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张家兄弟 張家四姐妹活得精彩六兄弟也非常有故事
張家四姐妹活得精彩六兄弟也非常有故事
前排左起:張充和、張允和、張元和、張兆和
後排左起:張寧和、張宇和、張寅和、張宗和、張定和、張寰和
《張宗和日記》
張宗和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小妹張充和,近十年來,曾居於蘇州九如巷的張家四姐妹被不同的研究者書寫,幾乎每年都有一兩本面世。
但是,關於張家六兄弟的出版物,卻不多見。
2018年8月,浙江大學出版社推出了《張宗和日記(第一卷):1930-1936》並在上海書展上舉行了首發式。
首發式請來了本書的整理者張以䇇女士——她是張宗和的女兒,以及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鄭培凱先生——他是張家的“遠親”。
“張家有姐妹兄弟十個人,這十個人的成長都非常有趣。”鄭培凱說,只是大家平時所熟知的是四姐妹,“她們的生活十分精彩,嫁的人也都很出色。其實她們的六個弟弟生活也十分精彩。”
張宗和是這六個弟弟中的大弟,他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執教於多所高校,後在貴陽師範學院(現貴陽師範大學)執教直至過世。
《張宗和日記》是“大弟”的私密記錄,鄭培凱說,它鉅細靡遺地記載了一個時代的風采——
“翻開書頁,不僅看到合肥四姐妹的窈窕身影,還見到周有光、沈從文、韋布、顧傳玠、俞平伯、陳寅恪、錢穆、蕭乾、趙景深、林徽因、樑思成、梅貽琦、錢偉長,以及抗戰前後那些謙謙君子的群像。”
一個家庭
維繫了新舊文化的融合
話題是從鄭培凱的“遠親”說起的。
“《張宗和日記》裡面提到一個張宗和的小舅舅,就是我太太的外公。”鄭培凱說。
四姐妹的父親張冀牗,續絃妻子叫韋均一,韋均一嫁到張家的時候,把她的弟弟韋布也帶過去了。韋布跟張家的四姐妹、五個弟弟一起長大。後來張冀牗和韋均一生了一個男孩,就是張寧和。
十個孩子後來的人生,都非同尋常。這與他們成長的家庭密切相關。
張家是一個傳統的大家庭,“它從淮軍起家,後來好幾代允文允武,是書香世家,也是貴胄家族,傳統文化浸潤很深。”但鄭培凱強調,張冀牗是一個開明的新派人物,因此,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也是現代化新派的成長過程,“但是,他們也都喜歡傳統文化裡面最優秀的東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崑曲。”
“日記裡提到,孩子們經常跟他們的爸爸、媽媽(韋均一)去看戲。”鄭培凱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家維繫了新舊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一盆菊花
擺在沈鈞儒監獄的床上
作為《張宗和日記》的編者,張以䇇認為,父親的日記反映了比較現實的歷史狀態。
這一點,鄭培凱也有提及。他說,從日記中可以看到1930年代張宗和的成長過程、他接觸的人,以及比較具體的生活中顯示出的人與人的關係:“我們知道的歷史往往是一個很粗泛的概念,你不知道那些人怎麼生活,他們接觸哪些人,他們的興趣是什麼,在日記裡,這些細節都有。”
2004年,張充和在北京辦展覽,當時,北京的現代文學館很想收藏張宗和的日記。
“但是我的四姑和我母親覺得日記裡有很多隱私的東西,都沒有同意。後來,四姑讓我把日記整理一下,她說能夠出版的話就出版。”張以䇇說,現代文學館之所以想收藏這批日記,正是因為日記裡牽涉到那個時代一些很重要的人物。
“我的三姑爹沈從文,我的二姑爹周有光,還有冰心、丁玲、曹禺,他們都是朋友,在一起教過書。我父親在雲大、西南聯大的時候,跟朱自清、聞一多都是同事,相處得很好。”
這本日記裡,還有很多以好玩的筆調講述的小故事,但背後卻是那個時代的大事件。
1936年,張宗和剛剛畢業,回到蘇州。周有光讓他到監獄裡去看個人,送點桌子板凳進去。
張宗和就去了,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一排平房,平房裡住著當時的“七君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章乃器、王造時、史良、沙千里。
張宗和描繪了監獄的環境——木頭床、鐵床,沈鈞儒的床上還擺了一盆菊花……
一支鋼筆
沈從文用它寫了80封情書
張宗和從1930年到1977年,大大小小的日記寫了73本(還有5本遺失)。在整理的過程中,張以䇇發現了父輩的諸多往事。
比如,一支鋼筆在不同人之間的流轉。

1933年,張宗和在北京,當時,沈從文和張兆和正在談戀愛,只要沈從文和張兆和在一起,張宗和就會乖乖離開。
“沈從文覺得我父親很懂事,有一次,他送我父親一支鋼筆,沈從文說自己用這支鋼筆給我三姑寫了80封情書。”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張以䇇就想到家裡的確有一支很老的鋼筆,她翻箱倒櫃地去找,果然找到了:跟日記上寫的牌子一樣。
後來,這支鋼筆被張宗和送給了一位逃難到貴陽的醫生。這位醫生醫術很好,但是窮困到沒有一支筆來寫處方。這位醫生過世後,他的妻子把鋼筆還給了張家。
“這支鋼筆前半生跟著一個大作家,拯救人們的靈魂;後半生又跟著一個醫生,拯救人們的生命。”在整理父親的日記時,張以䇇在瑣碎小事當中,洞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還無意間發現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比如,朱自清也喜歡崑曲,汪曾祺曾經是張宗和的學生,跟他學過崑曲。
8月首發的《張宗和日記》為第一卷,共收入張宗和先生自1930年至1936年記錄的日記40本,除涉及個人隱祕的部分稍做刪改,基本保留原貌。
第一卷的責任編輯羅人智介紹,浙江大學出版社擬在未來2-3年內再推出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
除了整理出版張宗和先生的全部日記,浙大社還擬整理出版張宗和先生與張家姐弟們的通訊《九如巷家書》,並再版張宗和先生自印的《秋燈憶語》(記錄張宗和與前妻孫鳳竹在抗戰時期的悽美絕戀),全面呈現張宗和先生和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經歷、心路歷程。
在本書首發的同時,“流動的斯文——合肥張家圖片展”已經在上海市楊浦區圖書館亮相,展覽將持續至8月底,各地巡展也在計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