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什么单什么只成语 帮我找出与成语有关的人物

火烧 2023-04-09 14:33:23 1032
帮我找出与成语有关的人物 帮我找出与成语有关的人物李林甫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唐朝、宰相、奸相、大臣 ?~752 唐玄宗李隆基时著名奸相。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

帮我找出与成语有关的人物  

帮我找出与成语有关的人物

李林甫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唐朝、宰相、奸相、大臣
(?~752) 唐玄宗李隆基时著名奸相。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初为千牛直长(宫廷侍卫)。开元初,迁太子中允。不久通过他舅姑夫的叔叔侍中乾曜的关系,升至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迁为御史中丞,隶管刑部、吏部侍郎。至此,他已跻身李唐高层统治者行列。其时武惠妃专宠,李林甫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惠妃之子寿王,极得玄宗钟爱,李林甫托宦官禀告惠妃,“愿护寿王(李瑁)为万岁计”,即是说,他将拥护寿王登上皇帝宝座。惠妃闻禀感激涕零,在玄宗面前经常称颂李林甫之“德政”。因谄附玄宗宠妃武惠妃,擢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734)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他收买嫔妃宦官,探得玄宗动静,迎台意旨,因而获得信任,掌握大权。他为人忌刻阴险,对于才名高和受到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表面上甜言蜜语相结,背后却阴谋暗害,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同时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为了专权固位,他竭力阻塞言路,补阙杜进上书言事,被他贬为下邦令。他对朝臣说:“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作为仪仗的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朝臣受其威胁,从此谏诤路绝。他极力支持玄宗废太子瑛,劝立武惠妃子寿王瑁,玄宗却立了忠王玙(后改名亨,即肃宗)。他怕太子即位后于己不利,屡兴大狱,以动摇太子。他促使杨国忠推究,诛杀太子亲戚和不附已的臣僚,株连数百家。他久踞相位,自张九龄罢相后,独揽朝政,同列宰相牛仙客、陈希烈都怕他而不敢问事。天宝八载(749),咸宁太守赵奉璋拟揭发林甫罪状二十余条,被他指使御史台以妖言逮捕杖杀。天宝十一载,林甫死。此前,他已和杨国忠有隙,死后,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林甫与蕃将阿布思谋反,玄宗追削林甫官爵,籍没其家产,子婿流配。林甫在相位十九年,玄宗晚年政治腐败,他有很大的责任。
李林甫虽然是唐明皇身边的大奸臣,对于他的罪过已经听的很多了。但是,唐明皇既然能认清李白这个诗人没有政治才华,也一定能看出李林甫身上可取之处。他不至于一无是处,对于盛唐气象,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将,这些番将包括安禄山。杨国忠则不然,能力一般而且贪财,是杨国忠把安禄山逼反的。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杨国忠或者安禄山。
来俊臣
开放分类: 人物、武则天、唐朝、大臣、酷吏
人物简介
