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龙舟小纸船 龙舟(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详细资料大全
龙舟 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 详细资料大全 龙舟,是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扒龙舟发源于中国南方沿海一带,流行于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龙舟是船上画著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扒龙舟分为起龙、游龙、
龙舟(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详细资料大全
龙舟,是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扒龙舟发源于中国南方沿海一带,流行于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龙舟是船上画著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扒龙舟分为起龙、游龙、竞赛、收龙等几个环节。扒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是一种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扒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团队精神精神。

基本介绍
中文名:龙舟英文名:dragon boat别称:龙船节日时间:农历五月初五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节日起源:图腾祭节日活动:端午食粽、扒龙舟节日饮食:粽子、雄黄酒、龙舟饭、龙舟面节日意义: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 历史渊源,文字记载,广东龙舟,湖南龙舟,福建龙舟,江西龙舟,浙江龙舟,外形特征,词语解释,各地特色,参加人数,竞赛规则,艺术形式,体育赛事,由来发展,主要规则,赛舟规格,历史渊源
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考证,端午节最初起源于百越部族的图腾祭。先人为了求得龙的保佑,每年端午这一天都会举行隆重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同时,还要在锣鼓声中划著名刻上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竞渡。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而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端午节早期源头是对龙图腾的崇拜,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端午节标志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叶、竹壳、茭白叶等,稻米与竹主要产区在南方地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 扒龙舟最早当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凤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旧时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扒龙舟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分别有祭龙、游龙、赛龙、收龙等祭仪。 1.起龙:起龙亦称祭龙。每逢临近龙舟节,各会社便在黄道吉日的晨早,兴师动众到供奉龙舟头和龙舟尾的各宗祠、庙宇中拜祭。一群青壮年的村民,将埋于河床中的龙舟抬起,搬上岸,恭恭敬敬地将龙舟用碌油叶浸的清水洗净,再用船灰执漏、上油,重新上彩、点睛,插上头龙,装上龙尾,请画师在龙舟的船身上绘画龙鳞等,这就叫起龙了。2.下海:下海亦称游龙。择吉日、吉时,召集村中、族中之健硕的划艇大力士,先到宗祠祀神,然后到宗祠前的河边,拜祭一番,再合力抬起龙舟放下水中,擂起狮鼓,敲响铜锣,岸上的村民燃放鞭炮、地趸炮等,健儿们放声呐喊,合力起桨,划出河面。3.赛龙夺锦:端午节晨早,各地的赛手们及村中父老们,便到祠堂或社稷那里拜神,饱餐一顿后,抬起龙舟放到河中,摇旗呐喊地进行比赛。4.收龙:一番龙争虎斗的赛龙夺锦后,也就是扒龙舟之尾声了。此时,食龙舟饭开始,席间,有健儿将卸下的龙舟头和龙舟尾举起,借着酒意舞动起来,逐渐演变成舞龙船头和舞醉龙的民间艺术来了。在庆功之后,便由族中、村中父老、教头师傅等带领,将龙舟头和龙舟尾抬入祠中,拜谢神恩后,将龙舟沉于福地之中,等来年再起龙,这就是俗称为收龙子。文字记载
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沅陵龙舟起源于5000年前,所以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000 多年。《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鹢首,浮吹以娱”,是划著名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据明嘉靖《香山县志》中记载:“端午为粽祀神或采画龙舟,水中竞渡······” 清同治的《香山县志》中也记载:“五月端阳以粽祀神。龙舟竞渡,画船彩色······”并载“龙舟竞渡盛行”,可见端午节赛龙舟在石岐一带历史悠久。广东龙舟
