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扬州历史上著名人物 扬州近代史上有哪些名人

火烧 2021-04-22 09:55:57 1099
扬州近代史上有哪些名人 李涵秋【李涵秋】 1873~1923 清末民初文学家。名应漳,字涵秋,号韵花,别署“沁香阁主人”。扬州人。20岁中秀才。29~48岁,先后到安庆、武昌作家庭教师。清光绪二十七年

扬州近代史上有哪些名人  

李涵秋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学家。

名应漳,字涵秋,号韵花,别署“沁香阁主人”。

扬州人。

20岁中秀才。

29~48岁,先后到安庆、武昌作家庭教师。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返回扬州。

宣统二年(1910)起,任两淮高等小学文史地教员,后兼任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国文教师。

1921年赴上海,主编《小时报》,兼为《小说时报》及《快活林》等报刊撰写小说。

次年秋,辞职返扬州,未几病逝。

一生著作颇丰,著有长篇小说36部、短篇小说20篇、诗集5卷、杂著5篇、笔记20篇。

长篇小说处女作《双花记》及相继问世的《雌蝶影》,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扬州历史上著名人物 扬州近代史上有哪些名人

代表作《过渡镜》(后易名《广陵潮》)以扬州社会为背景,以恋爱故事为线索,反映自中法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阶段的社会百态,布局巧妙,通俗幽默,受到当时文艺界称誉。

王少堂

【王少堂】(1889~1968)评话艺术家。

名德庄,又名熙和,艺名少堂。

祖籍江都,生于扬州安乐巷。

伯父金章、父玉堂均为扬州评话艺人,擅说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

王少堂7岁从父学艺,9岁登台,12岁以家传武(松)十回正式从业,在扬州书坛崭露头角。

20岁时成为扬州评话界四大名家之一。

说书神形兼备,描摹尽致,有声有色,赢得了“听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赞誉。

1949年后,王少堂先后当选为扬州市人民代表、苏北文联常委、扬州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江苏省曲艺研究会会长、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委员。

1954年,人民政府为他配备专人,录制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的全部书目,并翻记成500万字的文字稿。

1958年,政府又组织力量,先后整理出版了他的扬州评话《武松》、《宋江》。

盛白沙

【盛白沙】(1894~1923)革命烈士。

名延年、延祺,字白沙。

扬州仪征人。

清宣统元年(1909)考入南京两江商业学堂,次年入南洋水师学堂,后相继深造于烟台、吴淞、南京海军学校,历时8年。

其间,于宣统三年(1911)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南京下关海军起义。

1915年在上海参加中华革命党人发动的夺取“肇和”舰、炮击江南制造局的反袁世凯起义。

1922年4月奉孙中山密令,协同温树德等整肃海军,重组护法舰队,孙中山委他为“肇和”舰副舰长。

1922年6月,粤军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盛白沙等人冒生命危险在炮火中将孙中山接至“楚豫”舰,转登“永丰”舰。

当时海军舰队司令温树德暗中通敌,孙中山任命盛白沙为海军右指挥,率领各舰痛创叛军。

1923年3月,会同驻汕头海军将士发出声讨温树德投靠北洋军阀电。

4月15日晨,温树德假传孙中山大元帅命令,将“海圻”、“海琛”舰驶抵汕头,胁迫“肇和”舰北上投吴佩孚。

下午1时许,“肇和”舰上温树德党羽唆使山东籍水兵,以索饷为名,鼓噪闹事,枪杀了副舰长江泽澍。

在此情况下,盛白沙登上“肇和”舰甲板,晓谕官兵,温树德党羽突然在人丛中开枪,甲板上顿时大乱,盛白沙站在高处讲话,乱中无法立足,顺势纵身入海,被叛军射中数弹,成仁殉国。

孙中山于翌年以大元帅令追赠海军中将衔。

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任中敏

【任中敏】(1897~1991)教育家、学者。

原名讷,字中敏,号二北,别号半塘。

扬州人。

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得到曲学大师吴梅赏识,遂专攻词曲。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至扬州、南京等地执教,继至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词曲。

1923年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寓居吴梅家,尽读词曲善本。

后执教于镇江中学、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等校。

1951年任四川大学文学教授。

1980年调回扬州工作,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任中敏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500多万言。

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并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创建了相关理论。

著作《唐戏弄》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奖。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

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的代表作家。

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

继而写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

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46年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

同时,他在呼吁和平宣言上签名,并亲往各院校征求签名,后又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反饥饿,反迫害”的罢教宣言。

后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45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

1948年8月12日在贫病中逝去。

张永寿

【张永寿】(1907~1989)工艺美术家。

字颂椒。

扬州人。

10岁随父张金盛学习剪纸,12岁以剪纸为生,奔走于镇江、南京、上海及苏北、皖南一带。

20岁回扬州,在多子街设摊卖艺。

其剪纸,精巧细腻,生动活泼,独具一格,名闻大江南北。

1951年加入扬州市文联,从事专业剪纸工作。

1954年,《张永寿剪纸集》出版。

1956年调入扬州漆器玉石厂。

1957年出席全国第一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获轻工业部授予的“老艺人”称号。

1959年,他的《百花齐放剪纸集》出版,郭沫若赠以“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

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一诗。

1962年调扬州民间工艺社工作,并带徒传艺。

1978、1979年先后出席江苏省和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分别获工艺美术师职称和中国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其间,他的力作《百菊图》和《百蝶恋花图》相继出版。

不少作品曾在国内和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展出,均获盛誉。

1988年,出席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是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并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