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与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事半功倍
因势利导,事半功倍
孙子认为事物呈现出-定态势的时候, 会出现有 利或不利的表象。有能力的人,会让事物的态势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战争中,很多名将都会利用这一点去获得战争的主动权,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谋势成了一种高深且不可不知的学问。 战国时期,魏国看到秦国在商鞅的变革下强大了起来,于是魏惠王也想效仿秦孝公,找一个贤才来使魏国发达起来。那时候,孙膑和庞涓是同窗学友,共拜鬼谷子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庞涓闻听魏惠王寻求贤才做将相且以优厚待遇待之,于是他决定下山,谋求富贵。 庞涓也确实是军事奇才,在他的率领下,魏国将周围的诸侯小国一-打服。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来魏朝贺,表示归顺。庞涓因此提高了他的声威与地位,他开始自以为是、趾高气扬了。 有一天,魏惠王和庞涓说起他的师兄弟孙膑,要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可是,庞涓心里很明白,孙膑本领比自已强,为了保住自己的声威和地位,必须把孙膑除掉。不久,庞涓就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了。 恰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到齐国后,孙膑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很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他为军师。 后来,魏国派庞涓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教。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队前去援助韩国。 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的精锐都去攻打韩国了,国内所剩的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我们不妨去攻打魏国大梁。庞涓如果知道咱们这么做,-准会回兵救援。我们就能找机会把他歼灭掉。”田忌听从了他的建议。 事态果然如孙膑所料,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后,不得不退兵赶回去。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知道打败庞涓已有十足的把握了。其实孙膑的预料是有道理的,在他看来,魏国军队强悍,自然看不起齐国军队,总以为齐国军队胆子小。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要顺着这-”趋势往有利的方面来引导。于是,孙膑建议使用减灶计,好让敌人产生误解。田忌认为此计甚妙,吩咐遵照执行。
此时魏国派出重兵,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齐军后退。庞涓察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五万人用的了。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天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三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于是他决定亲率一队骑兵,兼程追击齐军。 孙膑果然是军事天才,他估计追兵在夜晚时分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一棵大树,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于两侧高处埋伏弓箭手万名,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无数箭只一.起朝火光射来。顿时,魏军大乱。庞涓这时才知中计,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而来的。“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势,“导”是引导。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地加以引导。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