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尤三姐与柳湘莲 红楼梦中尤三姐的性格特征

火烧 2023-04-01 07:32:13 1085
红楼梦中尤三姐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中尤三姐的性格特征有哪些?尤三姐个性泼辣刚烈,不像姐姐尤二姐般任人摆布。尤三姐是尤氏继母的两个女儿之一,因为尤氏要料理贾敬的丧事,便将自己的继母连同她的两个女儿一起接到

红楼梦中尤三姐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中尤三姐的性格特征有哪些?

尤三姐个性泼辣刚烈,不像姐姐尤二姐般任人摆布。

尤三姐是尤氏继母的两个女儿之一,因为尤氏要料理贾敬的丧事,便将自己的继母连同她的两个女儿一起接到宁府看家。

尤三姐与柳湘莲 红楼梦中尤三姐的性格特征

贾琏偷娶了尤二姐之后,要主动挑破“妹夫反倒是作兄的”尴尬,面对贾家两兄弟得寸进尺的霸占,尤三姐的愤怒猝然爆发了,她的反抗是剧烈的、果断的,面对两个纨绔子弟的挑逗和侮辱,尤三姐义正严词,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封建贵族蹂躏妇女的无耻罪行。

她的反抗如此之强烈,吓得两个风月场中耍惯了的纨绔子弟魂飞魄散,连“酒都醒了”“得便就要溜”。尤三姐哪里肯放,步步紧逼,致使两兄弟狼狈不堪,丑态百出。

这个场面的描写把尤三姐刚烈的性格凸显得淋漓尽致,一个柔弱女子为了保住自己的清白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惜以恶制恶,她威严豪爽的气魄,尖刻泼辣的严词,狠狠地打击了两个以玩弄妇女为乐的浪荡公子,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简述红楼梦中尤三姐的性格和殉情经历

【性格】刚烈自恃【殉情经历】尤三姐虽素行不端,但却刚烈有加,发誓说非柳湘莲不嫁。后贾琏外出,路遇柳湘莲,言尤三姐之意。柳湘莲欣然允诺。柳湘莲回京后与宝玉闲谈,知尤三姐是贾珍妻妹,就生出毁约的意思来,尤三姐听说这事,自刎而亡。柳湘莲追悔莫及,遁人空门。 (第六十五回、第六十六回)

红楼梦中尤三姐的结局

最后尤三姐拔剑自刎。
尤三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尤氏继母带来的女儿,尤二姐的妹妹,亦称作尤小妹。尤三姐模样儿风流标致,她又偏爱打扮得出色,自有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贾珍、贾琏、贾蓉等好色之徒,对她颇为馋涎。但尤三姐不愿像姐姐那样遭人玩弄,她用泼辣作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清白。她看中柳湘莲后,就一心一意等他。但因柳湘莲认为宁国府多好色之徒(贾珍贾蓉之流),怀疑尤三姐也是个不干净之人,要索回定礼,刚烈的尤三姐在奉还定礼时拔剑自刎。
文学形象鉴赏
显然,作者是怀着十分同情和惋惜的心情描写尤三姐之死的。不过,有一点与后来续补小说的人不同,作者无意把三姐描写成一个“完人”。她与贾珍等厮混时放荡泼辣,自行择夫后贞静自守,一旦耻情悔恨又无比刚烈。她的思想性格看上去前后判若两人, 其实并不矛盾。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复杂得很,单一化的人本来也是不多的。程、高整理的一百二十回本中,把原来写三姐淫荡的许多文字都删改了,使她变得“正派”得多了,似乎成了个节妇烈女的形象。这样做能否真正提高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是大可怀疑的。

概括红楼梦探春的性格特征。

探春作为贾府的小姐其天性好强又天资聪颖的探春,容貌出众,却为了摆脱这种尴尬处境,极力想要摆脱,从中又可以看出她的决断。

她在很多方面和王熙凤有好多相似之处,都争强好胜,都是口齿伶俐,都是一百个男人也比不过她。不过,探春不光有能力,也有一颗敢于创新的心,敢说敢干,力挽狂澜于即倒。可惜仅凭一己之力,又是女儿身,在那个年代,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远嫁。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红楼梦>中惜春的性格特征是?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古浪月行》 作者:李白《春望》作者:杜 甫小时不识月,呼作金玉盘。

