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佳艺云宫迅音 《云宫迅音》:唯有如此嚣张的曲子,才配得上《西游记》
《云宫迅音》:唯有如此嚣张的曲子,才配得上《西游记》
它是一首没有词的音乐,却概括了整部电视剧;
它是中国最早的电音之一,一出道便是巅峰;
它是一首国人都听过的曲子,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
制作之初,它被人说是“精神污染”,几乎夭折。多年以后,它被无数观众封为中国电音的神作。音乐一起,无数记忆重燃。
许镜清
它就是伟大的灵魂之作《云宫迅音》。它的作曲者,就是国家一级作曲家,央视86版《西游记》电视剧总作曲许镜清。
央视86版《西游记》自开播起就红遍全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多年以后,《云宫迅音》也获得了在人民大会堂演奏的机会。
人民大会堂版《云宫迅音》
↓↓↓
据说,当《云宫迅音》在人民大会堂演奏的时候,作曲人许镜清却因为忐忑躲在化妆室里。
然而,就这首被播放无数遍的神作,一开始连个名字都没有,一直被叫作“西游记序曲”或“前奏曲”。
它现在的名字,是很多年以后,观众们在电视剧播出多年后取的。
许镜清很喜欢这个名字,“亲切又贴切,还有文学味道”。
时隔三十多年再听,还是那么的迷幻浪漫、浑然天成、庄严大气,宛如神作。
《云宫迅音》,就如它的名字一般,“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而你能想到,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竟然来自农民工敲饭盒的启发?
在西游记开播的前一年,1985年春,剧组接到消息,央视准备把16集《西游记》在1986年春节期间播出,以庆祝新年。
他的口述自传《我为<西游记>作曲——许镜清的梦幻人生》中说道:
“1982年开始,央视陆陆续续试播了《西游记》,当时,片头用的是另一位著名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但播出之后,杨洁导演认为,歌曲没有体现《西游记》活泼欢快、多样化并且奋进的特点,更像是大歌剧,她并不喜欢,提出要把片头拿掉,重新写一段2分40秒的曲子。”
作为一位尽职尽责的艺术家,许镜清当然不愿意凑合着作一曲应付。要为名著《西游记》作曲,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让许镜清大费脑筋。
青年时代的许镜清
接到任务后的许镜清“苦思冥想、日夜煎熬”,他这段作曲“完全不亚于女人生孩子,确实经历了孕育、难产、甚至差点夭折的过程。”
一是因为这段音乐没有歌词,要表达的东西庞大而模糊,一首曲子要概括《西游记》丰富的剧情,很难把控;二是因为对传统经典的敬畏,杨洁导演的信任,还有亿万国人的期待,这让许镜清感到很大压力。
许镜清喜欢夜里写曲子,上午睡觉,中午起床。然而经过三天的绞尽脑汁,写了撕,撕了写。他一句也没写出来。“因为这首曲子,我真是废寝忘食。”许镜清说。
所谓妙曲天成。有天中午醒来,在迷迷糊糊之中,他听到一串美妙的音乐:“登登叮叮……当当……”,那是两三个农民工一边走,一边敲打着饭盒,一边哼唱。他们唱的什么也不知道,也许从哪儿学来的,感觉像农村里的什么调调,油腔滑调。这来去重复地哼哼唧唧,一下子刺激了许镜清的大脑,启发了他的思路。
这声音,在许镜清听来,强劲有力,好似孙大圣挥舞金箍棒的万钧之力!
有了!许镜清兴奋的直拍桌子。
“这样一来,开头有了强劲有力、充满力量的主旋律,基本上,把象征唐僧的坚韧、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正义表现出来了;后面这段,我请来歌手,用细腻柔和的女高音唱出“啊”的合唱旋律,互相交替,反复出现,高低起伏,悠扬抒情,与主旋律形成鲜明对比,也有了神仙世界的虚幻缥缈。

两种主题,两种感觉,都具备了,这段音乐的描述性基本上达到我的目的。就这样,我围绕两段旋律不断变化,两三天时间,把整首曲子创作完成。”(许镜清口述自传《我为<西游记>作曲——许镜清的梦幻人生》)
就这样,从民工调子里脱胎而来的一段经典的“登登登登”就此酝酿而出,一首伟大的曲子就这样诞生了!
