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到宋朝历史 宋朝到明朝的历史
宋朝到明朝的历史
1.秦朝汉朝元朝宋朝明朝清朝历史故事
/rrj/0yw/liwenyan/main. 这上面都是历史小故事 汉朝历史故事1、韩信-胯下之辱 韩信少孤贫,有志无力。
钓鱼于淮阴,寄[注:依靠或依附]食于漂母,母每日饭信。信曰:“后必重报。”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尝入市,被屠宰所欺,戏曰:“子能舍死,持刀杀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过胯下,市人皆小信怯。
后萧何[注:刘邦的丞相]三荐于汉王[注:汉王指刘邦],筑坛拜信为大将,佐汉有功,封信为三齐王 明朝历史故事3、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太祖。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农,少时在皇觉寺出家为僧,后率农民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9年)。
尊师赔情 传说朱元璋登基后,在浙江微服察访。这一天,他去多宝寺进香。
进殿以后,香烟缭绕,鼓钹齐鸣,朱元璋感到心旷神恰。特别是多宝寺的名称,引起他的兴味,不禁脱口吟道: “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
这本是朱元璋一时乘兴,信口而出。谁知一个满身油污、衣着破旧的老秀才,竟不顾左右,昂首拈须,接着吟道: “国号大明,更无大大明皇帝!” 朱元璋一听,快活得象大伏天扇芭蕉扇似的。
他不仅是赞赏老秀才的才思敏捷,更主要的是他非常满意那个老秀才能把他这位皇帝比作如来,降福于民。只是他没有暴露身份,只好默默地注视着老秀才;老秀才也仿佛遇到知音,含蓄地望着他笑。
逛罢多宝寺,朱元璋肚子有点饿了,路过山下一家小酒店时,便抬脚踅了进去。当了天子,自然吃喝要讲究点,瞅了几瞅,小酒店实在没有啥可吃的东西,不禁摇摇脑袋,又吟了一联: “小酒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
谁知老秀才跟在后面又听得一清二楚,随即摇头晃脑地吟出下联: “大明君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这又似甜酒浇到朱元璋的心窝窝,听了以后好不快活。
待老秀才一走,朱元璋吩咐随从说:“朕马上回都,你给朕把老秀才请到皇宫去。” 朱元璋请老秀才干啥呢?原来朱元璋过去少读了书,建国后,感到立国理事,深为不便,他要为儿子请个饱学夫子。
皇太子当然不同于一般孩子,一连换了几个先生,都没有管教得住。如今无意中发现老秀才才思敏捷,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看来,老秀才不仅肚子有货,为人也有些古怪,朱元璋请他到皇宫去教书,他并不高兴;封他为“太子太傅”,他也无所谓。只是冷冷地说:“试试看吧!” 头一天老秀才给太子教书,先是圈讲文章,之后,让太子背诵文章,自己便坐在椅子上闭起双目,摇头晃脑地轻轻吟起诗来。
一会,太子向两个伴读的书僮做起鬼脸,书僮便念道: “先生教学生——头动; “学生见先生——头痛!” 老秀才把戒尺一拍:“念的什么?。 “念的文章。”
先生还未睁眼,一个书僮已蹑手蹑脚走到老秀才的座位旁边,伸手揪老秀才的耳朵。这书僮仗着太子一向放肆惯了,好多老师招架不住,只好来个“冷锅贴饼——溜了”。
这样,他们越发胆大。哪知这位老秀才可不同——说时迟,那时快,书僮的手刚近老秀才的耳朵边,老秀才伸手就抓住书僮的手反拧过来,书憧痛的鼻歪眼斜。
太子也不怠慢,举起戒尺就打,戒尺未落,老秀才伸出另一只手,又抓住太子的手。喝声:“大胆!”把太子的手也反拧过来。
老秀才喝令:“跪下!” 书僮“扑咚”一声,双膝落地。太子还倔强地挺身不动。
恰巧朱元璋朝罢回宫,从这里经过,看到儿子一只手被先生反拧着,额上出汗,脸色泛紫,便替儿子求情;“先生,饶他这一次吧!” 老秀才将头摇得象拨浪鼓:“陛下,不行啊!常言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老秀才发起傻劲,竟把“万乘之尊”的朱元璋搞火了,喝道:“你放手不放手?” 老秀才直着喉咙说:“不放!”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还没有人敢这样冒犯过他,他脸涨得通红,大声嚷道:“来人哪!” 武士纷纷跑来,朱元璋火头上下了命令,把老秀才抓了起来。
关起了老秀才,朱元璋回到皇宫还气呼呼地骂个不休。皇后马娘娘一看朱元璋那黑脸胡桑的样子,心想,坏啦,老秀才准没命啦!她忙叫宫女沏上香茶,劝他息息怒:“皇上,昨个把老秀才夸上天;今个把老秀才气下地,为啥呢?” 朱元璋余气未消,就怎来怎去地一说。
马娘娘原是明情达理的人,心想,替儿子护短,罚先生不是,这是“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可是在他气头上劝谏,恐怕劳而无功。就说:“陛下,跟愚夫子计较啥?你说咋办就咋办。
宫女,快给皇上进御膳!” 三杯两盏落肚,朱元璋脸色舒展开来。马娘娘说:“陛下,你可记得,在淮西时,你曾说古往今来,世上有两种人没有私心。
“嗯……嗯——” 朱元璋一时想不起来。马娘娘接着说:“一个是治病的郎中,一个是教书的先生。
哪个郎中愿意他的病人翘辫子;哪个教书先生不愿意他的学生多识几个字,进学中举!” “这倒也是。” 马娘娘就势追上一句;“那末,太子太傅呢?” 朱元璋语气平和地说:“倒也是为太子好。
可这人太蛮横,连我去求情,他也不开缝。” “陛下,这不开缝好!他那是为大明的天下!” “咋说?” “这不开缝,就是教之严,太子才能上路。
玉要琢,。
2.宋朝和明朝哪个朝代更好
个人认为大明比宋要强!
