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诸葛亮是哪里人 三国时期诸葛亮真的是最聪明的人吗?
三国时期诸葛亮真的是最聪明的人吗?
三国时期诸葛亮真的是最聪明的人吗?
应该是贾诩!
自从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说了句“在我看来,贾诩大概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就被一些“易粉”奉若圣经。其实,他们不知道,易中天在央视网上聊天、被三国迷质疑时曾回答道:“贾诩是聪明,而诸葛亮是智慧。”
贾诩是小聪明,孔明是大智慧:贾诩有奶便是娘,不辨忠奸,孔明天下为己任,义薄云天;曹操用贾诩,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刘备得孔明,如鱼得水、片刻难离;贾诩对曹操,有计便说,无计可缄口,孔明对刘备,事必躬亲,无不亲历为。
刘备在得到孔明之前,东投西靠,如丧家之犬;得孔明之后,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硬是在天下已基本被瓜分完毕的形势下“先取荆州后取川”,实现了《隆中对》中的预言。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亲率千军万马“安内”之后,打得强大的曹魏惶惶不可终日。这难道仅靠政治和外交才能就可以做到而不需要军事才能吗?这样的伟绩,不要说区区贾诩,就是三国所有人物乃至中国历代贤臣良将,有谁比得了?
有些人(包括那个现在火得不可一世的易中天)根据陈寿《三国志》里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便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在是荒唐的很。稍微动下脑子就能明白,作为西晋臣子,如果不这样说,那末,他将置其主子——宣帝司马懿于何地?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通过司马懿之口夸赞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卒...。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这难道不是在称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在夸奖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吗?
让我们看看蜀、晋之外的第三方人士吴人张俨怎样评价的吧——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今仲达之才,减于孔明”——这才是客观的评价。
还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声誉是被《三国演义》捧起来的,这更是荒唐之极:“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给诸葛亮这样高评价的人是谁,诗圣杜甫。难道唐朝的杜甫也会受明朝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
游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它门前有座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的作者斐度是中唐时期功绩卓著的名宰相;书写者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哥哥,也是位大书法家,刻碑者鲁建是当时碑刻者中的绝顶高手。因文、书、刻历来为人们称绝,所以此碑被称为“三绝碑”。如此兴师动众,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碑文言道:“尚父(姜子牙)作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齐管、晏,总汉萧、张,异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如此高的评价,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与其说后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如说罗贯中、毛宗岗等人受了前人的影响更确切。
颠覆历史已经成了今天历史学家或历史爱好者们的特征,为什么?因为,有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三国时期中最聪明的真的是诸葛亮吗?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最聪明的人是司马懿,曹孙刘三家打的你死我活,而司马懿却隔岸观火,不动一枪一刀,坐拥曹氏江山。诸葛亮厉害,但是司马懿不与他打,熬死了诸葛亮。乱世三国终归司马氏。
诸葛亮真的是三国最聪明的人么
说贾诩最聪明的是易中天。确实,贾诩在曹操手下还能如鱼得水确实是善于揣摩人的心思。这个人在这点上确实比诸葛亮强,两个人各有所长
三国时期比诸葛亮聪明的人是谁
没有 聪明人会向诸葛亮学习,既然学习他又怎么比他聪明.说句实话这个没法比。
三国时期,除了诸葛亮,最聪明的谋士是谁?
郭嘉,号称鬼才,算无遗策。曹操本想 拜年之后托孤与他 怎奈天妒英才 诸葛亮还没出山 他就死了,所以他与诸葛亮不知道到底哪个更厉害。 然后就是 贾诩号称三国第一聪明人 人称毒士 善于谋己 曾先后 追随过 董卓 张秀 曹操......在人命如草的三国里成功的保住了自己和全家 都得以善终
真实历史中,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物是谁,难道是诸葛亮?
应该是郭嘉,他是曹操征战天下的第一智囊,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曹操在前期的征战中就是因为有他,所以才能屡战屡胜,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208年赤壁之战后,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集团就是因为郭嘉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只能算个政治家,不能算一个军事家,他用兵规规矩矩,不善于奇谋!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是谁
三国时期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只不过看你怎么理解“聪明”的意思,诸葛亮是聪明,只不过最后出身未捷身先死,活到54岁就累死了,蜀国也是最早灭亡的,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千古名臣,神机妙算,但却算不上一个“聪明”的人,,,相反他的对手,司马懿,先不说最后三家归晋,司马家成为最大赢家,司马懿把他的对手们一个个全都熬死,在曹丕手上也混得不错,曹丕死后就掌握了魏国大权,当然,他不算一个合格的臣子,所以历史上他的评价也远远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却比诸葛亮要“聪明”一点点,,还有一个人就是贾诩,为什么说他聪明呢,在袁绍手底下混过,在张绣手底下混过,最后到了曹家,然后活了70多岁得了善终,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都重用他,作为一个外来户能在这两个多疑父子手下得善终,不得不说他很“聪明”啊
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古代最聪明的人是谁,诸葛亮?
古代聪明人那么多,谁敢称最?下面的都很聪明:
姜子牙
鬼谷子
孙武
范蠡
东方朔
诸葛亮
袁天罡
刘伯温
张良
诸葛亮是不是中国最聪明的人
TOP1、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TOP2、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东周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
TOP3、奇谋成霸业、经商成钜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TOP4、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李斯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TOP5、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谋略家——张良
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諡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TOP6、辅佐二主建立蜀汉霸业——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諡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