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 第1战区历史沿革
第1战区历史沿革
1.中国军区的历史沿革
1955年2月11日,国务院和国防部根据中共中央局、中央分局的设置情况,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全国战略区的重新划分,决定将全国的6个大军区,即东北军区、华北军区、西北军区、华东军区、中南军区和西南军区,改划为12个大军区。
这12个大军区大部分是以所在区的大城市命名的,计有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内蒙古军区、西藏军区。各军区于5月1日前按新的区划正式办公。
1956年又增设福州军区。这样,全国共13个大军区。
大军区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领导、指挥、管理本战区内的野战军、省军区及地方武装,并与海军、空军领率机关共同领导本战区内的海、空军部队。沈阳军区1955年3月22日成立,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周桓。
指挥所属陆、海、空军部队,下辖: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今分属河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省军区和防空军、公安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及陆军军等部队。军区机关驻沈阳市。
11月,热河省军区随热河省同时撤销。北京军区1955年4月14日成立,由华北军区改编,并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京津卫戍区,杨成武任司令员,朱良才任政治委员,辖:陆军军以及河北、山西省军区,军区空军、防空军、炮兵、装甲兵司令部和军区工程兵部。
军区机关驻北京市。1959年,北京军区免兼京津卫戍区、改设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归北京军区建制。
1967年5月,内蒙古军区由大军区改为省级军区,归北京军区建制。济南军区于195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员杨得志,1957年到职,第一政治委员谭启龙,第二政治委员王新亭,司令员由王新亭代职。
下辖:辖区内的陆军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守备部队。担负山东省以及江苏省徐州至连云港地区的防务。
军区机关驻济南市。南京军区1955年4月1日成立,由华东军区改编,许世友任司令员,唐亮任政治委员。
下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军区和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空军、公安军及辖区内的陆军军等部队。军区机关驻南京市。
广州军区1955年4月15日成立,司令员李天佑(代),政治委员陶铸,下辖:湖南、广东、广西军区,海南军区,军区防空军、公安军,军区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司令部和陆军军、院校及地方部队。军区机关仍驻广州市。
原中南军区所属河南湖北军区划归武汉军区建制;江西军区划归南京军区建制。武汉军区1955年3月7日成立(兼湖北军区),陈再道任司令员,王任重兼政治委员,。

负责统一领导指挥河南、湖北两省军区和驻该两省境内的陆军、空军、防空军、公安军。军区机关驻武汉市。
昆明军区1955年4月1日成立,以云南军区为基础组建,并兼云南军区,谢富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贵州军区、云南省各军分区和驻两省的陆军军、公安部队等。
军区机关驻昆明市。成都军区1955年4月14日成立,以四川军区为基础组成。
贺炳炎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下辖西康(旧省名,今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各一部)军区和四川省各军分区及公安部队等,军区机关驻成都市。1968年12月,西藏军区由大军区降格为省级军区,归成都军区建制。
1969年10月,成立四川省军区,归成都军区建制。兰州军区于195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员张达志,政治委员冼恒汉,下辖:陕西、青海军区,甘肃、宁夏两省(区)的各军分区和步兵、炮兵、骑兵、公安部队,以及步兵、炮兵等学校。
军区机关驻兰州市。新疆军区195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恩茂。
下辖:南疆军区、伊犁军区以及陆军部队。西藏军区1955年5月1日成立,由省军区升为二级军区,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
下辖西藏地区的陆军师和骑兵、工兵、炮兵、公安部队以及驻四川办事处。军区机关驻拉萨市。