顺德龙舟 顺德的龙舟竞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实则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市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小,称“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竞划速。 现代顺德男、女龙舟队分别成立于1983年和1985年,曾多次代表中国大陆出征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纽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世界大赛,顺德龙舟在全国和国际性重大比赛中共获得60项冠军、18项亚军、5项季军。 在1994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亚洲龙舟锦标赛获得四项金牌;1995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获得7项金牌;另外,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比赛就包揽了民运会龙舟六个项目中的四金二银,实现了广东代表团在民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在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五金一银的好成绩。在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龙舟进步赛上,代表中国获得7金1银的好成绩。 南海九江镇龙舟 九江龙舟平时沉于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质腐朽。每年举行龙舟活动前夕都会“起龙”,把龙舟从水下的泥土中挖出,然后清洁龙头、龙尾,上漆翻新,准备工具、饰品。举行活动当天天未亮时要装上龙头龙尾,然后进行“采青”。天亮后,龙舟盛装打扮,在九江圩涌段来回游弋表演,称为“游龙”。翌日,结契的龙舟相聚竞渡,争夺高标,互赠彩旗,互到村里拜访,请吃龙舟饭。晚餐后,结契龙舟在河涌里划行,互相送别,俗称“送契”,有闹至深夜方休。另外,在10月2日,会进行龙舟出海活动,场面可谓壮观。龙舟活动一般持续2-3天,也有连续几天。结束后,复将龙舟沉埋于水底。 九江划龙舟并不是在端午节,而是在国庆节。在九江,明、清两代已经很盛行在端午划龙舟了。民国时期,划龙舟活动改在秋凉初届、农事稍歇的八九月间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定位10月10日划龙舟;新中国成立后,则在10月1日游龙、赛龙舟庆祝国庆,端午不再划龙舟。 九江镇的龙舟是海内外闻名的,九江镇的龙舟队在全国赛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第16届亚运会),夺得了不少荣誉。如今,九江镇的龙舟活动依然相当盛行,每年九江镇各个村社都派出自己的龙舟参加比赛、在河涌内划行表演。 东莞龙舟 龙舟是龙文化的一分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龙舟节(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是和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一样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原先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行为方式,已演变为一种民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甚至超载国界,流传到外国了,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远。屈原泉下有知,也含笑九泉了。进入农历五月,莞邑大地龙舟锣鼓之声已不绝于耳,此起彼伏。因为此时各地都举办龙舟赛。这时万众欢腾,万人空巷,任何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规模在她的面前都显得逊色了。不论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倾巢而出,一睹赛龙舟的盛况,连学校也调整课时,让孩子们有时间到现场观看。欢乐的儿童唱着“扒龙舟,跳龙头,买斤猪肉煲莲藕,大只麻虾点油”的儿歌,街头巷尾,一片欢腾。新龙船下水这天,最为热闹。凌晨天未亮,村里的青壮年就划著名龙船,燃响鞭炮,敲起锣鼓,去庙头南海神庙拜神去了,祈求太平盛世,风调雨顺,老少平安。全村人都去聚餐。村前的地头里,架起炉灶,生起柴火,大家自动出人出力,忙这忙那,㓥鸡杀鸭,拔毛洗菜,大鱼大肉搞出丰盛的九碗头。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快颐朵,热闹非凡。任何一个民间节日,都没有这个排场。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新龙船下水,还有烧猪分,凡是有捐款的人的都可以分到。虽然烧猪肉每天都可买到,但这种烧猪有着特殊的意义,神圣无比,手捧烧猪肉,无比自豪高兴,皆大欢喜。还有邻村友好世谊送来的金猪饼食,以示祝贺。 附近的村子,各有各的龙舟节(乡人叫“龙船景”)时间互相错开,避免日期相同。有的龙船景“扒标”即竞赛,有的“趁景”即不竞赛龙舟游龙嬉戏,庆贺节目。如果是扒标的话,那可热闹了,龙船上的健儿,个个象座铁塔,腰圆背粗,力大无比。一声令下,赛龙如离弦之箭,水花飞溅,力争上游。沿岸观众呼声震天,喊声雷动。赛程较短只几千米。听老人讲,以前的赛龙船要转几大圈,划上几个小时,拼体力,拼速度,拼智慧。一场龙舟下来,虎背熊腰的青壮年人,都像散了架似的,手脚麻痹。跳龙船头的人是全船的指挥,要灵活机动,多谋善变,指挥得当。打锣鼓的人要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鼓舞士气。最关键的部位是划头位的人,人称:“扒头桡”他们是全船力气最大的人,指挥着全船的节奏去划,能够当上扒头桡的人是很光荣的,船尾掌舵的人也丝毫不能怠慢,他掌握著龙船的方向,稍有疏忽,变铸成大错。所以赛龙船是集体运动,一定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方能取胜。 前面讲过如果是新龙船下水,或某村的龙船景,必定大排筵席,宴请宾客。村里发出请柬,邀请世谊友好,同姓宗亲赴宴。他们会划著名龙船,船上坐满了应邀而来的宾客,带来礼品,共叙友情。此刻的龙船,成了友谊的使者,感情的纽带。有时新龙船从某村经过,如果村里人有这条龙船的亲戚好友,便会自动带上礼品,在龙船标(一块布)写上对方的姓名,赠送给亲友,以示祝贺。受礼的龙船,缓缓靠岸,鸣炮,拱手作揖,其情其景,十分威武。有的村子在龙船景时,发出请柬,邀请世谊友好的村子来助兴,被邀请的村子会自发组织一批人。不论大人小孩,划上龙船,满满的一船人,来到该村的和面上游龙,还会受到盛情接待,他们都成了友谊的使者,增进双方感情。