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芜湖名人有哪些 芜湖的历史资料

火烧 2022-09-30 10:55:39 1095
芜湖的历史资料 一、芜湖历史文化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

芜湖的历史资料  

一、芜湖历史文化

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芜湖为对外通商口岸。1877年起,芜湖逐渐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由于位置优越、商业鼎盛,历史上曾被誉为“皖之中坚”、“长江巨埠”。

芜湖历史悠久,古来即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商埠城市。旧石器时代文物以及古铜冶炼遗址证明,古代芜湖的冶金和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就十分发达。 明代的纺织业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近代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晚清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是长江下游地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丰厚,例如繁昌县“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引起世界瞩目。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丰厚,例如繁昌县“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引起世界瞩目。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安徽芜湖历史文化名人

1、沈士柱

(1606—1659),字昆铜,号惕庵,芜湖人。明崇祯二年(1629),复社成立,士柱以“芜湖读书社”名义加入复社,反对阉党阮大铖。崇祯六年(1633),“钩党狱兴”,士柱离芜。

崇祯十一年(1638),士柱与陈慧贞、吴应箕、沈寿民、黄宗羲、顾杲等复社成员140余人作《留都防乱揭》,讨伐阴谋为魏忠贤翻案的阮大铖。南明灭后,士柱“归寓南湖,自号寓公”。

隐居芜湖,广散家财,支持反清义军,秘密从事反清活动,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清顺治十四年(1657),被捕后解南京。

顺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凤台门外,从容就义,葬于雨花台后西首平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鲍氏同时在芜殉难,葬于芜湖范罗山前。

2、徐文达

徐文达(1825-1890),安徽南陵人,清光绪年间任两淮盐运使、福建按察使护、护理漕运总督。于咸丰年间为镇压天平天国起义提供后勤保障。

曾国藩曾惊喜慰问,赞赏徐文达“冒险出奇”。光绪年间在赈灾养民方面有突出功绩。对南陵县福利事业和名胜古迹的建设提供了大力资助。

3、王蔺

王蔺(?-1214),字谦仲,号轩山。乾道五年,擢进士第。为信州上饶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抚司干办公事,除武学谕。

孝宗幸学,蔺迎法驾,立道周,上目而异之,命小黄门问知姓名,由是简记。宋庐江县(今属安徽)人,王之道子。乾道五年(1169)进士。

历官信州上饶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抚司、枢密院编修、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兼吏部、礼部尚书,升参知政事。光宗即位,任枢密院事兼参政、枢密使。宁宗即位,改任湖南军主帅。

4、贾易

贾易,字明叔。宋无为县人。7岁丧父,其母彭氏以纺绩供其上学,师事程伊川。嘉祐六年(1061)进士,派至常州任司法参军。

元祐初,为太常丞兵部员外郎,徙官左司谏,嗣后,外调怀州千御史,历任提点江东刑狱、殿中侍御史、提点淮东刑狱,升任侍御史。

徽宗立,先后任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改任刑部侍郎,历工部、吏部;以宝文阁待制,出任邓州州官。72岁卒,谥文肃。

5、欧阳玄

欧阳玄(1289~1374),字元功,号圭斋,祖籍分宜县防里村,湖南浏阳(今湖南浏阳)人,是欧阳殊之后裔 ,元代文学家。

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欧阳玄任芜湖县尹三年,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注重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戴,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誉。

在任内,对芜湖名胜古迹,多加保护修葺,据传“芜湖八景”,是其在任时所形成。对每景都题有七律一首(见康熙《太平府志》和《芜湖县志》),常游“荆山寒壁”。

因与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之句。离任时,对芜湖依念绵绵。后人将荆山之水取名“欧阳湖”,简称“欧湖”,以志纪念。

元顺帝并赠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等称号,追封为楚国公,谥号文。享年八十五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安徽芜湖