1968年12月,西藏军区缩编为省级军区,划归成都军区建制。内蒙古军区1955年于4月20日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乌兰夫。
下辖: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察哈尔、平地泉、乌兰察市,伊克昭、河奎等军分区和1个骑兵师。1967年5月,该军区降格为省级军区,归北京军区领导。
福州军区1956年7月1日成立,由福建军区改成。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下辖:福建军区、江西军区和军区炮兵、工程兵、公安军及驻两省的陆军军、特种兵等部队,军区机关驻福州市。 1985年6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在裁军一百万的同时,决定将11个大军区合并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兰州7个大军区。
将兰州军区与乌鲁木齐军区合并,统一编为兰州军区,军区机关设在兰州市,下辖甘肃省军区、宁夏军区、青海省军区、新疆军区(新疆军区为副大军区级)、南疆军区和若干集团军。主要应对来自西北地区的防御任务,同时可以支援西南的印度、巴基斯坦方向。
将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统一编为成都军区,军区机关设在成都市,下辖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省军区和若干集团军。主要应对来自西南的防御任务。
将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统一编为南京军区,军区机。
2.点军区的历史沿革
点军,因建安19年(公元214年)三国大将关羽在此点视兵马,领兵布阵,威震一方而得名,是历史上“上控巴夔,下制荆襄”之要塞,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美称。
据1971年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巴楚之祖便在此繁衍生息。《东湖县志》记载,汉代孝子姜诗(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的主人公)曾居住在今孝子岩旁;《湖广通志》记载,在今磨基山处,晋代炼丹家葛雅川(葛洪)在此结庐隐居,冶炼仙丹。
解放前,点军大都属原宜昌县辖区。
解放后,点军区域行政机构变动频繁。1950年8月,卷桥河西安安庙和五龙一带为两个行政村,时属宜昌市郊区人民政府。
1951年,这两个行政村又隶属于原宜昌县黄洲乡。1953年,郊区政府扩大为5个乡,将原五龙、安安庙组建为安龙乡。
1958年8月市郊在河西点军、艾家、安龙三个乡的基础上成立点军公社,下辖点军、艾家、紫阳三个管理区。
1960年,市郊五龙、十里红两个大队组成十里红公社。
1970年,范家湖、穆家店两个大队划入宜昌市与十里红公社合并,建立点军公社。
1984年,点军公社改名为点军乡。
1984年,联棚乡划入宜昌市。
1986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宜昌市点军区,下设点军乡、联棚乡、朱市街街道办事处。
2000年,点军区辖1个街道、2个乡:朱市街道、点军乡、联棚乡。
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原宜昌县的土城乡、桥边镇、艾家镇划归宜昌市点军区管辖。
2002年,点军区撤销点军乡、设立点军街道办事处。
3.河南省军区的历史沿革
1949年3月1日,由豫西军区和豫皖苏豫鄂、桐柏军区各一部组成新的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张玺、副司令员毕占云、文建武、孔庆德,副政治委员刘杰、政治部主任张力之、副参谋长李懋之;辖南阳、确山、许昌、潢州、淮阳、陈留、商丘、郑州、洛阳、陕州等军分区和警备第二旅,并领导第五十八军,隶属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1949年9月,第五十八军军部和第一七三、一七四师并入河南军区。
4.武汉军区的历史沿革
1955年5月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月11日关于全国军区重新划分的决定,以湖北军区为基础,成立武汉军区兼湖北军区,陈再道任司令员,王任重任政治委员,负责统一领导指挥河南、湖北两省军区和驻该两省境内的陆军、空军、防空军、公安军。军区机关驻武汉市。7月,组建武汉军区公安军司令部,撤销湖北、河南两省和武汉市的公安总队番号。1956年4月29日,总参谋部命令将武汉军区公安军司令部扩编后兼湖北省军区。同年8月1日起,武汉军区免兼湖北省军区。1957年2月,撤销武汉军区公安军司令部番号,其所属湖北、河南两省的公安内卫团进行缩编。1960年4月,汉口高级步兵学校、信阳步兵学校划归武汉军区建制。1961年5月,军区司令部炮兵处扩编为军区炮兵,下设司令部。1963年1月,成立武汉军区卫生学校。1966年6月,以河南省军区8个独立营为基础扩编为河南省军区独立师。