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老师叫什么 庄士敦与溥仪,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
庄士敦与溥仪,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起了个英文名“亨利”。
对于溥仪,庄士敦如师,如父,如友,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庄士敦专门向溥仪介绍西方的君主立宪思想,提议溥仪到欧洲留学。他介绍溥仪结识了英国大使和英国驻中国舰队司令,希望溥仪能到英国、并在英国的辅佐下建立流亡政府,回中国复辟帝制。
离开原因:
庄士敦终其一生,都热爱、眷恋着中国。在他看来,中国应该通过君主立宪过渡为现代国家,在皇室的继承中保存上溯千年的传统和文化。但这样的遐想在其有生之年面对溥仪俯首日本为傀儡而已开始瓦解,他最终拒绝了溥仪的挽留,离开了中国。
扩展资料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先后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主修现代历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1898年,庄士敦经过激烈角逐考入英国殖民部,同年以东方见习生身份被派往英殖民地香港。庄士敦是一位汉学功底深厚的学者。
在中国生活的三十余年里,他广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教哲学十分推崇。1901年,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
指责基督教会的传教士试图以宗教改变中国的做法,引起英国宗教界的猛烈抨击,称他为“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英国的叛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士敦
末代皇帝溥仪送别自己的老师庄士敦,两人自此再也没
庄士敦这个人活得很随性,溥仪少年时曾问他庄士敦师傅你怎么不结婚,他保持一贯看似微笑的表情不作答。他风度翩翩,形貌俊朗,不结婚绝不是被动。
他敢于教导溥仪突破旧思想,骑自行车,戴眼镜。他看破溥仪想去牛津大学只是想要逃避一直受人管制的现状,并教导他成家之后自己当家做主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在临别之际,溥仪问他:你觉得一个下台的皇帝还能再当皇帝吗。庄士敦必然熟悉西方历史,拿破仑卷土重来的历史。所以回答能。同时他也看出了溥仪的心思,所以,当日本提出让溥仪做满洲国皇帝的时候,溥仪必定是自愿的,所以在他的著书里,写溥仪是自愿做满洲国皇帝的。如何看待庄士敦对溥仪的感情
庄士敦给溥仪的远不止于文化知识,还有看世界的眼睛,最不能替代的就是楼主所说的那份情。看末代皇帝包括后来再看他的紫禁城的黄昏,发现庄并不同于之前的帝师,他不需要官爵不需要趋炎附势没有阴谋没有刻意灌输什么文化,他所教授的也是真正希望对方所学所了解,这并不是亦师亦友能够涵盖的,这份情感觉似亲情又不及,似友情又太浅,难道要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做解释吗?总之都不太准确。
末代皇帝溥仪的外教庄士敦是怎样的一个人?
刚刚到达中国的庄士敦就已经显示出了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并被中华文化折服,深深的迷恋,并且积极的研究中华文化中,儒,释,道,法和对中国地理的研究,唐诗宋词的研究,足迹遍及各省名山大川和名刹古迹。从此,庄士敦以官员兼学者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余年。
 庄士敦是一位汉学功底深厚的学者。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间,庄士敦涉猎各种书籍对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1901年,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只得基督教会试图改变中国的做法,引起了英国宗教的强烈不满,称他为“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英国的叛徒”。 庄士敦崇尚儒家思想。来华后他不仅为自己起了汉名庄士敦,还按照传统为自己起字“志道”,该字取自《论语》“士志于道”。庄士敦十分热爱旅行,在中国的几十年间,他游历中国的名山名水,在游历的同时切身体会当地风土习俗,写出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其中很多名著至今为学术研究所参考。庄士敦还被佛教哲学深深吸引,他大量阅读佛家经典,遍访名山宝刹,与众高僧法师探讨佛教理论,认为“佛教思想较《圣经》远为深奥”。 1906年,他沿长江而上抵达四川、西藏。1908年,他到达了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地,沿途考察佛教圣地,为研究佛教理论搜集第一手资料。溥仪师傅有谁
1,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等人交厚,好论时政,而且不避权贵,直言敢谏,世称“清流四谏”,曾因“荐人失察”被罢官。宣统元年(1909年)由张之洞举荐回京,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溥仪的老师。
