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穷兵黩武解释 当年穷兵黩武千金制造,今朝坐沉海底污染大洋,K-278号事故纪实
当年穷兵黩武千金制造,今朝坐沉海底污染大洋,K-278号事故纪实 参加#盘点退役装备#活动 引子:2019年7月8日挪威海洋研究所使用Ægir6000远程遥控无人潜水艇(ROV)对挪威海底前苏联K-2

当年穷兵黩武千金制造,今朝坐沉海底污染大洋,K-278号事故纪实
参加#盘点退役装备#活动 引子:2019年7月8日挪威海洋研究所使用Ægir6000远程遥控无人潜水艇(ROV)对挪威海底前苏联K-278潜艇再次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地海水中的辐射计量严重超标,达到为污染海水的100倍。那么K-278是谁?他怎么会在挪威海?他是怎么沉到海底的?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请你慢慢品味这篇文章。 海面之下600米的大洋深处,几乎完全是科研潜水器和水下工程小型潜艇的天下。海军大型潜艇的最大作战潜深无论是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一般都小于600米。但是,前苏联确实服役了一艘钛合金艇体的攻击核潜艇——K-278「 ”共青团员”号(685项目,北约代号:麦克级),可以潜入水下1020米,与美国海军著名的退役无武装深潜船NR-1相当。 美国海军的海洋科研潜水器只有300多吨,航速不到5节,潜深800米左右,和K-278差远了 虽然北约最初预计该型潜艇将会投入大规模生产,但前苏联最终只建造了一艘(K-278)。该舰的建造工作起于1978年,当年4月22日安放了第一根龙骨。1983年6月3日,K-278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下水,12月28日通过验收,进入前苏联海军服役。K-278潜艇主要是为测试第四代核潜艇的技术而开发的,但它具有完全的作战能力。 在1984年8月至1988年6月期间,K-278号潜艇参与了大量的试验,并于1985年8月4日在挪威海下潜到了1027米的深度,创下了作战潜艇的最大潜深记录。1989年该舰被正式授予「 ”共青团员”号的艇名,这在苏联潜艇中并不多见。它的舰长海军上校尤里⋅泽连斯基(Yuriy Zelenskiy)因为创造了该记录而授勋。尽管K-278的下潜深度令人难以置信,它也具备攻击核潜艇该有的其他典型性能。 K-278「 ”共青团员”号在海面航行 1989年4月7日该潜艇在其第三次作战巡航中,因后部发动机舱着火,在挪威海沉没。事故造成69名艇员中的42人丧生。 项目685「 ”鱼鳍”级攻击核潜艇的技术参数 前苏联海军685项目的唯一一艘潜艇K-278「 ”共青团员”号 排水量:水上排水量5800吨,水下排水量8000吨 艇长:110米 艇宽:12.3米 最大航速:30节 工作深度:800米(普通潜航) 极限深度:1000米(和平时期极限),1500米(估计的崩塌深度) 标准艇员数目:64(30名军官,22名准尉,12名士官和士兵) 武器: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备弹22枚鱼雷 研发历史 1966年8月,前苏联海军司令部发布了一项战术和技术任务,用于开发最大潜深为其他鱼雷攻击核潜艇相应指标2.5倍的实验性深水潜艇(685项目)。该项目由苏联第18中央设计局(即著名的「 ”红宝石”设计局)设计,最初的首席设计师为N.A.克里莫夫(N. A. Klimov)。1977年后,改为Yu.N.科米利森(Yu. N. Kormilitsyn)。该深海核潜艇是按照一艘能够完全胜任各种任务的作战潜艇而建造的,包括搜寻,探测,长期跟踪和摧毁敌方核潜艇,打击敌方航母,大型水面舰艇和运输船队。685项目的整个设计工作花费了八年多的时间,技术设计方案最终于1974年12月获得批准。 项目685潜艇的多视外观图 根据海军要求,685项目的设计决定使用钛合金作为潜艇的主要结构材料。为了确定用于艇体结构的钛合金在大深度高应力条件下的性能,设计局决定对此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实验。 