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小动物有思想吗 思想界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沒有資本壓榨與競爭戾氣的自然烏托邦
思想界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沒有資本壓榨與競爭戾氣的自然烏托邦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
思想界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沒有資本壓榨與競爭戾氣的自然烏托邦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和多國限制糧食出口引發的糧食安全問題討論。
任天堂NS平台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以下簡稱《動森》)自從3月20日發售以來,至今一直是海內外各大社交平台的熱門話題。許多玩家討論著如何捕捉狼蛛、垂釣鱘魚等技術問題,另一方面,《動森》也不斷「出圈」,吸引到不少非遊戲玩家的關注。3月26日,@上海消防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則以《動森》為素材製作的防火安全宣傳視頻。視頻運用《動森》中的DIY功能和其他道具,高度復現了被雜物堵塞的消防通道,一名消防員在路邊向居民講解相關安全知識,並清理了道路上堆疊的自行車、魚缸等。在可愛的遊戲畫風與真實生活場景之間,公眾號「任天堂Switch遊戲」評論道,「某種奇怪的次元壁被打破了。」
在《動森》世界裡,沒有複雜的劇情以及繁瑣的任務,玩家創建的虛擬角色移居到未被開發的無人島,與動物鄰居一起生活。這座島嶼以原始的狀態向其居民敞開,玩家可以採集各種自然資源換取錢幣和島外物資,打理自己的家園。再加上自由度極高的DIY功能,玩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改建島嶼,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乍看之下,《動森》與《牧場物語》《星露穀物語》等模擬經營遊戲在模式上沒有什麼不同,它們都是通過自然物資的開採和交易來經營一個與現實相似的虛擬世界,從「無所有」的簡陋走向富足帶來的隨心所欲。但正是這款看似平淡無奇的遊戲,在開售三天內便打破了Switch遊戲首周銷售記錄,僅日本地區的實體版銷量就達到188萬套,被譽為可與《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媲美的「現象級」作品。
《動森》為何走紅?不少人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會聯繫到當下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動森》製作人野上恆在接受The Verge採訪時表示,在這樣的艱難時刻,《動森》的粉絲或許可以將這個遊戲看作是「一場逃避」。人們的戶外生活正急劇減少,活動範圍退縮到四壁之內,而《動森》無人島上虛擬的「我」不但能在林中漫步、沐浴沙灘陽光,還能與動物鄰居以及前來串門拜訪的Switch線上好友進行互動。就現階段而言,大部分玩家尚未將無人島改建成「現代城鎮」的模樣,島上綠意依舊,為身陷泥淖的現實中人提供了人與自然和美融洽的想像。
遊戲研究學者劉夢霏則在接受「GQ報道」採訪時談到,《動森》的成功不能簡單歸因於從現實到遊戲的「逃避」,即使沒有疫情,《動森》也能「出圈」。在她看來,《動森》的流行是人們對「自然烏托邦」的主動選擇,「狩獵-採集人」的生活體驗擊中了工業社會的痛點,「使你能夠在青山綠水間,呼朋引伴地自由冒險」。
「狩獵-採集人」指的是通過雙手勞動直接獲得第一手自然物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採集水果、捕捉魚蟲、開礦伐木是玩家從自然界直接獲取資源的渠道,通過出售資源換得的「鈴錢」可以用來購買島上沒有的種子、傢具以及擴建房屋。儘管玩家可以按照現代社會的樣子來建設改造島嶼,但島上始終不會出現流水化作業的工廠。發展後的島嶼會吸引更多動物居民前來移居,但他們仍舊數量有限,且與你熟識,維持著小社群的友好氛圍。