第一经济上,从洪武初的贫困局面逐步发展,到万历年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两百多年间经济没出现过宋的北方经济毁坏(靖康耻)。而宋朝经济虽发达,却是建立在后周政权的基础上,当时北方仍是经经济中心,北宋建国伊始就一家独大了。所以宋明发展经济的基础有不同的。宋虽然要好,但情况略不同。
第二是疆域,大明之疆远迈汉唐,东北至现在俄罗斯境内,西达哈密卫,是大统一时代。宋前期就没有幽云十六州,南宋还丢了中原。
第三,军事。明立国二百七十六年,北征鞑靼瓦喇,东平辽东,南打安南。在朝鲜歼日军援李朝。内外战无数,守要害,屯军九边以安民。驱夷狄有道,恢复中华。而宋就惨点了,和辽金夏元都打过,尽赔钱了,南宋时还对金称臣。
第四,治世盛世。明有三段盛世,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六伐北虏,武功强盛。后来的仁宗宣宗时期虽不再开疆土,但尤能守成,政治清明。后世称“仁宣之治”。其后八十年,中衰的明朝在明孝宗带领下再度强盛!史称“弘治中兴”。大明最后一次大治在明神宗万历年,在首辅张居正的努力之下,推行新政。使得万历时期成为大明王朝最为富裕的时代。而北宋时仁宗最盛,后渐中衰,虽有王安石改革,但中道停废。宋室南渡后也只有宋孝宗时期比较兴盛。
第五,人才。宋明都是文人辈出的时代。思想家,文学家灿若星辰。但两宋名将相对较少,偶有岳飞等奇才也不得重用。而明朝从建国之初到其灭亡之日都不乏将才,如徐达、蓝玉、于谦(儒将)、王阳明(儒将加思想家)、戚继光、谭纶、卢象生等人。 第六,骨气。大明276年,连带后来的半臂南明及一隅之明郑时期总共有315年,无两宋岁币、无汉唐和亲。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是中华历史上最硬气的王朝。
第七,思想。宋出理学,但现在看来实在是封建陋规,阻碍进步。而明中期以来心学日盛,引领了明末的思想解放。王阳明、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辈出。 有此可见,明远胜于宋!