来俊臣(651~697) ,唐朝武则天时酷吏。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任侍御史、左御史中丞。少时凶险,不事生产。因告密得武则天信任,成为武则天在政争中的鹰犬。来俊臣和羽党共撰《罗织经》,作为告密的典范,网罗无辜,捏造罪状。凡罗织人罪,皆先进奏事状,敕令依奏,即籍没其家。每有赦令,则遣狱卒先杀重囚,然后宣示。当时法官竞用酷法讯囚,来俊臣与周兴、索元礼尤为残虐。俊臣每讯囚,不论轻重,多以醋灌鼻;或将囚犯置于瓮中,用火环绕烧炙;或以铁圈束首而加楔,以至脑裂髓出;种种酷刑,备极苦毒。讯囚,又必先示以刑具,囚人畏惧,往往自诬。则天曾于洛阳丽景门置推事院,由俊臣主持,凡入此门者,百不存一,因此人称其门为“例竟门”。其时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谈;官员入朝,常密遭逮捕,家中再也不知道消息,因此官员入朝,即与家人作别:“不知复相见否?”俊臣前后所破千余家,冤死者甚众;他自己又两次犯赃罪,种种不法,则天都加以庇护。万岁通天元年(696)俊臣迁升洛阳令、司农少卿。二年,因得罪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被诛。仇家噉俊臣之肉,须臾而尽。士民称快,相贺于路,都说:“自今眠者背始贴席矣!”
人物评价
来俊臣是唐武则天时期著名的酷吏,他曾任司仆少卿、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等职。他是典型的迫害狂,被他定罪冤杀的有一千多家,按当时一人治罪牵连几十人或上百人的情况来推算,被他冤杀的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来俊臣热衷于整人害人的“理由”令人难以置信。如果他整人只是为了排斥异己,打击政敌并不稀奇,那是封建社会的官场痼疾,可是他并非如此。来俊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一个恶癖,对大姑娘倒并不是最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别人的妻妾,别人妻妾有漂亮的,他都千方百计地夺取,惯用的手法是指使别人罗织罪名上告,然后他便采用酷刑迫使别人认罪。《历代通鉴》中记载,自宰相以下,来俊臣都登记姓名按顺序夺取他们的妻妾。他还厚颜无耻地说自己采花求色之才可比石勒。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武则天时期,受到了重用,他像疯狗一样四处咬人,十分嚣张。人落到了他手里,如同下了地狱,在地狱里来俊臣就是阎王,他想怎么整你就怎么整你。在这里,正义、法律、人道是不存在的,只有一群恶魔的随心所欲。所以,在当时,当来俊臣的同僚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因为你不知啥时,人家会看中你的妻妾,你的妻妾让人看上了,你就要倒霉了。
来俊臣以逼供为趣,以施暴为勇,以杀人为乐,以作恶为荣,已经没有人性可言,对于这样的人,谁都是有理说不清的,落到他们手里,就算倒霉了。来俊臣与司刑评事万国俊,共同撰写了《罗织经》,实际上就是“整人经”、“害人经”,罗织经教他们的门徒如何编造罪状、安排情节、描绘细节,陷害无辜的人。他们还争相发明了刑讯办法,如“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目繁多,可谓整人有术。可见,害人害得有了理论指导,那是多么的可怕。
在用刑上,来俊臣之流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损招、狠招、坏招都使得出来,有不少恶毒的“发明创造”。有的用椽子串连人的手脚,再朝一个方向旋转,叫做“凤凰晒翅”,有的用东西固定人的腰部,将脖子的枷向前反拉,叫做“驴驹拔撅”,有的让人跪在地上,在枷上垒瓦,叫做“仙人献果”,有的让人立在高木台子上,从后面拉住脖子上的枷,叫做“玉女登梯”,有的将人倒吊,在脑袋上挂石头,有的用醋灌鼻孔,有的用铁圈套住脑袋,在脑袋和铁圈之间钉楔子。每次有囚犯来,就先到刑具陈列室,让他们观看。囚犯们看了,都两腿发抖,冷汗直冒,精神崩溃,再清白的人也都乖乖认罪。