村民们广邀亲朋好友来庆贺,宰鸡杀鸭,裹粽赠送,家家户户高朋满座,不亦乐乎。哪户家人来的客人最多最体面;反之,脸上无光了。趁龙舟佳景,宴请亲朋,共话桑麻,浓浓的乡情化作一道美丽的彩虹,长留在人们的心里。 乡亲们把赛龙船看成是和生命一样重要,训练时挑选全村最健壮的村民,冒着酷暑烈日,不怕日晒雨淋,都想争取个好名次。倘若旗开得胜,飞龙第一,划手们便受到凯旋英雄式的待遇。犒赏三军,大排筵席,一醉方休。大家吐气扬眉,滔滔不绝,共庆凯旋。 划龙船有些禁忌,就是不准妇女登船,更谈不上划龙船了。有时龙船从桥下划过,桥上也是不准妇女走过,否则视为不吉利。这纯粹是封建思想作祟,重男轻女。所幸的是,这种风气有所改变,还组织女子龙船队,妇女们飒爽英姿,和男人一样赛起龙舟,男女平等,吐气扬眉。 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独具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千百年来,时代相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十分有趣。今天,划龙船已成为一项强身健体的民众性体育运动。冲出国门,为国争光。喜看东邑大地,龙舟鼓声,催人振奋,水上蛟龙,奋勇争光,齐心协力,共绘美好宏图。 叠滘龙舟 叠滘扒龙船清代夫子易瑞瑜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翠拥两岸,袅袅清风送爽,男裳女帕,腼腆随波笑纳。龆龀香囊胸披挂,雀跃堪嘉。妇孺包粽告天下,蒲符护家"。清代,客籍叠滘教学先生易瑞瑜,曾受乡绅何子权等委托,撰写《叠滘八景》、《叠滘十馨》闾事,以告诸来者。并书于“中堂”上,挂在培风社学中座。在《叠滘十馨》的“七龙竞渡”中,就有“双溪涌曲,端阳吊屈,龙船竞渡,明兴清盛”的记载。从中可以知道叠滘龙船的悠久历史。
清末民初,叠滘乡有龙船9艘,分别是:茶基、陈丰、圣堂、江头、东宁、庆云、东胜东、三余堂、潭头等。后来,江头、东宁两艘龙船自行废置。
叠滘龙船,各有其历史渊源。陈丰坊龙船是白胡须的,因其在老土地庙“点精”,而老土地是白胡须,龙船也随之白胡须。陈丰坊龙船的龙尾是“挛弓"的。所以世称“挛弓龙尾,白须老土地”。庆云坊(海边坊)龙船是红胡须的,因其在温、许二公(临海庙)处“点精”,而温、许二公是红胡须,龙船也随之红胡须。世称“红须军师"。相传,庆云坊龙船的红色胡须,是一种稀有野兽的毛,特别矜贵。早期,庆云坊有两艘龙船,就是大梭和小梭。大梭扒出海,小梭内河扒。除了陈丰坊、庆云坊龙船的胡须特殊之外,其余都是黑胡须的,因其在北帝(大庙)处“点精”,而北帝是黑胡须,龙船也随之黑胡须。只有陈丰坊龙船尾是“挛弓”,其余都是直尾的。
叠滘龙船,与时俱进,从1981年开始,至2002年,拥有柚木龙船15艘。分别是:茶基、陈丰、圣堂、激边、江头、宁聚、庆云、村头、澳墟、叠北俱乐部、东胜东、三余堂、潭头东约、潭头三约、新约等。因为过去修造龙船,有用水松木、有用坤甸木,这些木料,都不适合时代的要求,被淘汰了杂木、坤甸木旧龙船共19艘。
摘自《叠滘乡志》2006年版 叠滘龙船的遨游与比赛 叠滘龙船的活动,初五日较少比赛的,是日一般都在二十四坊的主河涌遨游,而比赛大都是初六日才开始的,至初八日,就宁静下来了。
1 邀游初五日,有龙船的坊(村),河涌里停泊著经过修葺一新的龙船,整装待发。随着炮竹声响,一年一度的扒龙船活动开始了,人们都聚集在河涌两畔睇龙船。各坊(村)的龙船先后出发,人们听到渐近龙船鼓声和看见先遣标艇出现,顿时沸腾起来。气宇轩昂的龙船,精神抖擞的扒龙健儿,桨楫起落整齐:精美的头牌、尾牌,上下举动,罗伞飘转,各式彩旗左右翻飞。其时,迎龙船的炮竹声,响彻云霄。站在龙船头和龙船尾的彪形大汉,举桨叉腰,使劲地奀(去声)得龙船上下起伏;锣鼓声,指挥着船上健儿,按船身起伏划桨,龙船就象离弦的箭,飞速前进,泛起层层的浪花,博得岸上观众的阵阵喝彩声。
白须老土地龙船来了!不少妇人携带着小孩子,拿着新毛巾,走落河涌的步头,给孩子洗龙船水,祈求身壮力健,天真活泼,读书聪明。
为了答谢人们的厚意相迎,龙船表演几“捉”快船,以表谢意。然后发出“乱鼓”的信号。在欢送的炮竹声中,前往别坊(村)去了。当龙船游遍全乡主河涌回来时,已是夕阳西沉。地堂上早已摆好了一围一围的龙船饭,人们席地而坐,边吃,边谈论刚刚过去扒龙船的取胜与失败的趣事。有些父母携带着孩子,到龙船会索百家饭,说是小孩子食了百家饭,就快高长大。
2 比赛叠滘龙船的比赛,有史以来,设立两个比赛区。就是洙泗里孔大宗祠(孔大宗)和潭头坊李氏大宗祠(李大宗)祠前的河凼(凼是较大水面的地方)。龙船比赛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建国前至建国初期;二是1981年以后。建国前至建国初期,龙船比赛,单纯是从扒术上的精巧取胜而作精神的鼓舞,并无物质的奖励,偶尔稍备,都是微乎其微的。叠滘龙船的精彩表演,在于晚上“挑灯夜战,赛龙夺锦”。入夜,凡是龙船经过的河道,都灯火辉煌。特别是两个赛区,如同白昼。过去,用汽灯、大光灯、松明火把做照明;自从1961年电气化以后,照明条件就优越得多了。
赛龙船的地点,是有计画的,有主有次,并不是两个赛区同时举行。当日(晚)在某赛区举行比赛,先行预报。当龙船在某赛区举行比赛,观龙者,万人空巷,热闹非凡。水上标艇如鲫,岸上人密如麻。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图。赛龙锣鼓声,人们喝彩声,阵阵炮竹声,声声鼎沸。在赛龙间歇时,十番锣鼓、八音管弦乐队在大艇上,发出悠扬乐韵,粤曲与丝竹,娓娓动听,使人辄心神往;锣鼓柜的管乐与敲击乐,铿锵悦耳;醒狮(水狮)在数尺的木船平台上,仍是广阔的天地,表演得驰勇雄健,神彩飞扬……。这样的活动,反复几次,直至夜深,尽兴而散。
1981年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龙船比赛方式有所改变。在日间,单船计时比赛,分等级奖励。奖品丰富极了,而且逐年升级。还设有某村、某龙船杯邀请赛,越搞越新鲜,是历史上的创举。
摘自《叠滘乡志》2006年版 叠滘龙船漂移 龙船漂移:在《叠滘十馨》的“七龙竞渡”中,就有“双溪涌曲,端阳吊屈,龙船竞渡,明兴清盛”的记载,从中可得知,叠滘历代祖辈都在狭窄多弯的河涌上扒龙船,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后,直到公元2007年,叠滘龙船进入杉木时代,到2008年比赛速度更有了质的飞跃,快速入弯后留下水痕,速度和入弯线路便形成了类似赛车的飘移,缔造了传统习俗与现代流行词的完美结合:“龙船漂移”,以前外人无法理解叠滘涌窄弯多如何进行龙舟赛? “龙船漂移”一词的出现,使人更易于理解,更能形象的表达叠滘龙船比赛的情景。叠滘龙船漂移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只此一家,另无分号!