3.秦朝汉朝元朝宋朝明朝清朝历史故事
/rrj/0yw/liwenyan/main. 这上面都是历史小故事 汉朝历史故事1、韩信-胯下之辱 韩信少孤贫,有志无力。
钓鱼于淮阴,寄[注:依靠或依附]食于漂母,母每日饭信。信曰:“后必重报。”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尝入市,被屠宰所欺,戏曰:“子能舍死,持刀杀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过胯下,市人皆小信怯。
后萧何[注:刘邦的丞相]三荐于汉王[注:汉王指刘邦],筑坛拜信为大将,佐汉有功,封信为三齐王 明朝历史故事3、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太祖。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农,少时在皇觉寺出家为僧,后率农民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9年)。
尊师赔情 传说朱元璋登基后,在浙江微服察访。这一天,他去多宝寺进香。
进殿以后,香烟缭绕,鼓钹齐鸣,朱元璋感到心旷神恰。特别是多宝寺的名称,引起他的兴味,不禁脱口吟道: “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
这本是朱元璋一时乘兴,信口而出。谁知一个满身油污、衣着破旧的老秀才,竟不顾左右,昂首拈须,接着吟道: “国号大明,更无大大明皇帝!” 朱元璋一听,快活得象大伏天扇芭蕉扇似的。
他不仅是赞赏老秀才的才思敏捷,更主要的是他非常满意那个老秀才能把他这位皇帝比作如来,降福于民。只是他没有暴露身份,只好默默地注视着老秀才;老秀才也仿佛遇到知音,含蓄地望着他笑。
逛罢多宝寺,朱元璋肚子有点饿了,路过山下一家小酒店时,便抬脚踅了进去。当了天子,自然吃喝要讲究点,瞅了几瞅,小酒店实在没有啥可吃的东西,不禁摇摇脑袋,又吟了一联: “小酒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
谁知老秀才跟在后面又听得一清二楚,随即摇头晃脑地吟出下联: “大明君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这又似甜酒浇到朱元璋的心窝窝,听了以后好不快活。
待老秀才一走,朱元璋吩咐随从说:“朕马上回都,你给朕把老秀才请到皇宫去。” 朱元璋请老秀才干啥呢?原来朱元璋过去少读了书,建国后,感到立国理事,深为不便,他要为儿子请个饱学夫子。
皇太子当然不同于一般孩子,一连换了几个先生,都没有管教得住。如今无意中发现老秀才才思敏捷,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看来,老秀才不仅肚子有货,为人也有些古怪,朱元璋请他到皇宫去教书,他并不高兴;封他为“太子太傅”,他也无所谓。只是冷冷地说:“试试看吧!” 头一天老秀才给太子教书,先是圈讲文章,之后,让太子背诵文章,自己便坐在椅子上闭起双目,摇头晃脑地轻轻吟起诗来。
一会,太子向两个伴读的书僮做起鬼脸,书僮便念道: “先生教学生——头动; “学生见先生——头痛!” 老秀才把戒尺一拍:“念的什么?。 “念的文章。”
先生还未睁眼,一个书僮已蹑手蹑脚走到老秀才的座位旁边,伸手揪老秀才的耳朵。这书僮仗着太子一向放肆惯了,好多老师招架不住,只好来个“冷锅贴饼——溜了”。
这样,他们越发胆大。哪知这位老秀才可不同——说时迟,那时快,书僮的手刚近老秀才的耳朵边,老秀才伸手就抓住书僮的手反拧过来,书憧痛的鼻歪眼斜。
太子也不怠慢,举起戒尺就打,戒尺未落,老秀才伸出另一只手,又抓住太子的手。喝声:“大胆!”把太子的手也反拧过来。
老秀才喝令:“跪下!” 书僮“扑咚”一声,双膝落地。太子还倔强地挺身不动。
恰巧朱元璋朝罢回宫,从这里经过,看到儿子一只手被先生反拧着,额上出汗,脸色泛紫,便替儿子求情;“先生,饶他这一次吧!” 老秀才将头摇得象拨浪鼓:“陛下,不行啊!常言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老秀才发起傻劲,竟把“万乘之尊”的朱元璋搞火了,喝道:“你放手不放手?” 老秀才直着喉咙说:“不放!”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还没有人敢这样冒犯过他,他脸涨得通红,大声嚷道:“来人哪!” 武士纷纷跑来,朱元璋火头上下了命令,把老秀才抓了起来。
关起了老秀才,朱元璋回到皇宫还气呼呼地骂个不休。皇后马娘娘一看朱元璋那黑脸胡桑的样子,心想,坏啦,老秀才准没命啦!她忙叫宫女沏上香茶,劝他息息怒:“皇上,昨个把老秀才夸上天;今个把老秀才气下地,为啥呢?” 朱元璋余气未消,就怎来怎去地一说。
马娘娘原是明情达理的人,心想,替儿子护短,罚先生不是,这是“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可是在他气头上劝谏,恐怕劳而无功。就说:“陛下,跟愚夫子计较啥?你说咋办就咋办。
宫女,快给皇上进御膳!” 三杯两盏落肚,朱元璋脸色舒展开来。马娘娘说:“陛下,你可记得,在淮西时,你曾说古往今来,世上有两种人没有私心。
“嗯……嗯——” 朱元璋一时想不起来。马娘娘接着说:“一个是治病的郎中,一个是教书的先生。
哪个郎中愿意他的病人翘辫子;哪个教书先生不愿意他的学生多识几个字,进学中举!” “这倒也是。” 马娘娘就势追上一句;“那末,太子太傅呢?” 朱元璋语气平和地说:“倒也是为太子好。
可这人太蛮横,连我去求情,他也不开缝。” “陛下,这不开缝好!他那是为大明的天下!” “咋说?” “这不开缝,就是教之严,太子才能上路。

玉要琢,方成器。
4.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历史各是多少年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共289年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元朝(1271-1368),历时97年明朝:1368年—1644年 276年清朝(1644年—1911年统治中国),统治者为满族爱新觉罗氏.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后迁辽阳、沈阳.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称帝.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清军说降吴三桂,在他的带领下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帝溥仪于1912年退位,清朝灭亡.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5.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的历史各是多少年
唐朝289年,宋朝319年,元朝98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
1、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开创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治世局面,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05年,神龙革命之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 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
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2、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3、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
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
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
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4、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
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5、清朝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六十七。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
