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古堰管委会主任 方長榮:洪澤湖邊尋古徐
方長榮:洪澤湖邊尋古徐

文/方長榮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在美麗的洪澤湖西岸邊,有個平原大縣叫泗洪縣,並非出名,但此縣的一地一產卻是聞名遐邇。一地便是洪澤湖的濕地,犬牙交錯的水系豐富而悠閑,這裡盛產醉人的魚蝦,特別是讓人失矜的龍蝦,引吃貨如蜂擁,其實,這裡更讓人難捨得的便是濕地美景:春天賞荷看紅菱,無際蘆葦搖春天;夏天最誘人,滿眼荷花竟爭豔,翹首紅菱相輝映,蘆葦也出霸王花;秋冬這裡便是鳥的天堂,有幾十種各色鳥類棲息於此,驢友們架著長槍短炮也難以分得清楚。
泗洪的一產就是美酒,有千年歷史的洋河酒廠讓泗洪成為名酒之都,夢之藍、天之藍、海之藍走遍祖國的大街小巷,讓你品足酒文化的底蘊。可讓我沒想到這個極不起眼的小城,卻有著極不平常的滄桑歷史,我自視自己對歷朝歷代了解得七達八,卻渾然不知同省的泗洪縣竟然是一個朝代的都城。而且這個朝代生存延續超過了千年,我卻無有點知,自想汗顏不止。
這個朝代歷史上稱之為“古徐國”,始於夏朝,興於商朝和周朝,滅於周朝的晚期,歷經三朝有君四十四代,跨越一千五百餘年,如此看來這個小城故事絕非一般。
在縣城的南面有片氣勢恢宏的古建築群,這便是古徐城,雖然建築年代並不久遠而且是個複製品,但仍不失其古樸和滄桑。整個建築群的布局相當巧妙、構思獨特,其形如“口”四周有城牆高有數丈,外有護城河,四方均有城門,門上有城樓,城牆四角也各有一個城樓,相當豪華氣派。不同於其他古城,古徐城在南門內的兩邊設有兩個鍾鼓樓十分養眼,偌大的城牆內只有一座建築讓人頗為生奇。
這座建築便是偃王閣,說是閣其實更像寶塔,閣成八面,外廊相連,飛簷翹壁,魏峨聳立,有七層之高。讓人驚歎的是其基座絕然是個龐然大物,高有三層,長寬各有四十餘米,外為踏步式平台,內為博物館分廳若乾,裡面展品豐富,難怪在寶塔的中部有一巨扁,上書“天下第一閣”。
對於此閣為啥稱為“偃王閣”?這就要追溯到西周辰光,在西周的統治下有諸多小附屬國,古徐國便是其中一個,定都於泗洪,那時稱為“泗洲”,已傳至到第32代,國君姓徐名偃,被稱為徐偃王,該王品行極高,以文德仁義而聞名於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
不但自己的國力得到順猛發展,他還同周圍鄰國建立合作同盟關係,以其仁義換來三十六國相應。徐王的動作卻引起西周王朝的憤慨,認為是在拉幫結派,有同大周作對嫌疑,再不出手恐怕老大位置難保。於是,西周就征派楚國前去騷擾,雖然一百個不願意,但老大的眼色又豈敢能違,結果楚國吃了不小的虧,弄得裡外不是人。
古徐國的日益強大對周王朝的威脅也就越大,終於一天,周王朝決定率領聯合軍(其實是強迫附屬國)對古徐國發起進攻,而且發誓要一並解決投靠徐國的叛徒。徐偃王得到這個消息後思慮再三,雖然自己及三十六國有一定的抵抗力,但遭殃的是無辜百姓,何況自己一直是以附屬國而自治,從未想過獨立,這都是大周王朝度小量窄的後果,他不仁而我卻不能不義。當即修書一封給西周,闡明自己的心態,並承諾自願放棄一切封位且離開古徐國,要求周王放棄攻打古徐國和其他附屬國,周王便答應了他的求和條件,這便是歷史上徐偃王仁義退位的故事。
徐偃王將王位傳給了太子,並將權力象徵的徐王劍也傳給新王,不料,新王不收且說:“父王不論走到哪裡都是徐國的國君,後世徐君,見到徐王劍則如同見父王。”徐偃王便棄城離開了都城泗洲,傳說當時跟隨他的臣民有萬眾之多。徐王路過吳國的時候遭遇凶險,危急關頭得到了吳王的救助,為感念其恩,以徐王劍相贈,離開吳國後流浪至舟山群島,如今的舟山群島上還有許多地方帶以泗洪古名“泗洲”兩個字,如:泗礁山、泗洲嶴、泗洲塘等,還有“泗洲大帝廟”供奉的就是古徐王。沒想到遊覽舟山群島的很多疑問在這裡不問而解,真是意外收獲。
故事到這裡並沒結束,時代更迭,到了徐國第四十三代帝君時,吳國皇帝差兒子出使他國,到達徐國泗洲時受到君王的隆重接待,兩人意氣相投、傾心交談。徐王看到吳公子的寶劍時滿臉驚蜇,吳便將寶劍遞給他,徐王仔細端詳後便恭敬遞回,且將此劍的來龍去脈一敘,不想,吳公子也是仁義十分,當場表態待出使完畢歸來時一定奉還,徐王連連表示不可,前輩所贈不可收回。
吳公子走後沒多久徐王便生病,臨終前交代:吳公子是個誠信人,祖贈的寶劍他一定會來還的,但我等萬萬不能收回,先祖落難時得到吳國的救助,此恩萬世不忘,我已見到祖傳寶劍,死也瞑目了。當吳公子歸來時,徐王早已去世,他提出將寶劍歸還於徐國,可新徐王怎麽也不肯收下,無奈,他來到徐王的墓前傾訴:徐君,沒想到我們一別,再也不能相見,當初的承諾是不能改變,我只能將劍掛於你墳頭了。他的仆人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能丟棄。”
吳公子卻說:“徐君觀賞此劍時,嘴上沒有說什麽,但是,他的臉色和眼神透露出對寶劍的眷戀。再說,這本來就是徐偃王贈與我先輩的禮物,如今物歸原主,也是理所應當,當初承諾在先,徐君雖已故去,我不能欺騙自己的良心,凡是正直的人都不會這樣做。”墳頭掛劍這個故事在徐州市著名古跡“跑馬台”也有典故。
故事到了四十四代徐國君王時就悲慘人憐了,這時的吳國發生兵變,吳國的後代逃到徐國,徐國的大臣們都勸說徐王,不要引火燒身,給些錢財打發了事,可徐王舉起徐王劍:“吳君掛劍,義薄雲天,我徐國仁義傳世,今保護吳君正是報答之時。”
吳國派大軍壓境揚言:只要交出吳王人等,就立刻退兵。徐王不畏懼嚇,依然保護著吳王等人,當兩國開戰後,不能勝戰時,又毅然放棄都城,帶著吳王等人流落於他國,至此徐國告終。在中國歷史上因誠信保護他國而失去自己國家的朝代再找不出第二個,古徐國一個令人生敬又令人生憐的朝代。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