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文化 怎样看待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怎样看待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基督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太多了,不一而足,简单摘录我手头的资料,你看看
传教士从事的社会服务和改革工作,对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和进步,是有极重要的影响。
一. 禁止缠足运动。
中国妇女缠足的习惯是从五代后唐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朝,这种习惯在汉人中间,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
清朝政府,曾几次下令禁止妇女缠足,但在社会观念压力之下,没有产生任何果效。
当年的传教士,也是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为中国妇女争取公道。
首先从教会学校开始,所有女学生,不得缠足。
1874年,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反对缠足的团体。
廿年后又组成了“天足会”,推广至整个中国社会。
以致日后缠足的陋习终于被推翻,传教士的功劳是值得欣赏的。
二. 禁烟运动。
由主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当时传教士李雅各就曾经与驻中国的英国大使,商谈关于禁止鸦片输入中国的问题。
1875年,广州教会的信徒成立了“羊城劝除鸦片公会”,一方面联系各地的乡绅父老,响应戒烟运动;另一方面也鼓吹地方教会,组织类似的机构,来推动禁烟运动。
如︰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汉口、北京和其他重要城市。
此外,还有不少教会医院,成立了戒烟中心,协助中国吸鸦片的人戒烟。
三. 赈灾运动。
在1876年至1879年,华北五省、包括山东、直隶、山西、陕西和河南等省发生了一次十分严重的大旱灾。
因旱灾死亡的约有一千万人。
传教士有见及此,自动展开赈灾的工作,用行动来表达基督教对社会的关怀。
当时传教士所作的工作有三方面︰ (1)写文章寄给报纸刊登,在文章中报导灾情,引起中、西方人士的注意和同情,并呼吁捐款救灾。
(2)传教士将捐款收集,分发给各地灾民。
(3)出版一些灾后检讨的小册子,向中国政府提出一些治本的建议,以避免旱灾再次发生。
其他还有︰取缔娼妓和收养孤儿,照料弃婴工作等等。
宣教的方式从此开始转为社会的改革和社会服务。
传教士的文字工作
文字事业有:
京师同文馆:译书机构,近代化学校。
1862年由恭亲王在北京设立,1863年丁韪良到北馆任教,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
在其中任教的还有包尔,司默林、傅三雅出版《万国公法》《公法便览》、《各国史略》等。
澳门有华圣经书房和上海美华书馆。
主要出版圣经、赞美诗、科学和医学译本,例如《地理略论》、《万国药方》等。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9世纪译本最多,影响最大译本机构。
1868年开馆,在馆中供职的西方传教士有英国圣公会傅尔雅、美国监理会林乐知等。
此乃馆译书到1899年已有126种,其中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地质、医学、军学和兵制、工业和商业、政治、史志等。
格改书院:中国近代最早的科普团体。
1874年由傅尔雅于1876年正式成立,出版《格改洰编》,论题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机械字、电学、医学等等。
广受欢迎。
出版刊物方面有︰
万国公报,前身为“教会新报”,由美国宣教士林乐知在1868年创办了。
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是当时一份十分宝贵的报导性刊物。
中国知识分子,对它深具好感。
领导“戊戍维新”和“立宪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都是该报的长期读者。
民国前后,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也是由“万国公报”发表的,该报共发行了卅四年,是清朝中文报纸中,影响力最广的。
广学会︰是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
1887年由英国长老会书廉臣创办,初名「同文书会」,1892年改名广学会,由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接任督办,出版大量的西方书籍:《治国要务》、《天文地理》、《地理全志》、《自酉祖东》、《西国学校》、《富国策》、《五洲教务》等。
翻译外国书籍的出版有四、五百种之多,其中科技书也不少。
传教士的教育工作
教会学校。
当时创办的比效著名的教会学校有:
1864年美国长老会狄考文(Calvin Mateer)在山东登州创办的荣养学堂。
1867年美国公理会在河北通州设立了学院,后经美国传教士谢卫楼的努力于1889年扩建成大学。
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若瑟将圣公会原开设的培雅书院和度思书院合并为圣约翰书院,美国传教士卜航济致力将其建成圣约翰大学。
1881年,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开了中西书院。
1884年,美国哈巴牧师在广州创办“格林书院”,即岭南大学的前身。
到1877年,在新教学堂中已有6000人就读,到1890年上升到16836人。
当时大部份传教士主张以办学方式推进基督教传教事业。
谢卫楼提倡说:「教育是未来中国的一种力量,基督教会必须为了基督使用这种力量,否则撒旦就会反对基督。
教会必须积极举办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基督徒占据有势力和有影响的地位,在政府做官,做传授西学的教师、当医生、商人...」。
狄考文更说:「基督教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天然亲和力;通过教育可以使基督教的信仰和论理道德渗透到整个社会结构中去,从而使中国基督化」。
二. 女子教育︰1864年,教会学校的学生中只有百分之十三是女学生。
1869年开始才开始发展,女学生的百分比数增加三倍。
在出国留学生中,竟然有三位是女性,而且都是学医,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惊人的突破。
盲人教育︰英国宣教士莫菜,在1871年,将法国人布菜尔的盲人点字,加以改造,使适用于中国。
1874年创办第一间盲人学校︰1887年又创办了聋哑学校。
医疗卫生工作。
1891年在广州创办了第一所麻疯病院;1898年在广州又成立了第一所疯人院。
著名的医院有:广州的「溥济医院」、香港「雅丽氏医院」、汉口「仁济医院」、武昌「仁济医院」、杭州的「广济医院」、福州的「柴井医院」、苏州的「博济医院」等合英美教会共约五十余家。
医学译著由美国长老会牧师嘉约翰编有:《西医略释》、《眼科撮要》、《剧症全书》、《炎症》、《化学初皆》、《卫生新编》、《体用十章》等。
英国伦敦教会牧师译著:《西医五种》、《全体新论》、《博物新编》、《内科新说》、《妇婴亲说》等。
更积极培养西医人才。
嘉约翰倡办南华医学校,后又有香港华人西医书院。
更送一批学生到英美学西医,如黄宽、石美玉等。
总而言之,这些工作的基本精神,是让中国人分享到耶稣基督的爱,从而考虑去接受耶稣基督。
参考资料:世界华文圣经学院中国教会历史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