在人皆「甘其食,美其服」的「動森桃花源」里,來自Nook Inc.的狸克似乎成了打破和諧的資本象徵。想要從露營帳篷搬進獨幢住宅,玩家需要向狸克辦理貸款手續。每一次擴建,房貸金額都會大幅跳級。與逐漸堆高的房貸相比,玩家賺錢的效率並不會隨時間線提高,償還房貸並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狸克因此被廣大玩家戲稱為「大債主」、「奸商」。
野上恆則為狸克辯護道,即使玩家久未償債,也不會有利息產生,狸克也不會催促或是生氣。從這一點上來看,狸克並非壓榨島民的「邪惡資本家」。
公眾號「遊戲研究社」在文章《現在你能看懂「動森」為啥火了》中指出,許多以「田園生活」為噱頭的遊戲往往運用細化的任務驅動玩家進行經濟發展,悠閑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然而《動森》的玩點不在於經濟或「成長」,「生活」不只是其宣傳口號,更是遊戲的真正目標。文章指出,前期的島內擴建主線並不指向遊戲結局,如果玩家將雙層別墅當作遊戲目標,所獲得的也不過是一個個空白的房間,而遊戲時間線依舊隨著現實時間不斷向未知流動,DIY功能賦予的設計自由為住宅和島嶼開發留下了無儘可能。
換句話說,《動森》不以房貸或其他形式的消費硬性刺激玩家投入緊張的生產活動。適當地賺取金錢可以改善生活,但整座島嶼沒有陷入資本發展的邏輯,金錢也不是改變周邊環境的唯一手段和驅動力。創意設計、跨島互助、鄰里關係建設等方式都可以對島嶼的地理和社會環境產生可見的影響,虛擬世界中的「我」從而擺脫了在現代工業社會裡的「螺絲釘」角色。
貸款償還無期限所體現的「去任務化」是《動森》的一大特徵,劉夢霏認為,這也是我們不應該將《動森》與農場經營類遊戲混為一談的原因。在她看來,精打細算地壓縮時間成本以實現資本增值是農場經營遊戲的核心法則,《動森》遊戲時間與現實時間同步,虛擬世界中的「一天」即是現實生活中的24小時,玩家不必再分秒必爭,從效率的角度規劃每一天,因而可以真正進入放鬆自在的狀態。玩家不再受外在刺激機制的驅動,虛擬世界中的行為內生於玩家的好奇心、想像力以及對生活的的美好願景。「我們最缺乏的就是這樣的悠閑——不謀求什麼,不要重壓,無需獎勵,『我就是想找個地方待著』。」劉夢霏說道。
在一些人為「去任務化」帶來的高度自由和悠閑而欣喜時,也有部分玩家和遊戲評論人懷疑,「去任務化」可能會導致《動森》後期動力不足。公眾號「毒眸」刊載的一篇文章認為,許多新手或許會一時痴迷於《動森》的可愛畫風,但勁頭一過,「升級打怪的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自然會選擇離開。
劉夢霏則表示,如今市場上的大多數遊戲都迎合了現代社會的結構,所謂的「升級打怪」即是其中一種,《王者榮耀》、「吃雞」這類「強競技、搶資源消耗」的遊戲再現了工業社會的競爭精神和無處不在的矛盾衝突。這類遊戲自有其價值和趣味,但友善、柔和的陪伴類遊戲也是工業社會遊戲市場的「剛需」:充滿烏托邦氣質的《動森》對世界秩序和價值進行了重新的想像,在那裡,自然不再退居為人類背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友好替代了猜忌和爭鬥。她建議,玩家在挑選遊戲時應當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從不同類型的遊戲中品味不同的樂趣。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3月下旬以來,越南、柬埔寨、烏克蘭、哈薩克等國相繼採取糧食出口限制措施,以保障本國糧食安全。3月26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托雷羅·庫倫在接受《衛報》專訪時稱,儘管當前作物長勢良好,但疫情導致的勞動力不足和供應鏈中斷可能會在數周內造成糧食問題。「國家政府在新冠病毒危機期間採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可能會引發全球糧食短缺。」托雷羅·庫倫發出如是警告。
隨著疫情的發展,糧食安全問題逐漸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國也不例外。此輪糧食貿易限制措施一經報道便在中文互聯網上獲得了廣泛注意,很多人關心,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家,此次危機是否會影響國內的糧食供應?居民是否應該在家中囤積一些糧食?
