鸟类没有可干活的手,诸如取食、育雏、防御、理毛、建巢等许多工作均由嘴来完成之故。
剧烈的飞行要求旺盛的新陈代谢。稳定且高于环境的体温(40±2℃),不但保证了较高的代谢率,而且在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上扩大了鸟类的活动范围。恒温要求灵敏的神经调节机制。在羽毛覆盖下的静止空气形成一个良好的隔温层,竖毛肌可以调节隔温层的厚度。鸟类(特别是水寓)经常啄取由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全身羽毛,以防止水分接触皮肤降低体温。另一方面,飞行时的快速低温气流有助于散热。鸟类虽无汗腺,但快速呼出的水气可以带走大量体热。恒温还决定了体重的下限,因为,如果体积变小,体表的散热面积就去相对增大,不利于保温。
鸟类的呼吸功能的增进,使之可以在高空缺氧的情况下活动自如。空气经过气囊,到毛细支气管网中交换气体,然后由前气囊排出。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气体都是单向流动(即双重呼吸)。另外,毛细支气管中的气流与肺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方向相反,这种逆流交换可使提取氧气的效率远远高于哺乳动物。鸟类与哺乳类一样,动脉和静脉完全分开(即完全的双循环),但鸟类保留的呈右侧体动脉,而哺乳类则为左侧体动脉。鸟类的心脏容量大,心跳快,压力也高,因而循环迅速
鸟类的神经系统较发达。大部分鸟类为昼行性。由于视觉敏锐,在高空飞翔时可发现地面上的目标。鸟类还具色觉。鸟眼扁圆利于远看,而临近物体时又可迅速调整焦距。鸟类眼内肌为横纹肌,反应敏捷,能同时改变角膜和水晶体的凸度(双重调节)。眼睑和瞬膜可防止气流和灰尘对眼球的伤害,巩膜上的骨片又保证眼球不致因气压而变形。少数夜行性鸟类听觉发达,部分猛禽如兀鹫则嗅觉比较发达。
在生物进化史上我们有太多的谜,鸟类的进化便是其一。这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一个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的话题,因为鸟类起源之谜是极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中被揭开的。在这一重大时刻来临之前,我们不妨在这里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只陈列一些史前生物研究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观点
始祖鸟
1861年和随后的日子在德国晚侏罗世发现了七块始祖鸟化石,这使得当时的古生物界沸腾了好一阵子。后来又在美国发现了晚白垩世的黄昏鸟和鱼鸟化石,人们又为古鸟类折腾了一次。由于这两类生物之间相隔了近六千万年,人们很难在二者之间找到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近百年来我们的认识一直徘徊在主要是那七块化石上
孔子鸟
1984 年甘肃鸟的发现令人难以置信地证明始祖鸟并不是鸟类演化和主系,这使得全世界为之震惊。1989年9月在我国辽宁又发现了中生代鸟类化石。这些是在德国之外的地方首次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鸟类。从此古生物界鸟类研究热的序幕被拉开了。1993年在辽西发现了年代仅次于始祖鸟的更早的化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孔子鸟。它们大约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这一阶段。从94年后古生物学家们云集辽西,数以万计的鸟类化石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出来,全世界古生物学界几乎都把目光都投向了这里,鸟类研究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著名鸟类学家A.Feduia教授称:“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新材料……构成了我们认识早期鸟类的基础”,许多美国学者甚至认为世界现生鸟类很可能起源于中国。和以往一样最热门的话题当然是鸟类的进化
