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袁崇焕争议 都说袁崇焕的「 ”城墙大炮”战术十分高明,大明为何没能转危为安?
都说袁崇焕的「 ”城墙大炮”战术十分高明,大明为何没能转危为安? 在明末那个恶劣环境中,大明到底应该如何确保边防安全呢? 这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焕的「 ”城墙大炮”战术,是
都说袁崇焕的「 ”城墙大炮”战术十分高明,大明为何没能转危为安?

在明末那个恶劣环境中,大明到底应该如何确保边防安全呢? 这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焕的「 ”城墙大炮”战术,是肯定无法确保边防安全的。 所谓的「 ”城墙大炮”战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 ”铁布衫”和「 ”金钟罩”,只要修炼至大成,绝对可以克制天下武学,可问题是:袁崇焕修炼得不到家,他只能使得身体的一部分受到保护,其他部位还是脆弱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玩了一招「 ”避实就虚”,绕过袁崇焕的防守区域,直接攻击其薄弱区域,这「 ”铁布衫”和「 ”金钟罩”等于白练。 袁崇焕为什么修炼得不到家呢?是因为这一招太过耗费资源。如果大明上千里的长城防线,全部按照袁崇焕的方法来武装,那即使大明有一百万军队,一年准备五千万两白银的军费,也是不够用的。 这个数字不是凭空杜撰的,因为当时大明的长城防线有上百个关口,如果全部按照袁崇焕的标准来防御,这点军队和银两肯定不够用,大明也拿不出这么多资源。 大明应该如何确保边防安全呢?我试着为大家分析一番。 首先,我始终坚信一点:最好的防御,就是让别人不敢来打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必须保证自己有足够强大的报复能力。 只要能让后金明白一个事实:大明有足够强大的报复能力。后金今天如果敢入侵大明,明天就要被大明端掉老巢。 如果大明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他们只是在北方边境象征性的建立几个卫所,后金也是不敢入侵的。 我们看看后金,他们的边防安全,其实就是用这种方式实现的。 后金东征朝鲜的时候、后金西征蒙古的时候、后金南下长城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军事主力长期远离本土。 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联手进犯后金,那一定可以打得后金手忙脚乱。可即便如此,也没人敢做这种事。 比如说在后金攻击朝鲜期间,魏忠贤曾一再下令,要袁崇焕攻打后金,缓解朝鲜压力。可袁崇焕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敷衍魏忠贤,就是不愿意派主力偷袭后金,只是派出一支小部队,装模作样地在边境溜达了一圈。 袁崇焕到底在担忧什么?就是因为后金有足够强大的报复能力。 客观地说,把大明、蒙古、朝鲜和后金这四家做个对比,后金的兵力是最少的,因为后金人口不足。但大家似乎都被打怕了,谁也不敢偷袭后金。 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后果:他们的怯懦,造成了后金在东北为所欲为的现象。耶律阿保机曾夸赞后金的先祖「 ”满万不可敌”,放到后金身上似乎也没什么违和感。 其次,就算没法拥有足够强大的报复能力,也必须有一支机动能力极强的部队。 如果有这样一支「 ”来去如风”的部队,那么后金就会对这支部队随时保持警惕,他们在发动远距离突袭时,就会有所顾虑。 只要后金不敢为所欲为,他们的敌人自然就会发现:原来后金也不是超级英雄组成的军队嘛!只要有了信心,以朝鲜和蒙古的体量,绝不会轻易屈服于后金。 要知道,在崇祯二年,仅关宁一线就有大约十五万军队,却只能保证山海关的安全,而后金突袭北京的总兵力不过十万而已。 很多不太了解军事的人,总是津津乐道于「 ”以弱胜强”的故事。在他们看来,这必然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却也不全对。想要「 ”以弱胜强”,就必须懂得「 ”恃强凌弱”。是不是有点难懂?