2,袁励准为清光绪进士,并连续高升,担任京师大学堂监督(即今北京大学校长职务),而后成为溥仪的老师。他擅长诗文书画,而书法更似米芾,劲力奔放,潇洒自如。被誉为“中华第一门”的“新华门”匾额书法就是出自其手,至今还悬挂在中南海。 3,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石洒,别号固叟,祖藉江苏元和(今苏州市吴县),为同治十三年状元,历任翰林院编修、山东学政、国子监祭 酒、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厘订宫制大臣、东阁大学士、弼德院院长,曾五次任乡会试主考官,他是溥仪的三位老师之一,最后病逝于故宫毓庆宫。同治 十三年(一八七四)状元,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光绪庚子(一九零零)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狩,达行在,代言草制。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谥文端。书法 清华朗润,意近欧、虞。然馆阁气重,士禄之书耳。曾主讲上海橤珠书院。卒年七十五。按海上墨林作辛亥后五年(一九一六)卒,年七十六。 4,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1919年2月,赴京,开始了“帝师”生涯。庄士敦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庄士敦是一个汉学功力深厚、具有学者素养的人,他广猎经史子集,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如《佛教徒在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等。但令其声名大振的即是1934年出版的这本《紫禁城的黄昏》。 庄士敦不仅对溥仪竭诚尽忠,也为古老的皇宫带来了新的气息,深受溥仪崇敬。但在大量中国文献中,都不约而同将他写成西方文化的代表,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甚至说庄士敦教英文是假,实际上是小朝廷与英国使馆的联络人,是英国特务。而在英国人的眼中,庄士敦又是一个过于热心拥抱异国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个一心效忠外国主子的“英奸”。1938年,庄士敦去世,终身未娶。为什么溥仪他不能和婉容过性生活
对于溥仪这位末代皇帝,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知道他一生有很多女人,却没有留下个一儿半女。甚至说,在他大婚之时,也没有和自己的皇后郭布罗氏婉容圆房。对于这么一种情况,众说纷纭。
溥仪是个同性恋 溥仪是个同性恋,他喜爱的是男人,对着女人的身体自然没有感觉,所以没有和婉容同房,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溥仪是同性恋的说法,来自于早年伺候过溥仪的老太监孙耀廷。孙耀廷早年为了”避圣讳“什么也不肯说,临终之前才终于说出溥仪没有后代的原因。溥仪是”水路不走,走旱路“。溥仪的同性伙伴是殿前太监王凤池,长得唇红齿白,还有就是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 溥仪是个性无能 溥仪是性无能这种说法,一直以来都有。据说是溥仪幼时,居住在皇宫,被奸人诱导。那个时候清末积弊,清王朝的统治力被大大的削弱了。年幼的皇帝居住在皇宫,整日与太监为伴。这些没有东西的奸人,在溥仪很小的时候就诱导他手淫,这对他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不仅如此,就连一些宫女也强行将溥仪按在床上,强硬的要求溥仪进入,甚至使劲捏措他的私处。这段时间的影响,使溥仪日后发育畸形,再不能人道。找到的溥仪生前的病历,对于他的病情,更是给了直白的说法:”患者(溥仪)于30年前任皇帝时就有阳痿,一直在求治,疗效欠佳……有吸烟嗜好,曾三次结婚,均未生育。“所以说,溥仪最终没有和婉容圆房。 婉容大婚当日来月例 另一种说法,则原因不在于溥仪,而在于婉容身上。说的是大婚当日溥仪之所以没有和婉容同房,是因为婉容的小日子来了。老太监信修明曾经写道:”钦天监之选择最不相当吉日,近世纪有三错误。穆宗、德宗、宣统三大婚礼。合卺之夜,皆当皇后月事来临,致而皆不圆满,终身不得相近。其为命乎?“也就是说,同治皇后、光绪皇后再到宣统皇后,大婚当日都是因为皇后的月事来了,所以没有同房。这一次的意外,到一生都不亲近,难道是命吗?溥仪自己也说,在大婚当日掀开婉容的盖头,发现婉容确实漂亮。可是最后却没在坤宁宫睡觉,而是在养心殿和太监一直玩到天亮。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是凄惨的。他的一生都不由自己掌控,而是成为各方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实际上作为末代皇后,婉容的一生比溥仪更为凄惨。作为皇帝,需要出席各个公共场合,所以过的日子自然不会太差。可是作为后宫之中的女人,则要承受严密的监控,更惨的是自己的丈夫与自己还不同心,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事情。 婉容少时嫁给溥仪,一切的悲剧就源于此。1922年16岁的婉容,因容貌端庄秀美,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且家世显赫,被皇家选为溥仪的皇后。在一段时间里,溥仪和婉容相敬如兵,后来因为逼走文秀,遭到溥仪厌弃,进而迷上吸食鸦片。伪满洲国建立后,婉容被川岛芳子接至满洲。1932年1月,婉容在日本人的诱骗下,由天津转道大连再转至旅顺与溥仪团聚,但此时的溥仪确成为听任日本关东军摆布的傀儡,从此她自已也落入阴谋的陷阱。在这一段时间里,婉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日本人的严密监视。有许多人猜测,婉容的精神失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压抑的生活。 溥仪(142)老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