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
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多民族国家得到统一巩固,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改革。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朝后期,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迫末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6.宋朝到清朝的历史故事
于唐朝优待蛮夷,导致蛮夷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而宋朝没有能够收复这些领土。
北方从辽东到大同,都被契丹(辽)占领,西北黄河上游一带被党项(西夏)占领。他们都严重的阻碍了当地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并且压迫最广大的人民:汉人。甚至想骚扰宋朝。于是宋朝与契丹,宋朝与党项,契丹与党项之间的混战。
契丹不仅仅压迫汉族,还压迫其他民族,对女真的压迫尤其惨苦,激起了女真的反抗。女真建立了金国,联合宋消灭了辽。
女真金国在战争中看到了宋的软弱,于是大肆侵略宋朝,占领了宋朝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以俘虏的皇帝威胁宋朝和谈。最后双方以淮河和大散关为界。
女真金国跟契丹辽国一样,压迫汉人,还压迫其他民族。在金国占领区,到处都是起义的红军(又叫红巾军,为了和我党的红军区别)。在女真占领的北方,蒙古人也不愿意守女真的压迫。最后,蒙古联合宋朝消灭了女真金国。
蒙古和宋朝的共同敌人消失后,双方的友谊也就没有了。于是蒙古和宋朝爆发了战争。与北宋不同。南宋由于长期战争,军事实力很强大。抵抗了蒙古50多年。是全球所有国家中抵抗蒙古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被蒙古侵略的国家。宋朝最后被蒙古打到了海南岛,全军覆没。皇帝和10万百姓投海殉国。
蒙古在1279年最后占领了全中国。
在1365年,中国人朱元璋推翻了蒙古在中国的统治,“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蒙古人被敢回了蒙古高原的老家。但还不老实,继续骚扰中国,被明朝打了好几次才老实了些。
7.能告诉我从秦朝到明朝有哪些朝代
西楚 前206-前202 彭城 西楚霸王项羽
西汉 前202-公元8年11月 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 长安 新始祖/建兴帝王莽
东汉 25-220 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曹魏 220-265 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263 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东吴 222-280 建业 吴大帝孙权
西晋 265-316 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420 建康 晋元帝司马睿
南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隋朝 581-618 大兴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907 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891-979
北宋960-1127 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 临安 宋高宗赵构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明朝 1368-1644 南京、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8.宋朝至清朝的历史典故
清朝并没有十三个皇帝,而是十三个年号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齐~年号"天命"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年号"天聪"和"崇德"
世祖章皇帝福临~年号"顺治"
圣祖仁皇帝玄烨~年号"康熙"
世宗宪皇帝胤禛~年号"雍正"
高宗纯皇帝弘历~年号"乾隆"
仁宗睿皇帝顒琰~年号"嘉庆"
宣宗成皇帝旻宁~年号"道光"
文宗显皇帝奕言宁~年号"咸丰"
穆宗毅皇帝载淳~年号"同治"
德宗景皇帝载湉~年号"光绪"
末代皇帝溥仪~年号"宣统"
一共是十二位皇帝十三个年号
宋朝
(960年-1279年)
(宋帝国) 960—1279 320
十一国 岐王国 李茂贞 汉 凤翔(陕西凤翔)907—924 18 后唐
南楚王国 马殷 汉 潭州(湖南长沙)907—951 45 南唐
吴越王国 钱镠 汉 钱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国 王建 汉 成都 907—925 19 后唐
南吴帝国 杨渭 汉 扬州(江苏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国 刘守光 汉 幽州(北京) 911—913 3 后唐
南汉帝国 刘岩 汉 广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国 高季昌 汉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闽帝国 王延钧 汉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后蜀帝国 孟知祥 汉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国 徐知诰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第3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73年的小分裂时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开封
第1任太祖赵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赵祯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赵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赵顼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赵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赵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钦宗赵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国168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赵构1127—1162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赵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赵敦1189—1194年在位5年
第13任宁宗赵扩1194—1224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赵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赵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赵显1274—1276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赵昰1276—1278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赵昺1278—1279年在位2年
南宋王朝共9帝立国153年
两宋共18帝立国3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