孔子鸟较始祖鸟稍晚(极有可能是同一时期的)。其特点是颌骨无牙齿,取而代之的是角质喙;肱骨近端有一大的气囊孔,第一指骨爪特别强大而尖利,第二指骨爪收缩;胸骨较大,呈片状并有一短的后侧突;耻骨远端没有耻骨脚以及尾椎骨缩短,基本形成尾综骨等,这些都是始祖鸟所没有的进步性状,同时也是区别于早白垩纪鸟类的重要特征。孔子鸟的发现一方面更进一步证实始祖鸟非鸟类进化主流,另一方面打破了它独霸侏罗纪始鸟百余年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人们的研究更全面和充分了。
反 鸟
反鸟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怪怪的,这是由英国鸟类学家C.A.Walken依据南美晚白垩世鸟类化石的一些构造与现生鸟正好相反而取的名字,这事发生在1981年。始祖鸟、孔子鸟等和特别是在中国发现的大批中生代早白垩世鸟类化石多属这一类。始反鸟:时间上属于白垩纪早期,类型上却比侏罗纪晚期的反鸟原始,故叫了这个名字。这类鸟发现辽西北票地区
更古老的反鸟类中最有名的之一是滦河冀北鸟,它们大约生活在1.4亿年前或更早。与之同一时期的内蒙鄂托克鸟则要进步一些(.另一种极有名的反鸟是华夏鸟
新反鸟
华夏鸟大约也在距今1.35亿年前,繁盛于白垩纪早中期,和恐龙的命运一样,它们至白垩纪晚期全部灭绝。华夏鸟可能是反鸟类最进化的种类,即使是这样它们还是走进了死胡同。我始终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缘何反鸟类全部与恐龙一起灭绝,而当时与反鸟生活在一起且习性可能非常相同的今鸟类却繁衍至今?如果不能找到其它答案的话,我臆测可能秘密就在于反鸟的卵是自然孵化,温度对性别的影响很大,而今鸟的进步性在于亲鸟的相对恒温孵化上。
今鸟之祖
人们通常的做法是先划定一个大致的圈,然后去找证据,经过调整修定而建立起假说。德国七块化石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本上是如此,要不就来个极不负责任的极端另类“猜想”。其实自然就是自然,有些东西并非为理性分析所能得到的,鸟类的起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久远得多。出现于侏罗纪晚期的辽宁鸟让囿于已见的人大伤脑筋,它们属今鸟亚纲,为今鸟类的祖先型。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曾和反鸟和睦相处了千百万年,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和反鸟等都同源于一个单系祖先。在中国的大地上曾有这样惊人的一幕存在过,即构造和差异巨大的原始类型与进步类型的中生鸟类类群群居在一起,不难想象,它们除共栖外很可能还有共生型的。
辽西朝阳地区发现的尖嘴鸟,它们生活在1.35亿年前。从进化的环节上说,它们位于较辽宁鸟晚一些的今鸟亚纲主系上。另一些朝阳鸟的情况大致相同。
狂澜突起
1996年辽宁农民李印方找到的这块化石着实让全世界吃了一惊,也让那些曾推断应该存在长毛的恐龙的学者兴奋得不知自己姓啥了,当然也使得一些人感到沮丧而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一些泥古的观点,另一些固执的人则试图用新的猜想来解释有毛恐龙,另类们也开始启动他们不经的且丰富的联想。不管怎样,恐龙长毛已是事实了,同时一场老话题的新争论再度被掀起:鸟类起源于恐龙吗?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只被命名为“中华龙鸟”的动物的一些特征吧:它们背部有长着毛,头较大,口里长着牙齿,有一条长长的尾,后腿非常粗壮有力。经过多国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对其骨骼形态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应是一种兽脚类恐龙。所以那个名字应该叫“中华鸟龙”才是。
中华龙鸟只是长着毛,如果长的是羽毛那会如何呢?正当人们在匆匆建立理论时,一年后的1997年在辽西真还出土了两个长有原始羽毛化石动物,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原始祖鸟和尾羽鸟类,这样的命名也代表了当时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也归属到了小型兽脚恐龙类。这个发现比中华龙鸟更让世界吃惊,这意味着鸟类与恐龙之间确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美国科学家们倒是来得很快,这点真让我们的那些不会画画的工作者们赧颜,他们搞出了大量的有毛龙和羽毛龙的复原图。虽是题外话,我还是忍不住要多说两句,我们的教育机构的确存在着缺陷。一幅精彩的复原图反过来帮助研究者发现新东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鸟类起源假说·初龙说