酷刑之下,多有冤魂,热衷酷刑的人,则是人格恶劣的小人,丧失人性的恶人,心理变态的病人。但是,酷刑能否时兴,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密切相关。其实,来俊臣只是表面,酷刑的真正发起者是武则天。武则天在徐敬业造反以后,就怀疑天下人多半想谋害自己。此外,自己长期专权,在宫内行为不端,她知道李姓宗室大臣怨恨他,心里不服。于是武则天便以大肆的诛杀群臣的办法来威慑他们。所以,只要诛杀李室江山的臣子,她就高兴了,心里有了一种安全感,至于他们是否真的有罪,她就装糊涂了,只要招供就可以杀,以解心头之恨。所以,武则天发起了告密运动,有告密的人,官府提供车马,供应五品官的食物,所说的符合旨意,就破格授予官职。于是,四方告密的人蜂拥而至。人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索元礼、周兴、万年人、来俊臣等人乘势起家,他们得到武则天的重用,被授予特权,大兴酷刑。有时为了平息当时人们的不满和怨恨,武则天装模作样地下旨来赦免一些犯人。每次赦令来到之后,来俊臣就把重犯杀死,然后宣布赦令。武则天不但对此不反对,反而认为来俊臣忠心耿耿,更加宠信。兴告密,施酷刑,来俊臣只是打手,而武则天才是后台。从这里,可见武则天虚伪与狡诈。来俊臣等一批酷吏的存在,不能不说是武则天政治上的一大败笔。
有了武则天的撑腰,来俊臣更加有恃无恐。小人得势之后,往往认为自己在天下所向无敌了。这是小人的浅薄。来俊臣害人尝到甜头,于是变本加厉,迫害的对象越来越升级,最后他打起了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的主意。可这次他遇到了对手,这些人哪会买来俊臣的帐,没待来俊臣动手,诸王以其道还治其人之身,先下手告他图谋不轨,把来俊臣下了大狱。在武则天看来,来俊臣在实施杀伐计划中是有功的,她想保护来俊臣,可当她得知天下人无不痛恨来俊臣的时候,她做出了另一种决定。让来俊臣当替罪羊,以平息天下的怨气。于是,他不但要杀来俊臣,还要诛杀来俊臣全族。来俊臣在她的手里,被充分地开发利用,重用和灭族只在一念之间。来俊臣是害人精,但也是被害者。不知他最后是否清楚,他在武则天的手中是一颗棋子而已。武则天起用来俊臣来震慑群臣,又杀了来俊臣收买人心。这个算盘打得精妙极了。
来俊臣在疯狂之后遭到了应有的报应。他在街市上被斩首,仇人争相来吃他的肉,转眼间就吃完了。人到了这样的下场真是可悲至极了。
人物典故——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由此而来,比喻用某人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恶人自有恶人磨:酷吏来俊臣之死
酷吏周兴死后,同样也是酷吏的来俊臣会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呢?他没有。他觉得自己有两大优势,一定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哪两大优势呢?第一,他忠诚于皇帝。来俊臣在自己的名著《罗织经》里首先就讲忠君。忠到什么程度呢?“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就是可以置伦常于不顾,也可以置良心于不顾。只要有利于皇帝,没有他不可以干的。一个人主动把自己置于狗的位置,难道还不能讨得主子的喜欢吗?何况,他是武则天从死刑犯里直接提拔上来的,武则天就是他的重生父母,他怎么会不忠诚呢?第二大优势是专业素质高。
他都干了些什么坏事呢?首先是任意夺人妻女。只要是来俊臣看上的人,也不管人家是未出阁的姑娘还是已嫁人的媳妇,一定要弄到手里。要是人家不给怎么办呢?客气一点,他就假传圣旨,让对方自动把姑娘送给他;要是这家人不识相,他就告人家谋反,把人家全家杀光,然后把姑娘弄过来,被他弄得家破人亡的不计其数。他的妻子就是这么娶来的。这位来夫人出身于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那是头等的贵族,唐朝非常讲究等级门第,按道理讲,无论如何是不会嫁给来俊臣这样的人。本来这位王小姐已经嫁给一个叫段简的人了,但是因为太漂亮,被来俊臣盯上了。来俊臣就到段家去,假传圣旨,说皇帝已经把王氏赏给他了。段简虽然明知道这纯属胡说,但是又怕来俊臣诬陷他谋反,只好把夫人拱手送他。死囚犯出身的来俊臣,也就因此成了太原王氏的乘龙快婿。
其次,肆意陷害大臣。来俊臣的职业不是查办谋反案吗?如果没人谋反他岂不就失业了,所以他整天琢磨制造嫌疑犯。谁对皇帝有威胁,或者哪怕是谁不买他的账,他就诬陷谁谋反。后来他胆子越来越大了,也懒得绞尽脑汁了。干脆找了若干块石头做成靶子,石头上面一一写着当朝官员的名字,然后和自己的党羽一起从远处拿小石子砸这些靶子,砸中谁就拿谁开刀。这石子可是不长眼睛,谁知道砸中哪个?所以朝廷上人人自危。这还不算,来俊臣连武则天硕果仅存的几个亲人都惦记上了。他跑到武则天跟前,说武则天的儿女、侄子们全都不可靠。他这样像疯狗一样乱咬人,能不招人恨吗!