在4月4日國務院舉行的糧食供給和保障工作情況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均表示,就目前中國的糧食產量和庫存情況來看,大米、小麥等口糧供應充足,「米面無憂」,不必搶購囤積。《三聯生活周刊》資深主筆謝九同樣在文章《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中指出,儘管中國糧食自給率水平較前幾年下降,將近20%的糧食需要從國外進口,但稻穀、小麥和玉米的穀物自給率仍保持在95%以上,糧食庫存水平也維持在全球最高,足以應對國際糧食限售帶來的風險。
謝九認為,與「有沒有糧吃」相比,多國糧食出口貿易限制措施可能導致的問題在於糧價上漲,加大中低收入家庭的負擔。例如,大豆是中國豬飼料的重要原料,但長期依賴國際市場,進口率高達88.52%,如果中國大豆進口受限,國內的豬肉價格還會持續漲高。與此同時,中國的大米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即使是小變動也很容易打破平衡,若供給側進口大米減少,供需天平向需求側傾瀉,米價也面臨上漲趨勢。
新冠病毒以及後繼而來的糧食安全問題在全球各地引發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囤貨現象層出不斷。儘管國家相關部門發言人與各大媒體智庫紛紛表示中國糧食供應充足,中文互聯網還是蔓延著糧食短缺的焦慮,全國多地也出現了搶購糧食現象。據經濟觀察網報道,多國限制糧食出口的消息流出後,許多商場糧食銷售告罄,一位北京超市經營者透露,近日店內米面銷售量較平時上漲了50%。
囤貨是不是特殊時期養成的良好消費習慣?《購物兇猛》的作者孫驍驥在接受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採訪時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認為,「當供應總量不變的時候,這就是一種零和博弈。」在疫情期間囤積生活必需品,需要對當地貨品供應情況和購入量有理性的認識和科學的計算,如果一部分人進行恐慌性購買和囤積,那麼另一部分人就買不到貨。德國哥廷根大學發展和新型國家農業經濟學講席教授於曉華也在為財新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即使每個人都想著再買10公斤就好,整個數量加起來,也會引發市場恐慌,並形成「惡性循環」,國內當前在糧食問題上需警惕的正是這種恐慌情緒的蔓延以及資本市場的炒作。
對戰略儲備充足的國家來說,新冠疫情尚不足以對糧食安全構成威脅,但對世界極端貧困人口來說,情況卻是十分嚴峻。澎湃新聞刊發了一篇題為《聯合國糧農專家回應「全球糧食危機」:應關注最貧困的10%》的文章。該文引用世界銀行發布的相關數據指出,世界上有10%的人口每日生活費低於1.9美元(摺合約14元人民幣),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糧食短缺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動蕩常年困擾著這裡的人們,即使目前被限制出口的大米等作物不是非洲貧困人群消費的主糧,但非洲36%的大米進口需求仍不可小覷,加之今年年初的東非蝗災,非洲目前的農業生產已無法滿足當地需求,在亞洲,菲律賓、朝鮮等國的狀況同樣堪憂。
文章提出,民眾性的「囤貨」行為似乎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囤糧」政策,「德國之聲」將此類舉措看作「糧食民族主義」的抬頭。如若國家為穩定物流滯後以及恐慌情緒造成的國內市場供應短缺而限制國際糧食貿易,全球糧食貿易的穩定性將被打破,並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造成打擊,進而抬高糧價。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市場、貿易和機構總監,前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發展經濟部門主任羅布·沃斯在接受澎湃新聞書面採訪時談到,「對於抑制糧價上漲來說,出口禁令是一種適得其反的措施。」
沃斯認為,在主糧作物產量、儲備都充足的情況下,糧食貿易保護主義可能造成如下狀況:全球糧食總量充足,價格卻在不斷上漲,「這不是由於糧食短缺,而是由於糟糕的政策。」他呼籲,應對新冠可能帶來的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各國應當積極尋求合作,保持貿易暢通,而非築起高牆。
很赞哦! (1056)