“龙船漂移”一词的流传:2008年端午期间,网友"12v"在当地论坛发表《漂移过S弯的龙船【端午节】好去处!2008年叠滘赛龙夺锦》后,“龙船漂移”一词随即在珠三角范围流传。继2011年端午节,佛山电视台直播叠滘龙船漂移赛,2012年广东电视台采访报导,2013年央视一套新闻报导龙舟也“漂移”传统民俗“现代范儿”后,叠滘龙船漂移在全国乃至海外广为人知。 潮汕龙舟 潮汕的龙舟有多种样式,正规的龙舟有龙头、龙颈、龙尾。龙身半圆而长,宽1.4米至1.6米,长短不—,有容纳12对桨、 16对桨、32对桨不等,最长的可容纳52对桨。龙舟分红龙、黄龙、青龙、白龙数种,乌龙由于易出事,且有历史教训,为人们所忌讳。龙身龙腹按麟甲模样涂彩,并根据红、黄、青、白龙种,突出各种颜色。色泽艳丽鲜明,图案漂亮眩眼。不同龙舟挂著长长的不同色泽龙须,标志突出。
龙舟下水以后,各村龙舟要划至龙王庙或其他神庙附近,祀拜神灵,祈求获胜和吉祥。龙舟赛前都进行训练。竞赛时,划桨壮汉分坐两边,中间是一位击鼓的总指挥,稍前还有一位打锣的。有些地方还要物色一个10至12岁左右的男童“靠龙规”。一般是当地富豪子弟,长相标致,按小侠客装饰,扎头巾,束腰带,打绑腿,涂粉脂,穿着艳丽丝绸衣服,斜躺在龙颈上,竞赛时,一边摇著右手的小葵扇,一边配合锣鼓节奏吹哨子。开赛之前,这个孩子就像戏曲明星一样,被大群红男绿女团团围住观赏。龙舟竞赛翻舟之事时有发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并由最前面的头、二桨手负责保护。
俗语说:“潮汕人无脸输死”。龙舟竞赛在…十分激烈的气氛中进行,舟上的健儿们倾尽力气边划水边呼唤,岸上的观赏者,也为自己村庄的龙舟呼号助威。经过多个回合的角逐,胜利者夺得标旗,演戏及举行酒宴庆。 潮汕的龙舟一般不造黑龙,据说黑龙较易出事。潮汕流传着一个“红龙红彤彤,乌龙钻人洞”的掌故。
相传旧时端午节前后,行驶于榕江下游的小木船船夫常说,当船夜里划至曲溪(现揭东县城)附近时,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涡打转的地方,常隐约听到阵阵呼唤声:“帕啊帕,欠个掠尾师父!”(划呀划,少了个掌舵师傅!)
古时,揭阳县龙砂乡的江氏后代,为纪念祖先,决定建一座祠堂。 一日,在清理祠堂地基的时候,挖到了两瓮铜钱。祠堂建好后,乡里商量造两条龙船,就用这两瓮铜钱来做龙鳞。当在造船的时候,造船师傅对这金光闪闪的铜钱很是喜爱,便私藏两枚带回家。可是后来不管怎么安排,船上总是少了两片鳞,那师傅暗暗着急。后来终于心生一计,在一条船的头上少安两个铜钱,变成了一对龙眼。这来,龙船更象真的一样,众人都称赞那师傅的手艺。并择定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进行龙舟竞赛。
这天一早,掌舵的古溪正起床。他的妻子从溪边洗衣服回来,惊慌地告诉古溪伯,说她在洗衣时,见龙船伸著头在吃溪边的竹叶。古溪伯不相信,说她是看花了眼,不能到处乱说。古溪伯想起人们说的,女人用的东西会克邪,便要求丈夫穿上她的围裙,以保平安。古溪伯只好听从妻子的话,围上妻子的腰裙。
吃竹叶的是少安两个铜钱的乌龙,又洽是古溪伯掌舵的。这条龙船一下水就驶得飞快,有人说这条船船身轻,须缚上两条板凳,挡一挡水。谁知缚上了板凳,象添了龙脚,划起来就更快了。又有人说,须在船肚上安一千石臼压重。这样,石臼又变成龙脐。
竞赛开始,这条龙船快得异常。一眨眼便从枫口驶到了缶灶村的南面。这段榕江,有一个叫做“龙洞”的,漩涡大,水流急,据说这是条地下河。古溪伯掌舵的乌龙来到这里,他来不及撑开,龙头便直钻直漩涡洞去了,龙尾一甩,把古溪伯甩上天空,直掉到黄岐山上。整条龙船所有的人,除了古溪伯外,都钻进龙洞去了。 只因缺个掌舵师父,所以龙船便不会从北河潭角的虎洞钻出来。
从此以后,每逢风雨交加之时,人们常常听到从龙洞传出划船的锣鼓声和“划啊划!缺个掌舵师父!”的喊声。
湖南龙舟
湖南溆浦 自东汉初马援平武陵蛮后,溆浦形成以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的习俗,龙舟初五下水,十五上岸,平日操练,十四、十五竞赛,整整十一天。每年农历四月下旬,溆浦人就开始为溆浦双端午节做准备。古老的习俗中,“偷料”是五溪地区龙舟赛一个古老的习俗。其源由打造龙舟时,买的木料笨,偷的木料灵,龙船要灵不要笨。因此,每逢小端午之前,人们便半夜去偷料。伦理料时,如果木料的主人发现,便会追,便会骂,但那是偷料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偷料人跑在前,木料的主人在后追,那就意味着龙船在比赛时也会被别人追着跑,自然会羸。所以,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龙船料要偷,十赛羸九头”。 溆浦称划龙船为“扒龙船”。溆浦的扒龙船从五月初五一直要划到五月十五才告结束。 溆浦龙舟自农历五月初五下水后,一般是在河中单独训练,也有时和单个的龙舟进行一对一的比赛,正式比赛是五月十五这一天举行。因此,通过“清桡”来重新调整力量。凡是上了龙船的人,每时每刻都不敢怠慢。如果一旦被“清桡”出来,不仅自己脸见不得人,同时还要受到亲朋好友的嘲笑,做父母的也会感到脸上无关,姑娘们更会瞧不起他。 溆浦大江口镇龙舟沿袭千百年传统民俗,依旧保留其彪悍、精美,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湖南男人的狂野与剽悍!!----说明一下全国所有的龙舟要和湖南溆浦比起来 真是小巫见大巫 溆浦的龙船是船 不是一叶舟 小筏子溆浦大江口龙船激烈程度全国独特!不求名利 !不举行专门比赛赛速度 自由发挥的同时 !讲究号子锣鼓唢呐旋律整齐奋进气势如虹!!!做风头的2-3位猛男 要将对方做风头的扯下水 激烈程度想像可知! 以前都是全船人员斗 拉你下水 。不求名利 !完全的全民端午节日休闲!溆浦大江口龙船锣鼓打击旋律激情澎湃 !水手们齐声号子排山倒海!唢呐铁冲催人奋进! 画面:所有的龙舟排成一排,从洑水湾慢慢地划过来,唢呐吹着悠闲地调子,整齐的桨一上一下地划,不时吆喝一声“爬——得——爬”。) (画外音:这就是溆浦的龙舟,全长63.8米,有舱32间,划手48人,舵手2人,舀水的3人,坐头的2人,舞头旗的2人,舞腰旗的2人,打鼓的2人,打锣的2人,吹唢呐的1人,放铁炮的1人,放鞭炮的1人,共66人。没有龙头,坐头的就是龙头。燕尾,高3.8米。