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大臣 大臣替皇帝传话,回来后却说:我忘词了!皇帝大喜:提拔重用
大臣替皇帝传话,回来后却说:我忘词了!皇帝大喜:提拔重用
大智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而是因为心中有德,不去计较而已,也不同于韬光养晦。大智若愚一直是古人所推崇和追求的,然而能真正做到的人却并不多。隋朝时的名臣牛弘,就是一个被后世认为做到了大智若愚的人。
牛弘出身于官宦世家,步入仕途是依靠祖上的荫庇,但是他能够步步高升,成为隋朝的重臣,则完全是依靠过人的学识和德行。
早在北周时期,牛弘就因才华出众,担任纳言上士,管理文牍,后来又担任员外散骑侍郎,负责修《起居注》。隋朝建立以后,牛弘担任散骑常侍、秘书监等官职,受到隋文帝的赏识。牛弘最擅长律令和礼乐的制定,曾受命编写了《大业律》,并完备了礼乐制度,修撰《五礼》百卷,被隋文帝任命为礼部尚书。
牛弘这个人长得“须貌甚伟”,就是身材魁梧,满脸胡须,看起来高大威猛的样子,但实际上却“性宽裕”,很有儒雅君子的风范。
关于牛弘的宽和大度,有这样一个故事。牛弘有一个弟弟名叫牛弼,喜欢酗酒,喝醉了就胡闹。有一次,牛弼醉酒后射杀了牛弘家里驾车的牛。等到牛弘回家后,妻子对他说:“小叔射死了我们家的牛。”牛弘听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作菜吃。”他坐下后,妻子又大声说:“小叔无故射死了我们家的牛,甚是奇怪。”牛弘说:“我知道了。”依旧脸色不变,继续专注读书,妻子便不再提这件事了。
史书评价牛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他的性情质朴坦诚,即使对皇帝也从不欺瞒。有一天,隋文帝让牛弘去给大臣们传达口谕,牛弘来到阶下后,大臣们眼巴巴等着他说话,他却一言不发就返回去了。他拜见隋文帝说:“我把要说的话忘记了。”
隋文帝很无语,责备他说:“你呀,传几句话的事情都办不好,看来真不是做宰相的材料。”虽然表面上责备牛弘,但其实隋文帝的心里感到很欣慰,“愈称其质直”,认为牛弘质朴坦诚,对他愈加信任。果然,后来隋文帝又先后加授牛弘大将军、吏部尚书等官职,可也始终没有让他担任宰相。
牛弘处世严格遵守礼仪,常被嘲笑为呆板,却也受到世人的尊敬。当时的大将杨素深得皇帝宠信,又恃功自傲,因此轻视群臣,却唯独对牛弘毕恭毕敬。有一次杨素要带兵出征,临行前专程去官衙与牛弘道别。
说完话后,牛弘送杨素出门,走到中门就停下来了。杨素说:“我即将出征,特意来向你道别,你为何相送如此近呢?”牛弘并不回答,只是拱拱手就退回去了。杨素知道他的为人,笑着对身边的人说:“牛弘遵守礼仪到了如此地步,真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心中却对牛弘又多了几分敬意。
隋炀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对牛弘非常尊敬,常给他写诗,牛弘也以诗答复,言辞不卑不亢。等到隋炀帝继位后,对牛弘这位忠厚长者更加礼遇,曾把他引到内帐,赐他与萧皇后一起同桌饮食。610年,牛弘随同隋炀帝巡幸江都,在江都病逝,时年66岁。隋炀帝伤悼痛惜不已,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
而纵观隋炀帝时期,“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能始终受到信任,可见牛弘并非“愚不可及”,而是不计较表面的聪明,真正具有大智慧。也难怪《隋书》称赞他“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绸缪省闼,三十余年,夷险不渝,始终无际。……澄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