(写到这里,小编又仔细回去听了下,曲子的25秒至35秒这10秒,还真像是敲打饭盒的声音,居然这样好听。)
《西游记》音乐第一次使用电子鼓和合成器。听过这段音乐的人,普遍认为很有气势,都以为他用了五六十人的大型管弦乐队。
其实,当时乐队人数也就十多人。录音时,他做了加倍处理,比如,十把小提琴,录制两三遍,就变成了二十把,三十把,最终达到气势恢宏的效果。
整段音乐,两分四十秒,许镜清掐着秒表写成的,一秒不差!
曲作者许镜清,是西游记所有配乐的作曲家。仅这段2分40秒的《云宫迅音》,所用的乐器就有:电子乐器、西方管弦乐、古筝、琵琶、竖琴、三角铁、管钟、中国的编钟、非洲鼓(邦戈鼓)、康佳鼓、架子鼓(爵士鼓)、低音吉他(贝斯),另外加上声乐(女高音)。
光是这么多乐器的组合,就有着前无古人的王者气象。
电声乐器犹如孙悟空破石而出,古筝琵琶的古雅,非洲鼓的异域风情,女声的空灵飘逸……配器选择包罗万象,却秩序井然,刚雅柔并济,水乳交融,最后万众归一,竖琴结尾,戛然而止,令人余味无穷。
有人甚至评价:这曲子真是嚣张。
就像齐天大圣的睥睨一切。
是的,唯有如此嚣张的曲子才配得上《西游记》。
音乐一响,他曲尽皆俯首称臣。
86《西游记》导演杨洁和总作曲许镜清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有这样的耳福。
86年的时候,中国虽然刚刚改革开放,可大部分国人的思想还是很保守的,他们认为像《云宫迅音》这样的曲子就是靡靡之音,小资情调,传统经典的电视剧怎么能有这样的精神污染呢?
这在当时是特别大的帽子,许镜清面临着被开除剧组的危险。杨洁导演顶着特别大的压力,给台领导写信,说艺术上她负责。
好险!差一点我们就没有了今日版本的《西游记》。多亏了杨洁导演的坚持。
86版《西游记》一路走来,真不容易。
而不走寻常路的许镜清,成了“把电声乐、电子乐用在电视剧里的第一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西游记》的热播,电视剧的主题曲以及其他曲目迅速地在全国乃至海外传唱,《敢问路在何方》被多家媒体评为十大金曲。
可见,《云宫迅音》这首曲子,在当时是多么大胆超前,多么富有时代感。
许镜清在一次讲课时说:“中国民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呈现在老百姓面前,如果抛弃了感情,就不是民歌,就远离百姓。”“歌为心之声,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表达感情,心中明白给谁唱歌,才能表情达意,声情并茂。”
从许镜清的作品来看,他无不贯彻“民族情感”、“歌为心之声”这一宗旨。
《女儿情》、《取经归来》、《敢问路在何方》无不如是。
这首《云宫迅音》更是音节跳动,且风格多变,再加上人声的运用使其有极强的叙事性和画面感:
是齐天大圣腾云驾雾,一人单挑十万天兵天将的无所畏惧,
是师徒五人一去十万八千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伟大的孤独,
是三界十方形形色色神仙妖魔轮番登场的包罗万象……
闫怀礼版本的沙和尚
如今,沙和尚走了,王母娘娘走了,弥勒佛走了,昴日星官也走了,铁扇公主走了,银角大王走了,牛魔王走了,车迟国王走了,黄眉大王走了,金池长老走了,镇元大仙走了……杨洁导演也走了。
他们以无限的热情致敬经典;我们以无限的热爱,致敬他们。
听着听着,突然热泪盈眶:为了献身艺术的前辈,还有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