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曹丕 曹操一生中最离不开的荀彧死得其所了吗?后人众说纷纭
曹操一生中最离不开的荀彧死得其所了吗?后人众说纷纭 三代以降,政权更迭不计其数,亡国之后,我们总会看到遗民们,或捶胸顿足判若楚囚,或沉湎于书忘事逃去,或一碗药汤呜呼以去,或手提三尺剑、抗争失落后为这迭

曹操一生中最离不开的荀彧死得其所了吗?后人众说纷纭
三代以降,政权更迭不计其数,亡国之后,我们总会看到遗民们,或捶胸顿足判若楚囚,或沉湎于书忘事逃去,或一碗药汤呜呼以去,或手提三尺剑、抗争失落后为这迭变殉葬。顾亭林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是政权的失落,亡天下是道德的失落。无数志士在动乱之间作了对政权的致敬,也有无数志士为了仁人之心,为那失落的道德作了最后的殉礼。 汉末之世,群雄并起,荀彧先历袁绍,后奔曹操,二十余年经营,终建不世之勋,「 ”固一世之雄也”。然而昔日肝胆终变节,‘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文王不武,武帝不文,曹操绝不称帝,但身后继任者必须受之,为继任者造势的最后一步,便是加九锡进爵称王。讵料「 ”吾之子房”垂老窝里反,也就不免受其忌惮,一旨召命,荀彧调离中枢,从此尘埃风情,落尽世中。 荀彧之死,世人道是曹操空盒之警给以最后一击,岂不唏嘘?! 然而其死之为,却在身后引起无数争议。裴松之说: 「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大意:世人大多讥讽荀彧辅佐曹操推倒汉廷,改朝换代实际上都是荀彧造的孽,晚节虽保,但是于时局无以不久。尴尬!) 这种认为荀彧之晚节难保的论断,千百年以后还有不少,更无论魏晋了。 陈寿就在《三国志》中说: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这种立论,就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代表。 去三国时代千余年的明末清初时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的卷九中说: 「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卒,司马温公许之以忠,过矣。乃论者讥其为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又岂持平之论哉?彧之智,算无遗策,而其知操也,尤习之以熟而深悉之。违其加九锡之议,必为操所不容矣,姑托于正论以自解,冒虚名,蹈实祸,智者不为,愚者亦不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之时,苟非良心之牯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虽牯亡而不丧…」 大体意思是,王夫之认为荀彧一生算无遗策,以他的智慧,怎会不知曹操志不在小?荀彧既助曹为虐,但却在称王一事上始终不让一二,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蠢人智者都不会去做,荀彧为何如此?他以为这是荀彧的良心发现,故而有以死明气节,虽死,也无憾了。 卷十三5,他又说: 「忠臣志士善保其忠贞者,尤不可以无识;苟无其识,则易动而不谋其终…而转念之图,惟昏于初念;其为智也,不能决两端于饿倾,迎刃以解,而姑为尝试,且自谓他日有可变计,乃不知其终不能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荀彧在保其自身忠贞一事上‘无识’,这种无识,导致了他幼稚地以为凭借一己之力在将来功成之时能有以作用。继而他举了个例子来比对了荀彧之失智,说的是西晋官员高瞻在西晋大乱后投降平定辽东的慕容廆,慕容氏对他说: 「孤欲与卿共清世难,翼戴王室」 然而高瞻却漠然应之,忧忧而死,终不为屈。王夫之评价道: 「高瞻之智,决于俄顷,粲然若黑白之不相淆…死于不屈之前,而不死于自拔未繇,力穷志沮之日。呜呼,可不谓贤哉!」 他虽然不否定荀彧之贤达多智,却对于荀彧之死节,则多有不以为然了。至少在明智与否上,王夫之认为荀彧死的没有高欢那样坦荡。 然而荀令君之死,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却绝非如陈王二公所论那样不足以师法。裴松之在《三国志》荀彧传末评论陈寿的论断,说他是「诚未得其远大者也」,他说道: 「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余王道既微…不有拨乱之资…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病…刘宗延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 他和王夫之一样,认为以荀彧之智早就能看出曹操的不臣之心,然而其之所以委身曹氏,实际上是为了「经纶急病」以延汉祚。功业既成后,对于他的饮药自尽,他接着说: 「及其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于当年,布诚心于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 他认为荀彧以死明志殉礼汉廷,是为了全大正、布诚心,其义不限在当世,更多的则是昭示后来。 去荀彧之世八百余年的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写: 「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苏轼认为荀彧为圣人之徒,其生之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开平天下之心有如张良,而死节殉道之为则有如那‘义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岂不大哉也夫! 汪篯说:‘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在历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是推进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荀彧之生,从史书记载看来,协助结束北方纷乱、镇压叛乱、打击豪强等事上,荀彧几乎是无役不与的,虽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荀彧之贡献对于黎民百姓来说,还是有所夸张了,但至少至少,在剪灭割据、还天下以泰平上,他之所为差强人意、厥功亦伟。至于他殉节而亡,诚如裴松之所言,他是「以申素情」,苏东坡所言,他是「道似伯夷」的「圣人之徒」;我们千百年后观摩他们古人看古人的介评,不能不说,相对于陈王二氏的「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易动而不谋其终」等言,裴苏二公的承平之论,毕竟要更胜一筹了。 作者:陈寅硕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很赞哦!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