三、芜湖以前的历史

历史沿革

芜湖名人有哪些 芜湖的历史资料

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址经历了几次变迁与扩大的过程。

芜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

芜湖设县以后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三国时因战争频繁,芜湖地位日显重要。吴国地处江东,以长江为天险与曹魏对峙。但其主要城镇距长江较远,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西迁到青弋江口不远的今城东南隅的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古鸠兹旧治再未复用),成为今日芜湖市最老的城区。东晋时期,芜湖已成为临江重镇。公元324年,大将王敦在鸡毛山屯兵筑城驻守,故有“王敦城”之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省芜湖入襄垣县,芜湖县级行政建置被撤销。隋唐时期,芜湖皆为当涂县属镇。五代十国时南唐升元(937-943年)年间复置芜湖县。从此芜湖作为县一级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促使农业的发展,大兴筑圩,大片湖沼变成良田。在芜湖地区修筑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万春圩等。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区也迅速扩大,芜湖成为当时沿江的一座名城。约在十一世纪初,芜湖筑城垣即宋城。今北门外高城板,东门外鼓楼岗等皆为宋城遗址。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金兵不断南侵,芜湖城遭兵焚毁成废墟。淳熙七年(1180年)又筑城,但已不如以前繁荣。元初芜湖县城又行恢复,人口曾达五万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毁坏。明代芜湖的经济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各地商人和工匠纷至经营各业,以染浆业和炼钢业尤为发达,南北货物汇集。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再次筑城,大部分与宋城重合。清代200多年间(1876年以前),芜湖商业同手工业不断发展,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业中心地带,号称“十里长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芜湖因交通位置和经济条件重要而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之一。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列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国在范罗山建立了领事行署,划定沿江滩地为租界。接着美、俄、法、日等帝国主义相继侵入,又于1902年将南起陶沟,北至弋矶山,东至普潼山,西至长江岸边的46.5公顷土地划为公共租界。从此大量洋货涌进芜湖市场,既严重摧残了传统的民族工业,又刺激了商业的畸开发展,同时大量粮食、农副产品及矿产原料被廉价掠夺运走。他们在租界内修马路,建码头、仓库、堆栈、楼房,开办教堂、医院、学校等,使芜湖市区由青弋江两岸一带向西北沿长江右岸发展,扩大了市区范围。

开埠通商以后,由于地理、经济条件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买办采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云集芜湖开设米号,米市中心遂由镇江迁来芜湖,并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经芜湖输出之米粮数五六百万石至一千万石”,有“堆则如山,销则如江”之说。同时官僚买办资本及民族资本开办了“裕中纱厂”、“明远电厂”、“益新面粉厂”等新式工厂及其它一些小工厂,后因帝国主义侵略、压榨加剧等原因大都被迫停办、倒闭。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老城区与外国租界之间的大片空地辟为新的街道,使市区进一步扩大。人口由1745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万多人。

1949年4月芜湖市获得解放。几十年来在gcdzg的领导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芜湖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发展的消费性城市,改造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城市。

四、芜湖历史文化名人

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词人。

元丰七年(1084),应芜湖东承天院方丈蕴湘之约,苏轼携幼子苏过自黄州(今湖北黄冈)乘舟抵芜,为刚竣工的玩鞭亭和梦日亭题诗。 苏轼在东承天院挥毫书下《湖阴曲》七言古律一首,咏“玩鞭春色”并题跋数言。

蕴湘将之刻成诗碑,今已无存,仅题跋为时人相传,载于《芜湖县志》。由于承袭旧说,苏轼将本该称之为《于湖曲》的题目,误题成《湖阴曲》。

在芜湖,苏东坡与名士韦许相往还,结下友谊,离芜后,曾题寄《傲轩》诗一首。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人(今江西修水),北宋诗人,书法家。

宋绍圣元年(1094),出知宣州,因“修实录不实”罪名遭贬谪,携家寓居芜湖,欣赏芜湖山水,题咏颇多。在赤铸山、赭山广济寺桧轩和江口东退庵,有三处读书遗迹。

其赤铸山诗:“读书在赤铸,风雪迷青箩。汲绠愁冰断,村酷怯路蹉。

玉峰凝万象,绿萼绕群螺。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

黄与挚友郭祥正(字功甫,当涂人)、芜湖名士韦许(号芜阴居士),常诗词唱和,尺牍往来。并为芜湖县南20里丹阳乡石氏父子题刻二道墓碑。

在芜寓居二年之久,绍圣二年(1095),贬官涪州别驾,自江口登舟,与韦许等黯然话别。 张孝祥 张孝样(1132--1169),字安国,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

