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唐伯虎和王阳明认识吗 唐伯虎和王陽明:風流才子的隕落和一代聖人的崛起

火烧 2021-07-05 15:16:54 1038
唐伯虎和王陽明:風流才子的隕落和一代聖人的崛起 文 友葵 栩先生首發 栩先生(公眾號ID: u erMr_xu)大家好,我是栩先生。今天和大家聊聊兩位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並且

唐伯虎和王陽明:風流才子的隕落和一代聖人的崛起  

唐伯虎和王阳明认识吗 唐伯虎和王陽明:風流才子的隕落和一代聖人的崛起
文 | 友葵 栩先生
首發 | 栩先生(公眾號ID:superMr_xu)
大家好,我是栩先生。
今天和大家聊聊兩位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
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並且在年少時就都顯露出了超出常人的才華。
但是有著相似經歷的兩個人,最終卻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梳理他們的成長曆程後,我發現這其中有一些人生真諦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1
一個是風流才子,一個是傳世聖人
即便沒有讀過明史,一提起大明王朝,很多人都會想到兩個名字:
唐伯虎和王陽明。
一個是風流才子,詩書畫三絕;
一個是「真三不朽」聖人,立德立功立言。
唐伯虎和王陽明,兩人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兩個人年齡相仿——唐伯虎生於1470年,王陽明生於1472年,只隔兩年;兩人甚至還有過一段擦肩而過的緣分——1499年,王陽明28歲、唐伯虎30歲,兩人一同在京城參加科舉考試,而且都是奪魁熱門。
兩人都才華橫溢——唐伯虎的才華就不用多說。
王陽明的才華也是世人共識。《古文觀止》,這本幾乎彙集了中國古代散文創作所有巔峰之作的文集中,王陽明的文章入選了三篇——《稽山書院尊經閣記》、《象祠記》、《瘞旅文》,是明代三百年文人墨客中最多的。
而且他還是書法大家。近代書法大家齊白石曾經說過一句話,「願為青藤門下走狗」。
這裡的青藤是一個叫徐渭的人,明朝的東南第一軍師,當年在他的參謀下,不知多少流竄作案的日本浪人化為了真鬼。
徐渭還有一個更有名的名字:徐文長。號稱明朝三大才子。
他的詩書畫都很擅長,而徐文長是這樣評價王陽明書法的:
古人說王羲之(右軍)是因為書法成就太高而遮蔽了他經世致用的成就;王陽明(新建先生)則恰恰相反,是因為一生建功立業,立德立言,反而埋沒了他的書法。如果其他方面的名氣稍微弱一點,他就能以書法大家而流芳後世了。
這個評價太狠了。但也可以說明王陽明的書法得到了這個後世無數人追捧的才子的認可。
但就是這兩個看起來很像的人,最終的結局卻迥然不同。
2
同為曠世奇才,命運卻截然相反
就在進京趕考那年,唐伯虎被卷進了一場說不清道不明的科舉舞弊案,被朝廷終身禁止參加科舉,徹底斷了科舉入仕的通道。
追求富貴的妻子見此路不通,於是席捲家產離去,另攀高枝。
唐伯虎點秋香如果是真的,這個秋香也可能比電影里那個打麻將的還要世俗。
等到好不容易被江西的寧王賞識,唐伯虎以為遇到了明主,去了之後才發現寧王意圖謀反,嚇得他裝瘋賣傻,當著使者的面裸身耍賴,寧王不得已將他遣返,才保住了一命。
晚年的唐伯虎生活窮困潦倒,依靠朋友接濟才能勉強糊口。
