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谴责开国皇帝杀功臣不对,如果不杀功臣,情况又是怎样的
都在谴责开国皇帝杀功臣不对,如果不杀功臣,情况又是怎样的
开国皇帝不杀功臣会怎么样?咱们先来看看中国历史上两位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的情况。
(赵匡胤)
第一位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
赵匡胤没有杀功臣,但他也没有对功臣放任不管。他是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功臣手里的权力。
“杯酒释兵权”的做法,说白了,就是用金钱买权力。而且赵匡胤之所以做这件事能成功,除了赵匡胤给这些功臣们的待遇不菲外,还在于赵匡胤其实和这些掌兵权的功臣们是结义兄弟。而且他采用开诚布公说话的方式。那些兄弟们虽然不舍,但却也无可奈何。
不过,赵匡胤夺了大将们的权力,采用文官掌兵同时限制武将的行动,其实也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此后,宋朝和其他国家打了好几场战争,都是因为文官掌兵及武官权力受限打了败仗。
比如赵光义发动的对辽战争,如果赵光义不是搞遥控指挥,让将军们必须按照他事前安排的路线来打,宋军也不会败给辽国败得那么惨,从而永远失去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南宋时期,宋孝宗和韩侂胄发动了两次北伐战争,如果不是因为对武将限制得太厉害,让武将那么弱,也不会败得那么窝囊。
由此可见,赵匡胤虽然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但因此所产生的后遗症是严重的。
(李世民)
第二位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
当然了,也不能说李世民一个功臣都不杀,他其实也杀了包括侯君集、张亮等功臣。但相对来说,他对功臣还是不错的。给他们建立了凌烟阁,颂扬他们的丰功伟绩,很多功臣还在朝廷中任重职,或者派到地方上去当官。
看起来,好像唐初功臣们的功臣们没有被杀,也没有出现什么麻烦。其实不对,唐初功臣们所产生的麻烦,被另一桩事情给掩盖了。是哪桩事情呢?就是唐初皇亲国戚之间的反复争斗厮杀。实际上,功臣们是加入到了皇亲国戚的争斗厮杀中了的。也就是说,功臣们其实并不是自己承头造反,而是参与皇室的造反。这其实也是变相的功臣们在造反。
唐初皇室之间的这种争斗厮杀,所产生的后遗症也是非常严重的。它使得整个唐朝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从武则天开始,这种挑战就在逐渐增加。先是后宫夺权,接着是宦官干政,接着是藩镇割据,接着是朋党之争。因为皇权的衰落,整个大唐辉煌盛世,就在这种不断争斗中,黯然收场。
由此可见,开国皇帝要是不杀功臣的话,其后果确实是比较严重的。
(武则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很多人觉得这主要是人性恶的原因。因为人性是自私的,贪婪的。
不过我认为,从人性的角度去讨论,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之所以会出现开国皇帝一定要杀功臣这样一种悲剧,根本的原因,就是古代的皇权政治。

皇权政治是一种极权政治,国家的权力,都高度集中在皇帝身上。整个江山,也只能在皇室中传递,这就是原罪。
皇帝正是因为害怕功臣们会抢夺他的江山,才一定要采取毒辣的手段。而功臣们呢,也是认识到,皇帝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只要自己的武力足够强大,把别人打下去了,就可以获得江山。
再说了,在建国之前,无论是皇帝还是功臣,其实大家在地位上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建国以后,皇帝就必须要高高在上,而功臣们只能跪在皇帝面前,向他三呼万岁呢?这是功臣们怎么也想不通的事情。
因此,要解决开国皇帝一定要杀功臣的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皇权政治,取消集权统治,建立一种国家大事由大家来讨论决定的模式。
但是,显然这在古代的社会里是做不到的,因此开国皇帝杀功臣的悲剧,也是无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