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从曹操“求贤三令”,来分析曹魏政权人才观的变化

火烧 2021-07-05 15:20:36 1167
从曹操“求贤三令”,来分析曹魏政权人才观的变化 东汉末年,统治黑暗,吏治腐败,门阀大族垄断“察举制”,有才华的人入仕无门,需要人才的雄主却求才不得。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分别于建安十五年 公元210年 、

从曹操“求贤三令”,来分析曹魏政权人才观的变化  

东汉末年,统治黑暗,吏治腐败,门阀大族垄断“察举制”,有才华的人入仕无门,需要人才的雄主却求才不得。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分别于建安十五年 (公元210年) 、十九年 (公元214年) 、二十二年 (公元217年)颁发了《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建铜雀台以引天下凤凰来栖,史称“求贤三令”。“求贤三令”只有一个主题——唯才是举,甚至不重视仁孝和道德品行。但并不是说曹操不在乎道德品行,曹操一生对忠义之士十分敬重,从他对关羽的做法就可以看出来。“求贤三令”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下面我们就分析下曹魏政权人才观的变化。

一、曹操求贤不重视道德品行的原因(一)宦官家庭出身

曹操求才“有才不必有德,凡有治国用兵之术,不仁不孝仍以重用”为后人所诟病,但这不是说曹操不重视“德”,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其祖曹腾是汉桓帝期间的大宦官,这种出身为当时士子所不齿。皆因为东汉末期,汉灵帝倚信张让等“十常侍”,任其专恣蠹政,造成朝纲混乱。士族大夫不满宦官乱政,团结起来与宦官集团斗争,这些人被称为“党人”,但“党人”们受到宦官集团的残酷镇压,士族受损惨重。

曹操祖上虽然名声不错,但仍不被士族接受,纵使他通过举孝廉为官后,刚直不阿,杖毙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在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却被宦官所害时,他又积极上书,慷慨陈词。但即使这样,因为出身原因,他仍不为士人阶层所接受。

陈琳在写讨曹檄文的时候甚至称其为“赘阉遗丑”,可见出身的烙印已经深深的刻在当时士人的印象中,这也注定了他选人用人不会太注重人的品德。

(二)与儒家要求相冲突

曹操少年时,不钻研学习,喜欢溜鹰逗狗,太过于自我放纵,导致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高,因此他叔叔经常向其父曹嵩告状。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少机警, 有权术, 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

《曹瞒传》:少好飞鹰走狗, 游荡无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都是依据儒家的道德标准对他进行评价。但曹操绝非是泛泛之辈,这从他入仕之后,设五色棒杖毙蹇图,使“京师敛迹,无敢犯者”,宦官集团权势滔天,仍敢为窦武、陈蕃进言就可以看得出来。曹操是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的人,这是当时在朝为官的“名士”都做不到。

再联系“求贤三令”,曹操心中的道德标准,不是儒家认为的那种道德。因此有“负俗之讥”的郭嘉仍被曹操所信任与重用,并“欲以后事属之”。

二、 德才不兼备时,品德为后,才华为前

《论吏士行能令》:治平尚德行, 有事赏功能。

明确指出,在太平盛世需要有品德的人,在乱世中,要对有功劳、能力大的人加以重赏。

《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有行之士, 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 未必能有行也。

在这里,曹操的意图很明显,德才兼备固然很好。但当“有行”和“进取”只能选一个的时候,在乱世中,还是“进取”为先,因为“有行”而不“进取”无法安定天下。这从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荆州刺史刘表、豫州刺史孔伷等身上可以看出来,这些人在当时风评很高,能称的上是“有行”之人。结果呢?韩馥因怯弱把兵多将广的冀州让给了袁绍;刘岱不听劝阻贸然出击黄巾军,兵败被杀;刘表坐观曹袁之争,意图偏安一隅。

而且韩馥、孔伷、刘岱等人还是当初讨伐董卓的诸侯之一,却坐拥十多万大军,整天饮酒高谈,不仅没有击败董卓,最后还发生了内讧。曹操对这些“有行”之人是有深刻的认识的,哪敢用这些人?因而“求贤三令”不断强调“勿拘品行”“唯才是举”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完成统一大业的需要

赤壁之战前, 曹操用人有“用人无疑, 唯才所宜, 不间远近”的优点,汇集了大量的人才为他所用,在与袁绍争霸中,程昱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赤壁战败后,曹操发出了:“郭奉孝在, 不使孤至此”的感慨,诚然,赤壁之战的失败是多方面造成的,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操对人才理念的追求。

于是,在建安十四年 (公元209年)曹仁江陵战败而不得不退守襄樊时,曹操于次年颁布《求贤令》,其中有“今天下尚未定, 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可见曹操在危急时刻求贤若渴的心情;建安十八年 (公元213年) 、十九年 (公元214年)曹操两征孙权失败,在建安十九年曹操颁布《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明确提出虽然有的人才有缺点,但不能放置不用;建安二十一年 (公元216年) 曹操再次征伐东吴,虽有小胜,但仍不能打破与东吴对峙的局面,再加上瘟疫横行,只能答应孙权的求和。

时年曹操已经63岁,自感时日无多,在立曹丕为世子前作《举贤勿拘品行令》,再次明确用人不要拘与人品,为大破三国鼎立之势做最后的努力。可见“求贤三令”的发布,与当时的局势是密切相关的,不重视人品道德,实则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

四、打破“察举制”所造成的官场垄断

汉代采取“察举制”来选拔人才,察举制虽然有诸多优点,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把选举人才的权利收归中央、皇帝、地方高官之手,但也造成了被举荐者对察举人的感恩戴德,使本应为国效力的人才,却为世家大族所用。这种人才选举所造成的后果,使世家大族发展壮大。东汉初年,刘秀在位时,要勘测田地,因为世家大族势力过于强大,没有人敢认真执行刘秀的政策,最后不了了之。东汉末年,更是形成了如“四世三公”的累世公卿的庞大士族,他们能量巨大,通过影响“清议”来使家族子弟和门生宾客利用“察举”来步入仕途,进而使士族势力更加壮大。

“察举制”实质上已经论文世家大族步入官场的工具,寒门子弟很难通过察举来为国效力。而曹操因为宦官家庭出身,也不被士族所容,虽然在与士族代表袁绍的争斗中最终以曹操胜利告终,但曹操仍改变不了他的出身。

因此他对士族阶层又拉又打,拉是为了巩固统治,维护局势的客观需要。士族除了在官场有影响力,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也很巨大。

《魏书》记载:自刘备叛后, 东南多变。太祖以陈群为酂令, 夔为城父令, 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 其后吏民稍定。

陈群、何夔皆是名门望族出身,曹操也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来稳定局势。但曹操对他们也进行打压,推行屯田、实施盐铁专卖、颁布《抑兼并令》等措施,不断的削弱和抑制世家大族。

“求贤三令”选拔人才与士族门阀和名士清议可谓针锋相对,使寒门子弟有了上升的渠道。

结语:

曹操为曹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可惜的是,曹丕上位后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家世,简而言之又回到了当初以家庭背景为标准进行人才选拔,这与“求贤三令”的精神相悖,最后“九品中正制”又沦为了被世家大族操控朝政的工具,为司马家篡权铺平了道路。曹操艰难创业,好不容易打破了士族的垄断,但曹氏政权却又葬送在士族的手中,真乃时也,命也!

参考:

《曹操集》

《三国志》

《后汉书》

从曹操“求贤三令”,来分析曹魏政权人才观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史》

《晋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