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不是英雄 项羽算英雄吗?为什么…
项羽算英雄吗?为什么…

项羽算英雄吗?为什么…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一代英雄。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于是从叔父学兵法。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项梁起义后,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为了便于号召,采纳谋士范增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建都于盱眙,仍称楚怀王。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结果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
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项羽当机立断,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
项羽率车进抵漳河南岸与秦军隔岸对峙。他先派英布、蒲将军带领二万精兵渡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随后亲率主力渡河,凿沉船只,毁坏炊具,烧掉营舍,每人只带三天口粮,这就是著名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一到战场,楚军便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把秦军包围起来。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一以当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秦将王离,杀死秦副将苏角,迫使秦副将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在项羽军与秦军激战时,各路诸侯援军却缩在壁垒上观看,不敢参战。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他们「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成了诸侯军的统帅。
巨鹿之战后,项羽乘胜追击,秦军节节败退,军心涣散。章邯见大势已去,率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项羽却在西进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绳池东)下令将这二十万降卒全部坑杀。这时,另一路起义军汉高祖乘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在巨鹿,关中空虚,占领了咸阳。
项羽大为不满,率军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陜西临潼东北)。当时项羽军四十万,汉高祖军不足十万,双方力量悬殊。汉高祖自度力量不敌项羽,便采纳张良计策,拉拢项羽叔父项伯,亲自到鸿门请罪。鸿门宴上,觥筹交错中闪烁著刀光剑影。项羽的谋士范增几次举起所带玉块,暗示项羽杀死汉高祖,项羽却优柔寡斯,被汉高祖借故逃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项羽依靠强大兵力,暂时压制汉高祖。引兵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挟其军事上的余威,以诸侯上将军自居,发号施令。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占有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封汉高祖为汉王,王汉中、巴蜀,企图限制汉高祖势力的发展,使其不得东进。结果养虎贻患,导致汉军势力日后卷土重来。
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不满。先是田荣据齐反楚,项羽急忙率军讨伐,汉高祖便乘隙东进。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汉军从汉中潜出故道,打败项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东进,直抵阳夏(今河南太康)。接着,又乘项羽与齐军交战之际,一举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万精兵还救彭城。
此时,汉高祖仗恃兵多将广,麻痹轻敌。项羽军则收复失地心切,斗志旺盛。三万楚军在项羽率领下,出山东经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趋萧(今江苏箫县西北),直抵彭城汉军侧背。战斗从拂晓开始,楚军勇猛顽强,边打边冲。到了午时,已将汉军打得大败。楚军追到彭城东北的泗水,汉军纷纷落水,死者十余万。汉军向南方山地溃逃,楚军追击至灵壁(在今安徽省)以东的睢水上,又歼灭数十万人。汉高祖只率数十骑逃出重围,连妻子吕雉和父亲太公都作了项羽的俘虏。彭城一战,项羽决策果断,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敌不意,击溃汉军数十万之众,是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彭城之役后,项羽乘胜进军,在京邑、索亭间(荥阳西、南)同汉高祖打了一仗,结果被阻于荥阳以东。双方在成皋一带相持两年之久。这期间,汉高祖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指导,扼守成皋,在持久战中消耗对方实力,伺机反击;项羽找汉高祖决战,又急攻不下。双方力量对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汉军由弱变强,项羽由强变弱。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发兵向项羽发动总攻,在垓下把项羽军团团包围。此时,十万楚军已兵疲粮尽,士气低落。夜间又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项羽大为吃鶭,便借酒浇愁,慷慨悲凉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罢飞身上马,带领八百骑突围南去。来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只剩28人。他想东渡乌江重整旗鼓,又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奋力拼杀一阵,遂横剑自刎而死,年仅31岁。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苏洵嘉佑集?项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项羽为什么是英雄吗?
项羽是人杰,刘邦是枭雄.
在两军阵前,匹马纵横,激励士卒,决胜于千钧一发之间,刘邦不如项羽.
察纳雅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忍辱负重,收买人心,把握政治局势,项羽不如刘邦.