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唐伯虎病逝,時年五十四歲。仰仗幾位文友慷慨解囊,一代才子才得以入土為安。
而王陽明的人生則完全是另一條軌跡。
因為平叛有功,王陽明生前就被朝廷封為「新建伯」,是明朝僅有的兩個以武功封爵的文官;死後,又被追封為「新建侯」,從祀孔廟,成為與朱熹相提並論的一代曠世大儒。
半個世紀後,王學門人更是遍布天下,上至朝堂首輔,下至草野販夫,人人皆語致良知,王陽明的心學深刻影響了大明帝國的發展。
最弔詭的是,唐伯虎曾經滿懷希望投奔的「明主」寧王朱宸濠,恰恰就是敗在了王陽明手中。
同處一個時代,同為曠世奇才,命運卻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才華橫溢者,最遺憾之事莫過於被才華橫溢耽誤,一事無成而抱憾終身。
要想避開這一「甜蜜」的詛咒,最重要的,就是在過早到來的鮮花和掌聲面前,保持清醒。

3
唐伯虎:官場少了一個桀驁不馴的官員,歷史多了一個浪蕩不羈的才子
面對早年的鮮花和掌聲,唐伯虎的表現可謂是讓人大跌眼鏡。
早年,唐伯虎曾經跟隨丹青大家沈周學習繪畫。因為天資聰穎,唐伯虎甚得沈周欣賞,但久而久之就開始心生傲慢,覺得老師也不過如此,甚至趁老師不在就耍小聰明,胡亂畫幾筆就溜出去玩耍。
沈周覺察到這一點後,既沒有苦口婆心地說教,也沒有採取霹靂手段,想了一個巧妙的方法。
他邀請唐伯虎來家裡吃飯,卻把門窗都關得嚴嚴實實。唐伯虎吃得汗流浹背受不住了,就問老師:「先生,能不能開窗戶?」
沈周示意他去開窗,唐伯虎跑到窗前用力一推,窗戶卻紋絲不動。他這才發現,原來這扇窗戶是沈周畫上去的。
唐伯虎當下就明白了老師的用心,跟沈周道歉:「先生,我知道錯了。」
然而,即便是有沈周這樣德才兼備的老師,也沒有化去唐伯虎心中的輕浮與傲氣。
後來,唐伯虎結識了另外一位同樣輕狂傲世的文友——張靈。
在十六歲那年,他考中了秀才,本是大喜事,卻鬧出了一樁醜聞。
按照慣例,新秀才要到孔廟祭拜,每人在泮池裡采幾株水芹插在帽子上,完成這些儀式後才算成為國家認可的讀書人。他卻跟張靈脫光了衣服,跑到學宮外的水池裡打起了水仗。
這就好比今天的高中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裸奔一樣。
看起來很「特立獨行」,等真正成熟了再想,可能會覺得當年的自己無比中二。
但唐伯虎沒有這個覺悟。
12年後,他在參加蘇州府錄科考試時,又跟張靈多次宿妓喝酒,行為更加放蕩。
提學御史方誌早就聽聞了唐伯虎在學宮裸身戲水的「雅名」,十分厭惡,認為這樣的人如果為官,會是一場災難,於是新賬舊賬一起算,故意讓他落榜。
後來,蘇州知府曹鳳以及沈周、文林(文徵明之父)等蘇州名士出於愛才之心,輪番勸說,方誌才勉強將唐伯虎錄於榜末。
一年後,唐伯虎到南京參加應天府鄉試,沒有一絲懸念的高中榜首。但他絲毫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尋歡作樂。
年長十餘歲的好友祝枝山非常擔心,規勸他。這段話非常經典,我原文摘錄下,希望每個自視甚高的人,都可以經常讀一下:
「夫謂千里馬,必朝秦暮楚,果見其跡耳。非謂表露骨相,令識者苟以千里目,而終未嘗一長驅,駭觀於千里之人,令慕服讚譽,不容為異詞也。」
言外之意是,真正的棟樑之材,不能光看眼下的才氣和文章,而應該是像千里馬那樣朝秦暮楚,日行千里,用實打實的成就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可千萬不能因為一點點小成績就忘乎所以!
