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现象的问题及答案 初二 物理 关于饺子的物理问题 请详细解答,谢谢! (3 11:29:27)
初二 物理 关于饺子的物理问题 请详细解答,谢谢! (3 11:29:27)
初二 物理 关于饺子的物理问题 请详细解答,谢谢! (3 11:29:27)
下水的时候,饺子的平均密度大于开水的密度,所以饺子下沉。
饺子下沉后,开水对饺子加热,开水自身温度有所下降。
当饺子煮熟后,面粉里吸进大量的水,这些水也蒸发形成气泡,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饺子的体积并减小了饺子的平均密度。再加上水温升高,对流作用下,饺子上浮,并往锅的边缘靠拢。
上浮的原因可以认为是两个:①饺子浮力增大,这是主要原因;②水的对流换热,在中心形成上升水流,推动饺子上浮。
饺子靠边的原因则是因为水的对流。
平时注意观察水在烧开之前锅里的水流方向你就会明白的!

初一 物理 物理问题 请详细解答,谢谢! (3 12:5:50)
在自然界,绝大多数物质是“热胀冷缩”的,但也有极少数物质,如锑、铋、镓等金属和在0℃~4℃之间的水,具有遇热收缩、受冷膨胀的现象。
我们知道,在零度时的水凝结成冰时,它的体积会胀大1/10,而水结成冰体积膨胀时,会产生很大的力量。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江河湖海里的水在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比重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还巧用水结冰时体积膨胀的特性。例如,把需要加工成形的材料做成简单的容器,灌满4℃的水,放在欲成型的模腔里,然后使它急剧冷却。当容器里的水受冷结冰时,体积膨胀,巨大的胀力能把材料挤压到模型里去形成需要的形状。这就是人们称之为“冷冻成型法”。
初二 物理 初二物理 请详细解答,谢谢! (31 11:34:43)
没有必然的联系
像站在水平地面的人,对地面的压力就等于人的重力
往墙上按图钉时,图钉对墙面的压力就跟重力没有任何的联系了
初二 物理 初二物理 请详细解答,谢谢! (7 11:33:50)
入射角0° 也就是说入射光线与法线夹角是0°
即是说光线垂直与界面射入
那么反射角是0°
高一 物理 物理问题 请详细解答,谢谢! (5 15:27:30)
研究物体本身:如自旋,力,等时不能看成质点。
研究物体的整体速度,位移。可以看成是质点。
仔细看看质点的定义。
当研究物体时,如果把它看成个整体而不影响物理过成的分析就可以把它看成是质点
初二 物理 土壤 请详细解答,谢谢! (11 20:29:42)
一.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土壤水分的适量增加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分过少时,植物会受干旱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空气流通不畅并使营养物质流失,从而降低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分解不完全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害的还原物质。
(3)土壤空气 土壤中空气成分与大气是不同的,且不如大气中稳定。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一般只有10~12%,在土壤板结或积水、透气性不良的情况下,可降到10%以下,此时会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从而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比大气高几十至几百倍,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0.1%左右,其中一部分可扩散到近地面的大气中被植物叶子光合作用时吸收,一部分可直接被根系吸收。但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CO2的浓度常可达10~15%,这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种子萌发,CO2的进一步增加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植物窒息死亡。土壤通气不良会抑制好气性微生物,减缓有机物的分解活动,使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但若过分通气又会使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太快,使土壤中腐殖质数量减少,不利于养分的长期供应。
(4)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具有季节变化、日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一般夏季、白天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夜间相反。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以下无昼夜变化,30m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还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能力。大多数作物在10~35℃的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温太低而停止生长。土温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温太高或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如向日葵在土温低于10℃和高于25℃时其呼吸作用都会明显减弱。此外,土温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显著影响,而这些理化性质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3.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高,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易引起P、K、Ca、Mg等元素的短缺,在强碱性土壤中易引起Fe、B、Cu、Mn、Zn等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能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真菌则较耐酸碱。pH3.5~8.5是大多数维管束植物的生长范围,但其最适生长范围要比此范围窄得多。pH>3或<9时,大多数维管束植物便不能生存。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二.植物为土壤“解毒”
春天的风吹来了绿色,也偶然间吹来了我做这个课题的想法。在沈阳郊区踏青时,我发现有一片土地草枯叶黄。出于好奇,我采集了一些土壤。经过化验,“元凶”终于现身,是一种重金属——镉。镉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害,而且可以长时间累积。冥思苦想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巧妙途径:在废弃的土壤上种植耐受性强的植物,将土壤中的镉“吸”出来,再把植物收割后回收利用,以此改良土壤。
植物能够富集重金属。培养液略显酸性、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如有机磷细菌对植物生长有利,而且浑河水竟也可以改善植物生长情况而使镉的总富集量增加!我完成了这次属于自己的创新性学习,找到了一条通向探究神秘自然、奇妙宫然、科学自然的路!
初二 物理 急。 请详细解答,谢谢! (3 19:11:35)
湿度的概念是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多少。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绝对湿度的比值,得数是一个百分比。(也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处空气中所含水汽量与该气温下饱和水汽量的百分比)
初二 物理 问题 请详细解答,谢谢! (23 21:6:10)
1.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空气。空气中含有许多微小的尘埃、冰晶、水滴等。当太阳光(看上去是束白光,实际上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有色光线组成)通过空气时(就仿佛在小实验中太阳光线穿过浮有泥沙的玻璃水缸一样),波长较长的红色光透射力最大(其次是橙、黄色光),它能透过大气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长较短的紫、蓝、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间中的微粒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天空呈现蔚蓝色。
2.传热的基本规律:金属的大于非金属的,固体的大于液体的,液体大于气体的
相同或近似的物质,越致密导热就越好
铁>瓷>木头>塑料 其中塑料的类型太多,有很多特殊的类型,所以也不太好说,但大多数在平常见到的都要小于木头的.
初二 物理 关于质量 请详细解答,谢谢! (18 17:6:3)
利用密度计算公式p=m/v,计算出煤油的体积400g/0.8g/cm3=500cm3 ,再用量筒量取500cm3即可
初二 物理 关于电 请详细解答,谢谢! (6 17:48:47)
麻雀的两脚间距离很短,根据串联分压的规律,小鸟两腿间的电压很低,加上脚上有绝缘层,增大了电阻,是通过小鸟的电流很小(相对人来说小得多),所以不会触电,有的大型鸟类,脚很长的,他把两脚站在了两根电线上,也会被触死的。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