为此,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建造了三个特殊压力室,第一个直径5米,长20米;第二个直径12米,长27米;第三个直径15米,长55米。在第一个压力室中,可以产生单次负荷387个大气压(39.2兆帕)或者循环负荷194个大气压(19.6兆帕)的单位压强。第二个压力室的工作压力为194个大气压(19.6兆帕),第三个工作压力为155个大气压(15.7兆帕)。在这些大型,半自然条件,全尺寸的舱室中,对潜艇各结构部件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进行了测试,通过实验验证了它们的静态,循环和动态结构强度。在685项目实施期间获得的经验,之后被广泛用于新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 下水前夕的K-278「 ”共青团员”号潜艇 设计要点 685型基本结构仍然采用了前苏联潜艇传统的双壳体结构,精心设计的外部轮廓与单轴驱动动力系统的相结合,确保了该艇具有超出了美国同类产品的相对较低的流体动力阻力和高速性能。 为数不多的K-278近距离影像资料(来源:油管) 耐压艇体为直径约8米的圆柱体,两边呈锥形收窄,以半球型终结。锥形的夹角不超过5°。耐压壳由屈服强度为720兆帕的48-T钛合金制成。该材料比钢材要轻。因此K-278潜艇可以在相同重量下,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允许潜到更深的水中。主压载水舱位于耐压壳内部。为了在深海紧急情况下(在20-30秒内)产生一个正浮力让潜艇迅速上浮,中部压载水舱中安装了火药气体发生器。685项目的储备浮力是其正常排水量的39%,和那些潜深浅得多的其他核潜艇相比并没有更多。潜艇的非耐压壳也是由钛合金焊接而成,以减轻重量。同时,鱼雷管的开口,舰艏水平方向舵的切口,和排水孔都配有防护罩。 K-278「 ”共青团员”号内部结构分解图 为了实现大深度的潜航,685项目潜艇在其他方面做了一些妥协。尽管它的水上排水量达到5800吨,但还是比其他俄罗斯第三代攻击型潜艇(971项目「 ”阿库拉”级,945项目「 ”塞拉”级)要小,仅允许容纳三层甲板和老式的「 ”鳐鱼鳍(Skat-Plavnik)”艇首声纳。因此,它有时被归类为二代半潜艇。事实上,该艇从OK-650/OK-2A推进装置(带OK-650B-3反应堆)之前的部分都可以被认为是第二代潜艇配置。全舰备弹22枚,比许多老式苏联潜艇要好,但相比现代俄罗斯和美英等国攻击核潜艇典型的30-40枚武器备弹,要少一些。同时,该艇也没有配备拖曳阵列声纳。 685型攻击核潜艇全艇从前到后分为七个耐压舱室。 K-278各舱室分布简图,除了1-7舱外,C是指挥控制室(舰桥),E是逃生舱 鱼雷舱分为两层甲板,上层有鱼雷发射装置,备用鱼雷存放架及部分通信设备,下层则是121组蓄电池; 乘员居住舱由三层甲板组成,上层是军官舱室,厨房和卫生设施,中层是艇员居住舱室,底层为食品储藏室和淡水储存舱及电解法淡水制备装置; 中央指挥舱分为两层,上层集中布置了包括复杂电脑设施的指挥中心,控制台和作战情报指挥系统,底层布置了应急柴油发电机; 反应堆舱,核反应堆,蒸汽发生装置及一级回路的全部设备及管路; 确保冷却系统工作的辅机舱; 汽轮机舱,有一台主汽轮机组,两台汽轮发电机和两个主冷凝器; 尾舱,有轴系,艉轴密封装置,主推力轴承,舵机及传动装置。 为了在紧急状况下,从1500米的深海拯救艇员,685型潜艇还配备了上浮式救生舱。该救生舱位于潜艇的指挥围壳内,能够容纳所有艇上人员,并自备动力系统。在潜艇上浮时,该救生舱可以作为艇员从耐压壳内部舱室前往艇外甲板的通道。 K-278潜艇逃生舱的构造图 主要动力系统包括一个OK-650B-3水冷核反应堆,四个蒸汽发生器,一个输出功率43000马力的蒸汽轮机和两个200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备用供电设备包括一台500千瓦的DG-500柴油发电机和一个电池组。该艇还有一套备用推进装置,包含两个放置在水平尾舵末端的螺旋桨,装在防水吊舱中由300千瓦的电动机驱动。备用推进器在上浮状态下可以时潜艇达到5节的速度。 