唐诗人张籍后裔。宋绍兴四年(1134),金兵侵犯和州时,孝祥随父母避乱芜湖升仙桥(今长街状元坊)。

其伯父张邵为“直就龙图阁,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不屈,囚于北国。”其父张祁以“诏奉恩补官”,与胡寓交谊,遭秦桧妒,诬陷“谋反”,罢官下狱,后平反,“屡迁直秘阁”,任淮南转运判官。

“储粟阅兵为备甚密”,以“张皇生事”罪削职,归隐芜湖。其兄弟,“孝伯参知政事,世称贤相;孝曾以节义闻;孝才、孝章以文章著”。

“萃贤才于一门”。 孝祥少时,“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数千言”。

绍兴十七年(1147),“领乡书,再举冠里”。绍兴二十四年(1154)赴临安(今杭州)参加廷试,考官定秦桧孙秦埙第一,孝祥第二。

高宗赵构阅卷,发现秦埙“论策”系秦桧主张,于是提孝祥第一,降秦埙第三。“唱第”时,大臣曹泳当廷向孝祥提婚,“祥不应”,得罪权臣,因父入狱株连,未封官。

秦桧死,祁冤白,孝祥才任秘书省正事,及载有声名,提出“总揽权纲,以尽更仕之美”、“已修日历,详审是正,黜礼说,以垂无穷”。升为校书郎,继升为尚书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

后被御史中丞汪澈弹劾免职。 隆兴元年(1163),孝宗赵 即位,孝祥由抚州(今江西临川县)知州升为集英殿修撰,兼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

次年,将没收资财,拯救吴中饥荒。张浚自蜀还朝任宰相,与左相汤思退政见不一。

孝祥进言:“二相当同心协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靖康以来,惟和战而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提倡改革,破格用人,主张“唯才是举”,他说:“古者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取于仇雠,取于姻戚。苟才矣,初不问其出生之本末也。”

孝宗喜其言,又升他为中书舍人,继升直学院,并在张浚军中任都察职,参赞军事,兼领建康留守。时金兵犯境,孝祥说:“金之势,不过欲为盟”。

被弹劾“附金”免职。乾道元年(1165)复任集贤殿修撰,继任静江府(今桂林市)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潭州(今长沙市)知府,荆南、湖北路(今湖北江陵)安抚使等。

在湖北路安抚使任上,将荆江筑堤拦洪,建万盈仓,整顿吏治,抑制豪强,扶贫济困,颇有政声。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诗词继承苏东坡豪放风格。

“谅非无事饮,忧国空含情”。常怀忧国之思。

《全宋词》收录他的词220余首。文章、书法造诣很深。

所著《于湖文集》40卷,收诗、文、词、铭、赞、制、表、尺牍、奏议等10余类。常亲书奏议,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张浚主张抗金。汤思退力主议和。

孝祥出入于汤、张之门,常“两恃其说,议者惜之”。 乾道五年(1169)归休祭祠,“进显谟阁直学士”。

“荆南人民哭送登舟。 绘像于湘中驿。”

抵芜湖。增建“归去来堂”于莲湖(今镜湖)之滨。

修“观澜亭”作“敦学、励志”之所,归休时,适邵宏渊符离战败,“拥兵还镇,所过市肆皆空。芜民甚恐”。

1169年病逝芜湖,葬于南京。孝宗闻之,十分痛惜,“有用才未尽之叹”。

孝祥病逝之日,芜湖“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其子遵嘱将莲湖产业一百余亩捐给地方。 陶居仁 陶居仁(?--1275年),号菊存,芜湖人,绍定进士,宋末以行义闻州里,官为南宋镇江录事参军。

元军攻镇江,守臣洪起畏逃跑,统制官石祖忠举城投降。陶居仁为元军缚,劝降不屈,凛然道:“吾固知历数穷而世运更也,讵可失忠义求苟生耶?得以死报朝廷,夫年(1287),封显忠灵应侯。

至正二年(1342)9月,敕赐庙额曰“昭佑”。明洪熙元年(1425),朝廷诏太平府芜湖县建忠臣祠。

元修《宋史》为陶居仁立传。 欧阳玄 欧阳玄(1274--1358),字元功,号圭斋,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于浏阳(今湖南省)。

