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与蝗虫 吞蝗蟲祭蝗神,古人治蝗花樣百出
吞蝗蟲祭蝗神,古人治蝗花樣百出
近期,一場大範圍的蝗蟲災害席卷了從西非到東非、從西亞至南亞等大部分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此次蝗災對農作物的破壞力是東非地區25年之最,是肯亞70年之最,索馬裡和埃塞俄比亞已宣布農業生產完全停滯。
蝗蟲成災到底有多可怕呢?1平方米的範圍內,蝗蟲密度能達到數千隻、上萬隻,如此密集的蝗蟲飛過去,遮天蔽日,頃刻間就會讓莊稼盡毀、顆粒無收。這次來勢洶洶的沙漠蝗蟲,一個普通規模的蝗群就擁有4000萬隻成員,它們可以日行150公里,消滅約3.5萬人的糧食。
蝗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遷徙害蟲,又是資深的“吃貨”,中國這個農業大國,簡直就是它們的天然食堂。據《中國飛蝗生物學》一書統計,中國古代大規模蝗災有804次,平均每3年發作一次,可見蝗災之猖獗。
更可怕的是,蝗災往往是禍不單行。蝗蟲天性喜旱,因此總是旱災、蝗災並發,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莊稼,頃刻間就“食苗盡”“田無遺穗”“禾麥盡空”。這一折騰,地裡至少兩三年都沒有收成,許多靠天吃飯的人只能成為流民,背井離鄉逃荒,甚至揭竿而起。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白蓮教起義等,背後都能看到蝗災的影子。

可想而知,蝗災多讓古代統治者頭疼。為了調動全民戰蝗的積極性,唐太宗李世民甚至還生吞過蝗蟲。
唐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執政不久,國都長安城一帶發生了大旱。不久,蝗災開始鬧起來。一天,唐太宗走進百姓的農田,了解受災情況。見到滿地蝗蟲正肆無忌憚地吃著莊稼,唐太宗很心疼,便彎下身子捉了幾隻蝗蟲放在自己手裡。
唐太宗對著手心的蝗蟲憤憤說道:“糧食是百姓的根本,你吃了糧食,百姓就會挨餓。百姓如果有什麽罪過,是我這個一國之君沒有做好,應該由我來承擔。如果你能顯靈的話,就吃我的心吧,把糧食還給百姓!”
說罷,他就要吞下蝗蟲,見此情景,群臣自然急忙阻攔,怕皇上吃了生病。唐太宗說:“我願意承擔百姓的所有災難,小小的疾病怕什麽,”還沒等群臣再開口,唐太宗就將蝗蟲生吞了下去。
唐太宗生吞蝗蟲這事實在“重口味”,但是他給官吏們表了決心、做了榜樣。幾經周折,此次蝗災蔓延形勢終於得到了控制,“蝗不複成災”。
除了穩定“三農”,唐太宗吞蝗還有個“小心思”。從西漢董仲舒之後,天人感應的觀念便被深刻印在每個帝王的腦子裡。當時,人們認為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甚至日食等,都是上天在警示世人。而天降異象,作為“天之子”的皇帝自然是第一責任人,所以唐太宗得擺出承認錯誤的姿態。
這種對蝗災的敬畏從帝王延續到了民間。於是,黃淮一帶就出現了讓現代人很難理解的蝗神信仰。
京劇裡有一出戲叫《八蠟廟》,八蠟廟正是古代民間祭祀蝗神的廟宇。八蠟的祭祀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周代。按照周禮,每到農歷十二月農事完畢之後要祭祖敬神,這個活動周代叫“蠟”,秦代叫“臘”,“臘月”之名正是由此而來。
八蠟是負責農業工作的八種神,它們分工各有不同:有的守護農田,有的守護田間廬舍道路,有的守護吃野鼠野獸的動物,有的守護堤防水渠。
農桑是古代的國之根本,因此祈求農事順利的八蠟之祭非常隆重,直到漢唐時期,全國仍在流行八蠟之祭。後來明朝進行禮製變革,八蠟之祭退出了官方的名錄,漸漸落寞。
但是,老百姓早已養成習慣,每到秋成之後、農閑之時,仍會到八蠟廟祭祀。官府倒是沒有製止,只不過,八蠟廟的“業務範圍”從此大大收縮,成為專業祭祀蝗蟲或者驅蝗神的民間廟宇。
受氣候變化影響,唐代之後,北方越來越旱,蝗災頻發,明清時期甚至平均每兩年就發生一次蝗災,治蝗成了大事。清雍正初年,“蟲王”劉猛將軍迎來了春天,作為唯一的驅蝗正神被載入國家的祭祀儀式,得到國家承認。
劉猛將軍是個神奇的存在,他並不是一個叫劉猛的將軍,而是由一群劉姓的猛將軍演化而來。
南宋景定六年(1265年),蝗災從北方蔓延至江淮地區。江淮民眾將南宋初年在當地抗金的名將劉錡奉為神仙,祈求劉將軍顯靈,驅逐由“敵境”南侵的蝗蟲。此舉將宋金戰爭中的民族意識與驅除蝗災結合起來,培養出了第一代劉猛將軍。在他之後,劉宰、劉銳、劉祫等名將也搖身一變,成為驅趕蝗蟲的劉猛將軍。
不過,真正得到官方認可的劉猛將軍是劉承忠。金朝與清朝都是女真族建立的,因此清朝入關後,再由抗金名將擔任劉猛將軍就不太合適了。清朝官方便把劉猛將軍的“真身”,從抗金的劉錡改成了忠於元朝的劉承忠。
劉承忠是元末的江淮指揮使,曾赴江淮剿除群盜,大獲全勝。當時,江淮一帶久旱不雨,田地乾裂;蝗蟲像一團黑雲,霎時罩住一片莊稼,大肆侵食稻麥薯豆,使莊稼顆粒無收。劉承忠仗劍在前,帶領軍民日夜奮戰田間,撲滅了這場歷史上罕見的特大蟲災。隨後,他又指導百姓恢復生產,使江淮百姓安居樂業。元朝滅亡後,劉承忠投河而死,以身殉國。
這樣一個忠義無雙又有戰蝗事跡的人物,在清廷眼中堪稱完美。因此,清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下令江西等省建立劉猛將軍廟,神主就是劉承忠。到了乾隆年間增修《大清會典》時,劉猛將軍成為驅蝗正神,祀禮規格與護國神、關聖大帝相同。從此,清朝各省、府、州、縣均建立了劉猛將軍廟,歲歲香火鼎盛。
普通民眾不僅拜八蠟廟、劉猛將軍廟,而且將萬惡的蝗蟲也抬上了神壇,視為“神蟲”。直到上世紀40年代,面對蝗災,依然有人認為“螞蚱是神蟲,不能打,越打越多;不能吃,誰吃誰害病”。
實際上,蝗蟲至今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潛在威脅。據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雖然近30年來中國未出現大規模蝗蟲起飛危害,但是蝗蟲常年發生面積仍有2.8億畝次、覆蓋20個省(區、市)。
中國治蝗的目標是“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入境蝗蟲不二次起飛”,最近這場震動世界的亞非蝗災告訴我們,儘管有了科學的技術手段,“以蝗為神,神不可犯,犯之害將益重”早已成為過去,但是對蝗災仍不能有絲毫松懈之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