K-278在舰艏主声纳阵列上方布置了六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的主要武器包括SET-65反潜鱼雷和SAET-60M反水面舰艇鱼雷。它还可以携带火箭动力的VA-111「 ”暴风雪”超空泡鱼雷,以及携带深水炸弹的RPK-2弹道式反潜火箭(SS-N-15「 ”海星”)。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耐压壳上的开口数量,该舰没有前苏联潜艇上典型的鱼雷装载舱口,鱼雷必须通过顶部的两个鱼雷发射管装载。 VA-111「 ”暴风雪”超空泡鱼雷是前苏联/俄罗斯的一个杀手锏,美国人想方设法也没有搞到 K-278的服役过程 K-278「 ”共青团员”号在服役后一直作为深潜潜水实验的基地。除了参与实验,该潜艇还经常参加舰队演习和作战任务,特别是用于对抗威胁己方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敌方攻击核潜艇。它被编入前苏联北方舰队第一潜艇战队第六分队。在同一分队中还有其他钛制核潜艇,如项目705「 ”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和项目945/945A「 ”阿库拉”级多用途攻击核潜艇。该舰一共执行了3次作战巡航。 摩尔曼斯克的地图,左上方就是扎奥焦尔斯克特别军事行政区,共有四个锚地 1984年1月18日,K-278号潜艇被编入前苏联红旗北方舰队第一潜艇战队第六分队。 1984年12月14日,K-278抵达它位于摩尔曼斯克地区扎奥焦尔斯克的母港,开始进行作战测试。 1985年6月29日,该船进入第一线部队——即随时做好战斗准备的舰船。 1985年8月4日,K-278在船长海军上校尤里⋅泽连斯基的指挥下,以1027米的下潜深度,创造了作战潜艇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在同一次实验中,它还实现了在800米深度发射鱼雷进行攻击。该深度是其他潜艇和反潜武器无法到达的,事实上也没有任何在该深度的声纳探测记录。 1986年,K-278成功测试了从800米深度紧急上浮的火药气体发生装置。 从1986年11月30日到1987年2月28日期间,它完成了第一次自主作战巡航。 1987年6月,K-278的作战测试宣告完成。从此,它正式作为作战潜艇,而不是测试潜艇来使用。 1987年8月至10月,该潜艇完成了第二次作战巡航的任务。 1989年1月31日,该潜艇获得了「 ”共青团员”的艇名。 1989年2月28日,K-278「 ”共青团员”号在尤金⋅瓦宁(Yevgeniy Vanin)海军上校指挥下,由替补的第604艇员组乘员驾驶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自主作战巡航。 1989年4月7日 1989年4月7日,K-278「 ”共青团员”正在挪威海水下375米的地方巡航,地点大概位于距离熊岛(Bjornoya)西南约160公里,距离挪威北部海岸320公里的地方。这已经是她第三次作战巡航的第39天。 K-278「 ”共青团员”号的失事地点大致位置 上午11点,位于尾舱的水手诺达里⋅巴尼卡什维里(Nodari Bukhnikashvili)报告说一切正常。 片刻之后,那里的一条连接控制潜艇下潜深度的主压载水舱的高压空气管路发生密封圈爆裂。不知何故,喷洒出来的油接触到了舱中的热表面,在高压富氧空气中发生燃烧。三分钟后,「 ”共青团员”号指挥室内的仪表工程师维亚切斯拉夫⋅尤金(Vyacheslav Yudin)海军少校注意到舰尾温度急剧上升。他企图在对讲机上呼叫巴尼卡什维里,但没有得到回复。伊戈尔⋅莫尔查诺夫(Igor Molchanov)中尉在航行日志中记下了该事件及其发生时间。 总工程师瓦伦丁⋅巴宾科(Valentin Babenko)和舰长瓦宁上校当时都在指挥室。巴宾科建议瓦宁用氟利昂来扑灭明火。瓦宁对此感到犹豫,因为他知道氟利昂会在灭火的同时让尾舱的水手也窒息致死。这种犹豫没有持续很久,很快他就不情愿地下令激活灭火系统,因为从高压空气管路喷出的富氧空气使得尾舱的火势越来越大,不可遏制。巴尼卡什维里成为了事故中第一个死亡的船员。 