9月,将湖北、河南两省公安内卫部队分别整编为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河南省军区独立第2师。1967年8月,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扩编为军区工程兵。1968年7月和1969年8月,先后撤销信阳步兵学校、汉口高级步兵学校。1974年2月,成立武汉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后改称武汉军区步兵学校,信阳陆军学院)。3月,成立武汉军区军医学校。1976年4月,军区工程兵缩编为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1978年10月,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扩编为军区装甲兵。1982年12月,军区炮兵、装甲兵分别缩编为军区司令部炮兵部、装甲兵部。
1985年6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合并整编大军区的命令,撤销武汉军区,分别与济南军区、广州军区合并。河南省军区和驻河南省的部队划归济南军区;湖北省军区和驻湖北省的部队划归广州军区。
5.巴西陆军第1特种作战营有什么样的历史沿革
巴西陆军第1特种作战营,源于1957年成立的伞兵救援部队,其特长是在亚 马逊河流域的丛林中执行救援任务。
该营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充当救援部队,到 1968年,改变为特种作战分遣队,1983年,分遣队扩编为巴西第1特种作战营。这 是巴西最主要的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也是巴西唯一一支接受非常规作战训练的陆 军部队。
巴西陆军第1特种作战营虽然在组织机构上隶属于陆军伞兵旅,但是却 由巴西陆军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 巴西陆军第1特种作战营的营部设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瓜达卢佩,下辖1个 司令部、1个勤务连、2个特种作战连、1个突击连和1个规模相当于连的反恐特遣 队。
司令部和勤务连为全营各部队提供后勤、医疗、通信、情报和心理等方面的 保障。
6.介绍一个城市他的历史沿革和文明史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7.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的历史沿革
前身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所属六个教导团。
1930年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所属六个教导团编为教导第二师。同年5月,教导第二师改为教导第四师,师长徐庭瑶。
1932年冬,教导第四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下辖第二师、第四师、第二十五师。
1933年3月,长城战起,该军急调北平,参加长城战役及冀东作战。1935年6月后,该军奉撤出北平,开赴河南洛阳休整。
1936年春,该军调至晋南地区。1937年8月,第十七军以第二十五师为主扩编为第五十二军,隶属第一战区,军长关麟征。
下辖第二师,师长郑洞国;第二十五师,师长张耀明。该军组成后,参加平汉路北段作战。
1938年,该军转进至山东,参加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同年6月,关麟征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
张耀明继任军长,欧阳芬任任副军长。除了长城战役,第五十二军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曾参与台儿庄战役、第一次长沙会战等战役,日军进驻法属越南后,第五十二军调防云南南部,防止日军攻击滇南。
抗战胜利后,由滇南驻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军投降,后从海防由美军船运秦皇岛,一路沿北宁铁路经长城攻入东北,击败bl部接收沈阳,后进军安东。1946年11月鞍海战役,下辖25师被全歼,师长李正谊等5877人被俘,1600余人伤亡。
在辽沈战役时,经国民政府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许可,未随廖耀湘兵团西进解锦州之围,反而南下抢占营口。营口战斗中,东北野战军九纵和独立二师歼灭52军2师全部,25师大部和军属辎重团共1.48万人,缴获各种火炮88门,轻重机枪301挺,长短枪2574支,汽车66辆。
刘玉章率52军军部及直属,25师一部共一万多人撤走,再船运至江南整补。上海战役期间,第五十二军于月浦之战造成解放军28、29军部分损失。
1949年,在军长刘玉章率领下,先撤到舟山,后至澎湖,再到台湾,是以完全建制败退到台湾部队。1954年7月1日,番号改编为第八军,1956年更动番号为第三军,1976年先更动番号为第十一军,再改为第六十九军。
