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黄岩五洞桥在哪里 黄岩五洞桥的来历和相关历史的故事

火烧 2022-02-11 22:38:51 1091
黄岩五洞桥的来历和相关历史的故事 黄岩五洞桥始建迄今七百余年,位于赤溪镇过溪村,东西走向,横跨西江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随桥孔呈五折起伏,砌石级上下。两则设覆莲望柱和栏板。五洞桥长60多米,宽4.

黄岩五洞桥的来历和相关历史的故事  

黄岩五洞桥始建迄今七百余年,位于赤溪镇过溪村,东西走向,横跨西江河。

纵联分节并列砌筑。

桥面随桥孔呈五折起伏,砌石级上下。

两则设覆莲望柱和栏板。

五洞桥长60多米,宽4.3米,4洞跨水。

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拱石墩台。

五洞的拱圈矢跨为二分之一,县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适宜西江船只往来等优点。

每洞拱圈5道,采用无铰拱石,砌置方式以分节并列为主,直与横拱石相间,半拱部用长条石纵联,以加固5道拱圈的联系。

这种砌置工艺,在横向整体性上,优于传统的并列、纵联等技术。

桥墩筑“分水金刚雁翅”,能减弱水流的冲击。

拱圈与桥面之间。

黄岩五洞桥在哪里 黄岩五洞桥的来历和相关历史的故事

又设置长度超过桥宽的长条石,用以联紧两侧边墙,使拱上建筑对拱圈起巩固作用。

五洞桥的构造技术,经受了时代严峻的考验。

1933年西江闸建成7墩8孔,设计最大过闸流量每秒141立方米。

每当洪水期闸门大开时,西江上游滚滚激流连同各种洋鬼子物冲击五洞桥,使桥墩长期承受单边水流的推力,但五洞桥以凝重的雄姿屹立,60年未发生移位现象。

1958年,西部山区长潭建造水库,急切需运物资,于是填平5折桥面,载重汽车川流不息,五洞桥以坚实的躯体承受重压,造成拱圈少许开裂现象。

以上可以足见世月和尚设计和施工的高超技艺。

五洞桥使用“分节并列”砌拱技术,半圆拱矢跨为1/2的五折石拱桥,具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等优点。

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有联拱石墩台。

清末已四洞跨水。

桥全长63.5米、宽4.3米,五孔石拱桥,每孔净跨8.7米,桥身随拱券起伏波折,远望如水中游龙,颇具特色。

1958年填平桥面通汽车,1963年停止行驶。

桥身和拱圈由一块块坚硬整齐时条形青石砌成,勾缝特别严密,经得起大水冲击。

设计合理,除了石拱桥本身的构造优点外,桥的四个桥墩在朝向上游的部位都设有三角形分水尖,迎着来水,水流自然分开,从两边急速而去、减轻了对桥身的冲击。

五洞桥造型别致美观、省工省料,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其造桥技术工艺广泛流行于温黄平原,成为这懿地区古代桥梁工程的代表之作,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修建历史

编辑

五洞桥始建于宋元佑(1086-1094)年间,县令张孝友率众垒石为桥,乡人为了纪念他,故又名孝友桥。

桥跨永宁江别浦,河阔浪险,建成后不到一百年,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毁于水。

现存的桥系南宋庆元二年黄岩县赵伯法率众重建。

据说工程十倍于旧桥。

石拱5洞,桥面亦5折。

后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建,仍保持宋代形制。

这一桥梁形式在温州、黄岩等地较为流行。

黄岩古代为浙江重镇,设“黄岩镇”总兵府。

在总兵吴进义(宁夏朔县人)道捐俸薪发起募囊,筹足款额。

吴总兵委托县城明因寺(今址第一医院)僧人世月负责设计和施工。

世月和尚按原桥形状加以改进,招集桥工,经年余辛劳,于雍正年(1726)建成。

重要意义

编辑

五洞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盛之时,商船熙熙攘攘往来桥下,进出赤溪港,是凤阳瓷碗、矾山明矾外运必经之道,对考察古代沿海交通、桥梁建筑工艺极具意义。

目前状况

编辑

黄岩五洞桥

经历沧海桑田变化,现在的五洞桥被淤泥堵塞,横卧于田野之上,又形成了桥边“稻香千亩、蛙声一片”的奇特环境。

桥附近有打铁宫,是宋咸淳年间为纪念熔铁名匠林祖清而建。

宫内有一座古戏台,外观呈亭台状,造型典雅精致,巧夺天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