舵是活的,长5.8米,两块。) (画面:龙舟划至溆水入沅处,吆喝声、铁炮声、鞭炮声、唢呐声一齐响起来,划手全部起立,全力划起来,所有龙舟象一块五彩的飞毯一样整齐前进。龙舟慢下来,在犁头咀缓缓靠岸。坐头的依次上岸,入屈原庙祭祀屈原。)(画外音:溆浦龙舟本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划的。后来五月十五听到屈大夫在汨罗江以身殉国后,大家又把龙舟抬下河,重新划起来,为了鱼儿不吃屈原大夫,大家又包好粽子投入江水之中。后来 月十三,划到五月十五。)(画面:祭祀屈原。香菸袅袅,旌幡飘飘。道士仙风道骨,手持屈原灵幡,上香,燃纸。) (诵祭文。字幕:维壬辰端阳吉日,临沅江之滨,溆水之阴,谨以龙舟竞渡,锣鼓争鸣,发万众之哀情,吊屈子之英灵。当七国之纷扰,恰强楚之昏淫。忠谏不纳,却信南(后)靳(尚)。持戟百万,毁于纪郢。鬻熊大业,从此凋零。上下求索,思黔中之殷;忧 愤忧思,得溆水之灵。涉江之恨恨,橘颂之离离,天问之冥冥,离骚之辛辛。徘徊于溆浦,惆怅于苍穹。开万代之诗祖,启千古之赋吟。怀瑾握玉,字字珠玑。寰宇伟士,人间精英。屈而不平,含愤扼膺。今逢盛世,歌舞升平。兰櫂竞发,桂棹争新。恭诚凭吊,中华复兴。永传后世,俎豆芳馥。尚飨。) (礼毕,道士执灵幡,至码头正中,插灵幡于河岸,焚香燃纸,口中念念有词。振衣,捋袖,接过雄鸡,高举,拍得雄鸡振翅昂首,接过刀来,剁下鸡头,分别在龙舟船头淋上鸡血。同时,铁炮、鞭炮、锣鼓、唢呐齐鸣。龙舟缓缓离岸,进入比赛区。) (画外音:溆浦龙舟竞赛,以村以家族为单位,两两竞技,各人各自的船上拼全力划桨,不得让步,向来有“扒过龙舟认亲家”的说法。既比速度,还比力度。比速度,两船相竞,快船要绕过慢船船头,才算胜利;比力度,就是当值坐头的,能在快速行进中,将对方坐头的扭下水,哪个先下水,哪个就输了。) (画面:比赛开始。)(画外音:现在比赛,我们是统一起点,统一终点。谁先到终点的就算胜利了。) 湖南道州 道州(湖南)龙船分为三类:1、金龙、黄龙、赤龙、白龙、青龙、乌龙。2、金虎、黄虎、红虎、白虎、黑虎。3、凤头称金凤头龙船。其中金龙最多,金凤最少。 道州龙舟的船头既具艺术特点,又具符号意味。外地龙舟只有清一色的“龙头”,而道州龙舟头除了龙头形,另有虎形、凤形和少量的猫形和鹰形。龙、虎|凤又分开口、咪口(闭口)两种形制,并且,龙又从颜色上细分为金龙、黄龙、赤龙、白龙、青龙、乌龙,虎也分为金虎、黄虎、红虎、白虎、黑虎,凤则有红凤(又称金凤)。不同形制、不同颜色的龙、虎、凤头的制作,雕刻精细生动,造型优美,极具工艺美术价值。 道州龙舟一直都有龙船下仔仔的传说,据说大龙船会下小龙船仔仔,小孩跟在后面去捡龙船仔仔,其实龙船仔仔都是大人买给孩子的端午节礼物,逗孩子开心,在过去,是一个光洋一只。解放前,有2位老师傅专门制作的。后来老人过世,这门手艺就快失传了。 2002年,道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舟之乡”称号。 2006年,“道州龙船赛”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道县龙舟赛共有105艘龙舟和超过3000名的参赛运动员参加,分别来自道江镇、寿雁镇以及城郊五乡,其中传统龙舟102艘、标准龙舟3艘。 如今,道县龙舟赛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每艘龙舟都有固定的名称,船头雕刻也有龙、虎、凤、鹰、猫等不同标志。道州龙舟赛这项民间活动已被道县纳为打造道县龙舟文化产业的重要活动之一。 制作工艺 以下介绍的是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闽南龙舟”建造的简要过程。 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龙舟,最困难的是寻找木材。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坚固结实。这样的木材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树头的直径必须在20厘米才能符合条件。 在闽南地区,龙舟通常是某个自然村的公共财产。水上人家有句俗语“一日造船,千日过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须坚固美观,才能经受风浪,故造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岸上人家建房,“礼路”丝毫马虎不得。钉船板犹如建房的“奠基”,还要举行“奠基典礼”,摆上供品祭拜。特别是在“点睛”这一重要环节,还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 闽南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 制船者在两侧船舷的船眼睛各贴上三根红布条加小方块金箔的组合,再钉上三根“目周钉”。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婆。妈祖婆殿后佑护,千里眼、顺风耳在前观测,顺序不能改变。不仅是龙舟,再大的帆船也是这样钉的,有些帆船还会在船艉供奉妈祖婆神位。 这些程式完成后,该的村的老人在龙头前摆上“三牲”,持香对着龙头祭拜。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炉,绕着龙舟转了一圈。这意味着,将龙舟上的不洁之物驱走,龙舟变得圣洁而有灵气。随后,燃放鞭炮、烧金纸,仪式就结束了。 经过几名壮汉六七天的劳作,新龙舟完工了。之后,请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全村70多名壮劳力,到船厂“请船”。大家人手一桨,浩浩荡荡地将龙舟划回村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的丰姿就会出现在附近的江上。福建龙舟