《红楼梦》中袭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第五回薄命司又副册中
花袭人的判词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羨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个优伶指的是琪官蒋玉菡。二十八回有回前批语说:
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琪官的茜香罗巧合转给了袭人,是才子佳人由小物而遂终身的典型。袭人在八十回原稿中,与贾宝玉的关系很亲密,王夫人看中其稳重和顺,几乎已经定了将会给宝玉作妾,嫁蒋玉菡当然不会是袭人自愿。第二十回有一条批语说:
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在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敝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从此话。可见袭人出嫁虽去实未去也。
袭人出嫁说“好歹留着麝月”,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当时宝玉留了麝月但没有留袭人。二十一回有一条批语说:
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脂批说宝玉有“情急之毒”,也就是说他在情感问题上可能表现出别人“莫忍为”的刻毒。所以才会离弃了袭卿辈。
那么,贾宝玉之所以弃袭人,由着她嫁人,是不是袭人之过呢?正如吴世昌先生分析的那样,袭人喜欢背地里偷袭别人呢?不是。读过全稿的脂砚斋说“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又说宝玉有“情极之毒”,可见袭人之去,只是宝玉的原因。倘若袭人真是暗地使坏的“哈巴狗”,他不可能骗过脂砚斋,让脂砚斋为她说好话,说宝玉“不应如此弃”她。二十一回回目“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的“贤”字后面,又有三个字的批语说“当得起”。假如袭人在八十回后成了反面派,脂砚斋应不会说她当得起“贤”的评价。可见作者与脂砚斋对袭人的评价上没有分歧,“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是实话,并非是用来反讽她德行的。

尤三姐的性格

在曹雪芹笔下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尤三姐以她万人不及的绝代风华和倔强刚烈的个性,格外耀人眼目。她在书中并不是一个重要人物,只占了三四回的篇幅,却是最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和跌足扼腕的人物。她以那样激烈的方式,让我们为之叫绝,为之叹息,为之流泪。纵观她短短的一生,大致经历了这样可悲可叹的三个阶段。 书中对三姐的死用一句“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来惋惜。

红楼梦中两个尤三姐的比较

尤二姐比较痴情还有容易轻信他人,尤三姐则是敢爱敢狠,还有我个人觉得她的某些表现不管是不是自愿的都好象有点淫荡啊~
姐妹俩的共同点是最后下场都很惨~~~
个人感觉,各位高人们请勿骂我啊~~~

