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初二历史说课稿
初二历史说课稿
一、谁有好的初中历史教案,给一份来做个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辛志霞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
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
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
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
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
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
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
二、初中历史说课稿格式
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2、教材重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体验:(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四、教学方法: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六、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
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
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
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4、战争结果。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是本教学设计的初。
三、人教版初中8年级下册历史十二课说课稿
说课稿:《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教学内容是较少的,其实编者编书的目的也是通过简明而清晰地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授课完毕,导致个别教师因教科书信息过少而无法把握教学.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容量大,集声,色,图,像等与一体,对本课很适合.教学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现把本课写成一个说课稿,向同行请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2,本节教材所在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原文标题: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说课稿:《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初中历史说课稿说课稿[吾爱教育
原文网址:
四、求两份初中历史教案 急
第一次见到这么囧的老师耶,老师别生气啊,你没说哪课我找了以下2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初一)一、教材分析重点: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以古史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述,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上一课的“氏族部落”,启下一单元的“国家的产生”。
它是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属于了解层次,可通过讲故事、演课本剧、游戏、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组织教学。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1.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2.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和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一)教学准备阶段1、制作多媒体课件2、查阅历史资料(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炎黄子孙” 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回事?远古时代的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谜底。
请同学们讲述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由学生分组准备,然后召开“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2、学习新课1)“炎帝与黄帝”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 指导学生进行“传话”游戏。
(六位同学排成一行,老师用纸写好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运用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看两者之间的差别)。谈谈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
这些传说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至于发明,不一定都是炎帝黄帝创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并非一人短时之功,而是后人在追述他们的历史时,将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身上。
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有哪些? 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是怎样走向联合的? 炎帝与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龙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看“贝壳堆塑的龙虎图”(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有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这也反映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
2)尧舜“禅让” 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来获得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却很温和,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产生的。这一制度即历史上的“禅让”。
学生想像当时禅让的情景,挑选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尧”和“舜”,进行对话表演,体验什么是禅让。禅让的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
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3)大禹治水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开展“大禹治水的启示”讨论竞赛活动,分四组进行。
可以启发学生在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去谈。 3、课堂小结中华五千年文明从黄帝算起。
尧舜的禅让、大禹治水等传说让我们得以窥视我们祖先逐渐走向文明的一幕,被选举为首领的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我们祖先当中的这些英雄都具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
4、课堂练习:-------------(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国家萌芽的出现)→ ---------------(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5、板书设计:传说时代的文明曙。
五、急求初中七年级历史《夏、商、周的兴亡》说课稿,课件,教案多谢了
