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有关台湾与大陆的史迹 大陆与台湾历史

火烧 2023-02-04 06:34:50 1174
大陆与台湾历史 1. 举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历史事实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

大陆与台湾历史  

1. 举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历史事实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2. 台湾与大陆的历史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公元7世纪隋朝政府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政府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政府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骗手段登陆台湾,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政府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政府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政府“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政府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抵制日本殖民统治,林献堂代表的势力运用议会抗争方式争取做中国人的权力,而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和教师也用报纸和图书的中文写作和陈述中国历史,向台湾同胞弘扬中国人的意识。

日本殖民统治者竭力建设台湾的目的,是让这个富庶岛屿充当它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扩张的跳板。日本统治期间从台湾掠夺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仅仅是日本工人工资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矿产、钢铁、蔗糖、大米运往日本。日本甚至将台湾土著人视为野兽,使用铁丝网圈围其居住地,并使用迫击炮和毒气弹对其反抗进行种族灭绝。日本教育台湾人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驯服的奴隶,日本人从来就不允许台湾人报考大学的政治、法律类,只能学工科和医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实施高压统治和类似希特勒纳粹文化的“皇民化运动”,逼迫台湾同胞改掉中国人姓名、放弃语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而李登辉家族和辜敏宽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从者和继承者。日本还征调大批台湾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陆和东南亚的军队,甚至参与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当时在台湾的西方记者报道说,台湾岛到处是鞭炮和欢声笑语,到处张灯结彩,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自己又重新成为中国人,他们流着欢喜的泪水,祭告祖先亡灵,庆祝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中国的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更是两岸中国人走向全面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参考资料:中国台湾网

3. 历史上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联系

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政府。(澎湖巡检司)

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历史上有关台湾与大陆的史迹 大陆与台湾历史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

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收复台湾。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收复台湾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

4. 中国关于台湾历史

台湾省 1、远古时代,台湾与中国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2、台湾原住民是已知最早居住在台湾的现代人类,其各部族散居台湾,并未建立统一的治理机构。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1971年和1974年,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台湾目前最早的人类化石,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3、有文字记载台湾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元230年,吴人沉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三国东吴孙权派兵到夷洲(日治时期学者伊能嘉矩在《台湾文化志》中,推断其所描绘的夷州就是现今的台湾。) 4、隋唐时期(西元589年—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5、宋元时期(西元960年—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西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元朝也曾派兵前往湾。 6、明朝的福建和郑芝龙海盗集团曾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厦门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清朝编的《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

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因此台湾人日常生活中时常使用闽南语与客家话。7、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列强,开始把触角伸向亚洲。

17世纪初,荷兰侵入台湾。西班牙也占领了部分台湾北部和东部,后於1642年被荷兰接收。

荷兰在台南建立热兰。荷兰实行强制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

1652年9月,爆发一次较大规模的郭怀一武装起义8、1661年4月,南明将领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由金门进军台湾。隔年2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

明郑时期,郑成功将台湾改名东都,并设立承天府。郑经继位后,改称东宁,设立东宁总制府,当时英国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王国。

《清一统志台湾府》称郑经时代的台湾为东宁省。 9、清朝为了消灭明朝残馀势力,清圣祖康熙拒绝了依朝鲜例成为清朝藩属的建议,坚持要台湾执行薙发、易服、登陆的政策,直到清朝攻下台湾之后,於1684年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内。

10、清光绪年间因英法列强先后觊觎台湾,闽浙总督上书朝廷,要求福建与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1885年慈喜太后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诏闽台分治;9月5日,宣布台湾建省,但建省行政工作至1887年才完成,正式名称则为福建台湾省,首任台湾巡抚(1887年更名为福建台湾巡抚)为刘铭传。

台湾省下设3府(台北府、台湾府、台南府),11县(宜兰县、淡水县、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彰化县、云林县、诸罗县、安平县、凤山县、恒春县),4厅(基隆厅、南雅厅、埔里社厅、澎湖厅)以及1直隶州(台东直隶州) 。11、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於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 ,把台湾及澎湖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外地”(即殖民地,性质近似中国的藩部)。