鸟类的起源与进化一直是古生物学界争论不休的题目,观点大致有二:一是起源于非恐龙,二是起源于恐龙。中国在这方面的观点是比较权威的,以侯连海教授为代表的学派认为鸟类和恐龙有一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初龙,理论依据是这类动物有无颞窝或颞弓及颞窝或颞弓的位置。一般地说爬行动物据此可分为:一、无弓类,代表动物为龟鳖类;二、上弓类,代表动物为鱼龙;三、下弓类,代表动物为卞氏兽等;四、双弓类,代表动物有鳄和恐龙等,它们也是爬行动物的主干。初龙是最古老的双弓类,鸟类具有非常明显的双弓结构,因此此说应该较合理。
写了这么多,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好的参考。

布谷鸟“布谷布谷”叫,催促农民下田播种;海鸥捕鱼时会发出阵阵鸣声,渔民就可以据此发现鱼群了。。。
收集一则关于鸟类知识的资料。
鸟的嘴巴上张毛,毛长得越长,这只鸟就越老。给亲提供一个小资料,望采纳~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有关于一些鸟类知识的资料吗
我国鸟的种类大约有1185种,约占世界鸟类总数的30%以上,其中40%是候鸟。
1、凌波仙子———游禽
游禽善于飞翔、潜水和在水中捞取食物,却拙于行走。我省有70多种游禽,多在洪湖、沉湖、龙感湖、梁子湖等江汉湖群,为冬候鸟,著名的“洪湖野鸭和大雁”就属于这一类群。
2、湿地之神———涉禽
湿地是地球上最富饶的自然环境,中有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鱼、虾、蛙等动植物,为涉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那些茂盛的水生植物,又为涉禽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场所。涉禽大多数具有嘴长、颈长、腿长的特点。我省水域生态环境比较适合涉禽的生息,近几年,来我省涉禽的数量大幅增长,分布越来越广。常见有鹭科鸟类。
3、空中雄鹰———猛禽
猛禽有强大有力的翅膀,弯曲锐利的嘴、爪和敏锐的眼睛,能迅速无声、自由地升降,准确无误地捕食猎物。我省有猛禽51种,著名的有金雕、白尾海雕、红隼等。
4、攀援冠军———攀禽
攀禽的攀援本领名不虚传,它们凭借强健的脚趾和紧韧的尾羽,可使身体牢牢地贴在树干上,攀禽中食虫益鸟比较多,如啄木鸟、杜鹃、夜鹰等。
5、竞走健将———陆禽
陆禽的腿脚健壮,具有适于掘土挖食的钝爪,体格壮实,嘴坚硬,翅短而圆,不善远飞。雌雄羽毛有明显差别,一般雄鸟比较艳丽。繁殖期常一雄多雌,雄鸟间有激烈的争偶行为,并有复杂的求偶表现。如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白颈长尾雉等等。陆禽分鹑鸡和鸠鸽二类。
6、无冕歌王———鸣禽
在鸟类王国中,鸣禽是极富生机和色彩的一大类群。鸣禽种类数量最多,绝大多数以昆虫为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著名的有灰喜鹊、喜鹊、黄鹂等。鸣禽体态轻盈、羽毛鲜艳、歌声婉转,多可欣赏
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尖尾雨燕平时飞行的速度为170千米/小时,最快时可达352.5千米/小时,堪称飞得最快的鸟。
跑得最快的鸟:鸵鸟,72千米/小时。
其他世界鸟类之最
游水最快的鸟:巴布亚企鹅,27.4千米/小时。
最小的鸟和最小的鸟卵:许多人都知道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全世界的蜂鸟有315种左右,分布于 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以及其间的众多岛屿上。它们的体形差异也很大,最大的巨蜂鸟体长达21.5厘米,当然不能说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鸟 了。而产于古巴的吸蜜蜂鸟的体长只有5.6厘米,其中喙和尾部约占一半,体重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这样的蜂鸟才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鸟类,它的 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卵,比一个句号大不了多少。蜂鸟的羽毛大多十分鲜艳,并且闪耀着金属的光泽。它们的飞行本领高超,可以倒退飞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动 的频率很快,每秒钟可达50~70次,所以有"神鸟"、"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称呼。我国近几年有很多地方都声称发现了蜂鸟,其实都是误传。
