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每回概括 《西游记》中国王为何称呼皇后为“梓童”?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西游记》中国王为何称呼皇后为“梓童”?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梓童”的典故由来,欢迎阅读哦~
很多人都看过《西游记》,在西行路上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怪,经过很多国家。在一些国家中,国王称呼王后为“梓童”,这个称呼显得有点奇怪。首先要明确一点,皇后的名字绝对不叫梓童,这是一种尊称。在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也出现过这个称呼,殷纣王称呼姜皇后为“梓童”。这种称呼有什么典故,或者有什么理由在这些古代小说中并没有介绍,现代人读起来会有些费解,所以还需要解释一下。
梓童是皇帝对皇后的称呼,有时皇后也可以用这个词自称。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元代的戏曲小说中,一开始写作“子童”。子是小孩子、子孙后代的意思,童是孩童、儿童的意思,于是有学者认为这样的称呼表达皇帝和皇后从小恩爱,白头到老的意思。在古代,结婚的年纪都很小,十几岁就能大婚,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称呼,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意思。这样说法有一定道理,在没有其他文献证据可以采信的时候,姑且可以这样理解。
子童后来演化成梓潼,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这个称呼起源于民间,在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慢慢衍化转变而成。第二种可能,有文人参与到民间文学创作,觉得“子”和“童”二字字义重复,用起来欠缺文采,于是就故意写成了梓童。这样写也有道理,梓是一种大树与桑树共同生长,于是经常用桑梓泛指家乡。梓童表明皇帝和皇后好的就像同乡人,从小熟识。
这样的解释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毕竟谁都知道古代婚嫁讲究门第,皇帝大婚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这样的用词体现了民间文艺工作者对皇权贵族的陌生,带有美化臆想色彩。就像相声里面讲的,宫中娘娘吃什么——烙饼卷大葱!谁都知道是个笑话,不过也反映出普通人对权贵阶层的陌生与隔阂。在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这种隔阂十分正常。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百姓对贵族生活不了解,同样贵族对百姓的艰辛也毫不体恤。在晋代就有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晋朝的皇帝晋惠帝骄奢糊涂,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饿殍千里。朝臣把情况反映给晋惠帝的时候,这位皇帝竟然说,“怎么可能会吃不饱,难道他们不知道吃肉沫粥吗?”从此遇到皇帝昏庸无道,不体恤百姓民情,不了解民间疾苦的时候,就会用这个典故表达讥讽。

由古代白话小说中的称呼,以小见大,反映出一些真实的社会现象。这就需要多学、多看、多想,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做更好的自己,不犯那些贻笑大方的错误。
相关文章
- 西游记每回概括 西游记:猪八戒为什么只调戏广寒宫宫女嫦娥就被玉帝判死刑?
- 西游记每回概括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了哪些国家?包括阿富汗等国
- 西游记每回概括 小张太子西游记中最神秘的小人物,他是什么来历?
- 西游记每回概括 西游记人物图谱简笔画,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图片。做小报用的,不要简
- 西游记每回概括 西游记师徒四人简笔画手抄报,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图片。做小报用的,
- 西游记每回概括 唐僧师徒分别是,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师徒4人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 历史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西游记和水浒传,真的是因为文笔好,才流传下来吗?
- 元杂剧西游记孙悟空 杨景贤版的 西游记,西游记有几部?各自写的什么?吴承恩写的和杨景
- 西游记每回概括 唐僧师徒结局,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最后分别被封为什么名号?
- 杨洁与师徒四人怎么了 明朝小说西游记中 师徒四人谁是最懒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