停泊在军港中的K-274 尾部的压力迫使油料进入第六舱室,尽管舱门已经封闭,但火焰还是顺着线缆管道烧了过来。这使得涡轮发电机停转,保护核反应堆免于过载的应急系统启动,螺旋桨停转了。由于担心发生熔融,反应堆操作官关闭了潜艇的主要动力源。现在「 ”共青团员”失去了动力,不再能够通过正常方式从水下150米处上浮。艇内通讯也中断了。上午11点13分,油泵停机,潜艇失去了控制各个舵面的液压动力。垂直方向舵被卡住了,船尾升降舵也无法工作。瓦宁艇长命令吹除主压载水舱让潜艇紧急上浮,「 ”共青团员”号上升至离水面90米。在这里,他重复了紧急上浮程序。通过排空额外的压载水箱,瓦宁设法将潜水艇浮出了水面,并向苏联海军北方舰队司令部发出了加密的求救信号。 但上浮到水面并没有让「 ”共青团员”号摆脱危险。到了上午11点21分,火势已经通过线缆管道蔓延到了所有后舱,火场中心温度已经超过了1000°C。外壳上的消声瓦橡胶涂层开始脱落。 一张被冰雪覆蓋的K-278照片,和下一张一样都应该是出航的照片 瓦宁命令所有不参与损管控制的水手上到艇外甲板。那些为拯救船只而奋斗的人则带上呼吸面具使用应急呼吸系统。但随着高压空气的流失,燃烧产生气体中的一氧化碳进入系统。有人因为一氧化碳中毒而晕倒,医生列昂尼德⋅扎亚茨(Leonid Zayats)中尉察觉出些许不对劲。他撕下面具测试空气,检测到了致命浓度的一氧化碳。现在大多数船员都会在闷热的烟雾和污浊的空气中为他们的潜艇而战。 瓦宁继续向北方舰队司令部发出信号。上午11点41分,他的电文被收到,但是接收者对该消息做了断章取义的解释——苏联潜水艇在某处遇到了麻烦。因为不知道麻烦有多大,只是通知航空兵随时待命。 别-12水上飞机是一种非常好的海上搜救平台,但是在K-278事故中没有出动 到了中午,火焰进一步蔓延到了前部舱室。由于没有得到第四舱室操作反应堆的9名船员的任何消息,尤金和另一名军官穿上自给式呼吸装置,打开舱门,进入其中。奇迹般地,他们在充满烟雾的第四舱室里发现了两名仍然活着的军官,并将他们带出。更多的救援人员尝试给第五舱室通风并救出被困的两名船员。结果只有一人幸存下来。在第三舱室中,水手罗曼⋅菲利波夫(Roman Filippov)试图重新启动柴油发电机以潜艇供电。他成功地做到了这点,但也因此负伤,被命令离开潜艇内部。阿纳托利⋅伊斯彭科夫(Anatoliy Ispenkov)少校接手了该岗位。 中午12点19分,瓦宁放弃了安全规定,以明文形式发送了一条消息,给出了潜艇的名称,位置和事故的严重情况。前苏联海军终于作出了反应。海军上将切尔纳文(Chernavin)在国防部会议中间接到这条消息。他命令北方舰队司令部采取一切措施营救船员,包括请求挪威的帮助。舰队司令部在「 ”共青团员”周围130公里范围内找到了三艘苏联船只,并命令它们立刻赶赴现场。第一架红旗北方舰队救援飞机于中午12点43分从科拉半岛起飞。但是没有派出别-12两栖飞机,也没有人通知挪威。尽管后者截获了电报,但因为不清楚这是否是苏联进行的救援演习,因此对提供帮助感到犹豫。 在接到瓦宁上校的明码电文后,苏联海军终于意识到事态严重性,有三艘就近渔船被立即派往事发地点 下午2点20分,救援飞机与瓦宁取得了无线电联系,并被告知火势不会蔓延。大多数艇员在舰外甲板上集中。下午2点40分,救援飞机穿过了云层,看到了瘫痪在水中的「 ”共青团员”号。能见度还不错,海况也适中。艇员们在看到飞机后感到振奋,相信水面救援很快也会到来,甚至都不用穿救生衣。当时的水温只有2°C,足以在15分钟内冻死任何在水中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风开始变大,出现了1.2米的海浪,艇员只能聚集在光滑的艇外甲板上。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一切似乎都在慢慢变好。第五舱室得到了清理,潜艇没有进水。水面救援预计将于下午6点到达。大多数船员现在都在艇外甲板上,因为艇内的烟雾变得无法忍受。指挥室中的,只有很少数人仍在艇内,包括:舰长瓦宁,尤金和莫尔查诺夫在能见度小于15公分的智慧室内,伊斯彭科夫在看护柴油发电机,准尉斯里萨兰科(Slyusarenko),克拉斯诺巴耶夫(Krasnobayev)和切尔尼科夫(Chernikov)则企图拯救这艘船。 另一张表面积雪的K-278,人在这种水温下,除非使用干式潜水服,否则支持不了多久 整整四个多小时,瓦宁船长一直试图扶正他的潜艇。