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愧 惭愧 殲敵上百萬不皺眉頭,最終竟因內心羞愧而自盡?
殲敵上百萬不皺眉頭,最終竟因內心羞愧而自盡?

白起爲秦國開疆拓土奉獻了他畢生的心血,他一生中參與了多次戰役,並屢立奇功。作爲一代名將,他在短短幾十年的人生中參與了許多諸如長平之戰的戰役,多達14起。他幫助國家攻破了數百個敵國城池,功勳卓著。
最初白起只是一個低級軍官,在跟敵國作戰的多場戰爭中,他功不可沒。後來因爲他卓著的功勳被封爲武安君。他是一個具有極高軍事素養的將領,戰略戰術已經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極限。但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軍事人才,最終還是難逃自殺的命運。
白起這一生戰功卓著,但與此同時,手上也不知道沾滿了多少人的鮮血。在死之前,他就說自己坑殺了這麼多人的確該死。僅長平一戰,他就殺害了數十萬的降卒。面對着種種罪行,他認爲自己是死有應得的。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他殺害了那麼多人,死亡的確是他該有的結局。但他也的的確確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真實寫照。作爲一個將軍他無可匹敵,他崇尚鐵血手腕,永遠在戰爭中追求最大化的利益,立志將敵方殺得寸草不生。在秦國擴張過程中,他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
其實我們想想,在這樣一個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時代,將戰敗者殺死,可能的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將戰敗方俘虜收監,就要派人去監視他們,也要給他們糧食吃,幾十萬俘虜的管理所耗費的資金對於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小數目。
有句老話叫做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將士們行軍打仗最忌諱的就是命令改來改去。在處於戰備狀態時,所耗費的資金糧草都遠遠超於平時,所以每逢打仗都希望能速戰速決。其實像在長平之戰中,面對俘虜,他們首先要面對的是他們的吃飯問題管理問題。這麼多俘虜一旦發生譁變,後果將不堪設想。這些俘虜也會拖累部隊的行進速度,像這樣的原因還有很多。如果白起當時沒有殺死這些降卒,那麼秦國反而有可能會被拖垮。
從這以上的種種原因來看,不管白起他原本心裏是怎麼想的,爲了秦國,可能殺死這些降卒是他當時唯一的選擇。他的手上沾滿了鮮血,的確應該收到懲罰,但這並不是導致他死亡的最終原因。班固在《漢書》中認爲,應該是范雎向當時的秦王進了讒言,所以白起纔會自殺,但這也只是其中的一種說法而已。因爲秦昭王原本就想殺死他,作爲秦國的王他怎麼可能會容忍白起的忤逆。他認爲沒有白起也一定可以打仗,結果慘遭失敗,又不得不讓白起上。但白起是一個什麼人?他的軍事素養極高,認爲這次出兵毫無意義,爲了拒絕他還是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