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李鸿章一人敌一国?言过其实,对甲午战争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鸿章一人敌一国?言过其实,对甲午战争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说甲午战争,素来就就有李鸿章“一人敌一国”的说法。所谓一人敌一国,出处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日本三十年来,刻意经营,上下一心,以成此节制、敢死之劲旅,孤注一掷以向于我,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但是这个说法真的正确吗?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张之洞、刘坤一作壁上观,真的是对的吗?
甲午战争深刻地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命运。战场上的失利,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对危机的应变能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战争的直接责任人,麾下北洋海军和淮军在水陆战场均一败涂地,更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在平壤和黄海大败后,李鸿章曾上奏为自己辩白,称失败非战之罪,实系孤军作战所累:“固由众寡之不敌,亦由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也。”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毅、奉、盛等军陆续进驻平壤。日军打算攻下平壤直逼奉天(也就是沈阳),沈阳要是丢了那么京师就难保了,所以平壤之战关系重大。

这时由于兵力不足,所以清廷就调集了南洋兵力作为预备队,当时的南洋大臣是刘坤一,负责运输的则是张之洞。为节省时间,刘坤一从南洋防军中先行抽调三营,再招募三营,如此一来,便可在短期内迅速组建六个营,作为先头部队北上。其余各部,则分头招募,预期在八月成军。到了八月份刘坤一组建了一支3万人的军队北上援助李鸿章。
不仅如此,刘坤一通过驻英公使洽购军火以补充库存,拟购各式快枪11000余支,弹药220万发,“各价约合银二十余万两”。对南洋来说,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在南洋全力筹措下,陈涅于八月十三日带领先头部队,兼程北上,程文炳亦于九月初在亳州集结北上。从七月初七接旨到起程,仅耗月余,南洋之反应相当迅速甚至比李鸿章的北洋还快。
为了援助李鸿章军火,南洋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开战前夕,李鸿章向清廷汇报北洋库存:“计军械局尚存毛瑟枪六千杆、哈乞开司枪九百杆、黎意枪一千三百杆,均每枪存子二百余粒”,另外还有火炮270余门,子弹1000万粒,各种火药90万磅。表面上看,存量颇多但是由于北洋军队的武器太繁杂,所以弹药种类必须非常齐全,平均下来就不够用了。
李鸿章于是向刘坤一的两广求援,前后总计借枪6000余枝。面对李鸿章的要求,南洋复称,原有10000枝哈乞开斯步枪,连同其他新式快枪约有13000枝。其中3000枝给了海军,其余枪械,用以装备陈浞、程文炳两军。
南洋虽设有上海制造局,其制造能力相当有限,每月仅能造枪150枝,远不能满足战需。由此可见,南洋库存并不比北洋宽裕。尽管如此,南洋还是凑足了1000支哈乞开司,拨付北洋,这令李鸿章喜出望外,即命盛宣怀派人设法运至天津。基本上李鸿章的请求南洋是一概应允。
所以说,为了甲午战争,清廷上下其实已经全力支持了李鸿章,但是最终失败,李鸿章一人敌一国的说法明显是靠不住的。虽然失败是和清朝国力有关,和制度有关,但是他也是难辞其咎,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北洋(12)南洋(5)平壤(1)相关文章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李鸿章外甥在甲午战争中不屈殉国:用命来守
- 李鸿章眼中的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日本对李鸿章了如指掌:在清廷处境尴尬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姜鸣: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负有三大历史责任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历史上的今天2月13日 甲午战争李鸿章赴日议和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竟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是什么?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李鸿章用人唯亲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李鸿章为何修铁路?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揭秘: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什么要避战求和?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李鸿章的甲午战争,李鸿章无奈签订不平等的条约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为什么避战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