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一千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渡。竞渡活动在端阳节前后,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达到高潮,亦有个别地方把竞渡活动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后。龙舟的船、桨、舵均用杉木制作,颇为考究。船首安装木雕龙头,船身漆绘颜色鳞片,以色名舟,有白在、黄龙、红龙、蓝龙、绿龙等,船身长短,划手多寡,因地而异,划法有站、坐两式。 据《福州地方志》载:公元927年闽王王延钧(鏻)曾于端午日,“浮采舫数百于西湖,每船载宫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争先。而自乘大龙舟以观”。《八闽通志》载: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汀州刺史提倡郡县村社端午节进行龙舟竞渡,给参赛者发绸缎,优胜者赏银碗”。宋代,从福州郡守程师孟题诗中,可见一斑。诗云:“三山缥缈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涌道出重城,今差□□横波阔,飞跃鲸鲵斗楫轻。且醉尊前金激灩,笙歌归去月华明”。明代谢肇淛《西湖观竞渡》诗中得见盛况,诗云:“一曲湖如镜,轻舟隐菱荷,况当放艾节,共听采蓬歌,櫂影群龙戏,涛声万成过,楫飞睛散雨,鼓急水惊波,藉草红裙密,呜榔锦袖多,战酣残暑失,酒醒晚风和,胜事追河朔,英魂吊汨罗”。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端午竞渡亦未停止,如清顺治三年(1646),“五月竞渡,百姓怕多事不敢作乐,而平国公郑芝龙率兵营官兵于西湖斗龙舟”。 民国初期,每逢端午节,各地民众仍自发进行龙舟竞渡。民国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国提倡龙舟竞渡后,有关部门始时有组织竞赛,民国35年(1946)6月4日,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在福州南台(从亚细亚码头至第一码头)举行各界龙舟比赛大会,有30余支龙舟队参加角逐。下洋队获第1名,帮洲队居第2名,沿江两岸观众达5万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全省各地龙舟竞渡甚为活跃,南安县水头、石井一带在举行龙舟竞渡的同时,还结合进行“水上捉鸭”游戏。1952年,松谿县举办龙舟赛会,以庆祝土地改革胜利,有9艘龙舟参加竞赛,县长卫慎之坐舟击鼓指挥,观众云集松河两岸欢呼胜利。同年端阳节,龙溪、平和、南靖、海澄、长泰、华安等县有103艘龙舟在石码镇进行友谊竞赛,这是龙溪专区(今漳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龙舟盛会。1953年起,这一传统活动,由各级体育部门组织。福州市在闽江举行首届市级龙舟比赛,有352名运动员参赛,两岸观众达5万多人。这一年,受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回厦门亲自监造10艘龙舟,要求集美学校的师生和当地村民开展划舟技术的正规训练,并为龙舟竞渡兴建一座比赛池。1956年他又在学村海边兴建一座长100米、有8至10条划道的龙舟竞赛池。该学村自50年代中期以后,凡端午节均举行龙舟竞渡,四邻城乡民众云集海滨观赏比赛。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被列为“四旧”而中止。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龙舟竞渡逐渐恢复。进入80年代,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又有新的发展。1982年12月,龙海县角美公社为欢迎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在该社召开,特组织20艘龙舟为代表进选取表演赛。1984年,国家体委将龙舟竞赛列入体育正式竞赛项目后,福建城乡龙舟竞赛更为活跃。三明、漳州、上杭、漳平、罗源各县(市)都造新船组织竞赛。全村只有3000余人的福州郊区浦下村即新造龙舟18艘,平均每180人就有一艘。所有新造龙舟,一般能根据全国竞赛用舟的统一标准(长15米,宽1.1米)建造。同年9月,浦下村男子龙舟队代表福建首次参加在广东佛山举行的全国第1届“屈原杯”龙舟赛,获得亚军和精神文明奖。 1985年端阳节,各地参赛的龙舟3000余艘,男女运动员40万名,观众达400余万人次,龙海县石码镇还把龙舟竞渡与城乡商品经济交流会结合起来。是日,他们不仅组织12个乡(镇)的龙舟队参加竞渡,而且利用龙舟盛会,开展城乡物资交流,营业额达到40余万元。同年7月2日,福州浦下男子龙舟队和鼓山女子龙舟队,参加在湖北宜昌举行的全国第2届“屈原杯”龙舟赛,双获第3名。1986年,省龙舟调赛在福州举行,马尾、浦下、江边、远东、江中、祥谦等队参加,祥谦队获第1名。同年7月25日至28日,日本举行“长崎龙舟选手赛大会”,祥谦队作为福建省体育代表团福州市龙舟队应邀参赛,获800米直道竞速表演赛第1名和选手赛决赛第2名。与此同时,新加坡龙舟队来闽访问,在福州西湖与福州龙舟队进行友谊赛,主队获胜。从此,神州体育瑰宝——龙舟,开始走向世界。 1987年3月,福建省龙舟协会成立。此后,龙舟竞渡列入各级体委竞赛规划。6月1日,福州市与美国福州三山联谊会在福州举行首届“三山杯”龙舟赛,有闽侯、永泰、长乐、连江四县和福州仓山、台江、郊区、马尾四区8支龙舟队参加,永泰县和福州郊区女子龙舟队作了表演赛。 9月至13日,全国龙舟协会和省龙舟协会等单位在厦门集美举办“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澳大利亚、日本、澳门和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龙舟队参加比赛。顺德队获第1名,福建队获第2名,厦门队获第3名。是月,全国在四川乐山举行第3届“屈原杯”龙舟赛,福州郊区浦下男队和鼓山女队参加,双获第4名。浦下男队因不服裁判,在发奖会上,故意摔毁划桨和纪念品,受到停止二年参加全国龙舟比赛资格的处理。江西龙舟