项羽重情谊,崇尚英雄豪杰。有时候又率性天真,刚愎自用,猜忌心重.这点从鸿门宴对樊哙的态度和贬逐范增的行为可以看出来。
有人说项羽有勇无谋,本人是绝对不同意的.巨鹿之战,项羽面对的是秦国名将章邯和王离领军的大秦四十余万精锐.而他只有几万士气低落,编制混乱的杂牌军.然而在这个时候,项羽以超出常人的魄力和老辣的治军手段,瞬间激励起士卒的高昂斗志.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现了秦军中路的一丝破绽.采取两路佯攻,中路突破.以闪电战打断了秦军的甬道,争取修养时间,以逸待劳击溃赶来增援的秦军主力.取得了古今中外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这场战役中,在敌人的大包围战略下,项羽以大纵深的运动战,利用准确的时间差在敌人的重兵环绕中,打了一场集中优势兵力的兵团突击战.这份胆气和谋略,恐怕是千古一人.
而刘邦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个人能力都远远不如项羽,更别提象项羽那样行军作战了。但是,他懂得权谋和政治手腕的灵活运用.能让手下每个人都能扬长避短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仔细听从手下张良陈平等谋士每项正确的建议,并且立刻予以实行.不刚愎自用,不任人唯亲.擅长笼络人心,令每个部下都甘效死力.在于项羽的作战中,采用避实就虚,刚柔并济的战略战术.与部下齐心合力,终于垓下一战成功,创下大汉基业.然而其阴狠毒辣,翻脸无情,从登基后大肆屠杀功臣就可以充分显示出来了。
刘邦的君主之才,使其笑到了最后.
而项羽的人杰之风,令我从感情上更倾向于项羽.
无论在政治目光上有多么短浅和幼稚,西楚霸王终究是霸王,一个响当当的江东好汉.
项羽为什么是英雄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姬虞姬奈若何!”,表现出末路英雄的悲壮。更重要的是在乌江边,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赠马后挥刀自刎的壮举,使得人们撇开了一切,承认其英雄豪迈之气。有诗为证:雄风盖世剑飞霜,霸气冲天骓逝光。莫叹鸿门千古恨,乌江血性慨何当!纵观项羽的历程:学万人敌、杀郡守造反、斩宋义夺帅、破釜沉舟解巨鹿之围、鸿门宴时讲道理(人谓之“妇人之仁”)、诛灭暴秦火烧咸阳、分封十八诸侯(把天下劈成二十片,十八诸侯、他和义帝芈心各一片)、三万精兵血拼刘邦六十万军队、垓下(安徽灵壁南)悲歌、乌江赠马自刎。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引出了宋朝著名婆娘李清照的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乃致世人为之扼腕叹息而忘记他干过烧咸阳三月之大罪,且把所有书籍文献的亡佚俱罪于秦始皇的“焚书”。对于失败者,人们大多会叹惜,尤其是英雄者的失败。项羽的系列英雄行径,历来人们总是对“烧咸阳三月”之举不忍心加以痛斥,那合该秦始皇倒霉,谁让他是位成功的暴君人士。即使算起细账来秦始皇要比项羽更象位英雄,但也不妨对他说上一句:骂死你活该。当然,大家在臭骂秦始皇的同时,若考虑骂项羽几句意思意思一下,以示公平对待历史,就是最佳之举。但是您要是不想“意思意思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咱们一贯是奉行“骂人自由,赞人自愿”的原则。然而,这原则只是指“古人”而言,若您不分青红皂白,高举“骂人自由,赞人自愿”的伟大旗帜,走上街头,张口就随意“自由”,那您鼻衄血染、缺腿断脚,可别怪我。秦始皇的“焚书”是“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即是国家图书馆里头的书并没烧掉,那么项羽不管三七二十一“烧咸阳三月”,秦朝的国家图书馆能幸免于难吗?历代评项羽的名篇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伟大领袖md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有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字评项羽“一言堂”、“一家之长”、“一筹莫展”、“一曲挽歌”、“一败涂地”。一概都对项羽放火的行为不做任何评说,究其实皆因项羽的英雄气概掩盖了他的罪过,还有他是位悲壮的失败者而使人予以同情。所以两千多年来,人们不由分说,只记得项羽是一位英雄。
项羽算英雄吗?