我详细说一下。 假定我方有十万军队,而敌方有二十万军队,这样的对垒,强弱对比十分明显。如果我方想获胜,就必须善用机动性极强的部队。 换言之,虽然人数差异极大,但局部战场的空间是有限的。假定一个局部战场只能容纳两万人,在敌方机动性不如我方的前提下,可能敌方刚入场五千人,我方就已经出动一万五千人,把战场填满了。 在这样一个强弱对比明显的战场中,我方一万五千人,可以轻松吃掉敌方五千人,然后利用超强的机动性从容撤军。 再比如说,如果一个具体战场可以容纳两万人,中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防守要地,我方完全可以凭借超强的机动性,抢先占据这一防守要地。届时,敌方别说五千人,恐怕填进来五万人都没用。 整体战场是由一个个局部战场组成的,只要我方的机动性比对方强,我方就可以通过运动能力,提升局部兵力优势。无数个局部优势,遂构成整体优势。 当然了,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有许多场外因素,比如说国内环境不稳和国外诸多势力影响等。 但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谁能在局部战场上「 ”恃强凌弱”,谁就能在整体战役中「 ”以弱胜强”。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宁锦之战,就会发现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虽然魏忠贤给袁崇焕调派了很多军队,但袁崇焕依然只能窝在城里玩「 ”城墙大炮”战术。这不是袁崇焕胆小,而是大明在局部战场上总是吃亏。 是时,袁崇焕大约有十五万军队,但却分布于锦州、宁远和山海关一线,优势兵力并未集中,机动性更是完全丧失。 后金虽然只有五六万军队,但他们机动性极强,经常可以在局部战场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 换言之,袁崇焕号称拥兵十五万,但他经常只能用少于后金军队的人数与之交战。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除了躲在城里开炮之外,还能怎么样呢? 因为忌惮后金的报复能力,所以只能玩被动防守;因为被动防守而丧失机动性,只能在局部战场被后金压着打,这是无解的死循环。 在整个明清战争中,后金(大清)始终无法突破山海关,是因为山海关的「 ”铁布衫”和「 ”金钟罩”已经被袁崇焕修炼至大成,可其他防区却没有这么幸运。 很多崇拜袁崇焕的人,经常因此神话袁崇焕。可问题是:拿着国家的大量钱财,驻扎了十多万军队,却只能守住二三十里宽的山海关,这到底是夸袁崇焕,还是骂袁崇焕呢? 袁崇焕没能克服对后金报复能力的恐惧心理,始终没能主动出击;直到后金打到北京城下了,他才急吼吼地带着军队赶来救援,这像话吗? 当然了,大家可以堂而皇之地说:「 ”当时的大明野战肯定打不过后金”,对此我不想否认。 可问题是:既然野战打不过,那为什么不加紧训练游击队,不努力扶持盟友,反而一味地将修造城池呢? 越是打不过,就越不能被动防守,因为被动防守只能等死,必须主动出手破局。 或许有人会说,主动出手破局的结果,只会死得更快。这话不能说不对,但得看对手是谁。 以满清的体量,在没有内奸带路的前提下,他是绝没有可能征服大明的。因为他体量太小,只要没有带路党,大明中央政府就算完全不设防,后金也不可能成气候。 在这种背景下,只要大明愿意主动扶持游击队和盟友,就能有效地困住后金,从而保持北方均势。虽然这种均势很脆弱,却也能为大明争取宝贵的时间。 只要有了时间,大明就有可能训练出一支精兵,正面对抗后金。可再一想到官僚集团那副德性,又觉得有些不切实际,无奈! 在明末那个官僚集团只手遮天的世道下,大明中央政府已经不敢正面思考军事问题了。因为军事问题绝不是孤立的问题,其中牵扯甚广。不解决腐败问题,精兵良将是想也别想。 「 ”城墙大炮”战术的价值,就是让大明可以理所当然地缓慢等死。 城墙大炮的本质,就是大明军队发现野战打不过后金,所以只敢躲在城里开炮。 作为一个人,可以把趋利避害视为天经地义的存在;可作为一支军队,如果把趋利避害当成本能,那么这支军队就不可能打胜仗;作为一个政府,如果把军队趋利避害的行为,当成一种伟大的发明,那么这个政府就注定要在绝望中覆亡。
很赞哦! (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