1895年5月23日台湾人民为免于被割让,丘逢甲倡议建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6月清军将领刘永福被拥立为第二任总统,继续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11月28日日本台湾总督府宣告:全岛悉予平定。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12、日本将台湾划分为五州三厅(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莲港厅、台东厅、澎湖厅)。先后采用特别统治主义、内地延长主义以及皇民化运动等政策统治台湾(日本史载,古代日本人称台湾为高砂、高山国等)。

13、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展开了八年抗战,期间不少台湾人赴中国参与抗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依据盟军太平洋战区统帅麦克阿瑟将军,要求在中国、台湾、澎湖及中南半岛的日军向中国战区元帅蒋中正投降,中华民国代表盟军接收台湾。8月3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颁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大纲》,隔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重庆成立临时办公处;9月20日公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条例》;1945年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台湾正式归还。

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

5. 大陆和台湾历史教科书的区别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

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

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

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

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

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

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在评价上双方稍有点差异外,其余差别不大。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台湾和大陆每讲到一个时代结束时,都会有专门的一章节讲述经济文化发展。

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而大陆比较多地沉浸于老祖宗哪些技艺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湾版历史书在讲文化的时候,必定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兵制、赋税、科举的沿袭流变,似乎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某种治国方略。

而大陆一般是强调经济繁荣、文化领先,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太着力。提起抗战,台湾反而不厚道 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双方对抗战的描述,因为这段历史成了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

笔者仔仔细细地进行了对比,在“八年抗战”这章中台湾版教科书比较简单地讲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但着墨非常少(四大会战在大陆版里分别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除了这几次重大的战役外,台湾版在提及抗战将领时,除了“伟大的蒋委员长”外,只提到吉星文、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其他将领再无涉及,甚至连台儿庄战役中的李宗仁也只字不提。

而大陆不但详细提及,前些年版本的历史书中还放了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的照片。倒是台湾版在抗战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反面典型,在忻口会战中“守军将领韩复榘不战而走。

蒋委员长下令拏办,处以极刑,军威大振”。原本费力气找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对共产党抗战是如何描写的,可看了之后发现对国军抗战描写都如此之少,那更别指望能对共产党抗战有什么描写了,没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百团大战,没有游击战,也没有反“扫荡”。

书中把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完全抹杀,贯穿其教科书的主题是:中共扰乱抗战。有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是“窜往陕北的残共,为求生存,一再向政府表示输诚。

政府为团结抗日,允其所请,将陕北之残共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旋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潜伏江南之残共,编为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表面服从政府,暗中扩张势力。羽毛既丰,故态复萌,窃据地盘,袭击国军。”

这个主题延伸到到皖南事变,整个就黑白颠倒了,说是“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调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袭击国军”。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国军大溃败之际,教科书中还特地点了一笔,“我国经此一役,损失至大,造成中共得利的机会。”

反观大陆历史教科书,则对抗战这一大事,事。

6. 台湾历史 100字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早在17世纪初,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相继占领台湾的北部和南部。后来荷兰人赶走了西班牙人,独占台湾。

1624年,荷兰人侵占了台湾,到1662年明朝将领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蒋介石逃到台湾,本来人民解放军完全可以渡过台湾海峡去解放台湾,但是在台湾海峡遭到了美国第七舰队的阻挠,台湾就没有解放,一直到现在,台湾都没能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中国的国殇。尽管如此,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是任何人为的因素所阻止不了的。

7. 台湾的历史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

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

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

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

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

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

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

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

8. 大陆的历史和台湾的有区别吗

有区别,理由如下:

1.理论指导不同——大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某一价值体系为唯一理论指引,而台湾则相对能够接受更多的史学方法,亦可有更多接触海外史学的机会。

2.史料程度不同——大陆在本土史方面具有相对更丰富的档案资源,而台湾虽然有一批撤离时期的文物为底,但无法进行后期的实地考察。

3史学氛围不同——大陆至今的历史研究存在两种倾向,要么以经世致用为主;要么纯学术路线。前者扬名,后者保身。相对的,台湾也具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政治影响力略弱。

4人才基数不同——大陆的人口基数注定其虽然成家比例因地而异,但总的学术上升空间更大,而台湾则逊些。

5.执政党派不同——由于党派政见不同,对于现代史的一些内容看法会有所不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