1989年军级单位裁撤,时驻地为台北。来台后,如第二师后变更为第三三师、第三三三师,代号为埔光部队,素有“天下第一师”称号(因第一师覆灭未撤退来台);第二十五师变为第三十四师、第二三四师,代号为长城部队;两师皆为国军主力。
近年师级单位裁撤后,埔光部队(黄埔之光)保有一旅:第二九八旅,改代号埔传部队;长城部队(纪念长城战役古北口之役)保有一旅:第二百旅,改代号古北部队。2013年4月1日,第二百旅再次更换番号为第二三四机械化步兵旅,代号回复为长城部队。
2013年7月1日,第二九八旅更换番号为第三三三机械化步兵旅,代号回复为埔光部队。历任军长从成军至撤台初期为关麟征、张耀明、赵公武、梁恺、覃异之、刘玉章、郭永。
在台历任军长依序为侯程达、张光智、田树樟、郝柏村、胥立勋、丁恩元、张道一、张振远、蒋仲苓、夏超、梁凤彩、李君志、柏隆柜、罗本立、黄世忠、王文燮、张前广、张光锦、梁世锐。
8.警备区的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曾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设立建黎泰警备区(建宁、黎川、泰宁)。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陕甘宁边区在绥德曾设立警备司令部。1942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在边区设立5个警备区。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了的中等以上城市,曾指定驻军机关成立警备司令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些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设立了警备区。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央直辖市分别设立卫戍区或警备区,为军级单位。北京设立卫戍区,天津、上海、重庆分别设立了警备区(旅大警备区也属于军级单位)。
1969年11月15日,gcdzg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各省、自治区机关所在城市和重庆、鞍山、青岛、湛江等重要城市均可根据需要设立警备区机构。据此,各省、自治区机关所在城市和一些重要城市,均组建了警备区。
9.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战区总司令是谁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最初第一战区所辖范围为河北北部及山东北部,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第一战区分别于1938年、1939年与1944年做过三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
第一次划分
中国战区的首次划分是于1937年8月;在日军迅速占领北平与天津,且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与日谋和落空之后。而同年第一战区的划分是以河北山东两省尚未被日军占领区域为主要战区范围。第一战区总司令本为委员长蒋介石身兼,之后不久,蒋介石因全心投入淞沪会战,将第一战区总司令交由程潜担任。另外在部队编成方面,则有宋哲元率领的第1集团军,刘峙率领的第2集团军及卫立煌率领的第14集团军。
第二次划分
1938年,增援日军迅速于华北取得优势,并在占领上海后,切断中国军队之华北运输线。为此,同年1月发表的1938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当中,将第一战区的区域略作更动,变成以北平至武汉的连接线为主,也就是平汉铁路沿线带状扩张区域。而所辖军队以商震率领的第20集团军与宋哲元带领的第1集团军;共25个步兵师,2步兵旅,2骑兵师为构成部队,以整编师8000人计算,人数超过20万人。
1938年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第一战区部分
司令长官:程潜
第20集团军商震
第32军商震(兼)
骑兵第14旅张占魁
第1集团军宋哲元
第53军万福麟
第77军冯治安
第181师石友三
第17师赵寿山
骑兵第3军郑大章
第68军刘汝明(直属)
第92军李仙洲(直属)
第106师沈克(直属)
第118师张砚田(直属)
新编第8师蒋在珍(直属)
新编第35师王劲哉(直属)
骑兵第4师王奇峰(直属)
第三次划分
司令长官:卫立煌
作战地区:河南及安徽一部份
第2集团军:孙连仲
第40军庞炳勋(战区直辖)
第3集团军孙桐萱
第76军李铁军(战区直辖)
兵力:12步兵师、1步兵旅、1骑兵师、1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第四次划分
司令长官:胡宗南
作战地区:陕西南部
第31集团军王仲廉
第4集团军孙蔚如
商南指挥所主任郭寄峤
豫省警备总司令刘茂恩
第34集团军李文
第37集团军丁德隆
第38集团军童钊
直属特种部队
第五次划分
第一战区:平汉铁路北段及河南一部份 日军战俘集结:北平、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