体形最大的鸟: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现生鸟类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非洲鸵鸟,它的身高达2~3米,体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达75千克。但它不能飞翔。它的卵重约1.5千克,长17.8厘米,大约等于30-40个鸡蛋的总重量,是现今最大的鸟卵。
翼展最宽的鸟:漂泊信天翁,3.63米。
最大的飞鸟: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柯利鸟,翅长2.56米,体重达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飞行的鸟中体重最大者。
最重的飞鸟:大鸨,雄性的体重18千克。
最小的猛禽:婆罗洲隼,体长150厘米,体重35克。
羽毛最多的鸟:天鹅,超过25000根。
羽毛最少的鸟:蜂鸟,不足1000根。
羽毛最长的鸟:天堂大丽鹃,尾羽是体长的2倍多。
寿命最长的鸟:鸟类中的长寿者不少,如大型海鸟信天翁的平均寿命为50~60年,大型鹦鹉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国利物浦有一只名叫"詹米"的鹦鹉,生于1870年12月3日,卒于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岁,不愧为鸟?quot;老寿星"。
寿命最长的环志海鸟:王信天翁,60余年。
寿命最长的笼养鸟:葵花凤头鹦鹉,80余年。
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尖尾雨燕平时飞行的速度为170千米/小时,最快时可达352.5千米/小时,堪称飞得最快的鸟。
冲刺速度最快的鸟:游隼,在俯冲抓猎物是能达到180千米/小时。
水平飞行最快的鸟:欧绒鸭,76千米/小时。
飞得最慢的鸟:小丘鹬,8千米/小时。
振翅频率最高的鸟:角蜂鸟,90次/秒。
振翅频率最慢的鸟:大秃鹫,滑翔数小时不拍翅。
一次飞行时间最长的鸟:北美金鸻,以9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35小时,越过2000多公里的海面。
飞行最高的鸟类:大天鹅和高山兀鹫是飞得最高的鸟类,都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飞行高度达9000米以上,否则就可能会撞在陡峭的冰崖上丧生。
飞行最远的鸟类:北极燕鸥是飞得最远的鸟类。它是体形中等的鸟类,习惯于过白昼生活,所以被人们称为"白昼鸟"。当南极 黑夜降临的时候,便飞往遥远的北极,由于南北极的白昼和黑夜正好相反,这时北极正好是白昼。每年6月在北极地区"生儿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领"儿女"向 南方迁徙,飞行路线纵贯地球,于12月到达南极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极燕鸥每年往返于两极之间,飞行距离达4万多公里。因为它总是 生活在太阳不落的地方,人们又称它“白昼鸟”。
最凶猛的鸟: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悬崖绝壁之间的安第斯兀鹰,体长可达1.2米,两翅展开达3米。它有一个坚强而钩曲的"铁嘴"和尖锐的利爪,专吃活的动物,不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动物,甚至还捕食美洲狮等大型兽类,因此又有"吃狮之鸟"和"百鸟之王"的称呼。
尾羽最长的鸟类:日本用人工杂交培育成的长尾鸡,尾羽的长度十分惊人,一般长达6~7米长,最长的记录为1974年培育出的一只,为12.5米。如果让它站在四层楼房的阳台上,它的尾羽则可以一直拖到底楼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鸟类羽毛。
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的大鸨在鸟类中雄鸟和雌鸟体重差别最大,雄鸟体重为11~12千克,而雌鸟只有5~6千克。