求红楼梦中史湘云的性格特征和人物结局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从上面极富审美价值的行为场景描述,我们不难得到如下性格特点:心直口快、热情、乐天、才思敏捷、有英雄气概、平等待人、率直。 心直口快:从她与林、贾的几次吵架,从她在各种场合中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来。 热情:这一点可以从她“大说大笑”,从她教香菱做诗,从她在各种场合给人的印象中反映出来:“这社里要少了他,还有什么意思!” 乐天:史湘云虽身世不幸(孤儿),又处在比其他姐妹都不得自由的恶劣环境中。但书中从未见她愁过。她总天快快乐乐,兴致盎然,充满了生活情趣。《红楼梦》原本是一部还泪的悲剧。而史湘云留给读者的积极、乐观的印象是丝丝暖意和希望所在。 才思敏捷:这点是从他即席做海棠诗,和两次联诗体现出来的。就诗才而言,湘之敏捷可以与钗之大气、黛之感伤媲美。 有英雄气概:从几次对不公事件的反应看出来,她的诗词和言行也有所体现。 平等待人:这一点是从吃螃蟹时对待下人的态度中看出,从她送袭人等大丫头的礼物也可看出来。当然,这要放在当时的等级观念的背景下来看。 率直:这可以说是史湘云最突出的特征。率,坦率,一是一,二是二,无心计,少私念。直,不绕弯子,心口如一,想到便做。心直口快是其在言语上的体现,热情是其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中体验,才思敏捷是其在才华上的表现,有英雄气概是对比传统特有的女子委婉、含蓄的体现。 一言以蔽之,史湘云者,率真之女子也。率,率直也,真,真心,童心也,平等待人是典型的体现。 3.史湘云的性格核心——拥有赤子之心的孩子 最后我们把史湘云的性格核心概括为拥有赤子之心的孩子。这里赤子之心和孩子本质上说的是同一回事,只是从理解的角度才如此言说的。我们先说孩子。 孩子是大人的人生导师,这不是比喻,而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喜欢看孩子玩耍的人深得其味。我们总是念念不忘童年的美好,为何?孩子的生活最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孩子乐天,从不为未知的明天而虚度今日。孩子热情,时时能找到乐趣,一切在他眼里都是那样生机盎然。孩子率真,饿了吃,累了睡,有精力便四处找乐子,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便少有私心,少心眼。人一旦有私心,便会思前顾后,活得就累了。孩子平等待人,所谓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善恶之心。孩子理智之心未萌,赤子之心还在,对人对物一视同仁,最得公道。平等待人便是这种公道的表现。 至于赤子之心。孩子拥有赤子之心,有赤子之心的便是孩子。这里用同一反复旨在消除人们用“你只是个孩子”这种评价中“孩子”一词所包涵的“不谙世事,骄横,自我中心”。 何谓“赤子之心”?实际上这正是儒学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儒家坚信人心才是心灵真正的主宰,其他如意识之理智、情感、欲望都是人心主宰的手段。而人心的主脑是良知,即一般人所说的“良心”。良知者,不学而知,至知者也。只要我们能够坚持用这一生来便有之的良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能够得到至善。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的真义。能够这样做的人心就是赤子之心。而儒学之道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小心翼翼的看护我们自身的私欲,保持良知之主宰地位的学问。 这样,《红楼梦》中刻画的史湘云,如其说是一个典型人物,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人生。不过人心与人生本为一体。人心是从生命的个体化角度对生命静态的把握,人生是从生命的生生不息的生活角度对生命动态的把握。 4.史湘云的命运与作为悲剧的《红楼梦》 人人都说薛宝钗是传统儒学精神的完美体现。这自然没错,儒学作为一门生活的学问,它同时解决了个体应该怎样生活的人生问题,和社会应该怎样构建的政治问题。作为这两者的产物,其一是修身之道,其一是人情世故。薛宝钗深得人情之理,但作为情理基础的赤子之心已经暗淡,难逃孔子所谓的“乡愿仁之贼”的批评,是儒学真精神在末世沦落的体现,所以总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而史湘云赤子之心犹在,虽说情理之功、生活之道还需磨练,毕竟本心在。这样看来,薛宝钗得到的只是儒家真精神的表皮,而史湘云得到的是内骨。只不过前者是精皮,而后者还只是粗骨。 关于史湘云最后的命运问题,这里我们不想争论续本的优劣,只想从史湘云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什么样的命运最合情理的。人心与人生不可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之命运是不可分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成就了人的命运,而命运也在时时引导着人的性格。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知命。儒学孜孜不倦的教导一种良知指导人生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坚信这样的生活才能得到“人生之乐”。也正因此,儒学才能超越佛学的“人生是苦”。深得儒学外在精神的薛宝钗大度,随遇而安。深得儒学内在精神的史湘云乐天,居陋室,终不改其乐。她贵为豪门千金小姐,因父亲双亡,虽从受宠的贾母家寄居到不自由、被当丫鬟一样使唤的史家,依然自得其乐。从中我们不难推断,虽说如判词所说的“斯配得才貌仙郎……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也没有理由认为,史湘云会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悲观。从前面八十回的暗示来看,后面关于史湘云的内容不会如续本那么少。但不管会经历怎样的人世变故,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史湘云之乐天会因此而改变。 不过问题在于,《红楼梦》是悲剧,其主人公的命运都很悲惨。史湘云的乐天似乎与悲剧的氛围不相符。真的不相符吗? 悲剧的确少不也悲惨的命运,但不一定悲观。实际上,悲剧的悲不在悲观。悲观只会使人绝望,进而麻木。悲剧的悲是积极的人性在命运沉重的、不可改变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仍然不屈的悲凉。如果说大团圆式的喜剧给人的是‘善有善报’的道德教导,那么悲剧的悲惨结局给人的是人性在经受不幸打击后的伟大,是在黑暗中突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是在绝望中突现出来的生的希望。 而史湘云的乐天正是这种儒家真精神的伟大,史湘云的乐天给人的正是这种绝望中生命不息之光辉的希望。而伟大的悲剧诗人曹雪芹似乎隐隐的表达了这种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所弥散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我们再看看《红楼梦》的判词:这正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观。我们听到的似乎不是林黛玉的忧伤,而依然是史湘云的带有英雄气概的乐天,一种知命的真乐天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