江西省余干黄金埠镇 黄金埠镇每年举行龙舟比赛,2014年龙舟比赛场景。 江西省赣州市水西村 赣州赛龙舟是极具客家特色的活动,每到端午前夕村民都要自发捐款捐物,选出头人 在龙舟赛之前,按不同宗族姓氏,打造龙舟,或涂以不同颜色,分别冠以红龙、黄龙、青龙、金龙等队,进行“祭龙舟”活动,“祭龙舟”仪式一般在江边或龙王庙前进行。 仪式包括:请 龙王,安龙头,祭龙首,装龙舟、举龙身、舟下水、每当祭典,乡亲们都要带着“三牲”和粽子来到现场,大人,小孩穿着新衣,拜龙王、摸龙须、沾摆祭品、点香烛、放鞭炮、行大礼,极其虔诚的心情,按传统的民风习俗祭祀龙舟。龙气。祭典隆重、锣鼓声、炮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声势震撼。龙舟游江所到之处都有乡亲摆祀品、放鞭爆、行大礼以示恭迎和祭敬。到端午节竞渡时,更是万人空巷看决赛。一江两岸、人山人海、惊天动地。客家人“龙”崇拜在这里渲泄得淋漓尽致 .“艾蒲洗身雄黄酒,食了粽子划龙舟。绣花香包腰上带,神龙保我九十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南宋诗人辛弃疾描述的郁孤台下,年复一年的演译著龙的传说 。 将龙从龙王庙中请出,由道士做法场,龙舟装上龙头.龙尾后须用雄鸡的鸡冠血点睛,表示木制龙舟已转化为有灵性的神龙,保神龙入水显威取胜。盼神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江西省宜春 旧时,宜春一带有这么一首风俗民谣,述说一年四季的生产与生活:“正月揪揪轫,二月平平过,四月心栽禾,五月龙船鼓,六月涨爆肚……一年中“吃喝玩乐”方要在正月五月,正月是新年,有吃有喝,腊鸡腊肉很有嚼头,方言土话谓之“揪揪轫”。五月过端午,有玩有乐,虽有粽子、包子之类的节令食品大饱口福,然而比不上“五月龙船鼓”那样醉人心田。
赣中一带是我国最早时兴龙舟的地区之一。曾攻读于宜春状元洲的唐朝状元郎卢肇,及第后在宜春驿馆前写过一首观竞渡诗,诗中道:“扁舟鼓浪去如飞,鳞鬓峥嵘各斗机。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首诗在民间很有影响。清人严思浚在《袁州竹枝词》中云:“秀江桥下水涟涟,馆驿楼前浪拍天。艳说状元洲夺锦。洲边人爱划龙船”。
卢肇的诗说到了唐代赣江或袁河的龙舟竞渡,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则有《竞渡》诗描述锦江之中“中旆迎风”,“长鲸破浪”,“少年争作弄潮游”的壮观画面。
纪实性地描述锦江两岸民众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盛况的古籍,莫过于清人朱航的《锦江脞记》了。“筠俗五日,锦江竞渡,两岸妇女,观者如芙蓉映水。筠州竹枝词云:好是日高风定后,香薰两岸活芙蓉。盖纪实也。”连妇女也倾城而出,何况男人!江深水阔的丰城,民间历来酷爱划龙舟。旧时,农历四月二十日即时为龙船下水日。下水前一夜,安浆插旗、点烛敬香,擂鼓鸣爆。并选一未婚青年,手举干草火把,从船头跑到船尾,众人呐喊助威,以张声势,进行隆重的祭船仪式。次日下水。开划前敲锣打鼓,“标手”(划船手)列队站齐,合念祝词,谓之“呵船。五月初一即开浆竞渡,有“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之说。
说到民间对划龙船的酷爱,恐怕要数上高、宜丰锦江一带的村民别出心裁。他们弄出了一个中国民俗事象中罕见的节日——“端阳副节”。这个见经的“副节”,在上高斜口、宜丰石市一带被定在五月十三日。
“端阳副节”缘何而起?从清乾隆年间上高发生的一次“龙舟案”中,也许能寻出一种说法。乾隆五十五年端午,上高况、严等姓争斗龙舟,互相殴击,以致溺毙多人,酿成大案。次年三月初十日,县令刘逢奇颁布《谕禁端午竞度文》,为“以杜事端”,严禁端午竞渡,下令拆毁各船。并将禁令勒之以碑,“以示久远”,“诚恐日永禁弛复萌”。鹿城龙舟 也许上高百姓不象那位迂腐的知县那样因噎而废食。喜划龙船“固习忆深”的上高人。想出了一个既不违禁又要划船的对策,这就是端午之后再加一个“副节”,过把龙船瘾。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不管怎么。“端午副节”毕竟以其地方特色而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浙江龙舟
温州瑞安龙舟浙江温州瑞安市龙舟温州鹿城区龙舟浙江温州鹿城区龙舟温州乐清市龙舟浙江温州乐清市龙舟温州莆田龙舟莆田龙舟外形特征
词语解释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广西宁明花山壁画航运文明各地特色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 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广西崇左文物.铜桶上龙舟浮雕广西铜鼓上龙舟浮雕参加人数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定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竞赛规则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艺术形式
“龙舟”说唱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岭南俗文学简史》(叶春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称其“产生于明代末年或更早,盛行于清中叶以降,是粤方言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歌谣之一。”其来源有多说,主要有二:一是由顺德龙江一破落户子弟通过改变木鱼歌腔调始创而来;二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境的颂词演变而来。珠江三角洲广大城乡曾分布有大量职业或半职业民间艺人,全为男性。龙舟歌为徒歌清唱,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有精致木雕小龙船的长棍为标识,胸前挂一副特有的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乐器伴奏。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和分村大榕树下卖唱。 