嘴峰最长的鸟类: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嘴鸟是嘴峰最长的鸟类,它的嘴峰的长度为1米左右,十分奇特。
最长鸟喙:澳洲鹈鹕,长47厘米。
最宽鸟喙:鲸头鹳,宽12厘米。
学话最多的鸟:非洲灰鹦鹉,学会800多个单词。
最擅长效鸣的鸟:湿地苇莺,模仿60多种鸟鸣。
最复杂的鸟巢:非洲织布鸟的巢,它同时也是最大的公共巢,有300多个巢室。
最大的鸟巢:白头海雕的巢,长6米,宽2.9米。
最小的巢:吸蜜蜂鸟的巢,只有顶针大小。
产卵最少的鸟类:信天翁每年只产一枚卵,是产卵最少的鸟。
窝卵数最多的鸟:灰山鹑,每窝15~19枚。
孵化期最长的鸟类:信天翁也是孵化期最长的鸟类,一般需要75~82天。
最晚性成熟的鸟类:信天翁雏鸟达到性成熟的过程也是鸟类中最长的,需要9~12年。
最大的鸟卵化石:17世纪中叶以前,在马达加斯加岛南部生活着一种象鸟,现在已经绝迹。象鸟的卵化石的长径为35.6厘米,相当于148个鸡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鸟卵化石。
最大的鸟类化石:最大的鸟类化石是隆鸟的化石,估计它的身高达5米左右,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在公元7世纪时绝灭。
一则关于一种鸟类知识的资料
全世界已发现的鸟类有9000多种,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000亿只鸟。
鸟类的分类依据
鸟类分类所依据的特征与所有动物分类学研究一样,是以形态学为基础。形态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已有数百年历史,所积累的资料对于鸟类类群的认识,特别是高级分类阶元的特征,有重大贡献。随着生物科学和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显微形态学、生理生态学、行为学、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技术成果也应用于分类特征和亲缘关系、种系发生等方面的分析,这些成果大大深化了对系统分类学的研究。
鸟类分类列表 :
古鸟亚纲:
包括始祖鸟等中生代的原始鸟类,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今鸟亚纲:
包括现存的所有鸟类和一些已经灭绝的早期鸟类。
齿颚总目:
包括黄昏鸟等中生代的早期鸟类。
古颚总目:
即走禽,不会飞或不善飞,善于奔跑。
鸵鸟目:仅一种,即非洲鸵鸟,现存最大的鸟。
美洲鸵鸟目:1科2种,美洲最大的鸟。
鹤鸵目:2科4种,包括鸸鹋和鹤鸵,现存第二大的鸟。
无翼鸟目:1科3种,新西兰特有的小型走禽
共鸟形目:1科46种,美洲的小型走禽。 (这个字是“共+鸟”,无法打出来)
楔翼总目:即企鹅,不会飞而善于游泳。
企鹅目:1科18种企鹅。
今颚总目:
包括绝大多数鸟类,多数可以飞行,我国只有这一总目的鸟类。
潜鸟目:1科,善游泳和潜水,在陆地行动笨拙。
鸊鷉目:1科,善游泳和潜水。
鹱形目:3~4科,大洋性鸟类,善于飞翔,包括信天翁、鹱和海燕等。
鹈形目:6科,温热带的游禽,包括鹈鹕、鲣鸟、鸬鹚、军舰鸟等。
鹳形目:7科,大中型涉禽,包括鹳、鹭、鹮等。
雁形目:2科,游禽,包括鸭、雁、天鹅等。
隼形目:4~5科,鹰、雕、隼、兀鹫等所有白天活动的猛禽。
鸡形目:6科,各种鹑、雉、鸡,善奔跑不善飞行。
鹤形目:12科,包括鹤、秧鸡、鸨、三趾鹑等。
鸻形目:16~17科,包括鸻鹬类、鸥类和海雀类3大类,有时也分成3个目。
鸽形目:包括现存的鸠鸽科、沙鸡科和已经灭绝的渡渡鸟
鹦形目:1或多科,各种鹦鹉。
鹃形目:3科,包括杜鹃、蕉鹃和麝雉等。
鸮形目:2科,包括所有夜间活动的猛禽,即鸮(猫头鹰)。
夜鹰目:5科,夜行性的鸟类,包括夜鹰、蟆口鸱、油鸱、林鸱、裸鼻鸱等。
雨燕目:3科,包括雨燕、凤头树燕和各种蜂鸟。
鼠鸟目:1科,特产于非洲,今颚总目中唯一分布限于一个大洲和唯一不分布于我国的目。
咬鹃目:1科,热带的美丽攀禽。
佛法僧目:9科,多样化的攀禽,包括犀鸟、翠鸟、蜂虎、佛法僧等。 䴕形目:6科,种类繁多的典型攀禽,包括啄木鸟、鵎鵼、须䴕等。
雀形目:最进步最成功的鸟,即各种鸣禽和亚鸣禽,或称栖禽,包括半数以上的鸟类,包括超过60个科。
关于鸟类知识
鸟类通常是带羽、卵生的动物,有极高的新陈代谢速率,长骨多为中空,因此大部分的鸟类都可以飞行。最早的鸟类大约出现在1.5亿年前。他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肌胸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有气囊可以进行双重呼吸,没有膀胱则可以减少身体质量,直肠很短,粪便可以迅速排出以减轻飞行重量。这些身体特征都很适应飞翔。