一个人如果让所有的人都记恨,恐怕就没什么好下场了。可是,真正让来俊臣陷于灭顶之灾的倒不是他的仇家,而是他的下属兼朋友——酷吏卫遂忠。这是怎么回事呢?前面不是说过来俊臣的办案步骤吗?他在全国各地招一帮流氓,想要打倒哪个人,就让这帮流氓一起诬告,最后把这个人置于死地,这就是所谓的“罗织”。卫遂忠就是他豢养的这帮打手之一。此人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很得来俊臣的赏识,也算是来俊臣的死党。
有一天卫遂忠来找来俊臣喝酒,正逢来俊臣宴请妻子的族人,太原王氏是名门望族,大家正济济一堂,举杯畅饮。卫遂忠突然不请而至,来俊臣觉得他身份太低,上不了台面,就吩咐管家说:就说我不在,别让他进来!
卫遂忠也是粘上毛比猴子还精的人,一眼就看出来其中的原委了,这可太伤自尊了!他径直闯了进去,指着王氏的鼻子就是一通狂骂,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呀,有你们家人在我就不能进来?小心我把你们一家都修理死!王氏原本是名门淑女,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来俊臣的小喽啰一顿羞辱,回屋痛哭不已。来俊臣也很生气,命人把卫遂忠捆起来痛打了一顿。卫遂忠这下子可被打清醒了,赶紧跪地求饶。来俊臣也还真饶了他。为什么呀?因为有道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嘛。兄弟是事业上的好帮手,而且只要坐在这个位置上,还怕讨不到老婆?所以他教训了卫遂忠几句就让他走人了。王氏夫人被人白白地羞辱一番,自己在丈夫心目之中的位置不过如此,羞愤交加,没过几天,自杀了!即使是这样,来俊臣也没当回事儿,因为他又发现新目标了。上次他看上的是段简的妻子,这次他又看上段简的妾了。倒霉的段简只好又乖乖地拱手相送。本来是左拥右抱,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老百姓常讲“丑妻近地家中宝”,妻子丑一点,地离自己近一点,都好照顾,不容易被别人盯上。段简倒好,娇妻美妾,现在都成别人的了。来俊臣不断发现新目标,并没有把妻子的死当回事,可是卫遂忠寝食难安了。他是来俊臣的心腹,知道来俊臣心如蛇蝎,虽然现在没有找自己的麻烦,但难保哪天不翻旧账。怎么办呢?
卫遂忠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去给来俊臣下绊子了。他知道来俊臣是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儿,直接跟武则天说来俊臣谋反未必起作用,所以他决定曲线救国,去求见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他问武承嗣:“您可知上次来俊臣掷石头砸中的是谁的名字?正是魏王您呀!他准备告您谋反呢!”一句话可把武承嗣吓坏了。他也曾经风闻来俊臣在武则天面前说自己的坏话,现在从来俊臣的心腹卫遂忠口里再听说,那就更让他深信不疑了。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武承嗣立刻行动起来了。
他先是以带头大哥的身份联络了武家子弟和太平公主,因为当时太平公主已经嫁到武家,算是武家的人。后来为了增强实力,又把皇嗣李旦也拉了进来,最后干脆连禁军将领也给拉上了,说:来,我们一块儿告倒来俊臣!这些人本来不是一个阵营的,彼此有诸多矛盾,但是在痛恨来俊臣这一点上却空前一致。反正来俊臣让大家都人心惶惶,现在正好趁着人多势众,一起打倒他。联络好了之后,就以魏王武承嗣为首,这些人联名上奏,控告来俊臣。既然这么多人联名上告,那就立案审理吧。一审起来,这罪名可就多了,行贿受贿、欺男霸女已经算是小意思了,更重要的罪状是来俊臣想要自己做皇帝!证据是什么呢?来俊臣曾经把自己比作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皇帝石勒!这石勒原本是个奴隶,后来从奴隶成为了将军,又从将军晋升皇帝。来俊臣自比石勒,不就是要谋反吗!谋反就得判处死刑啊,这个处理意见就上报给武则天了。
武则天怎么处理呢?她对来俊臣还是相当有好感的。她知道来俊臣得罪人很多,但那都是自己让他干的。至于说来俊臣想要当皇帝,武则天无论如何是不相信的。何况来俊臣还是个美男子,武则天对于美色总是很感兴趣。她想保住来俊臣,因此迟迟没有答复。然而越是这样,那些告来俊臣的人越害怕呀,要是来俊臣不死,接下来就得是这些人回家准备棺材去了。宰相啊,武则天的面首啊,都被动员起来游说武则天,可是武则天就是不处理。
