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为什么叫祁州 安国的历史文化
安国的历史文化
安国药文化是中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国在明清时期是国内北方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中药集散地,汇聚了全国乃至世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药商,不但交易地道药材,也带来了中药鉴别、种植、加工、使用的信息在这里集中交流。
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安国药文化。
安国药文化的一个最有特点的现象,就是安国的药王庙。
庙里供奉的药王最初是当地人借助皇权的影响所创造的,传说是一位医术高明、德高望重的民间医生(并非邳彤)。
一直到了清朝,人们才把汉朝大将邳彤封为药王,接受各方药商和香客的祀拜。
可见,安国人早期对药王的崇拜反映出安国药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意识特点,就是:平民化,生活化。
关汉卿墓
中国世界历史名人之一的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墓位于安国伍人桥村。
关汉卿故里东北500米处,有关氏陵墓。
坟墓原长4米,宽3米,高1.5米,东南—西北向。
相传村西北角为关宅遗址,俗称“关家园”,面积九亩九分。
另有关家渡、关家桥、普救寺等遗址,现存“蒲水威观”石匾,传为关汉卿手迹。
1958年,全国剧协主席田汉视察后,国家拨款修成砖墓。
关汉卿墓现为直径10米,高3米的砖基大墓,四周遍植松柏,墓前树碑,碑阳为“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之墓”。
贵妃桥
贵妃桥,原名万寿桥。
为五孔石桥。
明万历二十六年神宗敕建,座落在伍仁桥村南,横跨磁河。
采用宫式典型营造法,桥拱自中孔按比例向外孔逐孔缩小。
桥高7米,宽7米,长60米,均为长方大理石料。
系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1986年,经河北省文化厅批准,在该桥西侧另建新桥一座,该桥已不使用。
安定桥
座落在南章村西南,横跨月明河。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为板式桥,桥长18米,高1.2米,7孔。
中间5孔,孔径各2.6米,两端各1.8米。
每孔用厚0.2米,长2.6米,宽0.6米的长条石块切成桥面,略呈拱形。
桥墩为柱式,每墩6块方石。
民国六年被洪水冲坏,村民修复。
民国八年(1919年)又修复1次。
今明月河平毁,桥不再用,遗迹尚存。
南王买石桥
坐落于南王买村南口,横跨小唐河。
原为木桥,据桥旁碑文载,清康熙四十年,皇帝南巡,路阻南王买小唐河北岸,隧御批修此桥。
民国二十年(1931年)桥木腐朽,行将坍塌,村民改建为6墩7孔板式石桥,孔径1.5米,高2.2米,宽3.5米,长15.4米。
每墩由3根石柱码成。
桥面近于水平,用35块厚0.2米,宽0.6米,长2.2米条石组成。
桥面两侧有高0.4米的石栏板。
今河床已为耕地,仅存残桥。
徐辛庄石桥
座落于南、北徐辛庄之间,横跨小唐河。
清宣统元年,两村合建。
为4墩5孔石板桥,长12米,宽2.9米,高2.2米,桥墩由四根直径0.45米石圆柱码成,横向托梁为长3.9米、宽0.45米,厚0.25米的花岗岩条石,桥现用25块长2.2米、宽0.6米、厚0.2米的花岗岩条石组成。

今桥完好。
军诜桥
座落在军诜村西半里处,横跨磁河。
1936年该村和邻村义捐修建。
为木石结构,8墩9孔,为方便船只通过,孔径大小不一。
桥墩为3柱式墩台,3排碌碡码砌而成。
桥面拱形,木托梁,上铺双层木板,有专为铁皮花轱辘大车通过而铺设的车道。
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