项羽做为一个勇士,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一声大吼,就能把一千多人吓坏;垓下被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常常一人单骑,冲入敌阵“而他的属下也从来就没对他单身匹马冲入敌阵能不能回来表示过担心。乌江岸边,他命令剩下的二十六子弟兵,弃马持短刀与敌博斗,目的就是为了战死,但二十六子弟兵都倒下了,而他独“杀汉军数百人”,依然没有倒下,可见其勇武异常。而做为一个军事家,他的“破釜沉舟”一役,被众诸侯推为上将军,愿受其指挥。威震天下。军事上的胜利,把他推上了政治领袖的峰巅。 他的军队也是与众不同的,他的军队是以一种亲情,一种兄弟之谊来凝聚士气和威望的,他称范增为“亚父”,而起兵时的八千人被称为八千子弟兵,在这八千子弟兵里边,很多都有大功,但都没得到封王封侯的待遇,而这些人都对他忠心耿耿,伴随他战死也无怨言,足以说明了他的人性魅力。只是战争后期,一些作为丧失民心的行为。 而做为一个政治领袖,他是有很多不足的,他视部下为手足,又刚愎自用,几乎不听属下之间的所有的忠言和劝告,虽然泽心仁厚,但不辩是非。范增指责其“竖子不足与谋”,可见。。。。他缺乏政治家的机变、从谏如流。有时还中敌方的反间计。 追问: 这怎么来看项羽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忍常人之不能忍的刘邦得到了天下,他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而项羽的自刎,是项羽算不上英雄,则心仁厚的是不能是项羽,尔虞我诈的战乱时期,没有谁是善人,项羽确实是刚愎自用,他,是勇敢的武士,但,不是英雄! 回答: 我也不认为他是英雄啊 他只能说是讲义气吧
为什么说项羽是英雄?
电影、电视连续剧、电视书场、专题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项羽身后向来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当为其评价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它。 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直评项羽因不厚不黑而败,这就牵涉到刘项优劣论。时下汹涌的不平之气,或许就是对不黑不厚说的呼应。其实,不论人们对项羽怀有何等情感,事实总是事实。细读《史记》就不难发现,项羽绝非人们心目中的直肠汉,也不可能与厚黑无涉。有关项羽的历史功过得失,学界论之甚详。笔者只想对一些一向为研究所忽略、又关系项氏成败并对后世有启示意义的项羽现象略作归纳。 第一,项羽的个人品质造成了他的失败。首先项羽绝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马迁认为他才气过人。刘邦也认为在勇悍仁强方面自己非项羽可比,对此韩信亦有同感。但项羽这种过人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帮助,反而使他成为直继暴秦的统治者。项羽的本性是极度自负。陈平对其鉴定为“不能信人”、“意忌信谗”。在项羽眼里,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很辛苦。这使人联想起秦始皇。侯生、卢生有言:“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项羽也是逢战必到,疲于奔命,最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更加形单影只,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夫。司马迁评秦始皇曰:“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评项羽曰:“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其次是苛察。苛察大概是项氏家风。其叔项梁起义后不久拒绝一门人求职时指责对方某时未办好某事,是为其证。日后,殷王司马昂叛楚,项羽派陈平等击降之。不久,司马昂降汉,项羽就要追究上述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导致陈平归汉。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 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又其次,项羽继承了赵高的一套统治术。赵高曾献计于秦二世,说欲巩固其统治,唯有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项氏在分封时正是这样干的。他将原来的齐燕之王分别贬为胶东王、辽东王,而将齐燕之将分别封为齐王、燕王。正是这种统治术,迅即酿成了不安定因素,并最终断送了项氏统治。经历过暴秦统治的广大人民是绝不能忍受项氏统治的。天份反成事业之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项羽现象提出了历史人物作用的阶段性命题。彼得原理有无能极一说,即某个系统里的人达到其力难胜任的岗位,不称职现象便随之产生。项羽的情况正合此理。可以说,在反秦风暴中,如果没有项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夺权前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在救赵时的果敢绝决,奠定了其历史地位。但以此为限,其后的局面就非项羽所能胜任。归降的二十余万秦军,既是项羽的最辉煌胜利,也成了他失败的开端。