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站在城楼上 清末高清老照片:拾粪的老人,城楼上长满杂草

火烧 2022-06-11 10:03:57 1039
清末高清老照片:拾粪的老人,城楼上长满杂草 原标题:清末高清老照片:拾粪的老人,城楼上长满杂草英国摄影师赫伯特·庞廷(Her ert George Po ti g),1904年-1905年跟踪拍摄了日

清末高清老照片:拾粪的老人,城楼上长满杂草  

原标题:清末高清老照片:拾粪的老人,城楼上长满杂草

英国摄影师赫伯特·庞廷(Herbert George Ponting),1904年-1905年跟踪拍摄了日俄战争,随后继续在中国拍摄,并将摄影作品交给英国期刊发表。本文选取的庞廷作品,记录了北京的社会风貌。

一家三口合影,看上去幸福美满。

北京周边的长城,已经荒废,无人管理。

清朝末年国运衰颓,内忧外患,这种大环境通过帝都的城市面貌具体呈现,被镜头记录下来:城楼上长满杂草,道路坑洼不平,整个城市显得毫无生气。

在河边道路上拾粪的老人。

那时候没有化学肥料,种庄稼全靠粪肥,拾得粪肥不仅可以肥田,甚至可以卖钱。不过,这个活很辛苦,清朝有一首民谣《拾粪》写道:“月色冷冷雪光寒,早起拾粪四更天。肩挎粪箕手提铲,拾得猪粪冰蛋蛋。”

北京安定门城楼侧面,长满杂草。

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清末打仗鲜有取胜,清军也就不会由此进城,所以安定门呈现颓败之貌?

北京安定门外行进中的驼队。

驼队是清朝时期商家运货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百姓的很多生活必需品以及达官贵人的奢侈品,都是它们千里迢迢从蒙古、西北给驮来的。当时有专门经营租赁骆驼的店铺,就像现在租车一样。沿城墙行走的驼队,一度是老北京的著名风景。

北京沙河大桥上的驼队。

北京街道上每天都有一队队负重的骆驼不紧不慢地穿行。赶驼人用细皮绳穿通这些骆驼的鼻孔,形成一串,称为“一把儿”。

明十三陵内的牌楼。

十三陵作为明朝的皇家陵园,在清朝得到相应的保护和修缮,每年朝廷都会拨付一定的款项用于十三陵的管理。历经数百年时光,十三陵并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到今天,它已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农民到明十三陵打柴。

清朝末年,朝廷已经无暇顾及十三陵的具体事务,疏于管理,陵内杂草丛生,周边的居民也可以随便出入了。

北京鼓楼,路上有大片积水。

鼓楼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为古代城市的报时台。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通高46.7米,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两名男子站在鼓楼上俯瞰北京城。

站在城楼上 清末高清老照片:拾粪的老人,城楼上长满杂草

这个视角极为罕见,虽然两男子在前景,但我们更关注街道上的情景。我们看到,街上行人寥落,路面坑洼不平,那低矮的房屋呈现出农村的面貌。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