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假来了但是几乎没有 漢字夠用嗎,為什么幾乎沒有再發明新的漢字了?
漢字夠用嗎,為什么幾乎沒有再發明新的漢字了?
漢字造字史漢字是何人創造?古代華夏神話有「 ”倉頡造字”的說法:說的是軒轅黃帝在位期間,倉頡創造了漢字。當然這只是原始社會時代的一種折射。
從語言學角度來說,漢語屬於孤立語,而漢語對應的漢字,每一個字都是單音節的,在上千年的演化中,華夏先民至少在漢代——《說文解字》成書之前的年代,將涉及到行政、生產、日常等方面的漢字,創造出來了。
之後的數千年的時間里,中國歷史上也發生過小規模的造字活動,不過這些活動,和生活關系不大,比較典型的有:
唐朝時期,女皇武則天創造了「 ”曌”這個字,而這個字也只是用來起名字,不影響日常,沒有「 ”曌”,也有「 ”照”來代替;
唐朝時期,波斯拜火教傳入中國,於是有了「 ”祆”這個詞,不過這個是專有名詞,更加不影響日常;
五代時期,南漢皇帝劉龑發明了「 ”龑”這個字,意思是飛龍在天,其目的和武則天的「 ”日月當空”一樣,都是為了取名字,不影響日常;
而明朝,朱元璋的後人為了取名字方便,發明了大量的五行為部首的文字,而這些也是為了取名字,同樣不影響日常。
綜合以上來看,在晚清之前,漢代以後,中國歷史上的新增文字,基本上用來取名字用,因此可以視為,這期間,漢字是夠用的。
漢字危機

近代以來,受西學沖擊,漢字出現了一次危機。
典型的是化學科技的傳入。很多化學元素符號,在中文里找不到對應的詞匯。於是,中國的化學先驅想到了借鑒朱元璋子孫造名字的方式,開始翻譯化學名詞——比如氦、氖、氬、氪、氙、氡這些詞匯,考慮到屬於氣態元素,於是用「 ”氣”字旁,配上和譯音相近的漢字,一組合,於是有了中文版的化學元素的對應文字。
於是,此次漢字危機解決。
而後,漢字再沒有遇到不夠用的情況,不過,即便是遇到了,相信也可以通過當年解決化學元素譯名的方式解決。
此外,在遇到新的科學名詞的時候,漢字也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解決:
第一種,則是音譯。比如我們日常所說的「 ”引擎”、「 ”因特網”,其實就屬於將外語詞匯按照其大致的發音,翻譯成中文。
第二種,則是根據其意思,找漢字中能表達其大致意識的詞匯,來組成新詞,比如「 ”互聯網”、「 ”火車”、「 ”汽車”就屬於此類。
若你喜歡此文,請您幫忙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