这些与诸侯联军人数相去不远的俘虏,如果不杀,总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杀降,项羽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并且无法在关中立足。又如分封,也非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 于是,项羽就从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对此,项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他以为自己既然在军事上有一套,其它方面估计也差不了。耐人寻味的是,时过两千年,项羽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对各种事物指点江山。那么,项羽同时代的人默认了他的自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让天下及项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项羽当时不去争夺支配权,他肯定不会迅即覆灭。或许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可惜,项羽及其它情形相类者当时绝不会有这份自觉。人类注定要在错误中成长。 最后,项羽蔑视知识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国社会情绪。少年时代,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可见,知识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项羽抹杀义帝的功绩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社会对知识的情绪。他说:“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话虽说的有力,可却不是事实。 义帝是在项梁败死,楚国受重创之后出面主持大计的,他亲自布署了攻秦的两路人马,完成了陈胜、项梁未能完成的大业——灭秦。设想,如果印刷厂厂长出面否认一本畅销书作者的作用,建筑队长出面否认一个杰出建筑的设计师的作用,一定没有人会信以为真。但项羽的上述言论却能深得人心。甚至司马迁或者都被其骗住,《史记》就没为义帝立传。无独有偶,刘邦定天下论功行赏厚封萧何,遭到武将们的抵制。 深究起来,对项羽的歧读皆源于司马迁的记叙。特别是将刘项二人相互参看时尤其如此。当司马迁着力描摹时,项羽总是威武雄壮,气势夺人;刘邦则平淡无奇,甚或猥琐。于是便有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确实,刘项相争,项羽处处压刘一头。然而,项羽的刚猛无俦恰恰是逆时代潮流而行。所以,虽然频频取胜,却最终魂断乌江。欲读通项羽,必须读司马迁为刘项二人各自所下的赞语。
为什么刘邦小人项羽英雄?
不只是气魄,还有出身和取得皇位的手段。
项羽算是英雄吗
如果项羽不算是英雄,历史上还有英雄吗?
少年英雄,志在天下
定陶之战,初露头角
巨鹿之战,雄霸天下
彭城之战,以弱胜强
垓下之战,枭雄末路
项羽,是个英雄,是一个大英雄,是一个真英雄,是一个上天赐于我们最完美的英雄!
说他英雄是因为他“智”,帅八千子弟,而三年灭秦。虽诸葛亮未能比也。昔刘备三顾茅庐,以为如鱼得水,诸葛亮也果然了得,南争北战,智计百出,然以诸葛之智,也不过三分天下,称帝西蜀,六出祁山,动兵十万,最终也未能克魏。所以论智,项羽或不如诸葛,也相差不远。
说他英雄也是因为他“勇”,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身边只有二十八骑,仍溃围,斩将,刈旗,独力斩杀百人,冲出重围,视汉军如蝼蚁。他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说他英雄更是因为他”义“,约刘邦于鸿门,本欲借机杀之,这本无可厚非,一山不容二虎嘛。况他素来防备刘邦,但他念及昔日兄弟之情,不忍,无罪而杀之,行不义之事,是真君子,大丈夫!虽有万里江山,千秋霸业为诱,而不能动其志,试问天下有能有几人?
说他英雄,是因为他有“情”,垓下被围,霸王别姬,千古绝唱,至今为世人传颂!
说他英雄,是因为他至“善”,昔楚强汉弱,霸王一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旗所指,无往不利,仍能心怀天下,念及万民疾苦,甘与汉军,划地而治,又岂是刘高祖,抛妻弃子,执老父而不顾,所能比?
所以项羽不光是英雄,还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英雄,千百年的真王者!
项羽为什么能被称为英雄
项羽被称为英雄主要仰仗两件事:
1.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少数兵力大胜秦朝精锐,加速了秦国的灭亡,使各反秦势力臣服;
2.乌江之战,项羽退到乌江,手下只剩几十人,面对成千上万的追兵,项羽组织了生命中最后一次战斗,以及时人的兵力,杀敌数百人!
项羽和刘邦谁是英雄,为什么
刘邦,这家伙有做领导的潜质。项羽不能忍辱负重,算不上英雄。
项羽过江才算英雄
他正直了,总拿着所谓君子的修养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只能在一个框框里,总是觉得英雄大丈夫行为应该如何如何。始终不敢越出框框半步!某些时候过程不重要,重要的却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