五、安徽芜湖历史文化名人

1、沈士柱 (1606—1659),字昆铜,号惕庵,芜湖人。

明崇祯二年(1629),复社成立,士柱以“芜湖读书社”名义加入复社,反对阉党阮大铖。崇祯六年(1633),“钩党狱兴”,士柱离芜。

崇祯十一年(1638),士柱与陈慧贞、吴应箕、沈寿民、黄宗羲、顾杲等复社成员140余人作《留都防乱揭》,讨伐阴谋为魏忠贤翻案的阮大铖。南明灭后,士柱“归寓南湖,自号寓公”。

隐居芜湖,广散家财,支持反清义军,秘密从事反清活动,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清顺治十四年(1657),被捕后解南京。

顺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凤台门外,从容就义,葬于雨花台后西首平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鲍氏同时在芜殉难,葬于芜湖范罗山前。

2、徐文达 徐文达(1825-1890),安徽南陵人,清光绪年间任两淮盐运使、福建按察使护、护理漕运总督。于咸丰年间为镇压天平天国起义提供后勤保障。

曾国藩曾惊喜慰问,赞赏徐文达“冒险出奇”。光绪年间在赈灾养民方面有突出功绩。

对南陵县福利事业和名胜古迹的建设提供了大力资助。 3、王蔺 王蔺(?-1214),字谦仲,号轩山。

乾道五年,擢进士第。为信州上饶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抚司干办公事,除武学谕。

孝宗幸学,蔺迎法驾,立道周,上目而异之,命小黄门问知姓名,由是简记。宋庐江县(今属安徽)人,王之道子。

乾道五年(1169)进士。 历官信州上饶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抚司、枢密院编修、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兼吏部、礼部尚书,升参知政事。

光宗即位,任枢密院事兼参政、枢密使。宁宗即位,改任湖南军主帅。

4、贾易 贾易,字明叔。宋无为县人。

7岁丧父,其母彭氏以纺绩供其上学,师事程伊川。嘉祐六年(1061)进士,派至常州任司法参军。

元祐初,为太常丞兵部员外郎,徙官左司谏,嗣后,外调怀州千御史,历任提点江东刑狱、殿中侍御史、提点淮东刑狱,升任侍御史。 徽宗立,先后任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改任刑部侍郎,历工部、吏部;以宝文阁待制,出任邓州州官。

72岁卒,谥文肃。 5、欧阳玄 欧阳玄(1289~1374),字元功,号圭斋,祖籍分宜县防里村,湖南浏阳(今湖南浏阳)人,是欧阳殊之后裔 ,元代文学家。

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欧阳玄任芜湖县尹三年,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注重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戴,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誉。 在任内,对芜湖名胜古迹,多加保护修葺,据传“芜湖八景”,是其在任时所形成。

对每景都题有七律一首(见康熙《太平府志》和《芜湖县志》),常游“荆山寒壁”。 因与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之句。

离任时,对芜湖依念绵绵。后人将荆山之水取名“欧阳湖”,简称“欧湖”,以志纪念。

元顺帝并赠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等称号,追封为楚国公,谥号文。享年八十五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徽芜湖。

六、芜湖籍历史文化名人

1.陶居仁 陶居仁(?--1275年),号菊存,芜湖人,绍定进士,宋末以行义闻州里,官为南宋镇江录事参军。

元军攻镇江,守臣洪起畏逃跑,统制官石祖忠举城投降。陶居仁为元军缚,劝降不屈,凛然道:“吾固知历数穷而世运更也,讵可失忠义求苟生耶?得以死报朝廷,夫年(1287),封显忠灵应侯。

至正二年(1342)9月,敕赐庙额曰“昭佑”。明洪熙元年(1425),朝廷诏太平府芜湖县建忠臣祠。

元修《宋史》为陶居仁立传。 2.沈士柱 沈士柱(?--1659),字 铜,号惕庵,芜湖人。

其父沈希韶,明朝御史,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沈士柱少时,“读书明敏,下笔千言”,明崇祯年间“入贡”,淡泊功名,广交名士。崇祯二年(1629),复社成立,继东林党抨击朝政,士柱以“芜湖读书社”名义加入复社,反对阉党阮大铖。

崇祯六年(1633),“钩党狱兴”,士柱离芜,“流寓西湖楼外楼”与黄宗羲等浙东名士诗词酬和,“东林名士毕集,湖舫为之增价。”崇祯十一年(1638),士柱与陈慧贞、吴应箕、沈寿民、黄宗羲、顾果等复社成员140余人作《留都防乱揭》,讨伐阴谋为魏忠贤翻案的阮大铖。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福王在南京即位,阮大铖任兵部尚书,大兴文字狱,诬蔑东林党人为“蝗”,复社成员为“蝻”,编成《蝗蝻录》进行残酷镇压,周镳被杀,顾杲、黄宗羲被捕,陈慧贞死狱。士柱“适避楚幕,获免”,流离江楚,比及三载。