文徵明也給他寫信勸導:伯虎啊,我父親說你有才情,但為人輕浮,恐怕一事無成。
文徵明當然不是想跟唐伯虎比長較短,而是希望他能聽進父親的話,改變一下自己。
面對真心朋友的真心話,唐伯虎的回復竟然是揮毫立就寫了一篇《與文徵明書》,態度囂張地對文徵明說:我生來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順眼,那就別和我交朋友。
1499年,他高調入京參加科舉。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他甚至狂妄到在酒樓里當眾放話:「今年的狀元必定是我。」
恰巧那年考試題目極其刁鑽,很多人都沒有考好。而唐伯虎考前又和好友徐經(徐霞客祖父)前往拜見了主考官,並且聽了主考官的輔導。
於是考試結束後,就有人向朝廷舉報,稱主考官收受賄賂泄題,唐伯虎就這樣被卷進了一場科舉舞弊案中。並被終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
唐伯虎萬萬不會想到,一年前高中「應天府解元」,名滿南京城,竟然就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
從此,隨著一個「連中三元」科舉神話的破滅,大明官場少了一個桀驁不馴的官員,中國歷史多了一個浪蕩不羈的才子。
4
王陽明: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王陽明早年也曾有「神童」之譽。
雖然直到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但一開口,就能背誦四書五經,把祖父都嚇了一跳。他告訴祖父:過去聽祖父讀書,我就已經暗中記住了。
這也可以看出,良好的家教對孩子多麼重要:
你在家裡讀聖賢經典,孩子開口就是「香九齡,能溫席」;
你在家裡打撲克麻將,孩子開口就是「王炸」「和了」;
你在家裡天天打遊戲,孩子開口就是「敵軍還有30秒到達戰場,碾碎他們」——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王陽明也曾年少輕狂。
二十二歲那年,陽明先生第一次赴京參加科舉會試,出人意料的落榜了。當時的宰相李東陽一向器重王陽明,便玩笑道:「你這次沒考中,下次必是狀元。不妨寫一篇《來科狀元賦》!」
史料的記載是,王陽明聽後,「懸筆立就,諸老皆驚曰:『天才!天才!』」,也就是草稿都沒打,拿起筆來就寫,一氣呵成,文章讓在座的人都拍案叫絕。
縱觀中國歷史,另外一位做出類似驚人之舉的天才,就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
看過《滕王閣序》的人,相信沒有不被那華美的文章感染嘆服的。但王勃的下場也很悲慘。
本來是前途無量的少年天才,卻因為寫了一篇文采飛揚的《檄英王雞》,被皇帝認為在挑撥皇子之間的關係,犯了李唐家的大忌,被驅逐出京,失去了平步青雲的可能,害得父親也被連累貶謫。二十二歲那年,在渡海去海南島探望父親時,海上突興風浪,王勃受驚而死。
對王陽明來說,這篇懸筆立就的文章也沒能給他帶來好運——爭得了一時的讚歎,卻苦了三年後的自己。
因為這篇奇文,有人就開始忌恨他:「等到此子高中,肯定不會把我們放在眼裡!」便從中作梗。
所以三年後,躊躇滿志的王陽明又一次落榜了。
想想看,放到今天,一個被群眾矚目、有實力衝刺狀元,一個父親是部級領導的「超級二代」,一個連總理都讚嘆不已的學神,卻兩次高考連一本線都沒上,這心理陰影估計都比得上太平洋了吧。
堂堂狀元之子(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前朝狀元),又是奪魁熱門,面對二次落榜,王陽明有120分的理由呼天搶地、一蹶不振。
但王陽明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只說了一句話:
「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你們以沒有考中為恥辱,我以因沒考中而動心為恥辱。)」
由此可見,那時的王陽明,雖然對待鮮花和掌聲仍有頭腦發昏的時候,但已經有了遠遠超出同齡人的成熟穩重。
而在21年後,在生命最後的十年里,王陽明接連立下了兩大奇功。他對待這兩大奇功的態度,詮釋了一位真正的智者面對鮮花、掌聲和名譽時的清醒與冷靜。
王陽明立下的第一件奇功是是平定了禍害南贛幾十年的匪患。
當時南贛地區的土匪聲勢浩大,甚至還敢集結兵力攻打縣城和州府,殺害官員。朝廷曾經多次派大軍征剿,要麼無功而返,要麼很快就死灰復燃,前任巡撫更是被嚇得不敢去上任。無奈之下,朝廷才派出了從未帶過兵的王陽明。
但就是這個從沒帶過兵的書生,卻打出了無數武將都做不到的輝煌戰果——只用了14個月,就徹底剷除了盤踞在贛、粵、閩三省交界的數萬匪徒。
第二件奇功,是以一萬臨時拼湊的烏合之軍,僅用38天時間,就打敗了擁兵十萬、意圖謀反的寧王朱宸濠,並且生擒寧王。