在浮出水面时,他通过向右侧舱室注水来纠正潜艇的左倾。 两小时后,潜艇开始慢慢向右倾斜。但是因为设备损坏,艇内危险状况,以及仪器几乎完全缺乏必要的信息,瓦宁对此束手无策。 下午4点半左右,瓦宁命令吹除两个右侧的压载舱的水来纠正倾斜。这并没有起作用,看上去反而加速了进水。K-278号后部的压载水舱没有配备可以在水下关闭的金士顿阀门,她的耐压壳开始渗漏进水,整个潜艇的尾部迅速下沉。现在没有任何损管控制可以拯救她。下午4点42分,瓦宁下令弃船,几分钟后发出了最后一条无线电报。 装有金士顿阀门的早期潜艇截面,K-278应该和现代潜艇一样压载水箱位于耐压壳和外壳之间,但阀门一样 下午5点,两个救生筏在艇头上充气,飞机也空投了一个救生舱。艇员们开始爬上救生设施。船长进入艇内寻找其他船员,但现在”共青团员「 ”号正在快速下沉。当水流过指挥塔时,舰桥上的最后一名艇员关闭了舱门。如果他把舱门打开,水会由此注入,淹死所有仍在艇内的人员。K-278上配有逃生舱,也许他们可以使用它。下午5点08分,在水面救援到来之前一个小时,”共青团员「 ”号从尾部开始下沉。 自我救援并不顺利。一个救生筏被打翻了。很多人挤在上面,但有些人必须吊在水里紧紧地攀住筏子的边缘。第二个救生筏随着潜水艇一起下沉。虽然后来浮上了水面,但是已经离艇员太远了。从救援飞机上投下了更多的小筏子,但对于水中的50名艇员来说远远不够。在大筏子上,男人的手变得麻木了。扎亚茨医生告诉他们要坚持不懈。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有些人成功了,但是包括巴比杨科(Babyenko)和菲利波夫在内的一半以上的人都滑入了水中,冻死淹死。 艇员进入逃生舱的示意图 在下沉的K-278号上,仍然有六名艇员活着。瓦宁上校指导他们走向最后的希望,即逃生舱——这是苏联核潜艇所特有的装备。他们关闭舱口。瓦林开始数数……他自己,尤金,斯里萨兰科,克拉斯诺巴耶夫,切尔尼科夫……少了一个人……伊斯彭科夫不在。他们听到了敲门声,试图打开舱门,但为时已晚,外面的舱室破裂了。K-278号迅速下沉,90米,150米,300米。 在390米之后,深度表已经无法读取数据,但是潜艇仍在下沉。艇员们拼命地试图释放救生舱,但没有成功。另一次爆炸震动了潜艇,突然逃生舱脱离了潜艇快速升向水面。到了那里,舱门会被自动打开。但只有斯里萨兰科最终得以逃生。波涛汹涌的海水迅速涌进救生舱,瓦宁,尤金,克拉斯诺巴耶夫和切尔尼科夫同救生舱一起再次沉没,在水底1500米处和K-278「 ”共青团员”号汇合了。 尽管舰长瓦宁上校乘坐逃生器浮上水面,但因为海水从打开的舱门灌入,很快再次沉没,六人中只有一人逃生 下午6点过后不久,一艘渔船抵达并捞起了69名登船的艇员中的30名。莫尔查诺夫中尉被救起时感觉还不错,但是为了维护航行日志他在指挥室中吸入过多烟雾加上刺骨的海水,最终还是被夺取了生命。和他一起在被救后死去的还有另外两人。最终,只有27人幸存了下来。 本次事故中失去生命的苏联海军官兵,很多人还是那样的年青 事后余波 K-278「 ”共青团员”号并没有悄然地死去。处于变革前夕的八十年代末,即使苏联媒体也无法掩盖这一事件。此外,挪威观察了整个救援行动。由于担心该沉没的潜艇会在其经济区释放放射性物质,挪威人还指责苏联没有将事故及时通知他们,并声称他们本可以在潜艇沉没前两小时通过空中或水面到达现场。一周之内,在读者众多的苏联报纸《共青团真理报(Komsmolskaya Pravda)》和《苏维埃俄罗斯(Sovietskaya Rossiya)》上出现了一个熟知内情的帐户,以救援飞机的视角按照前后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事件的经过。一个月后,所有船员,包括死去的和活着的,都被授予了红旗勋章,更多的故事被发表用来解释水面救援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到。潜艇沉没两个月后,海洋研究船「 ”学者罗斯特罗波⋅克尔德什(Akademik Mstislav Keldysh)”号使用潜水器发现了海面以下1600米处的「 ”共青团员”号。 事故以后一个月官兵们才得到应有的荣誉 很赞哦!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