南明灭后,士住“归寓南湖,自号寓公”,隐居芜湖,“阔视尘埃金玉,食客不遗屠钓”,并广散家财,支持反清义军,秘密从事反清活动,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书约黄宗羲来芜共商反清大计,黄致力著述,未应邀。

黄在《思旧录》中述:“寻常有约在芜湖,再上高楼一醉呼。及到芜湖君已死,伸头舱底望浮图”。

士柱隐居芜湖时,曾率反清义士去北川前“海公祠”祭祀,说:“明朝官吏,都如海瑞忠诚,何至忘国!”清顺治十四年(1657),审讯李大生时,发现沈土柱在芜湖反清活动,旋被浦。芜湖知县李浚与游击刘世贤会审时称:“本朝大局已定,为何仍着古冠大服?”士柱曰:“我是故国人,应着故国鬼。”

李浚道:“本朝法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上柱道:“生为故国人,死为故国儿!”“你食大明禄,背叛大明国,可知罪,可知耻么?!”李浚赧颜退堂。士柱被押解南京,在严刑威协利诱下,坚贞不屈。

在狱中,日吟“雨隔对床尘易满,风吹长枕梦多寒”之句不辍,全不以死为念。顺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凤台门外,从容就义。

葬于雨花台后西首“平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鲍氏同时在芜殉难,葬于范罗山前,后观察使张士范,为三妇坟墓“垒试封垄建丰碑, 士柱著有《土窨集》,在狱中写《故宫词》24首。

3.肖云从 肖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芜湖人,明末清初芜湖著名画家,姑熟画派创始人。其父肖慎余,为明乡饮大宾,懂绘画。

云从幼而好学,“笃志绘事,寒暑不废”,科考多次不第,四十四岁才中己卯科副榜第一准贡。明末。

.腐败,不愿出仕。 1638年云从与弟云倩,加入复社,与东林党相呼应,同魏忠贤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斗争。

1644年,明廷灭亡。1645年清兵攻占扬州,三月占领芜湖;忧愤国破家亡,前既不仕明,今更不愿与清合作,或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诗画才华,成就日著。

诗继承杜甫,多即事忧时之作,雄浑奔放,音韵铿锵,著有《易存》、《韵通》、《杜律细》等。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配上俊逸满洒,散朗秀健的书法,达到诗书画三者统一和谐的境界,被誉为“神品”。

云从国画,师法古人而创新,师造化而独特。山水画,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以黄公望的瘦树、山石为之纵横,润以马远泼墨之法”,而能随意成卷丈余。

其间丘壑布置,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使人观之不厌;岩石林木的表现,深厚坚实,穿插有致;不论水墨着色,皴擦喧染,都苍劲秀润,呈现出空间深度;点景人物,自然生动,屋宇、舟车、驮马安排得体。早期作《秋山行游图卷》,显露才华,清乾隆阅后题诗“几点萧萧树,疏皴淡淡山。

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

粗中具工细,识语破天悭”。后应万选之请,为《太平三书》绘制《太平山水图》,将太平州所属地区山水,绘图43幅,其中:太平山水图一幅,当涂风景15幅,芜湖风景14幅,繁昌风景13幅,每幅题古诗一首,说明仿某古人之画幅,没有雷同,各具特色。

还有《闭门拒客图》、《西门恸哭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磵谷幽深卷》、《崔华诗意卷》等。人物画,继承发扬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为《离骚图》,人物造型准确,神态动人,点缀景物,赋有生命,云从对《离骚》感触甚深,作《天问》插图,绘制《九歌图》,清高宗得尺木《离骚图》后,命侍臣补绘重刻,并题《山水图卷》云“四库呈览《离骚图》,始识云从其人也,……览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不舍”。

云从深恶官僚,清初,拘节守志,不肯臣事,不结权贵。

七、关于安徽省芜湖市的详细资料,谢谢

四、芜湖 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中心地理座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其中市区人口63万。

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

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

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

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6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

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迄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