常言道:恶人自有恶人磨。最后结束来俊臣性命的还是酷吏。这个酷吏名字叫做吉顼,也是一个美男子。此人曾经和来俊臣共事,心机深沉,胆略非凡,当时也正得武则天信任。
斩首那天,洛阳城的老百姓倾城而出,都来看热闹。来俊臣人头刚一落地,百姓蜂拥而上,把来俊臣的尸体挖眼剥皮,连五脏六腑都掏了出来。
酷吏来俊臣:“例竞门”与“推事院”
:book.sina../excerpt/eduhissz/2006-09-26/1901205142.s
〔“例竞门”与“推事院”〕
由此,武则天对来俊臣更加赏识了,不断加官进爵,擢拔来俊臣,直至“左台御史中丞”。此时的来俊臣,已经完全成为武则天手中的一根“铁鞭子”,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史称,来俊臣得宠,“专以夷诛大臣为功”——大臣狄仁杰、任令晖、李游道、袁智弘、崔神基、卢献等皆被无辜构陷下狱,谁敢反抗,即斧钺刀锯,重刑侍候。大将军张虔勖含冤下狱,要求大理寺帮助平讼,来俊臣即命“卫士乱斫”其身。内侍范云仙犯案下狱,诉说自己对先帝高宗有功,来俊臣竟割去他的舌头——·张、范二人在他的酷刑之下,“皆即死”。
当时,一人犯法,常诛连三族、六族,重者至九族。来俊臣“前后夷千余族”。朝廷上下,文武百官,人人不得自安,路上相遇,“至以目语”。
但《新唐书》记载,正是因为有了来俊臣,武则天才能放心“变政革命”,才能睡得着觉——·“后因以自肆,不出帏闼,而天命已迁。”
自此之后,武周一朝,“滥官当道”,愤青横行。
官场过于臃肿,是历朝历代的一个难题,唐代几朝,官吏还算是少的,不过即便如此,武后一朝,官员仍然很滥。
在当时的朝廷上,“绯衣比青衣多,象板比木笏多”,即高官比下官多,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了。唐诗有“补阙连车载,拾遗用斗量”的讽咏——补阙与拾遗,都是武则天设置的“谏官”,这些官员“车载斗量”,可见当时的朝政,冗滥不堪,财政负担沉重。
官员多了,事情也多,升官容易,削官困难。很多人,丢得起官,丢不起人,这些在史籍中,屡有记载。其中若有贪赃枉法者,终归也是祸害。
为了对付这些“冗员”,来俊臣的办法,是招集一批人手,大约有一百多个人,让他们潜往各地查验官员,并且密告他们的种种丑行、罪行。他依靠这个办法,依靠这张网,每当一起大案,就可以“发难兴狱”,可以在千里之内,各地同时传来“飞语”,同指一人一事,然后紧追不放。当时,来俊臣把这个办法称为“罗织”,以达到巩固武则天政治上的统治需要、压制地方豪强与李唐皇室的威风。
为此,来俊臣再获得武则天的支持,还在丽景门设置一个皇家监狱,称为“推事院”,专门供来俊臣使用。当时,官员们戏称“丽景门”为“例竟门”,意思是:凡被关进这所监狱的人“必定完蛋”——活人进去,死尸出来,无一例外。
不过,客观地说,“推事院”、“例竟门”、“罗织经”,这些责任,应该是在武则天,不在来俊臣。所以,对于来俊臣编撰的那部《罗织经》,恐怕也不是来俊臣的体会,而是“上皇”的旨意。来俊臣们,只不过是把当时如何“罗织”,分纲目总结,“首尾完整”一下罢了。
这本书,本是武则天用以“整肃官气”、“整顿朝纲”的一些技巧——当然,其中难免污陷一些“好人”,但是武周一朝,残民以逞,贪酷自肥,史有定论,其间到底有多少为国为民的“好人”,本就难说。至于武则天看后感叹“如此心机”,那也只是惺惺作态罢了!
今天考察《罗织经》,内容大致如下:
一、先确定对象。
二、从四面八方向中央发告密信件或检举信件,以期控制舆论。
三、等候有关机关或当权人物把这些信件“指示转交”下来,再进行相关调查。 四、根据交办的信件,把对象逮捕、审讯。
五、审讯时施用酷刑逼供,被告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招认,一是死于酷刑之下。
六、审讯时让犯人们在口供中互相牵引,并扩大向外牵引,人数多寡和范围大小,随心所欲。
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编撰,使互相吻合,毫无破绽。
史称“汉唐少冤狱”,不过也不是绝对的。汉有“钩党”,唐有“罗织”!
周兴
.唐朝酷吏
[编辑本段]
武则天时酷吏,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以明习法律,为尚书省都事。武则天垂拱以后,屡兴大狱,被其陷害者数千人。天授时除尚书左丞,上疏请除李家宗正属籍。后为人所告,授来俊臣以请君入瓮之法,作茧自缚,伏罪。与丘神绩同下狱,当诛,则天特免其死,徙于岭表,被仇家杀于途中。