一場原本可能讓江山易主、生靈塗炭的叛亂,卻被王陽明以最小的代價解決了。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是當之無愧的「國士無雙」。
相比於早年寫幾篇引人稱奇的錦繡文章,此時王陽明的成就已經高出了天際線,到了可以青史留名的程度。
按說應該有理由高興了吧。
但是他依然沒有。
5
越是才華橫溢的人,越要警醒自己
在生擒寧王后,他竟主動遠離官場,躲進山中打坐修道。後來又在廬山開先寺,在石碑上寫下了擒寧王之戰的全過程。
看不大懂也沒關係,把這一百餘字背後的意思概括一下,大致是:平定寧王,都是天子的功勞,我王守仁不過是假借天子威勢,順勢而為,獲勝而已。
對於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將士,陽明先生盡自己所能為他們爭取獎賞,務必使他們流血不流淚;
面對朝中那些對平叛功勞垂涎不已、無功也想受祿的同僚們,陽明先生也表達出了相當的體貼和大度。
他給朝廷的官方捷報了《重上江西捷音疏》中,原疏很長,看不懂沒有關係,因為人名就佔了一大半。只需要理解到這一層意思即可:
這次能夠得勝,主要功勞在於欽差總督、御史監軍等朝廷棟樑的運籌帷幄,還有江西將士的浴血奮戰。
而王陽明,作為這一次戰役真正的統籌者和謀劃者,作為那個在背後操心最多的人,卻對自己的名字隻字不提。
老子所說的「功成而弗居」的境界,可能也莫過於此了。
正是這份謙卑、這份面對名譽時超乎常人的冷靜與清醒,才讓王陽明一次次地避開了政敵的構陷(擒寧王后曾有人誣陷他「意圖謀反」),才有了其後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精彩人生。
名譽、鮮花和掌聲,對於閱歷尚淺的青年才俊來說,既可以是「可燃冰」,也可能是「海洛因」。
要想成就一個年輕人,你可以把他放在聚光燈下,讓他品嘗名譽、鮮花和掌聲的芬芳,從而燃燒斗魂、奮發圖強;
要想毀掉一個年輕人,你也可以把他放在聚光燈下,讓他陶醉在名譽、鮮花和掌聲中,在一份膚淺的享受中忘乎所以,飄上雲端,然後摔得血肉模糊。
越是才華橫溢的人,越要警醒自己——只有學會了以淡然之態對待鮮花和掌聲,才能夠實現沒有隱患的成功,笑在人生的終點。
6
擺正自己的位置
面對鮮花掌聲時才會更加清醒
你或許會問:道理都明白,可事到臨頭,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
其實,王陽明先生早已給出了答案。
不妨再去重溫一下上面的奏疏。
不論是平定巢賊,還是平定寧王,陽明先生的態度始終是:這次勝利,是天子威加四海,朝中大臣運籌有方,前線戰士英勇奮戰,自己只不過在其中扮演了很小的角色,甚至連名字都不願多出現。
你可能會對此不以為然:「這不是中國人慣用的、故作謙虛的伎倆嗎?」你當然可以這麼認為,但如此也就失去了從其中學到真經的機會。
對於寫文章的人來說,寫文字久了,慢慢就會練就一項功夫——在讀別人的文字時,作者是真情實意還是虛情假意,一眼便知。
在這些文字中,我看不到一絲一毫自矜自恃、認為自己有功勞的跡象,或者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套路。
在我看來,陽明先生這番話,絕對不是故作謙虛的套話,而是大實話,而且是很有高度、直擊本質的大實話。
不妨想像一下,現在把你擔任南贛巡撫,來剿除土匪。
要在南贛調兵遣將?兵權從哪裡來?朝廷給的。
朝廷憑什麼給你兵權?跟你關係好的同僚四處奔走,關係不好的同僚沒有添堵,所以朝廷才會把兵權給你。否則,縱使你是韓信加強版,只怕也只能淪落到在河邊問漂母乞食。
那這一仗的勝利,是不是得感謝朝中同僚?
打仗總需要糧食吧?糧草從哪裡來?百姓支援。
那是不是得感謝老百姓?
……
以此類推,你就會發現:
戰爭的勝利,表面上看好像是你個人能力超強,率軍有方,用兵有道,三十六計,妙用如神,實則離不開各種人、各方勢力的支持和配合。
正是因為有了他人的支持與配合,你才能有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和實現抱負的可能。
打個比方,個人才華充其量只是一顆基因良好的種子,只有長在肥沃泥土裡,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而那些肥沃的泥土,就是與你有關係的所有人和組織,以及你所處的時代和國家。
一句話叫「哪有歲月靜好?有人為你負重前行!」紅花需要綠葉配,當你在聚光燈下,別忘了還有燈光師在幕後小心翼翼呵護著你的曼妙形象。
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有所成就,一定要懂得感恩。深深深深地感恩生命中的一切。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能夠把自己和他人的位置擺正。把位置擺正,面對鮮花和掌聲,自然就會更清醒了。
一個人若想實現生命的價值,固然離不開外在條件,但也只有當自己足夠好的時候,種種外在的善緣才會如潮水般紛至沓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