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在芜湖建立。

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189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30年代还曾开通民航,飞上海和武汉两市。步入20世纪后,芜湖工商业发展到百余种,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

由于位置优越、商业鼎盛,历史上曾被誉为"皖之中坚"、"长江巨埠"。 芜湖素有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而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是今日的马塘区。

马塘区因为地处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俗称河南。沿岸人烟密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管辖皖南地区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

1948年芜湖《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纪念碑》:"逊清光绪八年,李文忠公(李鸿章谥号文忠)请准将粮食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鸿章扶植米市是事实,但具体操作者是张樵野(张荫桓),同治年间他就结识了广东督粮道李瀚章(鸿章之兄)。

光绪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广总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荫桓任芜湖关道。李瀚章怂恿张荫桓出面,打着繁荣芜湖商埠的旗号,向李鸿章献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镇江米市迁至芜湖。

李鸿章主张让米商自迁才是上策。商量结果,定下具体优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图,自会见利争迁。

张荫桓亲自到镇江,利用同乡情谊大拉关系,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代办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即由芜运来至沪仍按照镇江运沪力资计算。果然引动广潮米帮纷然至芜投资开设米号。

接踵而来的是宁、烟帮共20多家。四大米帮是支柱,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米市兴起。

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立即抓住这大好机遇,在沿河路开设源德裕砻坊;在河南富民桥(今中山桥)建恒丰粮仓,可堆存二、三万担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开有鼎玉典当铺,宝善长钱庄,在上海、汉口、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申票、粤票的业务。

李仲浩又是芜湖招商局总办。大宗米粮经其轮运出口,而且垄断了漕运。

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氏家族拥有数以万亩计的庄田,租稻转化为商品粮,水到渠成。总之,米市给李氏家族带来商机和巨额利润,也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勃兴。

场面盛大的米市是沿着长河两岸铺展开的,城南米市尤其繁荣,县志云:"自南关至浮桥皆米行,谓之南市"。从富民桥南口东至芜关监督署,粮食仓库林立,还有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街,库子街之名由此而来。

"地址在来远铺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阳明书院地。"在江口北岸横街也有个"米业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帮为主干的米商组织。

张荫桓坐镇河南关道署,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制订并落实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启动了芜湖米市,有益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其功不可没。 现代芜湖大米市场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芜湖大米市场位于芜湖市九华北路金湾米市大厦内。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

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环水绕、襟江带河的大自然环境,风光宜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

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代诗人李白、温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咏芜湖的传世之作。

宋、元时传。

八、芜湖历史名人

刘拯,字彦修,宣州南陵人。

进士及第。知常熟县,有善政,县人称之。

元丰中,为监察御史,历江东淮西转运判官、提点广西刑狱。 绍圣初,复为御史,言:「元祐修先帝实录,以司马光、苏轼之门人范祖禹、黄庭坚、秦观为之,窜易增减,诬毁先烈,愿明正国典。

」又言:「苏轼贪鄙狂悖,无事君之义,尝议罪抵死,先帝赦之,敢以怨忿形于诏诰,丑诋厚诬。策试馆职,至及王莽、曹操之事,方异意之臣,分据要略,而轼问及此,传之四方,忠义之士,为之寒心扼腕。

愿正其罪,以示天下。」时祖禹等已贬,轼谪英州,而拯犹鸷视不惬也。

进右正言累至给事中。 徽宗立,钦圣后临朝,而钦慈后葬,大臣欲用妃礼。

拯曰:「母以子贵,子为天子,则母乃后也,当改园陵为山陵。」又言:「门下侍郎韩忠彦,虽以德选,然不可启贵戚预政之渐。

」帝疑其阿私观望,黜知濠州。改广州,加宝文阁待制,以吏部侍郎召还。

帝称其议钦慈事,褒进两秩,迁户部尚书。 蔡京编次元祐奸党,拯言:「汉、唐失政,皆分朋党,今日指前人为党,安知后人不以今人为党乎?不若定为三等,某事为上,某事为中,某事为下,而不斥其名氏,」京不乐。

又言户部月赋入不足偿所出。京益怒,徙之兵部。

旋罢知蕲州,徙润州。 张商英入相,召为吏部尚书。

拯已昏愦,吏乘为奸,又左转工部,以枢密直学士知同州。时商英去位,侍御史洪彦升并劾之,削职,提举鸿庆宫,卒。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