“夏商周”,史称“三代”,约从公元前2070年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历时一千八百多年,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青铜时代。
“夏商周”的历史,是有文献记载或出土文物可考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多采、威武雄壮的上古史。 “大同”与“小康” ———夏朝的兴亡 中华民族进入国家文明时代大门之时,门前站着一位伟人,那就是“人文初祖”——黄帝,门后站立着一位巨人,那就是“治水英雄”——大禹。
传说,在尧、舜时代,黄河泛滥,洪水冲毁了房屋,淹没了禾稼,拔倒了大树,卷走了人畜……,真是可怕的灾难。那时东方没有出现什么“诺亚方舟”,先民就赤脚荷锸与洪水展开了搏斗! 尧时,命鲧领导治水。
鲧用传统的“堵塞”办法,屯土筑堤,以堤防水,可这次洪水太大了,堤防一次次被冲跨。 鲧奋斗了九年,勤勉不息,结果还是失败了。
舜时,命禹领导治水。禹是鲧的儿子,从小跟鲧治水,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深知鲧失败的教训。
禹毅然受命,勘察山川地势,足迹遍及九州。在亲自踏勘的基础上,决然改变鲧的“堵塞”办法,改取“疏导”方针,动员九州力量,统一治理。
先导大河之水入于湖海,再导沟壑之水入于河湖。禹治水,不敢稍有懈怠,有三次路过家门,匆匆走过,也顾不上进去看一看。
他用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驯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故事。
这个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浩浩荡荡的洪水给先民造成了灾难,人们在同灾难的斗争中增长着才干,密切了联系。 洪水被战胜了,氏族、部落之间的狭窄界限也在同洪水斗争中被突破了。
这种在同自然斗争中引起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不久就反映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了。 禹因治水有功,深孚众望。
舜年老时,禹作了继任首领。 禹继任后,又因讨伐三苗,战功赫赫,大大加强了手中的权力。
相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朝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风君后至,而禹斩之。”参加会议的要执玉帛,迟到的竟遭杀戮,一声令下,“万国”听命。
这时的大禹,已不是原始社会里的天然尊长,而成为威严赫赫的国王了。 禹年老时,虽也遵照氏族社会的传统推举伯益做帝位继承人,可是,禹的儿子启早就借助父亲的权势,培植起自己的庞大势力。
禹逝世后,启灭伯益,夺取了权位,开国称后(上古的君主,夏称“后”,商称“帝”,周称“王”),建立了夏朝。中国历史上从此“大同之世”宣告结束,“小康之世”开始了。
何谓“大同”、“小康”呢? 《礼记·礼运篇》说: 禹之先,“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即禅让制)。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不闭户。
是谓“大同”。 禹之后,“天下为家”。
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即世袭制),城郭沟池以为固,是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是谓“小康”。
“大同”向“小康”的转化,是一场社会大变革。“大同之世”乃石器时代,原始公有制时代。
“小康之世” 乃青铜时代,家族私有制时代。 “小康”取代“大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的重大进步。
“夏传子、家天下”新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文明史上国家文明历经千年孕育而诞生的重大标志。 夏传子的新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又经历了上百年的动乱和斗争,才确立起来。
夏朝(前2070-前1600),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禹奠基,后启开国,夏桀亡国,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历时四百七十一年。
“祷雨”与“射天” ———商朝的兴亡 夏,位于黄河中游;商,位于黄河下游。 夏朝开国,商臣于夏。
夏朝将亡时,夏,出了个暴君桀;商,却出了位雄主汤,史称“成汤”,意思是有伟大成就和作为的汤。 夏桀性残忍,喜淫乐,以琼玉建造宫室,堆肉成山,贮酒为池,无日无夜地宴饮。
据说酒池中可以行船,“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桀以穷奢极欲为乐,而夏民不堪其苦。
当时的人民愤怒地骂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哪一天完蛋呀?我情愿跟你一起灭亡! 正当夏桀失去民心,商汤却在收揽人心。时逢七年大旱,百姓不安。
成汤遂杀牛宰羊,祷雨于桑林。巫史再三占卜,上帝说只以牛羊为牺牲求雨不成,得用活人放在干柴上焚烧,举行“燎祭”,才能下雨。
那用什么人呢?向来祭祀都是用奴隶作人牲的。这时,汤却说:“天降罪于我,那就用我吧!”汤剪去头发、爪甲,洁身沐浴后,便在桑林向天祈祷:“上帝啊,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也罪在我一身,请惩罚我吧!”他还历数了自己的几大罪过。
祷告完毕,就坐到那干柴顶上,准备接受火焚。 正在这时,天公作美,乌云密布,下起大雨来!这一来,商人拥戴成汤,事汤如事上帝! 夏桀的倒行逆施,弄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有些重臣也跑到成汤麾下来了。

成汤看到内外时机都已成熟,立即起兵伐夏。商伐夏,夏民犹如久旱望雨。
成汤北伐,南方急不可待,成汤东征,西方又企足而怨:“为何不先到我们这里来呀!”因之,成汤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鸣条之役,夏商决战,汤胜而桀亡。
。
六、初中历史 北师大版 教案 下载网址
://zhaojiaoan/soft/show.asp?id=1604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套教案[北师大版]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绘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主要决定简表??学会利用表格的方法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等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 ://zhaojiaoan/soft/show.asp?id=767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套教案[北师大版][八年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套教案[北师大版]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程标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能力目标:(1)。
://zhaojiaoan/soft/show.asp?id=362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二、讲授新课1、隋朝统一南北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
://zhaojiaoan/soft/show.asp?id=67北师大版初三历史教案[九年历史教案]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课程标准〗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但丁《神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风格特点、历史作用和艺术成就等基本内容。
讲述达•芬奇的主要成就和艺术。://zhaojiaoan/soft/show.asp?id=2868北师大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1-11课[九年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1-11课教案第l课俄国向何处去第2课苏联的崛起第3课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第4课“大萧条”与“新政”第5课追忆列宁——学习与探究之一第6课邪恶的轴心第7课疯狂的战车第8课正义的胜利第9课小小军事指挥官——模拟二战经典战例——学习与探究之二第10课“冷战”与“热战”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俄国向何处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