鸟类知识的资料
基本信息
鸟类(Bird Class)通常是带羽毛、两足、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有坚硬的喙。鸟纲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脊椎动物亚门下的一个纲。因其身体被羽毛覆盖,中国古代动物学将其统称为羽虫。鸟的体型大小不一,身体呈流线型(即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有极高的新陈代谢速率,食量大,消化快,没有膀胱、直肠不能储存粪便则可以减少身体重量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利用肺与气囊进行双重呼吸,长骨多是中空的,所以大部分的鸟类都可以飞。鸟类最先出现在中生代侏罗纪,爬虫类和鸟类的始祖究竟是什么生物,在古生物学家中仍很有争议(多认为鸟类的祖先是爬行动物)。
数量
鸟纲(Aves)种类很多,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全世界现有鸟类近万种,约300亿只,中国有1380种左右。据估计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大约10万种鸟而幸存至今的约有十分之一。绝大多数营树栖生活,少数营地栖生活。水禽类在水中寻食,部分种类有迁徙的习性。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中国的种类多分布于西南、华南、中南、华东和华北地区。鸟类体表被羽毛覆盖,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并且具有角质喙。
起源
鸟类可能是由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最早的鸟类表现出与恐龙中的驰龙科有明显的相似性。鸟类新生代开始发展且于现代鸟类的结构无明显差别。在适应于多变环境条件的同时,鸟类发生了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适应辐射。
分类
现今已知鸟类分为多个亚纲,即古鸟亚纲、今鸟亚纲、反鸟亚纲(已灭绝)、蜥鸟亚纲(已灭绝)。
下面介绍最著名的两个亚纲:
一、古鸟亚纲:
以始祖鸟为代表,它是恐爪龙类,该亚纲将被废除。
二、今鸟亚纲:
包括白垩纪以来的一些化石鸟类以及现存鸟类。
化石鸟类:
以黄昏鸟目和鱼鸟目为代表,它们的骨骼近似现代鸟类但上、下颌具槽生齿。
现存今鸟亚纲鸟类可归为3个总目,即:
一、平胸总目
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大者达135kg,体高2.5m),适于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2~3趾)。分布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
平胸总目的著名代表为鸵鸟或称非洲鸵鸟,其他代表尚有美洲鸵鸟及鸸鹋(或称澳洲鸵鸟)。此外在新西兰尚有几维鸟。
二、企鹅总目
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宽,羽片狭窄),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肢划水有关。游泳快速,有人称为“水下飞行”。分布限在南半球。
企鹅总目的代表为王企鹅。
三、突胸总目
突胸总目包括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分布遍及全球,总计约35个目,8500种以上。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起。最后4~6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具充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雄鸟绝大多数均不具交配器官。
更多资料请参见百度百科 鸟类
你能收集一则关于鸟类知识的资料吗100字
鸟类知识,推荐《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版本,里面包含了中国所有鸟类的分布以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