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电子课本 2017七下历史课本

火烧 2022-10-08 21:50:30 1084
2017七下历史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星球版)第一单元 地球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

2017七下历史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星球版)第一单元 地球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④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2. 地球真正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1. ①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2. 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3. 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4. 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5. 纬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经度:东半球:0°往东至180°,西半球:0°往西至180°.6.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20°W和东经160°E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说明:经度小于20°的西经在东半球,经度小于160°的东经也在东半球;其余的都在西半球.(小小在东,大大在西)7.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8.普通经纬网的判读:第三课 地球的自转1.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2.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3.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这种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4.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1.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365天.2.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关于二分二至日:(1)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往返运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叫北回归线,23.5°S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有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它们之外地区没有太阳直射.(2)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但依然昼长夜短;9月23日前后,太阳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继续变短;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但依然昼短夜长;直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全球再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出现极昼极夜情况、季节都相反.(3)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4. 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热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最多,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5. 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6.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地球五带的形成.第二单元 地图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1. 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 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3. 比例尺: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单位要统一) .4. 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实际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不同.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第二课 地图的判读1. 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2. 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习指导答案(全部)

初一历史下学期检测题答案第 一 单 元一、选择题(30分) B B C C D B D D B B A B C BA二、填空(20分)1、房玄龄 杜如晦2、曲辕犁 筒车 3、鉴真 玄奘 4、进士 明经 5、《金刚经》李春 赵州桥6.李白 杜甫 吴道子三、材料分析(1题17分,2题9分,3题6分,共32分)1、①大运河 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隋炀帝 北京 洛阳 杭州 ③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大运河的开凿 隋的暴政 2、①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生存下去。

吸取隋亡的教训。②是重视纳谏的思想。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电子课本 2017七下历史课本

③在政治上,任贤纳谏,整顿吏治;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3、①“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隋朝,是指科举制度。 ②材料2说明当时的进士科影响很大,被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受到时人的重视。

③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4.(1)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做官。

(2)实现这种理想的途径是科举取仕。 (3)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学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巩固封建统治四、问题(各9分,共18分)1、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看是相同的。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是虚构。

学习什么,学生只要把握重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3.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①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②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③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第 二 单 元一、选择题(30分) A C B A C B B C D C D C C AC D二、填空(20分)1、赵匡胤 陈桥驿 2、郾城 秦桧 3、哥窑 景德镇 4、铁木真 忽必烈5、毕升 四百年 6。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三、材料分析(1题6分,2题8分,3题9分,4题8分,共32分)1、①岳飞 ②组织岳家军,收复建康;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岳飞抗金,保卫了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水平的经济文化,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③精忠报国、不畏强敌等2、①A辛弃疾→南宋 B关汉卿→元朝 ②辛弃疾的主要成就是词,他把北宋以来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广大;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对元杂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①南宋②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③文天祥抗元,反抗的是蒙古族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的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景仰和纪念。

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4、①大都 ②大都商业十分繁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③意大利人 ④使西方人对东方充满向往。

四、问题(1题8分,2题11分,共19分)1、①广州、泉州成为当时世界闻名的大商港;②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③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④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2、①元朝时,许多汉人来到边疆,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②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③唐朝以来,不少定 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 三 单 元一、选择题(30分)CBCBD BCDBA ADADC二、填空(20分)1、行中书省 丞相 2、靖难之役 北京 3、努尔哈赤 皇太极 4、郑成功 台湾府 5、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三、材料分析(1题8分,2题6分,3题4分,4题10分,共28分)1、①B雅克萨 ②A尼布楚 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2、 ① 郑成功②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③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①李时珍 明朝 ②《本草纲目》 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4 ①说明机工的生活主要依靠为机户出工维持。 ②机户与机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5、①宋应星 《天工开物》 ②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③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共30多个生产部门,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6.①戚继光 扫清倭寇,使海防得以巩固,沿海人民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②组建抗倭队伍,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荡平了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③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四、问题(1题16分,2题6分,共22分)1、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以 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

【七年级历史7.大变革的时代请帮我总结一下这一课的知识点和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一、农业的进步: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二、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一工程坎儿井进行灌溉

坎儿井的取水形式,既可节省土方工程,又可长年供水不断,且当地人民在炎热的地区久居生活,素有修窑筑洞的习惯和经验.另外人们在掏挖泉水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现坎儿井形式的地下渠道,不但可以防止风沙侵袭,而且可以减少蒸发损失,工程材料应用不多,操作技术亦颇简易,容易为当地群众所掌握.这对克服当地经济技术上各种困难有很大方便,因此,远在古代经济技术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采用坎儿井方式开采利用地下水,就更加显得经济合理了.综上所述,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的形成具备了三个基本条件,即:① 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上,由于干旱少雨,地面水源缺乏,人们要生产、生活就不得不重视开发利用地下水.同时,当地的地下水因有高山补给,所以储量丰富.地面坡度又陡,有利于修建坎儿井工程,开采出丰富的地下水源,自流灌溉农田和解决人畜饮用.② 在当时的生产发展上,由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要求,以及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传播,逼使人们必须进一步设法增大地下水的开采量,扩大灌溉面积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而对引泉结构必须进行改良,采取挖洞延伸以增大其出水量.这样就逐步形成了雏形的坎儿井取水方式.③ 在当时的经济技术上,尽管经济技术条件水平很低,但坎儿井工程的结构形式可使工程的土方量大为减少,且施工设备极为简单,操作技术又易为当地群众所掌握,故坎儿井的取水方式在当时经济技术条件水平上是比较理想的形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