与成语有关的人物

吕蒙
诸葛亮
祖逖

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辨形] 庐;不能写作“芦”。
[近义] 礼贤下士
[反义] 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义。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①刘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②新任厂长~;终于把他请出来当总工程师。
[英译] call on sb。 repeatedly
[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写出与成语有关的人物

背水一战(韩信)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胸有成竹(文同)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图穷匕见(荆轲)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于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图穷匕见典故场景再现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于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闻鸡起舞(祖逖,刘琨)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该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与下列成语有关的人物?

孟子
孔子
王羲之
诸葛亮

写出与下列成语有关的人物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天过去了冬天又来到了,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也是种过错吗?)
奉公守法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地,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的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胜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赵奢上任后,没有仗着权势欺压百姓,仍然公正、无私的处理一切事务。后来,赵奢又被赵王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很多战功。[2)
半途而废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谁知道与成语有关的人物?

篝火狐鸣——陈胜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指鹿为马——赵高
鸡鸣狗盗——孟尝君
凿壁偷光——匡衡
图穷匕见——荆轲
破釜沉舟——项羽
请君入翁(瓮)——来俊臣
江郎才尽——江淹
乐不思蜀——刘禅
煮豆燃萁——曹植
纸上谈兵——赵括
再衰三竭——曹刿
木牛流马——孔明
世外桃源——陶渊明
投笔从戎——班超
卧薪尝胆——勾践
围魏救赵——孙膑
投鞭断流——谢安
退避三舍——晋文公
望梅止渴——曹操
草木皆兵——符坚
完璧归赵——蔺相如
暗渡陈仓——韩信
拔山扛鼎——项羽
悬梁刺股——苏秦
罄竹难书——隋炀帝
怒发冲冠——岳飞
毛遂自荐—— 毛遂
老骥伏枥——曹操
口蜜腹剑——李林甫
鞠躬尽瘁——诸葛亮
黄袍加身——赵匡胤
孺子可教——张良
金屋藏娇——刘彻
七步之才——曹植
洛阳纸贵—— 左思
韦编三绝——孔子
多多益善——韩信
焚书坑儒——秦始皇
好大喜功——汉武帝
梦笔生花——李白
老马识途——管仲
一鼓作气——曹刿

与成语有关的人物纵横捭阖

驰骋。也指写文章任意挥洒。形容极度悲伤:纵马奔驰,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分化与争取的手段,合纵和连横的简称。 纵横交贯 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纵横开合 指操纵自如:合纵连横:东西方向。也形容情况复杂。纵横。比喻作战英勇。 纵横弛骋 形容到处奔驰。 捭阖纵横 捭阖、打动别人;笔力雄放纵横捭阖 纵横.;所向无敌.:南北方向,开合:开合,所向无敌。同“涕泗横流”;捭阖。也比喻写作上。 纵横开阖 指操纵自如。同“纵横开阖”;横。 纵横驰骋 纵. 纵横交错 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形容英勇战斗:纵马疾驰。 涕泗纵横 眼泪鼻涕满脸乱淌。以辞令探测:交错。 老泪纵横 纵横,没有阻挡。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纵横天下 在天下任意往来;不受任何阻挡。 杖履纵横 形容游人来往不绝。不受阻挡地往来奔驰。老人泪流满面。也形容情况复杂;驰骋

填写与下列成语有关的人物

项羽 韩信 不知 曹植

什么单什么只成语 帮我找出与成语有关的人物

与凿壁偷光成语有关的人物

匡衡。
你好,
翁锦文为你解答,
如对你有所帮助,
请采纳或给予好评,
如有其他疑问,
可以向我求助,
O(∩_∩)O谢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