龙舟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上句辙韵自由,下句必须押韵,有起式和煞尾。曲调生动通俗,形式灵活,格律自由,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抒情叙事均宜。走街串巷沿门卖唱的艺人多唱吉利颂词式的短篇,固定设点卖唱的艺人则多唱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长篇。流传于世的龙舟专集有《龙舟歌》(省港五桂堂编,广州光复中路、香港文武庙五桂堂版),收入《风流佳话》、《三戏宣王》、《烧衣何文秀》等龙舟40多首。 说唱曲目 龙舟歌的曲目,来自艺人自编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鱼歌书改用龙舟歌演唱。中、长篇作品题材内容多样:有神话、传说、寓言类,如《八仙贺寿》、《金星戏窦》、《仙姬送子》等;有历史故事类,如《昭君和番》、《王允献貂蝉》、《凤仪亭诉苦》、《大闹梅知府》、《霸王别姬》、《蒙正谢灶》、《贵妃醉酒》、《三聘孔明》等;有爱情故事类,如《西蓬击掌》、《金桥问卦》、《柴米夫妻》、《云英问病》、《桃花送药慰相思》、《杨翠喜忆情郎》等;有慨叹人生坎坷类,如《老女叹五更》、《赌仔回头金不换》、《怨嫁迟》等,有描写社会问题类,如《东兰返村》、《朱买臣得志》、《碧桃锦帕》等;还有娱乐性、知识性一类,如《七夕赞花》、《解携篮》、《花木思娇》等。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以龙舟作宣传,时称“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曲目。具有即兴创作才能的艺人,还常把一些讽刺社会陋习、贪官污吏丑闻,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事情和时事新闻,即时编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作过《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一批较优秀的现代题材龙舟作品。对龙舟歌也作过一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艺人演唱改为有女演员演唱,原只有单人演唱改为双人对唱及群口齐唱,并尝试添加小乐队伴奏等。龙舟歌也出现过“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一批在唱腔、鼓点各具特色的民间名艺人。80年代以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民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种基本腔调的龙舟歌便日渐少人演唱了,职业艺人也不复多见。体育赛事
由来发展
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傣族是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赛龙舟图片 1984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屈原杯”龙舟赛。 龙舟赛历史悠久,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 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纽西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洲、澳门、香港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 龙舟赛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的比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舟节”。 龙舟已被纳入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运动项目之一。主要规则
▲航道 △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竞(可按当地条件变更距离)。 △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 △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道,每条航道宽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0m,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航道外5m内应无障碍物。 ▲器材 △按各地传统龙舟式样规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 △舵桨及划桨规格按各地传统要求制作。 ▲附属装置 △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 ▲队员 △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 △龙舟参赛队员为25人。 △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赛时必须佩载标志。 △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划手20人。 △每队替补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能够替换。赛舟规格
小龙舟 根据中国龙舟协会竞赛规则:(暂没统一标准,一般比赛要求) 龙舟长度:12米(由龙头至龙尾) 船身长度:9.6米 龙舟宽度:96厘米(中舱最宽处) 龙舟重量:不设统一标准。(唯要求同一赛事所用之最重龙舟与最轻龙舟差距不超过5公斤) 很赞哦! (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